渴望讀書的眼睛為什麼是希望工程
『壹』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為什麼能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標志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代表了求知的慾望,同時也表示他們渴望讀書卻不能讀書的現狀,讓我們同情並想給予幫助,所以成為了希望工程的代表圖片。
作品人物原型蘇明娟,女,漢族,198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畢業於安徽大學。14歲時,成為最小的人民大會堂里的與會代表,會後被選舉為團中央候補委員。
2003年,考入安徽大學金融管理系。2007年6月23日,成為北京奧運會安徽賽會志願者招募形象大使。2017年12月15日蘇明娟當選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2018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此次希望工程服務商標注冊成功並授權使用,對維護「希望工程」的崇高聲譽及加強希望工程的管理,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同時聲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許可,31個省(市、區)及鐵道「希望辦」相關機構,將依法使用「希望工程」服務商標,開展符合「希望工程」宗旨的各項活動,其他組織或個人,未經許可授權,不得以「希望工程」名義從事各種形式的活動,否則將視為非法。
『貳』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為什麼成為希望工程的標志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代表了求知的慾望,同時也表示他們渴望讀書卻不能讀書的現狀,讓我們同情並想給予幫助,所以成為了希望工程的標志
『叄』 震撼人心的「大眼睛」的由來
震撼人心的「大眼睛」是1991年,解海龍拍攝的希望工程紀實系列照片。
解海龍在介紹自己的紀實攝影作品「大眼睛」時說:在他開始希望工程紀實攝影時,中國內地「有近兩億文盲」,而偏遠地區「每年流失的學生人數也高達四百萬人,其中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又佔了四分之一。」
面對如此嚴酷的現實,解海龍從1990年初開始,用了十年的時間,行程兩萬多公里,走了中國26個省的128個縣,接觸了100多個學校的上萬名孩子,拍攝了上萬張照片。他要用照片替農村孩子爭取受教育的權利。
1991年4月,7歲的蘇明娟是安徽省金寨縣三合中心小學的一年級學生,當時在北京市崇文區文化館工作的攝影師解海龍走進大別山采訪拍攝希望工程專題,跑了十幾個村莊,抓拍到了正在上課的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攝入了他的鏡頭。
這幅畫面為一個手握鉛筆、兩只直視前方對求知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題為「大眼睛」的照片發表後,很快被國內外各大媒體爭相轉載,該作品很快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蘇明娟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3)渴望讀書的眼睛為什麼是希望工程擴展閱讀:
「大眼睛」蘇明娟
蘇明娟,女,漢族。198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畢業於安徽大學。1991年,一張「我要上學」的照片讓中國人記住了那雙大眼睛。在1991年5月拍下了《我要讀書》。
14歲時成為最小的人民大會堂里的與會代表。會後,她被選舉為團中央候補委員。2003年,蘇明娟考入安徽大學金融管理系;2007年6月23日,成為北京奧運會安徽賽會志願者招募形象大使。
2010年9月這位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已成銀行白領,2017年12月15日蘇明娟當選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2018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現任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團委副書記。共青團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團十八屆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