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用眼睛測距離准確
⑴ 人類的有效目測距離有多少米
人的眼睛天然具備測量能力,能夠觀察從近至鼻尖到遠至宇宙天體的各種距離。雖然眼睛作為測量工具不夠精確,但通過不懈的訓練,人們仍能較為准確地進行目測。例如,我軍炮兵部隊中的某些成員就具備了在幾秒鍾內目測幾千米內距離的能力,彷彿擁有了一台測距儀。
那麼,如何用眼睛來測量距離呢?人的視覺是相對穩定的,隨著觀察對象的遠近變化,視覺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物體距離近時,視覺清晰;距離遠時,視覺模糊。物體的形狀遵循一定規律,不同距離下,其清晰度也不同。因此,練習目測時,我們需要注意觀察並體會不同距離下物體的清晰程度。
通過頻繁的觀察和深刻印象的積累,我們可以根據物體的形態來目測其距離。例如,一個人從遠處走近,在2000米處可能只是一個黑點,1000米處能看出身體的基本輪廓,500米處能分辨出頭、肩和四肢,而到了200米處,甚至能辨別面孔和衣著顏色。
這種目測技能主要依賴於個人的親身體驗。他人的經驗對個人來說未必適用。以下表格提供了一些正常人在不同距離下觀察目標的經驗清晰度,僅供參考。
距離(米) | 分辨目標清晰程度
-----------|-----------------
100 | 人臉特徵、手關節、步兵火器外部零件
150-170 | 衣服的紐扣、水壺、裝備的細小部分
200 | 房頂上的瓦片、樹葉、鐵絲
250-300 | 牆可見縫,瓦能數溝;人臉五官不清;衣服、輕機槍、步槍的顏色可分
400 | 人臉不清,頭肩可分
500 | 門見開關,窗見格,瓦溝條條分不清;人頭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 | 瓦面成絲;窗見襯;行人邁腿分左右搜模,手肘分不清
1000 | 房屋輪廓清楚,瓦片亂,門成方塊窗襯消;人體上下一般粗
1500 | 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動,動作分不清
2000 | 窗是黑影,門成洞;人成小黑點,停、動分不清
3000 | 房屋模糊,門難辨,房上煙囪還可見
當根據目標清晰度判斷距離沒有把握時,可以利用已知距離進行比較。例如,如果觀察點附近有電線桿,可知其間隔大約五十米,以此比較觀測物體與電線桿之間的距離。如果沒有已知距離,可以回憶熟悉的基本距離(如50米、100米、200米、500米等)進行比較。對於較遠的距離,可以分段比較後推算全長。
需要注意的是,天氣、陽光、物體顏色以及觀察位置和角度都會影響眼睛的分辨力,從而產生誤差。晴天時,面向陽光觀測可能導致視力減弱,將物體測得過遠;背向陽光時,物體被陽光照亮,可能被測得過近。陰天或早晚光線暗淡時,能見度降低,物體顯得模糊,容易測得過遠。雨後空氣清新,物體顏色鮮明,可能將目標測得過近。開闊地形、隔著水面溝谷或從高處向下觀察時,也容易將目標測得過近。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練習,積累經驗,以減少誤差。通過不斷練習和體會,可以提高目測的准確性。
⑵ 雙眼效應來感知距離,為什麼我一隻眼睛也能捉到地上的螞蟻呢
有兩個原因讓你用一隻眼睛也能准確捉到地上的螞薯激蟻。
一是經驗。不管是蹲著還是站著、趴著,一個人都能憑經驗准確判斷出手與地面的距離。
二是地面背景。螞蟻就在地面上,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可認為是零檔慶。知道了與地面的距離,也就知道了與螞蟻行手握的距離。所以你能不用測試就可以准確捉到地上的螞蟻。
換一種方式,你用一隻眼睛就很難准確判斷出與一個物體的距離了。比如一隻飛在空中的蒼蠅,與周圍物體都沒有接觸,在視線方向上背景又比較混亂,蒼蠅還在空中快速移動。在這種情況下,只用一隻眼睛就無法判斷出准確距離了。
用雙眼效應來感知距離,用的其實就是「三角視差法」。這個物體必須在背景上有雙眼視差,才能判斷出這個物體的距離。
天文學家就是用三角視差法測量天體距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