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眼睛為什麼有光圈
A. 人死後瞳孔為什麼會放大
瞳孔是由一小組肌肉控制的,人掛了,肌肉力量就釋放了,所以就散瞳了,但眼底成像細胞在死亡的瞬間記錄下的信息還在,之後就不能再成像了(定格了)。
B. 眼角膜是什麼意思
眼角膜構成
眼角膜的感覺神經豐富,主要由三叉神經的眼支經睫狀神經到達角膜。
如果把眼睛比喻為相機,眼角膜就是相機的鏡頭,眼瞼和眼淚都是保護「鏡頭」的裝置。在我們毫無知覺的情況下,眼皮會眨動,在每次眨眼時,就有眼淚在眼角膜的表面蒙上一層薄薄的淚膜,來保護「鏡頭」。
由於眼角膜是透明的,上面沒有血管。因此,眼角膜主要是從淚液中獲取營養,如果眼淚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夠充分,眼角膜就變得乾燥,透明度就會降低。角膜也會從空氣中獲得氧氣,所以一覺醒來後很多人會覺得眼睛有些乾燥。
眼淚的成分和血液的液體部分很相似,膽固醇和卵磷脂等油性成分附在角膜表面,以抑制水分的蒸發;而其中被稱為溶菌酶的酶,具有殺菌的功能,可以保護接觸到外界空氣的角膜感染細菌。
角膜(Cornea)完全透明,約占纖維膜的前1/6,從後面看角膜為正圓形,從前面看為橫橢圓形。成年男性角膜橫徑平均值為11.04mm,女性為10.05mm,豎徑平均值男性為10.13mm,女性為10.08mm,3歲以上兒童的角膜直徑已接近成人。中央瞳孔區約4mm直徑的圓形區內近似球形,其各點的曲率半徑基本相等,而中央區以外的中間區和邊緣部角膜較為扁平,各點曲率半徑也不相等。從角膜前面測量,水平方向曲率半徑為7.8mm,垂直方向為7.7mm,後部表面的曲率半徑為6.22-6.8mm。角膜厚度各部分不同,中央部最薄,平均為0.5mm,周邊部約為1mm。
角膜分為五層,由前向後依次為:上皮細胞層(epithelium)、前彈力層(lamina elastica anterior又稱Bowman膜)、基質層(stroma)、後彈力層(lamina elastica porterior又稱Descemet膜)、內皮細胞層(endothelium)。上皮細胞層厚約50um,占整個角膜厚度的10%,由5-6層細胞所組成,角膜周邊部上皮增厚,細胞增加到8-10層。過去認為前彈力層是一層特殊的膜,用電鏡觀察顯示該膜主要由膠原纖維所構成。基質層由膠原纖維構成,厚約500um,占整個角膜厚度的90%,實質層共包含200-250個板層,板層相互重疊在一起。板層與角膜表面平行,板層與板層之間也平行,保證了角膜的透明性。後彈力層是角膜內皮細胞的基底膜,很容易與相鄰的基質層及內皮細胞分離,後彈力層堅固,對化學物質和病理損害的抵抗力強。內皮細胞為一單層細胞,約由500000個六邊形細胞所組成,細胞高5um,寬18-20um,細胞核位於細胞的中央部,為橢圓形,直徑約7um。
[編輯本段]眼睛是心靈之窗
眼睛是心靈之窗,而角膜則是這扇窗戶上的玻璃
角膜之所以透明,其重要因素之一是角膜組織內沒有血管,血管終止於角膜緣,形成血管網,營養萬分由此擴散入角膜。
角膜的感覺神經豐富,主要由三叉神經的眼支經睫狀神經到達角膜。角膜的感覺神經豐富,主要由三叉神經的眼支經睫狀神經到達角膜。
人眼的構造好比一部光學照相機,視網膜、視神經與大腦視覺中樞的功能就像膠卷,虹膜像是光圈,角膜就像是相機的鏡頭。角膜如果變得混濁,就好比照相機的鏡頭磨損了,會影響到相機影像的質量;如果替換成一個透明的好鏡頭,又可以照出清晰的照片,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角膜移植。因此適合作角膜移植的先決條件,是必須確認視網膜以及視神經、大腦視覺中樞的機能正常,因為若沒有好的膠卷,光是更換鏡頭是沒有用的。正常的角膜就像水晶一樣的透明清澈,又稱「黑眼珠」,它相當於人眼結構中一個透明的窗口,它雖只有半毫米厚,不僅組成眼外壁,還具有強大的聚焦功能將光線聚焦到視網膜上。當角膜由於各種原因變得混濁影響視力時,便可以通過角膜移植的方式更換一個干凈清晰的角膜,重新恢復視力。在我國,角膜病是最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有關數據表明: 「角膜盲人」佔全部盲人總數的1/4,人數約為800萬,其中我省約有兩萬多人;在這些患者中,絕大多數是9歲以下的兒童以及40-69歲的青壯年人,而復明的唯一手段就是角膜移植手術。但是,由於眼角膜的捐獻者太少,全國各大醫院每年可以完成的角膜移植手術只有2000-3000例,絕大多數的失明者目前只能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角膜移植適合於各種原因造成的角膜混濁或水腫而嚴重影響視力的病變:如反復發作的病毒性角膜炎引起的角膜混濁,在徹底治癒之後並在半年內未再發作的病人,可考慮移植角膜;被酸、鹼化學物燒傷的角膜混濁患者,在受傷治癒一年以後,可做角膜移植;角膜潰瘍范圍較大、侵犯較深,久治不愈,葯物治療失敗有穿孔危險或向中央侵犯的蠶食性角膜潰瘍者當立即進行角膜移植;先天性角膜變性、圓錐角膜、角膜基質變性、角膜內皮細胞功能失代償等患者,也應當立即進行角膜移植手術;角膜腫瘤、角膜瘺、角膜葡萄腫患者可考慮角膜移植;已失明的角膜白斑患者,為改善外觀,也可以考慮做角膜移植手術。
角膜移植材料根據其來源可分為:活體捐贈與屍體捐贈。所謂活體捐贈顧名思義供體是活人,因外傷、視神經疾患、顱內疾患等原因導致失明(無光感)而角膜卻是完好無損的眼球,均是合適的供體。浙江省人民醫院眼科中心分別於2006年3月與12月成功完成兩例活體角膜移植,其中一例為全國首例盲人活體捐贈角膜。但是,目前國內的角膜移植材料絕大多數還是來源於新鮮屍體(供體),一般情況下6月-60歲且角膜健康者均適合,尤其死於急性疾病或外傷,其中以介於18-35歲最佳;六個月以內的嬰兒與九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因其角膜功能差,不適合捐獻的。一般情況下在死後6小時以內、冬季在死後12小時以內摘取才有價值,角膜上皮完整、基質透明、厚度不變者(無水腫)為佳,如果將新鮮角膜材料經保存液或深低溫特殊處理,則可保持數天或數周後待用。但是下面這些供體的角膜不能用於移植:1、某些傳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梅毒、狂犬病、破傷風、麻風、白喉、病毒性肝炎、腦炎、脊髓灰質炎等; 2、惡性腫瘤已侵犯眼組織者以及白血病,何傑金氏病等; 3、某些眼部疾病如眼前段惡性腫瘤、視網膜母細胞瘤、病毒性角膜炎、角膜變性或疤痕、青光眼、虹膜睫狀體炎、化膿性眼內炎以及做過內眼手術者等。
角膜移植手術分兩類:即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板層角膜移植手術。1.穿透角膜移植是以全層透明角膜代替全層混濁角膜的方法,用一定直徑的環鑽鑽去有病變全層角膜,然後用同樣口徑或略大一些的環鑽,鑽取供體角膜片,作10-0尼龍線嚴密地縫於受主角膜上。適應症按其手術目的可分為光學性、治療性、成形性、美容性等方面。 光學性角膜移植:是指為達到光學目的(角膜透明)所施行的角膜移植術,常見的適應症為圓錐角膜、各種原因所致的角膜瘢痕、各種角膜營養不良、各種原因的所致的角膜內皮細胞功能衰竭。治療性角膜移植:用以治療角膜疾病、控制感染、縮短療程、挽救眼球主要適應症為化膿性角膜瘍、眼化學傷、蠶蝕性角膜潰瘍、角膜邊緣變性等。成形性角膜移植:以恢復角膜的組織結構為目的的角膜移植,如角膜變溥、穿孔的角膜病變。美容性角膜移植:主要用以改善角膜外觀。適合於已失明的角膜白斑患者。2.板層角膜移植是一種部分厚度的角膜移植,只切除有病變的角膜淺層組織,深層比較完好的受主角膜仍然保留作為移植床,然後取同樣大小和厚度的供體角膜前層角膜片,縫於受體角膜的創面上。板層角膜移植不穿透前房,屬於眼外手術,一般不擾動眼內組織,並發症較少。故凡角膜病變未侵犯角膜深層,而內皮生理功能健康或可復原者,均可行板層角膜移植術。臨床常用於中淺層角膜斑留或角膜營養不良性混濁,進行性角膜炎或潰瘍、角膜瘺、角膜腫瘤。
角膜移植手術僅僅是角膜移植的一部分,術後的處理和自我保健對角膜移植成功也起到很重要作用。角膜移植術後約1~2周可出院,因角膜移植術的免疫排斥反應問題是導致術後失敗的主要原因,故病人出院後還需繼續用葯治療。一般術後局部滴用皮質類固醇眼葯水或環胞黴素A等,需三個月;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葯物需一個月,部分受體角膜條件差的病人用葯時間更長。由於這些葯物的副作用較多,用葯時間、方法和劑量要嚴重按醫囑執行,不能隨意加減,更不能隨意停葯,以防激素反跳等不良反應。病人要按時復診,尤其是出院早期應每周一次;若病情無特殊,一個月後可每月一次,待角膜縫線拆除後,每三個月復查一次,如有特殊情況需隨時復診。穿透性角膜移植的縫線一般於術後6月-12月;板層角膜移植一般於術後3月-6月,但具體時間復查時由醫生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