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風車底座為什麼是兩種顏色
A. 高空「風車發電」設備的結構與工作原理是怎樣的
研究者為高空風車發電的設備取名為「飛行發電機」,它由1個架子和4個螺旋槳組成,根據這位工程師的設想,到時這個飛行發電機將像風箏一樣,在風中不停地盤旋。每個螺旋槳直徑均為40米,完全用碳纖維、鋁合金、玻璃纖維等航空材料製造。同時與地面相連的「風箏線」具有固定發電機和傳回電能兩個作用,這些線約10厘米粗,內層是導電的鋁絲,外層則包著極為堅固的纖維。這個飛行發電機約重20噸,起飛的時候,由地面向其供電,使螺旋槳旋轉,就像直升飛機一樣帶動整個結構升空,達到預定的高度後,傾斜40°左右,這時候一方面利用風產生的升力繼續維持這個高度;另一方面利用風力帶動螺旋槳發電,然後把2萬伏特的電壓傳到地面上。
B. 電動風車和避雷針的原理是什麼
高壓直流電,可以使玩具風車旋轉。
為什麼會發生這個現象,這是最近2個世紀以來一直爭論的一個問題,但近年來這個裝置或多或少地被人忽視了。可是究竟為什麼呢?在真空或無塵環境中它還能旋轉嗎?為什麼放電的顏色取決於風車的極性?為什麼風車的端部必須是尖的?最後,你能否計算風車在已知條件下能旋轉多快嗎?
把風車簡化一下,做一個更能揭示出實質的電輪。電輪的構造很簡單,把一根兩端磨尖的鋼絲彎曲,並固定在一塊金屬圓片上,再安裝在一根有絕緣底座的針軸上。這時,只要使起電機的負極連接針軸,正極接地,開動起電機,電輪就會轉動起來。
電輪為什麼會轉動呢?顯然,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了風車為什麼會轉。
那是因為,在高電壓下,電輪的兩個尖端部位,電場強度很強,以致使其周圍的空氣發生電離而引起強烈的放電,生成大量離子。這些離子和電輪極性相同,受到強烈排斥而離開尖端。它們的運動帶動周圍空氣分子,形成了電風。電風的向前運動造成了電輪向後轉動,就像噴氣式飛機向後噴氣得到了向前運動的反作用力一樣。現在,電風在凈化空氣等方面都已得到了廣泛應用。
可是也許你還是不明白,為什麼無論電輪還是風車,它的端部一定必須是尖的呢?
實驗證明,電荷在導體表面的分布不但與自身形狀而且與外界條件有關。只有孤立導體的電荷分布才能由自身的形狀及電量決定。大致說來,在孤立導體表面,向外突出的地方電荷較密;比較平坦的地方電荷較疏;向里凹進的地方電荷最疏。
由於尖端附近場強較大,該處的空氣可能被電離成導體而出現尖端放電現象。夜間看到高壓電線周圍籠罩著的一層綠色光暈(電暈),就是一種微弱的尖端放電形式。尖端放電會導致高壓線及高壓電極上電荷的丟失,因此,凡對地有高壓的導體(或兩個互相有高壓的導體),其表面都應盡量光滑。另一方面,在很多情況下尖端放電也可以被利用,例如感應起電機的噴電針尖及集電針尖就是尖端放電的應用。
此外,避雷針也是應用尖端放電的一個例子。避雷針有一個尖端,上端高出房子數米,下端埋入地下數米。為什麼要求具備這些特性呢?人們意見不一。自從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以來,關於這個問題仍有許多爭論。有人聲稱避雷針有助於當雲越過針上方時的放電,因而避免了閃電引起的嚴重破壞。其他一些人認為,避雷針僅僅為任何接近它的閃電提供一條安全到達地面的途徑。
有關避雷針的作用和設置還有許多錯誤的觀念與爭論。在避雷針開始應用後不久,對頂端做成金屬圓頭或做成玻璃圓頭就引起過激烈的辯論。當時歐洲大部分避雷針都建得很矮,而且頭部做得很鈍,結果,效果根本不好——因為避雷針用的是尖端放電的原理。
也有一些令人信服的論據表明,避雷針底部只要接觸泥土表面層即可,因為將閃電引到深層潮濕的泥土中可能會引起爆炸。最近還有人在避雷針的頂端裝上一個放射源,放射源有助於空氣電離,因而進一步誘使閃電閃擊到避雷針上,而不閃擊到被保護的建築物上。
可是,放射源真的會起作用嗎?使用避雷針的目的是為了給電流提供一條傳到地面的安全通路。尖端周圍有很強的電場,因此能開出一條向上的通道,與向下行閃擊相遇。一旦接觸發生,電流就從電離通道流往避雷針到達埋入避雷針的地下。因此閃電擊中與避雷針相連的建築物的可能性就減少了。避雷針不能使經過的雲發生大到可以避免閃電的放電,這是因為避雷針的放電太慢的緣故。因而,打算在避雷針上放置放射源是沒有效用的。如果閃電擊破了放射源的話,很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危險。
避雷帶
避雷帶,是指沿屋脊、山牆、通風管道以及平屋頂的邊沿等最可能受雷擊的地方敷設的導線。當屋頂面積很大時,採用避雷網。它是為了保護建築的表層不被擊壞,避雷網和避雷帶宜採用鍍鋅圓鋼或扁鋼,應優先選用圓鋼,其直徑不應小於8毫米,扁鋼寬度不應小於12毫米,厚度不應小於4毫米。避雷線適用於長距離高壓供電線路的防雷保護。架空避雷線和避雷網宜採用截面積大於35毫米的鍍鋅鋼絞線。
C. 風力發電用的那種風車為什麼是那種細細的造型
風葉是有一個傾斜角的,風力在風葉上分解為兩個方向的力,一個是軸向力,一個是徑向力,也就是推動轉動的力,如果風葉面積過大,軸向力也增大,就可能將風葉吹倒.
D. 發電風車的構成
簡單說就是切割磁感線 主要的就磁鐵 銅絲,銅線約多(也就是線圈咂數)單次發電量就大
E. 為什麼風力發電的風車是白色的
我認為這是人們的一種習慣,實際黃色的葉片得環保,有利於保護鳥類
F. 風力發電的底座是什麼材質
什麼底座啊?
是機艙底盤么?
還是基礎,還是基礎環?
多大功率的風力發電機?多高的塔架?
如果你問的是基礎的話,採用何種基礎?是重力式的?
如果你說的底座是指機艙底盤的話,假設又是兩兆瓦的,假設又是我們設計的這種的,那麼:重大概15.9鈍,球墨鑄鐵,需要好幾十萬。
若果你說的是基礎的話,假設又是2mw的,鋼材用量就幾十噸,造價么,不好說。
G. 風力發電機機頭可以轉動嗎,是怎麼轉的,靈敏度高嗎,是由什麼控制的。詳細點謝謝
風力發電機的頭可以360度轉動,這樣可以捕捉風力。不能說靈敏度很高,是需要在一定的風速下才能轉動。額定風速以下,槳葉角度保持在0°附近,最大限度捕獲風能,保證空氣動力效率。達到及超過額定風速,這時根據主控系統指令調節葉片角度,保證機組輸出功率。
機艙偏航對風(水平方向),輪轂的變槳系統調整槳葉角度。風帶動葉輪轉動,從而帶動發電機轉動(垂直方向)。
(7)發電風車底座為什麼是兩種顏色擴展閱讀:
風力發電的原理,是利用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再透過增速機將旋轉的速度提升,來促使發電機發電。依據目前的風力發電機技術,大約是每秒三公尺的微風速度(微風的程度),便可以開始發電。
風力發電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熱潮,因為風力發電沒有燃料問題,也不會產生輻射或空氣污染。風力發電在芬蘭、丹麥等國家很流行;我國也在西部地區大力提倡。小型風力發電系統效率很高,但它不是只由一個發電機頭組成的,而是一個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小系統:風力發電機+充電器+數字逆變器。
H. 最大的發電風車結構是怎樣的
千百年來,除了人和畜的肌肉力量,風就是最主要的自然機械能量來源。但蒸汽機出現後,由於它不受天氣的影響,被廣泛地使用,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風力的價值卻被人們淡忘了。
在過去,由於普通能源的價格始終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風力設備的使用在經濟上並不合算。現在,情況有了變化,火力和原子能電站的費用日益昂貴,而且它們引起的環境污染也成了新的問題,於是人們又想到了利用風力來發電。原聯邦德國發展和科技部撥款1億馬克興建了一座叫做格羅維安的大型試驗發電風車。
原聯邦德國的三個電業公司於1977年在於利希的原子核研究中心領導下組建了上個建造公司,開始進行大量的測量工作,最後確定在德國著名的風谷——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布隆坡特爾,建造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電風車。整個風車高達150米(美國的「摩德2號」風力電站高只有105米)。風車的每個槳葉長40米,重18噸,用玻璃鋼製成。僅製造兩片槳葉就花了兩年多時間。風車塔身全部是鋼管結構,直徑3.5米,靠3根星形排列的鋼繩來固定,裡面安裝了電梯、扶梯和電纜,總重達310噸。塔頂的機房可以以每秒0.5米的速度轉動,從而可以根據風向調節風車的迎風面。在風速6.3米/秒時,風車開始運轉;風速達12米/秒時,可發出3000千瓦的電,即達到設計的發電能力;風速達到24米/秒時,為了保障安全,發電機即停止運行(盡管它實際上可承受60米/秒的颶風)。為了盡可能保證正常不變的發電量,發電機可平衡15%的風速變化。這個電站可供250戶獨家住宅用電(包括取暖),——其發電量相當於350升燃油的能量。
當前,風力發電站雖然由於設備的昂貴而未能普及,但是由於它對環境無污染,已被實際運用於南極科學考察站的供電。
I. 風能發電風車的葉片為什麼那麼細長
風能的功率單位是W/m2(瓦每平方米),在年平均風速為7m/s的情況下風的功率是400W/m2,也就是說風機的葉片越長,它的掃風面積也越大(C=R2),掃風面積越大,它吸收的風功率也越大,發的電也越多。
簡單說在風速一定時,葉片越長,發電越多。當然也不能太長受力會出現問題,容易損壞。
細的原因是減輕葉片的質量,要不然太重了風吹不動如何發電。
J. 風力發電風車為什麼會變成灰色
風力發電的風車是三片轉頁的原因;
1,葉片三個可以提高掃風效率,三個葉片也可以保持風力發電車的平衡。
2,風力發電機的葉片數是3片,是多種因素綜合考慮及作用下的最優結果,主要為空氣動力學效率和結構復雜程度之間的優化與平衡。
3,三片轉頁決定了製造與維護成本低廉而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