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看為什麼要用耳朵去聽
1. 什麼是眼見為虛,耳聽為實
多年來,人們獲取外界信息,觀察認識世界,主要依賴眼睛,以至於耳朵成了聾子的擺設,極少派上用場。隨著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耳、鼻、舌等感覺器官的認知作用日漸凸顯,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前,鳥類學家發現鳥的新種往往靠眼睛。一種鳥的新種被發現、被鑒別,耳朵總是不被重視。
但是,美國鳥類學家泰德·帕克卻打破常規,利用聽覺發現了鳥的新種。他想,鳥在林中飛,森林那麼大,樹木和藤蔓長得那麼密,林中光線不足,鳥在枝上啼,對樹上的鳥不是看不到,就是看不清,要判斷一種鳥是否是新種,真是太困難了。要是用槍把鳥打下來,那麼肯定有許多鳥被無辜地打死,成了冤死鬼。
他經常想,鑒別某隻鳥是否是新種,為什麼一定要看它的羽毛、體態呢?為什麼不可以辨別它的聲音呢?每一種鳥都不僅有自己的色彩、特有的羽毛、與眾不同的體形,而且有不同的鳴叫聲。形態特徵可以用眼睛去觀察,鳴叫聲可以用耳朵去辨別。每一種鳥都有自己獨特的鳴叫聲,這就像人一樣,每個人有不同的指紋,也有自己獨有的聲音。要發現新的鳥種,不一定非要用形態鑒別法,用鳥語鑒別法同樣有效。
這一想,打開了思路,為他的研究工作打開了新的局面。他來到亞馬遜河畔的原始森林中,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是世界上物種最為豐富的地方。由於近年來這里不斷地砍伐森林,不知有多少新的物種(包括鳥類)還沒有被人們認識,就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他在森林中跋涉著、尋找著,不時側耳傾聽著林中鳥的啼唱。森林中的鳥兒們有時放開歌喉,大聲獨唱;有時則是群鳥合唱,聒噪一片。各種鳥的鳴叫各有特點,有的怨艾,有的熱烈,有的急促,有的悠揚。帕克花了5年時間,錄制了幾千種鳥的啼叫聲。他聽覺敏銳,在工作中熟識了不同種鳥的啼叫聲,即使看不到鳥,只要聽聽鳥叫,就能判斷這是一種什麼鳥。這些錄音,是一部珍貴的鳥語典,是鳥的檔案庫,用它可以鑒別鳥種,發現新鳥。
有一次,他又來到亞馬遜河畔的森林。忽然,他聽到一陣陌生的鳴叫聲。這是一種完全新穎的鳥叫聲,以前他從來沒有聽到過,他的「鳥聲詞典」中沒有它的檔案。直覺告訴他,這是一種新鳥,發現了它,就是發現了一個新的鳥種。
他小心翼翼地沿著鳥聲在叢林中一點兒一點兒地走近小鳥棲息的樹枝,生怕驚動了這只鳥。從樹葉的隙縫中一看,他感到一陣失望。看上去這不是一種新鳥,而是一種普通的霸翁類食蟲鳥。
他猶豫了一下,想放過這只鳥。但繼而一想,自己熟悉各種鳥的叫聲,這只鳥的叫聲卻很新鮮。鳥並不知道下面有人正在注意它,還在枝上鳴個不停。帕克細心地聽著,他在心裡掂量著,從叫聲看,這是一個新種。最後,他下定決心,決定相信自己的耳朵,要仔細鑒別一下,以免錯過了一次發現的機會。他舉起了槍,決心擊落它,看看它是不是一個新種。
「啪」的一聲,鳥應聲落地,帕克走上前去仔細一看,這種鳥果然與霸翁鳥非常相似,但並不是霸翁鳥。它與以往的霸翁鳥不同,有著橙黃色的眼睛。原來,這是霸翁鳥的一個亞種。
創新感悟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是經過人類實踐檢驗了幾千年的一個簡單的道理。但正是這句話,使帕克的發現陷入了困境,直到他有一天決定相信耳朵的時候,才取得了成功。
2. 為什麼要瞪大眼睛看,伸長耳朵聽
決策是把各方面綜合起來的「一攬子工程」,既然決策影響如此深遠,它的每一個細節都會影響到決策的成敗。那麼,你就必須瞪大眼睛看,伸長耳朵聽。
當然啦,能否作出良好的決策,還要視4項要素而定:
①要能夠敏銳地抓住問題的實質,明確目標,而且保證它不會被其他因素干擾;
②及時地評估各種方案的優劣和風險,從中找到一種最優方案;
③懂得決策方案操作過程的所有細節,有防微杜漸的有力措施;
④對決策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都有充分的估計和准備。
這些話聽起來是如此的簡單,以致使我們懷疑怎麼會有人作出不良的決策。這里就有一個簡單而又極為典型的例子:
一家成長迅速的公司領導層成員之一最近提出一個建議:「我們需要提高本公司的研究發展能力。」
該公司領導層對於這一建議討論了兩個多月,同時也考慮了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結果公司領導層僱用了一名新的研究發展經理——這個人以前曾為該公司領導層的競爭對手工作過,因而被認為是「最佳人選」。
這位新經理到任六個月之後,該公司領導層得出3項結論:
①這位新經理對該公司而言,並不是最佳的人選;
②「僱用新經理」這項決策方案,並沒有真正解決該公司面臨的發展問題;
③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從未充分討論過適合發展的問題。
該公司領導層已經做了一項拙劣的決策。為什麼呢?
因為它沒有清楚的目標,並且沒有就該公司在研究發展事務方面的特殊需要予以討論。結果,該公司領導層並未了解對組織最有利的選擇方案。然而在決策做成的時候,每一位領導都對該項選擇作出了積極而熱衷的表態。
一位領導後來說:「後來我們覺得,就當時所掌握的資料,這似乎是一次正確的決策。然而我不接受這種說法。就我們當時所能夠獲得的資料,如果我們真正將自身處境徹底考慮清楚的話,我們就不會相信從競爭者手中挖走『最佳人選』這項決策是正確可行的決策方向了。那個時候,大家都一廂情願地以為,外面就有那麼一個人,只要他來就可以創造出奇跡。雖然沒有人親口這樣說,不過這項決策的基礎的確是如此。」
許多決策者事後都會有與此類似的想法。其實一個良好的決策,都必須充分考慮好決策實施之後可能出現的情形。我覺得,該公司領導層在當初作決策時就應該先對自己提出這么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全面把握決策後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任何選擇方案都無法達成我們所需要達成的目標,那麼就可以說它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決策。
決策分析的目的,便是:
①確定一個目標;
②並確定完成標准和所須具備的條件,
③找出各種可行方案,
④評估這些可行方案實施的代價和風險。
作為決策者必須牢記,決策中的4個要素缺一不可,它們是一個「系統工程」!
3. (初一科學寒假作業)人為什麼用兩只耳朵聽或者什麼用兩隻眼睛看
探究:為什麼要用兩只耳朵來聽?
提出問題:「為什麼要用兩只耳來聽?」
做出假設:
1.用兩只耳聽比一隻耳收集到的音量要大,可聽得更清楚。
2.用兩只耳聽可能跟辨別聲源的方向有關;
3.左耳聽左邊的聲音,右耳聽右邊的聲音;
4.可能是如果用一隻耳朵聽,這只耳朵很快疲勞,所以用兩只耳朵分擔疲勞。
5.聲音有立體感
目的1:驗證用兩只耳聽比一隻耳收集到的音量要大,因此可以聽得更清楚。
實驗方案:
(1)先用棉花塞住一隻耳朵,然後測試另一隻耳的聽力距離(先靠近一隻滴嗒響的鬧鍾,然後往後走,一直到聽不見的地方為止,然後做個記號)。(2)再試一次,此時用兩只耳朵來聽,記下正好聽不到鬧鍾聲音的距離。(3)多做幾次實驗,並對比一下實驗結果,如果用兩只耳朵聽距離較遠,就說明兩只耳朵聽收集到的音量更大,可以聽得更清楚
目的2:驗證用兩只耳聽可能跟辨別聲源的方向有關;
實驗方案:
(1)一個人閉上眼站著不動,另一個人在相同距離內無聲地站到閉眼者的前面、後面、左邊和右邊,手裡拿著鍾或表。當到達閉眼者的前後左右面時,讓鍾的「滴答」 聲傳出(轉換地點時一定要把鍾捂住,不能發出聲音),讓閉眼者用雙耳判斷聲源的位置。(2)捂住左耳,使聲源位置無規律變化,重復上述實驗過程,用右耳判斷;捂住右耳,使聲源位置無規律變化,重復上述實驗過程,用左耳判斷。記錄在各個不同位置時單耳和雙耳判斷的結果,並進行比較。若實驗結果不同,證明用雙耳聽與判斷聲源的位置有關,否則無關。
目的3:驗證左耳聽左邊的聲音,右耳聽右邊的聲音;
實驗方案:
(1)先將收音機打開,然後將右耳面向收音機的方向,堵住右耳,讓左耳來聽,如果左耳聽得見收音機的聲音,證明左耳聽左邊的聲音是錯誤的。若不能聽到聲音,則說明該假設成立。(2)讓實驗者左耳面向收音機的方向,堵住左耳,用右耳來聽,進行同樣的實驗。若右耳聽得見收音機的聲音,證明右耳聽右邊的聲音是錯誤的。若不能聽到聲音,則說明該假設成立。
4、實驗檢驗:
按照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
按照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用兩只耳聽可能跟辨別聲源的方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