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為什麼會看見物象
1. 為什麼人的眼睛只能看清幾百米,卻又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能看到星星,但誰能看清星星長啥樣?人眼有分辨極限,一般超過幾百米物體反射的光就十分微弱,物體就顯得非常暗,暗到看不見,而天上的星星很明顯是非常亮的。
人的眼睛看東西從來不是遠近,而是明暗。大白天近在咫尺的東西一目瞭然,可大半夜月暗星稀的時候,眼皮子底下的東西也未必看得見。從生理構成上看,人眼睛由角膜、晶狀體、視網膜、視神經和視覺中樞組成,角膜和晶狀體就是透明的折光結構,可以將光線折射聚集起來投射在視網膜上,視網膜的構造十分重要,其中分布著感受強光和暗光的視桿細胞、視錐細胞。
其實現代的望遠鏡也是像人眼睛的原理,不在於看得遠,而是能看到多麼暗的天體,因此需要盡可能增加光學鏡片的口徑,以此才能聚焦足夠多的光,看到更暗的天體。不過一定程度上暗也就意味著遠, 因為遠恆星發射的光在穿越星河的時候損耗的就越多,不光是光學望遠鏡是這樣,射電望遠鏡也是這樣,射電望遠鏡是捕捉可見光之外的某些頻段的射電信號(電磁波),對於輻射電磁波較弱的天體越是難觀測,所以射電望遠鏡觀測的對象也還都是源頭比較強烈的射電輻射源。
2. 人的眼睛的成像原理是什麼
人眼的結構相當於一個凸透鏡,外界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是實像。根據經驗規律,視網膜上的物像似乎應該是倒立的。可是我們平常看見的任何物體正立的。這個與「經驗規律」發生沖突的問題,實際上涉及到大腦皮層的調整作用以及生活經驗的影響。
當物體與凸透鏡的距離大於透鏡的焦距時,物體成倒立的像,當物體從較遠處向透鏡靠近時,像逐漸變大,像到透鏡的距離也逐漸變小;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小於焦距時,物體成放大的像,這個像不是實際折射光線的會聚點,而是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虛像。可與平面鏡所成的虛像對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1)凸透鏡成實像需要滿足的一個條件是(u>f)。
(2)共軛成像指的是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可以互換,兩種情況下分別成放大、縮小的倒立實像
4.透過凸透鏡看二倍焦距之外的鍾表,秒針的像仍然是順時針方向轉動,因為此時成倒立的實像,倒著看仍是正常的方向,所以仍然是順時針方向轉動。
視網膜成像與凸透鏡成像相似。
晶狀體就相當於一個可變焦距的凸透鏡 ,視網膜相當於可以接像的光屏。
視覺成像是物體的反射光通過晶狀體折射成像於視網膜上。再由視覺神經感知傳給大腦!這樣人就看到了物體。對於正常人的眼睛,當物體遠離眼睛時,晶狀體變薄,當物體靠近眼睛時,晶狀體變厚。
而近視眼是由於人的晶狀體腫大,對光折射能力強,只能看的清近物。
遠視眼是由於人的晶狀體邊薄,對光折射能力弱,只能看的清遠物。
3. 有近視眼的人戴上眼鏡後就能看清物體這是什麼原理
利用凹透鏡對光的折射原理將景物的像透過眼球內的晶狀體准確映在視網膜上,這時就能看清物體了。近視眼所佩戴的眼鏡應為凹透鏡,老花眼和遠視眼所佩戴的眼鏡應為凸透鏡。不論是近視眼、遠視眼還是老花眼,都是通過眼鏡對光的折射進行映像調節,最後將物所呈的像落在視網膜上,使人能夠看清物體。
三、老花眼:老花眼和遠視眼所佩戴的眼鏡是同一類型的,但是形成看不清物體現象的原因是不同的。老花眼是因為年紀增加,全身所有器官都在逐漸衰弱,包括眼球,眼球內的晶狀體逐漸固體化,自動調節能力逐漸衰弱,所以很多時候會出現看不清的情況,佩戴合適的老花鏡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這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