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盲魚沒眼睛
① 為什麼洞穴裡面的動物如盲魚會沒有眼睛從達爾文進化論的角度怎麼解釋
這是一個異常復雜的問題……在達爾文以前,拉馬克對此的理解是認為洞穴裡面眼睛反正用不著,就「用進廢退」了,但是隨著達爾文理論的主流化,這種說法很快就被拋棄了。之後,人們認為是這樣,如果有一個有害的突變出現,就會導致這個物種適應性下降,從而導致這個有害的突變被淘汰掉。在洞穴里,假定洞穴動物的祖先眼睛都是健全的,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有害突變A,這個A會導致眼睛功能的下降,在洞外,這樣的突變會導致該個體生存力下降而被淘汰,但是在洞穴里不會,所以長年累月的,這樣的有害突變積累起來(還不明白可以搜索「穆勒棘輪」),最終導致了眼睛完全消失。這樣的說法看上去把演化說圓了,但是……後來有群蛋疼的科學家對比了某種洞穴蝦和其在洞外的親緣物種的基因以後,發現兩者之間關於眼睛發育的基因只有兩三個基因的差別,這就說不過去了,兩者分開演化了幾十萬年只有兩三個基因的差別怎麼也說不過去啊。於是,又提出了一個新理論,就是說眼睛的發育和維護是需要能量的,在自然界,能量很寶貴,任何一點能量的浪費都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洞穴裡面動物沒有眼睛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因為沒有眼睛的動物就省掉了一部分能量,這樣用於生存的資源就相對更多了。問題是,這個理論也沒堅持多久。因為又有一幫科學家研究了某種洞穴魚類的眼睛發育後發現,這種魚類在胚胎時期眼睛一直能正常發育,但是因為某個基因突變導致其發育成眼睛的幹細胞在某個特定時期開始逐漸凋亡,於是產生了一種凋亡——分化競爭機制,一方面是構成眼睛的細胞不斷凋亡,而另一方面是這類幹細胞不斷得到其母細胞的補充,然後前者逐漸戰神後者導致眼睛最終無法發育,這就出問題了,這種邊生邊死的發育模式無疑比直接發育出個眼睛更加耗能……到最後,一些發育學的研究,似乎表明眼睛發育是很多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許多頭部結構的發育都需要眼睛相關幹細胞的誘導和定位。而那種凋亡——分化競爭機制似乎可以給發育提供更高的自由度,也就是說可以為其它結構衍生出新的功能提供可能,但是這種理論一方面過於復雜,很難把邏輯說清楚,另一方面也嚴重缺乏證據,洞穴生物沒有眼睛似乎成了一個學術難題。所以說,生科是坑。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