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反射能力越強顏色越淺
『壹』 物理:光為什麼越照越淡
1.光譜中的色光混合是一種加色法 加色法(或相加混色)(addi-tive mixture)的原色是紅、綠、藍,它們的波長分布屬於可見光譜的兩端和中部。用三架幻燈機同時投射這三色光並使之重疊在一起時,我們看到的是白色光。但除非是在光學實驗室里,一般情況下產生的白色光並不是純粹的三原色。事實上,我們見到的許多顏色大都是不同光波混合的結果,所謂同色異譜的現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眼不是非常精細的感覺器官。例如,當我們面對一個波長是570毫微米的黃色光,同時有將650毫微米的紅光和530毫微米的綠光按一定比例合成另一個黃光,我們人眼是感覺不出這兩種黃光有什麼差別的。於是我們認識到光譜中的每一種色光,都有另一種按比例與它混合得到一種白色的色光,它們都能在色環和色三角上找到大致的關系,這種關系構成了補色對。
加色法的結果可用簡單的式子表示如下:
紅色+綠色=黃色
紅色+藍色=紫色
藍色+綠色=青色
紅色+藍色+綠色=白色
紅、綠、藍色稱為基色,而青、紫、黃色分別稱為它們的相應的補色,這是因為,每一補色以適當的比例加上其相應的基色即可得到白色,例如黃色和藍色混合即得白色(參見圖 6-13)。
2.用顏料、油漆等的混合配色是一種方法 它與色光混合不一樣,例如混合黃色和藍色是顏料吸收了一定波長的光線後所餘下的光線的色調。例如黃色顏料是從入射的白光中吸收藍光而反射紅光及綠光,而這兩種光合在一起引起黃色的感覺。
減色法(或相減混色)(subtractive mixture)的三原色是黃、青、紫,它們是加色法三原色的補色(complementary color)。彩色電視主要是應用加色法,即彩色光在顯象管光屏上組合是相加混合的結果。而彩色電影的畫面則由黃、青、品紅三種影片染料按減色法處理構成的。參見圖6-14 可得如下結果:
黃色=白色-綠色
紫色=白色-紅色
黃色+紫色=白色-藍色-紅色=綠色
紫色+青色=白色-綠色-紅色=藍色
相加混色和相減混色得出的明度也不一樣,在加色法混合後產生的顏色其明度是增加的,等於其投射的光束的明度的總和;而在減色法中混合後得出的顏色,其明度是減少的。
3.混色定律 各混色光對視覺器官的作用是相加的過程,而且,遵循以下三條規律,即相加混色三定律。這三條定律具體內容是:
(1)補色律:補色律(law of complementary colors)是指每一種顏色都有另一種與它相混合而產生白色或灰色,這兩種顏色稱為互補色。牛頓將光譜色按照它們自然的秩序排成圓周,在紅與紫的兩端之間留一個弧度給非光譜色的絳色,再回到光譜中的紅色,這樣就排成一個色圈(見圖6-13)。若把各種色之間的間隔排列適當,如圓周上任何直徑相對的兩種顏色以適當的比例用色輪轉動來混合,它們會消失各自的色彩而變成灰色。我們把直徑相對的兩色稱之為補色。
(2)居間律:居間律(law of intermediary)是指混合色圈上兩個非互補的顏色產生介於這兩種顏色之間的中間色。例如,我們將紅色與黃色進行混合便可得到介於這兩色之間的橙色。中間色的色彩取決於兩者的比例,若紅與綠混合,按混合的比例不同,可以得到介於它們之間的橙、黃、黃綠等各種顏色。中間色的飽和度一般是較低的,它的飽和度與兩色之間在色圈上的距離成反比,與兩色原來的飽和度成正比。根據居間律的原理,我們只要確定出三種基本的顏色(即紅、綠、藍),逐一將其中兩者進行混合,即可得出光譜上的各種顏色。
(3)代替律:代替律(law of substitution)是一條很主要的定律,混合色的顏色混合不隨被混合的顏色的光譜的光譜成分而轉移。不同顏色混合後產生相同的顏色可以彼此相互代替。例如:
顏色A=顏色B;顏色C=顏色D
則A+C=B+D
代替律表明,只要在感覺上顏色是相似的,便可以互相代替而得到同樣的視覺效果,盡管它們二者的光譜成分是不同的。例如:
A+B= C
若 X+Y=B,則 A + X+ Y= C
根據這個定律,可以充分利用各種顏色混合,進行代數式的相加和相減得出所需要的各種顏色。
以上是顏色混合的三條定律,其他較復雜的問題也都是從這里出發的。對於混合規律的研究,不僅揭示了顏色混合的定律,而且在鑒定各類色盲、色弱患者上有臨床意義。
4.混合顏色的方法 混合顏色的方法很多,這里介紹二種常用的簡易方法。一種採用一套已知透光率的良好濾色片,透光率不同的濾色片可以得到光譜中各種單色,然後,把它們同時投射在不反光的白色屏幕或視網膜的同一部位上,這是一種方便又對精度沒有什麼影響的做法。另一種混合方法更簡單,用色輪(見圖 6-15)就可以。色輪(或混色輪)(color wheel)乃是一個由不同顏色扇形所組成的圓盤,套在旋轉器的軸上,在轉速超過閃光臨界頻率時(約30轉/秒),即產生一種均勻的混合色。混合色的性質決定於每種被混合的色紙顯露部分的比例。但這種方法用顏色紙來配色,顏色紙反射的往往不是一種單色,因此,混合出來的顏色是很不飽和的。例如混合普通的紅色和綠色得到黃色。但用這種方法所得到的是灰黃色(棕色、黃褐色)。另外,用色輪混合時,混合色的亮度不像色光混合時的亮度相加,而是介於混合成分亮度的中間。除此之外,用色輪混色也是遵循顏色混合的三條規律。
『貳』 反射光線強度與顏色深淺有什麼關系,為什麼
通俗情況下說的顏色深淺跟波長(或者頻率)有關,例如深綠色和淺綠色是兩種不同的色光,而不是強度大小的關系。跟強度關聯的感受是明暗,而不是顏色深淺。所以兩者之間沒有關系。
『叄』 物體的顏色越淺,反射光能力越強
顏色的深淺是由顏色的亮度決定的,顏色淺說明它反射的可見光的總體上較多。但是具體到某個波長就不一定了。
『肆』 反光能力最強的物體是無色透明還是淺色光滑物體
不能輕易的下結論。
無色透明物體,就拿水舉例把,光從空氣往水面入射,一部分反射了,一部分折射了。當入射角大於全反射角(自己網路全反射)時,所有的能量都反射了,沒折射光了。對於水這一個物質,不同的入射角就導致不同的折反率了。
另外,淺色光滑物體。首先,淺色是有利於反射的,我們都知道,顏色是因為物質把該種波長的光反射出來了,所以我就看見那種顏色了。白色的就是所有波長的光都被反射了,所以淺色是好的。接著,我們來考慮光滑物體,到底光滑到什麼程度呢?如果物體表面的高低起伏在微米級,那麼這就能當成鏡面了,不鍍高反膜的鏡子也能有80%以上的反射效率;陶瓷表面也很櫻襪攔光滑啊,至少我們人眼看著,摸著,都很平滑,但是對於光來說,它還是太粗糙了,是個漫散射體好罩,我們自己也能觀察到,陶瓷...就拿水舉例把。
另外?如果物體表面的高低起伏在微米級。接著,都很平滑。
所以啊,所有的能量都反射了,所以淺色是好的,淺色是有利於反射的。白色的就是所有波長的光都被反射了,至少我們人眼看著,但是對於光來說,沒折射光了,陶瓷表面反射的光能量並不大,一部分折射了,那麼這就能當成鏡面了,淺色光滑物脊胡體,不同的入射角就導致不同的折反率了,是個漫散射體,我們來考慮光滑物體。
無色透明物體,我們自己也能觀察到,光從空氣往水面入射不能輕易的下結論,不鍍高反膜的鏡子也能有80%以上的反射效率;陶瓷表面也很光滑啊,顏色是因為物質把該種波長的光反射出來了,我們都知道,到底光滑到什麼程度呢,一部分反射了,你那個問題不能輕易給出結論,摸著,它還是太粗糙了。首先。對於水這一個物質。當入射角大於全反射角(自己網路全反射)時,所以我就看見那種顏色了
『伍』 為什麼有些東西濕了以顏色後會變深解釋的越詳細,越容易被我採納!
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由於光線的緣故,光照到物體表面,然後反射或者折射出來的光到眼睛裡,就看到了物體,反的光越多,就越刺眼,例如鏡子,表面光滑的物體。 但是東西濕了之後,一部分光被吸收,一部分光線出不來,只有少量的光可以反射或者折射出來(其實就是反射和折射能力變弱了),所以你就會看到顏色變深了。 總結一下:物體反射或折射的光越多,我們看到的顏色就越淺;反射或折射的光越少,我們看到的顏色就越深。
比如濕衣服, 濕的衣服中含有水分子,填充在衣服纖維的中間,使一部分纖維的反光性能降低,使眼睛看到的顏色變暗變深。眼睛可以看到物體,是因為光照到物體上後,物體表面就會把光反射到眼睛裡。物體反射的光越多,它的顏色就越淺;反射的光越少,它的顏色就越深。光照到乾衣服上,大量的光被衣服纖維反射出來,只有少許被衣服吸收,衣服被水浸濕以後,一方面有一些纖維絨毛傾倒不能反射光線;一方面濕衣服的表面覆蓋著一層水,光射到水上以後,只有反射角度而相當小的光才可以鑽出水面從而反射出來,反射角度十分大的光卻被水面擋了回去,所以,衣服被水浸濕,反射光的能力比它乾燥時(減弱相當多,反射出來的光卻少於它乾燥時)反射出來的光大。因為被水浸濕的衣服比乾燥時反射的光少,因此顏色深。
例如噴金屬漆的東西(表面光滑—>漫反射較少—>比較亮),比噴磨沙漆的東西(表面粗糙—>比較暗)看起來更亮。
光線射入衣服表面附著的水,這時光線發生折射,因此光線的路徑發生了變化,然後光線再射到衣服表面發生反射,然後再次射入衣服表面的水,這時發生了第2次折射,然後再進入空氣。因為進行了兩次折射,所以光線路徑的角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部分光線不能射入人的眼睛,所以在人看來,衣服變暗了,也就是顏色看起來變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