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為什麼看到不同顏色的光
❶ 人眼為什麼能看見各種顏色的光
焰色反應很復雜啦~~ 和原子結構有關.大概意思是:原子外層一個低能量的內層電子,在吸收能量後,被激發到外層的高能軌道去,其他的外層電子立刻補充上來,同時以光的形式釋放能量.因為軌道是量子化的,所以能量是量子化的;所以光的波長也是不連續的,即有特定的顏色.
至於用蘭色玻璃濾去黃光,就是利用補色的原理.由於藍光和黃光互補,所以可以濾去黃光.
❷ 眼睛為什麼能看出五顏六色
眼睛中有兩種視細胞:包括視桿細胞(rod cells)和視錐細胞(cone cells),具有感光能力,又稱光感受細胞。視前者在暗光下作用,司所謂暗視覺;後者在明亮光線下作用,司明視覺,而且還能辨別顏色。桿細胞分布於視網膜中心窩以外部分,約有1億多個,愈至周邊數目愈多,真正中心小凹處無桿體細胞。錐體細胞約有600多萬個,主要分布於視網膜視物最敏銳的黃斑部,愈至中心數目愈多,真正中心小凹處只有錐體細胞而無桿體細胞。視網膜各個區域因視細胞分布不同,對顏色感受性也各不相同。正常色覺者視網膜中央部能分辨各種顏色,其外圍部分顏色力就逐漸減弱以至消失。
據實驗報道,桿體細胞外節段中有視紫紅質(rodopsin),它的光譜吸收曲線與暗視覺的視力敏度完全致。這就說明了人眼暗視覺的感光物質(色素)就是視紫紅質,它對385-670nm波長的光線皆能被漂白,而對502nm波長的光線最為敏感。
錐體細胞的感光物質也存在於外節段中。Wald(1937)在雞視網膜內提出一種視紫質(iodopsin)對560nm光波最敏感。
一色視(rodmonochromat):先天性完全色盲不能辨別顏色,看物體只有黑、白和灰色的感覺,似正常人看黑白照片、黑白電視那樣。稱為全色盲,此類色盲又分為桿體一色視(rodmonochromat)與錐體一色視兩型,在人群中10萬~20萬人中才有一例,極少見。
二色視(dichromatism):為不全色盲或部分色盲。他們除不能辨識某些顏色外與正常人一樣,視力良好。其中又可分為紅色盲、綠色盲與紫色盲(青黃色盲)。
紅色盲不能看見光譜中的紅色光線,在他們看來,光譜中的紅色端缺了一段,光譜就縮短了一段,只能見由黃至藍色段,而且光譜的亮度也和正常人所見不同:正常人所見最亮的是在黃色部分(波長約在589nm),紅色盲所見光譜中最亮的部分是在黃綠部分,又在光譜中見有一個非彩色的部位(「中心點」),位置約在波長490nm處。
紅色盲者看顏色的主要錯誤是對淡紅色與深綠色諸色,青藍色與絳色(紫紅色,此色是光譜上所沒有的)、紫色不能分辨,而最容易混淆的是紅與深綠、藍與紫。
綠色盲看光譜並不像紅色盲那樣縮短一段,但光譜中最亮部位在橙色部分,中心點約在波長500nm處。全部光譜呈淡黃色、灰色和藍色。綠色盲不能分辨淡綠與深紅,紫與青。絳色與青色雖不混淆,但對絳色與灰色則造成混亂。
紫色盲又稱青黃色盲,在二色視中極為罕見,他們看光譜在紫色端有些縮短。光譜上最亮部分在黃色部分,且光譜上有兩上中心點:一個在黃色部位(波長約是580nm),另一個在藍色部位(波長470nm)。他們似乎只有紅與青兩種色調,對於黃綠與藍綠色,絳色與橙色都不能分辨。
三色視(anomaolus trchromatism):又分紅色弱、綠色弱、紫色弱(或青黃色弱),他們是色覺障礙中最輕型的。
❸ 為何人類在眯著眼看空中的時候,會看到五彩斑斕的顏色
光的本質是不斷變化的電磁場!人眼之所以能看到物體的形狀和顏色,是因為人眼希望視網膜能夠分辨光的方向和頻率,並將其轉換成不同的電信號傳輸給大腦,大腦接收到信號後會形成相應的物體形狀和顏色!
當光線進入眼睛的感光神經時,通過神經信號的方式被刺激並傳輸到大腦的視覺分析區域,產生圖像形狀和顏色。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的記憶會和你看到的信號一起出現。大腦利用記憶來分析你看到的東西!如果你的記憶里沒有這種東西,你會對這種東西感到很陌生,但是你會試著通過你的記憶去分析和它相似的東西來證實它!光的本質是無線電波以能量的形式釋放到時空中!也可以說是釋放了事物中的能量!
❹ 簡述人眼能看到發光和不發光物體顏色的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能看到各種色彩,如藍藍的天空、綠色的草原、朵朵白雲、鮮紅的玫瑰花瓣、綠色的莊稼、黃色的油菜花等。所有這些顏色都是在白天才能看見、分辨,也就是說只有在光線照射的條件下才能呈現出來。人們還注意到,在太陽光下看見某一物體呈現某種顏色,如果再把它放在白熾燈下(特別是某種彩色燈下),該物體的顏色就發生了改變。於是,人們推斷人眼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是由於有光的存在.顏色都是光作用在物體表面後,發生了不同的反映,再刺激人的眼睛後產生的。不同的光會產生不同的刺激,所以眼睛看到不同的物體就會有不同的顏色感覺。
人們把自然界的物體根據其自身能否發光,劃分為發光體與不發光體兩大類。把本身能發射光譜的物體叫做發光體或光源。長期的實踐證明,發光體的顏色決定於它們發射出來的光譜。自然界中大部分物體本身不能發光,稱為不發光體。按照物體是否透明,又把不發光體分為透明體和不透明體。在黑暗條件下,人眼看不見不發光物體顏色的,只有當外來的光線照射在其表面後,它的顏色才能被人眼感知。所以,顏色是光照射到物體表面後的結果。
顏色與電流、密度等普通物理量不同,它不是一個單純的物理量。對於不透明物體(對於透明物體是透射光),當外來光線照射到物體表面後,發生反射,反射光刺激人眼後,引起視覺神經沖動(或興奮),再把信號傳遞給大腦。
❺ 有人能告訴我嗎:光照在物體上射在我們眼睛裡為什麼我們就能看到物體的形狀和顏色了呢
這里有三層意思。
1、人眼能感受可見光[七色光,其實這只是大概分法,可見光是連續的,存在無數個過渡色],這是大自然的造化。不同波長的光進入眼睛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視網膜處的視神經將這些光信號轉化成電信號傳導到大腦視覺中樞,從而產生色覺,這就是顏色的成因。
2、物體對光線有反射和吸收功能,我們所看到的物體顏色其實是物體反射這種顏色的光波所引起的[看不到的顏色實際上已經被物體吸收了]。
3、物體的形狀可以用光學成像原理[凸透鏡成像]來解釋。眼球就是個凸透鏡,像落在視網膜上就能看清物體的形狀了[近視和遠視必須用眼鏡矯正像的位置才能看清楚]。但立體感[准確定位能力]是由雙眼接收光線的光程差決定的[所以正視物體不如斜視物體時的立體感強就是這個原因]。
❻ 為什麼人的眼睛看到物體有不同的顏色,我們是怎麼去區分顏色的
不同人種的眼睛有不同的顏色,是因為虹膜。眼睛的顏色是由虹膜中的黑色素多少決定的,基因不同,黑色素的多少就不同。虹膜中所含的黑色素越多,虹膜的顏色就越深,眼珠的顏色也就越黑;而若黑色素含量越少,虹膜的顏色就越淺,從而眼珠的顏色就越淡。除了黑色素以外,光經過散射,虹膜還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這就是人類眼睛擁有不同顏色的原因。
❼ 我們為什麼會看到不同的顏色
顏色或色彩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所產生的一種對光的視覺效應。人對顏色的感覺不僅僅由光的物理性質所決定,比如人類對顏色的感覺往往受到周圍顏色的影響。
大多數光源的光譜不是單色的,它們的光是由不同強度和波長的光混合組成的。人眼將許多這樣的混合光的顏色與單色光源的光的顏色看成是同樣。如橙色,實際上就不是單色的600納米的光,實際上它是由紅色和綠色的光混合組成的(顯示器無法產生單色的橙色)。出於眼睛的生理原理,我們無法區分這兩種光的顏色。有許多顏色是不可能是單色的,因為沒有這樣的單色的顏色。黑色、灰色和白色比如就是這樣的顏色,粉紅色或絳紫色也是這樣的顏色。
人眼中的錐狀細胞和棒狀細胞都能感受顏色,一般人眼中有三種不同的錐狀細胞:第一種主要感受紅色,它的最敏感點在565納米左右;第二種主要感受綠色,它的最敏感點在535納米左右;第三種主要感受藍色,其最敏感點在420納米左右。桿狀細胞只有一種,它的最敏感的顏色波長在藍色和綠色之間
❽ 有時候閉眼也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光,這是為什麼呢
有時候閉眼也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光,這是因為眼球內部的視網膜是感知光刺激並將其轉化為生物電信號的關鍵結構,生物電信號傳遞到大腦的視覺中樞引起視覺。如果視網膜、視神經、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就有可能在閉眼時看到彩色光暈。
對自己虛幻的願景和有趣的模式負責。某些軸突比視網膜還粗,當手指按壓它們,把它們推向眼後的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時,人就會產生視錯覺。近視的視在距離一般在10cm左右。當人在完全黑暗的房間里睡覺或者只是閉上眼睛時,視覺系統中的神經元會自發運動,激活其他視覺神經元等。這些神經元一起工作,造成這些有趣而奇怪的視覺效果。觀察到的效果的顏色、持續時間、頻率和類型由視覺系統中的主導神經元決定。
❾ 人的眼睛為什麼可以看見顏色
你好,能看見顏色表示人眼睛可以接收到一定頻率的電磁波
電磁波中的可見光由於自身的頻率不同,所產生的顏色也就不同
幾世紀以來,顏色本身就是一個難解的謎題。舉例子來說,蘇格拉底就曾經假設說「火」之源起,乃是因眼睛結合了對象本身的「白」(whiteness)所產生的顏色。之後,牛頓更探索光與色彩之間的關系;其後歷經許多科學研究,終於在20世紀確認了光波與色彩感應之間的絕對關系。
如今,色彩調和與色彩調性方面的研究信息,直接影響了藝術家、設計師和廣告AE人員。本篇關於色彩理論的指南,旨在探索如何於網站上有效使用色彩,同時也提供了許多色彩調和技巧,讓您善用色彩來駕馭網站設計。
色彩學
我們能看到顏色是靠三個元素相互作用而成:光源、物體的反射特性、以及人體視網膜和腦部視覺皮質區對光波的處理方式。不管我們使用哪種媒材來作業 -- 繪畫、印刷或網路 -- 我們都得依賴上述過程才能有效使用顏色。 色彩的排列 -- 彩虹
十七世紀末期,牛頓證明了色彩並非存在於物體本身,而是光作用的結果,且只要將可視光譜上的長短光波結合起來即可形成白光。這些可視光的波長可對應到七個不同的顏色:紅、橙、黃、綠、藍、靛、紫。
牛頓在實驗中所分離出來的可視光譜其實才佔了所有電磁光譜的一小部分,整個光譜范圍從分為「短頻、長波區」(例如收音機調頻)到「高頻、短波區」(例如 X 光)。可視光譜的區域是介於紅外線與紫外線之間,波長約為 400nm (紫色) 到 700nm (紅色) 之間。雖然牛頓證明這些光波結合在一起即形成白光,但其實只需要紅、綠、藍三光波就可以產生白光。
光的吸收與反射
當光波投射在物體身上後,該物質會傳送、吸收或反射不同部分的光波。根據不同物體的特性以及它本身的原子構造,它可能反射了綠光但吸收了其它的波長。這時候人們的視網膜和腦部視覺皮質區會處理此一反射光,然後形成我們所看到的顏色。
藝術家和設計師將顏色復制到畫布或紙張上的時候,他們便是模擬此一過程,利用顏料吸收了某個部分的光波、反射出其它光波。例如要產生綠色,我們可使用會吸收紅、藍光波的顏料即可。此一過程是所有繪畫與印刷媒體的色彩模式基礎。
一切靠眼睛
當然,不論是反射自物體或是發射自光源本身,我們處理光波的能力都是靠視網膜和腦部的視覺皮質區。視網膜內有三個接收器(或者說是錐細胞)可響應某些光波的頻率。紅色錐細胞能感應低頻率的波長,綠色錐細胞反應的是中頻率的波長,藍色錐細胞反應的是高頻率的波長。這些錐細胞的運作並非二元性的,而是類似頻道一樣,可將刺激分別傳達至腦部的視覺皮質區,經過處理後才產生出我們所看到的顏色。
為了產出特定顏色,藝術家/設計師們必須靠著增減光波的方式,讓人體內的視覺接收器只反應到某些光波。至於應該用加法或減法原理,則要看你使用何種材質來表現你的作品了。色彩模式與色彩管理 設計師處理顏色的方法通常有兩種:一、加色法,混合不同顏色的光波以形成白光;二、減色法,使用顏料來減少光波。傳統的藝術家所使用的色盤和 CMYK 系統都是減色法模式。在網站上,我們所面對的是光的投射,而不是從物體上反射回來的光,所以使用的是加色法模式,我們稱它為RGB。
加色法
在大自然中,我們所看到的光波是經過物體反射進入我們的視網膜,但產生色彩的方式不僅只這一種。例如,舞台燈光是利用白光穿過有色濾鏡來產生不同的色光。計算機屏幕也是使用投射光波的方式,但不同的是它藉由讓電子光槍發光投射到含磷的屏幕來產生色光。這些電子光槍可以發出三種顏色:紅、綠、藍。藉由這三種色光,計算機屏幕可製作出完整的光譜。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RGB 色系。
在 RGB 系統中,設計師也可以透過混合三原色的方式做出一個光譜。混合任兩個原色,就會產生三個次原色:青、洋紅、黃。如前面所說的,將光的三原色加在一起就可以做出白光。所以,如果一個 RGB 的值為 255,255,255 則表示為白色。如果完全拿掉這三原色的光 (RGB: 0,0,0) 則產生黑色。
減色法
RGB 模式的相反模式就是 CMYK 模式,也就是使用減少光波的方式來產生顏色。由於物體顏色來自於反射的光波,此一系統乃使用三原色來吸收物體的紅、綠或藍光。例如,如果你減少了紅光,那麼多餘的綠色波和藍色波就會產生青色。用來除去紅光、反射綠、藍光的顏料就會顯示青色。相同的,平面印刷設計師會使用洋紅來吸收掉一部份的綠光,以及使用黃光來吸收掉一部份的藍光。 這樣一來,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知道 CYMK 模式中所使用的三原色就是 RGB 模式中的次顏色,反之亦同。再者,如果將紅、綠、藍光混合在一起形成白光,那麼就表示將青、洋紅、黃三色的顏料混合在一起就會產生黑色,因為三原色的光波都將被顏料所吸收了。然而受限於顏料和印刷系統的因素,混合青、洋紅、黃並無法完全吸收掉所有的光波。因此實際上還必須加上一個黑色才能完成,所以就產生了 CMYK 裡面的 K 元素了。
色彩管理
由於有這兩套不同的復制顏色方式,設計師若必須同時創作數字與印刷影像可就傷腦筋了。除了對應加色法和減色法之間的困難外,RGB 和 CMYK可使用的色彩范圍差異也相當大。因此對跨媒體設計師而言,擁有一套可根據輸出設備做色系轉換的色彩管理系統可減輕不少頭痛問題。色彩管理系統可包含在操作系統,某些應用軟體之中。
色彩調和
視覺設計最大的挑戰之一便是找出有效的調和色彩,讓色系既不過於單調,也不過於誇大。想了解色彩平衡之間的關系,可從了解色環開始著手。色環呈現出某一色彩模式中所有可能的色相 每個色彩模式都包含了一組三原色,然後經由這一組三原色的相互混合而產生不同的顏色。在傳統色彩學中,三原色指的是藍、紅、黃;而在 RGB 色彩模式中,色光的三原色是指紅、綠、藍。任何兩個色光的組合會產生一組次顏色。三次色則是混合了原色與次色,或者是混合兩種次原色所產生。我們用色環來呈現顏色的邏輯性。你可以從下面的圖中看出, RGB 的色環和傳統藝術家們所使用的色環是很不一樣的。
同色調和:單一顏色,只是深淺、色調和明暗度不同。 近似色調和:使用鄰近的顏色或在色環上很接近的顏色做調和。
互補色調和:使用色環上兩個相對的顏色做調和。這樣的顏色組合通常可以提供最大程度的對比感覺,但若過份使用使會流於誇大。
對比色調和:使用一種顏色,再加上其互補色旁邊的兩個顏色做調和。對比色調和能提供比互補色調和較柔和的對比。
三角調和:使用色環上三個等距離顏色。
雙互補調和:使用兩組 (共四色) 互補顏色。
在探索色彩調和的時候,通常最好從純色下手,然後再嘗試不同程度的渲染、色調和明暗度。接著你可使用網站模擬圖先行測試某顏色組合的視覺特效。記得,對比的重要性不只是在於為了吸引人而設計;它也可能幫助或妨礙網站的閱讀性。
色彩所傳達的意義
當我們在檢視色彩的科學本質和色彩調和的美學考量時,我們發現感官在色彩運用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除了感官反應與辨識調和色彩外,人類內在對色彩的反應還有更深層的一面。色彩能引發強烈的生理/心理共鳴,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當你在選定顏色組合時,請確定你所選擇的顏色能引起適當的回響。
色彩的生理反應
雖然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色彩能引發特定反應,但是研究顯示,某些顏色確實能夠引起一些生理上的反應。例如,紅色就是一種非常刺激的顏色,往往會令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所以,紅色非常適合用在需要引起注意和強調的時候,但若用在背景顏色的時候可能顯得過於強烈。相同地,黃色也能引起注意,但因為其反射性太強,容易造成眼睛的疲勞和不舒服。另外一方面,藍色對神經系統具有放鬆的效果,且根據一些研究顯示,以藍色當背景還能增加生產力。但是,如果你的產品與食物有關,千萬不要用藍色作為背景顏色,因為藍色可是會抑制人們的胃口喔。
色彩的象徵
色彩所象徵的意義有時候跟大自然中的事物有關。例如,天空與太陽的顏色所產生的聯想舉世接然。然而,大部分的色彩意義都跟民族文化有關,例如,政治、宗教、神話或社會結構等 -- 這些因素可能會隨著時間與地域的不同而產生差異。若你設計的網站是針對國外地區,那你可千萬得小心,同一顏色在不同文化可能會有南轅北轍的效果。另外,大部分的顏色都同時具有正面和負面的聯想。你可以運用色彩的質量和飽和度的不同,或者是用混合兩個顏色的方式來強調某個特別的涵義。
一般在西方的文化中,色彩所傳達的涵義為:
紅色:熱情、浪漫、火焰、暴力、侵略。紅色在很多文化中代表的是停止的訊號,用於警告或禁止一些動作。
紫色:創造、謎、忠誠、神秘、稀有。紫色在某些文化中與死亡有關。
藍色:忠誠、安全、保守、寧靜、冷漠、悲傷。
綠色:自然、穩定、成長、忌妒。在北美文化中,綠色代表的是「行」,與環保意識有關,也經常被連結到有關財政方面的事物。
黃色:明亮、光輝、疾病、懦弱。
黑色:能力、精緻、現代感、死亡、病態、邪惡。
白色:純潔、天真、潔凈、真理、和平、冷淡、貧乏。白色在中華文化中也代表著死亡的顏色。
選擇最恰當的色彩組合
替網站選對顏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公司還特別聘請專業咨詢人員,使其色彩組合能搭配、強化整體的品牌形象。但是,如果你自己就已經具有色彩調和感,並且了解某些顏色可能會引起什麼樣的反應,你只需照著你的方法進行,開發出有效的色彩組合。在你開始找尋對應的顏色之前,你必須先很清楚你網站所要傳達的訊息和目標。一但你了解要傳達的訊息後,就可開始進行調色工作了。在過程中,你免不了要不斷地試驗混合顏色,這是一個極具創意的過程。別害怕使用大膽的顏色組合,但在將你的產品公諸於世之前,記得要經過充分的測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