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代佛像沒有眼睛
Ⅰ 為什麼雲岡石窟里的佛像眼球都被挖去
相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建設雲岡石窟時,是有眼睛珠的,大佛是象徵的是皇帝,若是無眼珠,豈不是自潮有眼無珠呢?相傳是在金朝時,被一些游牧民族的盜墓賊所盜,但還沒有完全被盜,之後分別在大清咸豐和光緒年間眼珠陸續被盜,其中還有外國列強將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的大佛眼珠盜走,偷運至外國。據記載,眼珠不是一般的石料,而是可以動的類似夜明珠的寶貝。
Ⅱ 寺廟沒有眼睛的畫像代表什麼
沒有眼珠體現了希臘人的美學要求,在古希臘時期 雕塑的美學定義是以裸體和形態為美 著重表現的不僅形式完美 而是表現雕塑家的藝術理想 這就要求雕塑庄嚴才能符合人們心中神的形象 除了沒有眼球外也是沒有表情的 這兩者是同樣的道理。而且雕塑用的小號刀雖然小,但很薄,眼睛離眼眶較近,如一寸勁兒,刀片會斷,也會影響到雕塑的藝術性以及美觀 ,而且希臘神話中的所有天神無論男女都有著由希臘人定義的完美的黃金比例的面容和身材。這點可以在他們的建築,雕刻上體現,他們的美不是用眼睛來看的,而是用數學來定義的。眼珠其實只是色彩的區別,並不存在立體的層次,摳出眼珠的做法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這是一個用立體來表現色彩的做法,產生一種視覺的錯覺,所以這種做法不可能每個人都會想到,但是自從後來有人這樣做過了後大家發現效果不錯,於是紛紛效仿。。。。
Ⅲ 為什麼佛菩薩的塑像都是半閉著眼
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很多同修或許早就發現,不管是寺院的各類佛菩薩,還是網上的佛圖,雖然菩薩形態各異,但幾乎全是半閉著眼睛,這到底為何呢?
著名國學大家南懷瑾先生說:
我母親比較信佛,但是沒有深入修習,並不通什麼佛理。有次我問她為什麼佛都半閉著眼睛,而不睜開呢。我覺得這個問題一定很難回答,沒想到母親卻利索的回答道:這個世界太骯臟了,壞人太多了,佛菩薩只能半閉著眼睛,眼不見心為凈嘛,否則要被氣死了。
上面所說的只是一個故事,算是一種說法,但是還有一個更慈悲的解釋。
半睜眼是佛的外像慈悲代表,不舍六道眾生,同時又不忍全睜看到六道眾生的痛苦。因為我們的肉眼看到的世界是顛倒的,錯誤的,佛教導我們用心眼去觀世界,那麼就要達到「禪」的境界。
簡單的說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佛教里的「坐禪」為了利益修行者不在禪修中昏睡,於是半睜著眼睛的,不完全閉上,也不完全睜開,如此造佛像也代表佛菩薩入了禪定的狀態。
而且,當大家進入寺院禮佛的時候,抬頭望佛,發現佛菩薩也正慈眉善目的向下俯視著你,是不是更能夠增添很多歡喜之心呢?
佛像在眼睛這塊如此精細的設計,完全能夠表達佛菩薩庄嚴而又慈祥的形態,使大家直接能夠感受到佛的慈悲願力!
Ⅳ 佛為什麼閉眼睛
因為在佛的眼裡,眾生皆苦,眾生每天都在重復上演互相殘殺,互相坑害,這世上充滿血腥和戾氣。
但佛本身無法去干預生物的自由意志。
閉眼是一種無奈 閉眼是不忍看到 閉眼是一種寬容 。因為一睜眼所看到的都是失望
Ⅳ 沒有眼珠的佛像緣源
鑿建樂山大佛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 ,目的是鎮住滔滔江水。當時收稅的酷吏要對募捐來的鑿佛的善款征稅,海通和尚把自己的一隻眼珠挖出來說「此目可剜,佛財難舍」翻譯成白話就是「要錢沒有,眼珠倒有一隻」,此舉驚退了酷吏,大佛始得鑿成。 你看到的無眼珠大佛就是人們用來紀念海通和尚的。
Ⅵ 為什麼大多數的佛像佛都是閉著眼
不是閉著眼,其實那是微睜的狀態。
1、據說菩薩、佛的眼睛是「二分開,八分閉」,二分觀外、八分觀內,二分觀世間、八分觀自在,都是有一份「禪意」在裡面的。
2、佛家坐禪講究「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的靜止狀態,半睜著眼睛,也有利於修行者不要昏睡。所以在造像時,匠人們也會採用這種形象,代表菩薩、佛進入了「禪那」狀態。
3、菩薩、佛祖半閉著眼睛,寓意「常觀己過,不盯人非」,意思就是不要去尋思別人犯的錯誤,修道本就是修自身的。
4、半睜眼象徵「慈悲」,代表不舍六道,是對眾生的憐憫,同時又不忍全睜眼看到眾生的痛苦。
5、另外,我們肉眼看到的世界是錯誤的、顛倒的,佛祖微閉著雙眼,也是教導大家用心去看世界,那樣才能達到「禪」的境界。
(6)為什麼明代佛像沒有眼睛擴展閱讀
常見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以及明王像各自不同的特點。
佛像特點小乘認為佛只有釋迦牟尼一個,大乘則認為,十方三世有無量的佛。在無量的佛中,經常描繪供觀禮拜的有:現世的釋迦牟尼佛、未來世的彌勒佛、過去世的燃燈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葯師佛,以及此世現階段的賢劫千佛等等。
佛像雖然有千萬之多,但相貌、體態、神情都大致相仿,他們的區別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飾、背光、蓮座有所變化而已。
佛像的相貌、神態就是:安詳、靜穆、崇高、完美。
菩薩像特點菩薩像可分兩類。
第一類侍立菩薩:如釋迦牟尼身旁的迦葉、阿難尊者,阿彌西方三聖像陀佛身旁的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其中觀音菩薩像就有幾十種,如一面兩臂觀音、一面多臂觀音、多面多臂觀音、如意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等等。
第二類是佛像旁所畫的供養菩薩,如獻花菩薩、獻香菩薩、音樂菩薩等。
菩薩外貌特徵與佛相像,即剛足16歲的童男、童女相,凝聚著安祥之美,體現著慈愛精神。
所不同的是佛頂有肉髻,菩薩頂無肉髻;佛面如滿月,菩薩面如雞子、芝麻或鵝蛋;佛的服飾單純朴實,身披袈裟、偏袒右肩、顯露心胸;菩薩的服飾要華美庄嚴,首戴天冠、身披瓔珞、手貫環訓、衣曳飄帶。
菩薩的相貌、衣飾相近,唯一的分別方法是手印和法物。
如觀音菩薩手持楊枝凈瓶,而大勢至菩薩手持蓮花;衣飾則幾乎相同,不同之處在於觀音菩薩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天冠中有一寶瓶。彌勒菩薩(天冠彌勒)手持寶塔,文殊菩薩手持經筐或經卷,地藏菩薩手持摩尼寶珠和錫杖等。
羅漢像特點羅漢形象在中國佛教繪畫和雕塑中非常普遍,大約有三類:一是眾多羅漢的組合像。如根據《佛五百弟子自說起經》而繪制、或雕塑的五百羅漢像等。二是根據佛典記述由羅漢像十大弟子或十六羅漢中選繪的單獨羅漢像。三是畫家任意揮毫、不計尺度地畫一比丘形象而加題為羅漢的。
這些羅漢圖,不論是降龍還是伏虎,也不論是與莽蛇同穴還是與虎豹為鄰,都表現出佛教由無相、無念、無住以及眾生平等觀念而轉化為慈悲、安祥的巨大親和力。羅漢像外貌也許醜陋怪異,但卻不乏慈悲與肅穆的內在美,體現出戒、定、慧三個方面神力。
明王像特點明王像是佛、菩薩的忿怒像。六足尊是阿彌陀佛的忿怒相,軍荼利是東方世界寶凈國土多寶佛的忿怒相,金剛葯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這種忿怒像,以蹙眉瞪目、頭發豎立、張口齜牙為通式。
參考資料:網路-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