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長袍多為什麼顏色
❶ 中國古代的長袍都是什麼樣子的
長袍(robe)
清代民間較普遍穿用的一種服飾。長袍有單袍、夾袍和棉袍之分,單袍又俗稱「大褂」。天津民間流行的長袍與正宗皇室的長袍有很大區別,長袍的式樣是右大襟式,左右兩開禊,而皇室的長袍則是四開禊。長袍在其流行的過程中也有較大的演變。清朝初期的長袍又肥又大,長及腳面,並且沒有領子,穿時,須別加領衣,俗稱「一裹圓」,此種服飾為清代官吏經常使用,無禊,後來成為天津地區一般平民所穿用的袍服。清朝晚期,長袍則演變成又短又瘦,並且加上了立領。長袍大襟所遮住的部分稱為「掩襟」,有長掩襟也有半掩襟。最初,長袍上都不帶口袋。民國以後,在長袍的掩襟上普遍安有一個口袋,便於盛放手絹等小物品(沒有口袋時,手絹等小物品一般是放在左袖口內,走路的時候左手不垂放下來或是用手牽著袖口)。舊時,無論是商人、官僚、文人,還是平民百姓,只要稍有些「臉面」的人,長袍是必備的服飾之一,它既充當了禮服,又是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服飾之一。在商人中間,凡是屬於「大同事」級別的人(相當於高級售貨員或售貨員中的領導者)在站門市時都穿毛料(在清朝末期,毛料被稱為「巴岦嗶嘰」,大多從南洋流傳進來)和綢緞的長袍,顏色以藍、灰為主,特別是在一些重要的節日及重要的場合,更講究穿用長袍。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長袍才逐步匿跡。
❷ 在古代,官員穿的制服的顏色與官職有什麼關系各種顏色的制服代表著什麼樣的官職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三品官為淺紫色;四品為緋,五品為淺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為綠,七品為淺綠;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八品以下為青色。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
明代官袍的顏色,也分等級。一至四品官穿緋色(大紅),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官袍圓團花紋直徑的大小也區分等級,一品用大獨科花,直徑五寸;以下品級用品,隨品級大小而縮小。
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圖像規定: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一品畫仙鶴的補子。二品畫錦雞。三品畫孔雀。四品畫雲雁。五品畫白鷳。六品畫鷺鷥。七品畫鸂
鸂。八品畫黃鸝。九品畫鵪鶉。雜職畫練鵲。風憲官畫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畫獅子。三品、四品畫虎豹。五品畫熊羆。六品畫彪。七品也畫彪。八品畫犀牛。九品畫
海馬。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鬥牛(頭上有兩只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高官。
❸ 清朝宮廷里女子穿的旗袍的顏色有什麼意義有貴賤之分嗎
其實基本除了幾種比較有象徵意義的顏色不能隨便穿之外,沒有什麼特別的顏色意義,都是跟隨當時的風氣,更多的是皇帝太後的喜愛。
皇後一般在正式場合要穿正紅明黃顏色的衣飾。以此顯示她一宮之主,母儀天下的尊貴。因為黃色是皇家的顏色,而正紅之色則有正位之意,所以除了皇後,一般後妃都不可以穿正紅明黃的顏色。賞賜的除外。至於位高的,像皇貴妃什麼的,只能穿那種偏黃和偏紅的顏色。再往下,那就是連穿的資格也沒有。
所以在皇室,只有紅和黃兩個顏色的著裝有貴賤之分,別的顏色就沒有這么大講究了。清宮後妃貴賤在衣飾上的區別一般是靠綉的花紋和戴的旗飾來分的。
❹ 為什麼秦始皇要穿黑色龍袍,皇帝的龍袍還有什麼顏色
秦始皇之所以要穿黑色的龍袍,那是因為秦朝時期是以黑色為尊的,秦始皇作為一國之主,自然他的龍袍就是黑色的。而我國歷史上君王的龍袍用黑色的幾乎只有秦始皇一個人,除了黑色以外,龍袍的顏色還有紅色,黃色等等。
第三,秦始皇穿黑色龍袍的原因。
秦始皇的龍袍之所以會是黑色的,其實是和五行有一定的關系的,根據五行規律,水可以克火,周朝是火屬性的,他們崇尚紅色,周天子的衣服就是以紅色為主的,而秦朝推翻了周朝,也就是水取代了火,水對應的顏色是黑色,黑色打敗了紅色,所以秦朝的顏色就是黑色,黑色作為秦朝最尊貴的顏色,秦始皇的龍袍顏色自然也就是黑色的了。
❺ 為啥中國古代皇帝和皇家的專用顏色都是黃色,特別是龍袍,而隋唐之前皇帝和國王都是穿其他顏色的衣服
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用採用赤鐵礦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秦朝崇尚黑,漢朝推繹周崇尚紅。
隋文帝穿的龍袍第一次採用黃色,其後長期以黃色為最高貴,它象徵中央,因此,這種風氣一直延用下來,直到封建王朝結束。
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並十分嚴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並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志。
(5)古代的長袍多為什麼顏色擴展閱讀:
隋唐龍袍:
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
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此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
宋代龍袍:
宋代皇帝朝服——本圖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於群臣百官的朝服。皇太子在大典禮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游冠」),與此稍有區別。
龍袍製作工藝:
龍袍的空地一般為褚黃色,龍袍上並綉有9條龍,間以五色雲彩。領前後正龍各1條,膝部左、右、前、後和交襟處行龍各1條,袖端正龍各1條。
龍袍並不是專供皇帝穿著,郡王及以上都可以穿,只是不能用黃色,其他官員是不能穿著的,只有得到皇帝親賜才能穿著,但在穿著必須「挑去一爪」,以示區別。在明朝,經改制後的龍袍,稱為蟒袍,成為明朝職官常服。
龍袍的做工有刺綉、緙絲之分,其中緙絲工藝相對復雜,工藝上稱為「連經斷緯」。這種緙絲工藝在中國流傳已久,宋代時多用於其他裝飾之上,到清代多用於服飾,後因緙絲工藝消耗工時過長,所以多用於龍袍之上。
❻ 古代皇帝的龍袍為什麼大多是黃色的
縱觀歷史,並不是所有的龍袍都是黃色的。在先秦時期,天子對於服飾的顏色還沒有那麼講究,沒有統一的要求。而從秦朝開始,對顏色就非常講究了。秦始皇很信奉五行說,因為秦國是以水克火取代周朝的,所以秦國人很崇尚黑色。你看大秦帝國的王室和秦軍銳士們,幾乎都是清一色的黑色。秦軍方陣黑壓壓的一片,確實給人一種窒息的感覺。
從此以後,不僅黃袍為皇帝所獨有,黃色亦為皇帝專用,黃袍又因袍上綉有龍形圖案,索性被叫成了「龍袍」。
❼ 秦始皇的龍袍竟然不是紅色,那究竟是什麼顏色
龍袍(lóng páo),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綉著龍形圖案。綉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綉龍形圖案,故名。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影視劇上。帝王服飾多於黃色或者紅色為主色。但秦朝卻不是這樣,秦始皇的服飾是以黑色為底色。
黑色,有些時候代表災厄。但也有很多時候傳達著著穩重,大氣的特質。雖然現在人們不再以黑色為尊,但人們遇到去嚴肅場合,必須穿的正裝,便都是以黑、白二色為主。說不定其中就有先秦留下來的影響。
❽ 古代朝服的顏色是根據什麼來確定的
古代朝服的顏色由官位,民族,歷史所決定。
1.
古代朝服顏色跟官位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艷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朴、潔凈、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襕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2.
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朝服顏色
中國古代服飾是政治的一部份,它既是個人身份的標志,也是權位的象徵,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古代政府對所有人都有規定的服色,尤其從天子、諸候至百官,從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等,都有詳細規定。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服飾制度是古代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是建立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商周時期的衣服,有長及足部的長袍,也有分為兩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以對襟為主,也有偏衽的式樣,窄袖、緊口、領子緣有寬邊。裳是一種長齊小腿的裙子,腰間束帶,腹前懸掛一塊長方形的「黼黻」。當時沒有褲子,只在小腿上纏繞裹腿。冬天要加穿各種獸皮製成的皮裘。貴族們的禮服是狐皮裘袍,特別是白狐袍。為顯示禮儀,還在毛裘外面罩上絲織的錦衣,叫作「裼」。有時在裼衣上還可以再加上一層外衣,叫作正服,這是在重大禮儀中穿的禮服外衣。
西周禮儀制度確定了各個等級的不同服裝式樣,而且不同禮儀要穿著不同的服飾。帝王的服裝花紋共分成12種,只有在天子的服裝上才會全部出現。諸候們只能使用龍以下的紋樣,士用藻紋與火紋。大夫的服裝上可加上粉米紋。
秦代廢除了原有的六種冕服,僅留下一種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時使用。秦始皇在位時規定官員三品以上穿綠袍、深衣,庶人白袍,多以絹製作。
西漢各級官員的官服一年到頭都是黑色的長袍,官職的不同則用冠帽和綬帶來加以區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服基本上沿襲漢代的式樣。
明代官吏補服
隋唐時期帝王官員禮服制度有了重大改變,形成了十分完備且等級森嚴的體系。
隋朝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後將它定型,隋代末年,隋煬帝又下令用顏色來區分官員和平民的衣著,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員分別用紅、綠兩色,小吏們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許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黃袍。
唐代繼承了隋代的冕服定製。規定了群臣的禮服有10種,只在盛大的典禮中穿。在其它的日子裡,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統一規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見時穿的服裝,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員穿用。公服又叫省服,它與朝服基本相同,但更為簡便一些。常服是一種圓領窄袖,左右開衩的長袍。
唐朝官服也分顏色:三品以上紫袍;五品以上緋袍;六品以下綠袍。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宋代的官服仍分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種。祭服維持唐代的式樣,但各種等級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樣仍與唐代朝服相同,僅將進賢冠的梁數做了改變,由二梁開始,直至五梁。後,宋神宗廢除了隋唐以來依照官員品級確定冠綬的規定,改由官員職位決定服飾,共分為七等冠綬。從宋代開始,官員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個上圓下方的飾物,叫作方心圓領。宋代的常服繼承了唐代的衣式,並和唐代一樣,常服靠顏色來區別品級。
元代在唐宋官服式樣的基礎上確定了和它們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明朝官員的服飾制度完備而繁縟。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明代給每級官員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志,把它綉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官員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襆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清代官服廢除了服色制度,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服飾顏色不論職位高低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清朝官服突出了滿族的民族特色,徹底改變了延續幾千年的漢族官服面貌。這些服式的滿族特色突出表現在袍褂和長褲上。滿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它與漢族袍服明顯不同,上身緊窄貼身,袖子較細瘦,下身的前後左右開衩,這也是有等級限制的。皇室袍子開四衩,官員百姓的袍褂只許在前後開兩衩。袍子均為圓領,右衽。皇帝的禮服袍子用明黃色,綉有龍紋。官員和命婦們穿綉有蟒紋的袍子。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也是滿族服裝的一大特徵。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對襟、圓領、袖子較寬松,袖口平齊。馬褂是一種非常短小的外褂,長不及腰,袖子不過肘部。對襟馬褂也經常被當作宮中禮服穿用。黃色的馬褂最為尊貴。與馬褂相近的還有馬甲,這也是由騎射生活決定的衣服式樣。馬甲沒有袖子,主要貼穿,用以保暖,後來逐漸成了外衣。
❾ 請問:古代各級官服都是什麼樣式什麼顏色的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艷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朴、潔凈、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襕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參考資料:http://www.cmfu.com/readmaterial.asp?id=89
❿ 各個朝代黃袍的顏色
陰陽五行學說一直以來在中國都是極其盛行的,在諸子百家的也鄒衍更是獨創陰陽家,並且認為各個朝代都是有著自己的德行的,這些德行正與五行所相對應。受此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帝王們也都對五行學說十分的關心,紛紛研究自己王朝的德行,而王朝德行的直接體現則是皇帝的龍袍的顏色,所以在真實的歷史中,皇帝的龍袍並不全是黃色的,各個朝代都有專屬於自己的顏色。
五行分別是木火土金水,而與之對應的顏色則是青、紅、黃、白、黑。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正如各個朝代的更替一般,相生相剋。
隨後的到清朝就亂了,畢竟是少數民族政權,對於傳統的五行相生相剋理論並不是很在意,因此也沒有明確定自己的德行。自此朝代的尚德尚色理論中斷,當然後世也有人認為清朝屬水德,依據五行相生理論,民國屬木德,尚青,因此會有青天白日。而本朝屬火德,所以全國各地赤旗飄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