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素描眼睛為什麼會動
① 眼睛為什麼老是要眨動
眨眼是一種快速的閉眼動作,稱為瞬目反射。通常分為兩種,一種為不自主的眨眼運動;另一種為反射性閉眼運動。不自主的眨眼運動,除炎症及疼痛刺激外,通常沒有外界刺激因素,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據統計,正常人平均每分鍾要眨眼十幾次,通常2~6秒就要眨眼一次,每次眨眼要用0.2~0.4秒鍾時間。不自主眨眼動作實際上是一種保護性動作,它能使淚水均勻地分布在角膜和結膜上,以保持角膜和結膜的濕潤,眨眼動作還可使視網膜和眼肌得到暫時休息。這種不自主眨眼動作的起因,目前還不太清楚。有人認為是人類高度進化的表現。反射性閉眼運動是由於明確的外界原因通過神經反射引起的。
一般有3種形式;
(1)由於突然灰沙進入眼睛就會迅速閉眼,並有眼淚流出,這是因為灰沙刺激角膜和結膜神經末梢,反射所引起的,叫角膜反射。
(2)如果強光照射眼睛,也會引起閉眼動作,這是由於強光刺激視網膜引起的,叫眩光反射。眩光反射一旦消失,往往標志著中腦損害。
(3)恫嚇反射,是指異物或一件東西突然朝眼睛襲來,使其大吃一驚,就會迅速閉眼並把頭躲開,這是一種保護性反射。
以上3種眨眼動作都是眼球的保護性運動,一旦這些反射消失了,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看看眼睛或大腦患了什麼毛病。另外,眨眼次數過多,占的時間也相應增加,這對從事某些特殊專業的工種不利,不便於精力高度集中和適應快速變化的情況。還有一種眨眼過多是習慣養成的,有的是由於眼肌或神經系統病變引起的,遇到這種情況要及時到醫院診治。
這其實是一種生理需要。眨眼時,可以讓淚液均勻地濕潤角膜、結膜,使眼球不致於乾燥,保持角膜光澤,清除結膜囊灰塵及細菌。如果不眨眼,眼球上的淚膜會很快地蒸發,我們就會覺得眼睛干澀不舒、刺痛、流淚,不信你試試堅持一分鍾不閉眼,你准受不了!因此眨眼實際上是一種保護作用。當風沙入眼時,由於異物的刺激,會產生反射性的眨眼,通過眨眼企圖用淚液將入眼的異物沖洗掉。不能眨眼或過於頻繁地眨眼,這都屬於不正常。有的人由於面部神經麻痹而不能眨眼,因此眼球乾燥、疼痛,是很難受的。有的小孩子因模仿別人的眨眼動作,養成了習慣性的頻繁眨眼,這種習慣往往一下子難以改掉,讓人看起來十分難受,是很不好的習慣,應當糾正。有的人是因為有慢性結膜炎、沙眼、淺層點狀角膜炎等眼病,眼睛不舒服,而頻繁眨眼,這時就應該到醫院請醫生檢查、治療。
② 為什麼有些靜態圖片看起來會動
首先,這張圖不可能是GIF,如果右鍵另存為就能看到,這是標準的JPEG格式,所以,它是完完全全的靜態圖片。之所以我們感受到這裡面大大小小的圓環在旋轉,是因為這是大腦讓我們這么感覺的。
可別還沒擔心完自己心理壓力太大,就開始擔心自己的心思被控制了。這些圖片雖然形式各異,「運動」方式也各有不同,但無論旋轉游移也好,滾動起伏也罷,其背後利用的原理,都是一致的。我們所觀察到的,都是一種叫「周邊漂移錯覺」的視覺假象。
在這些研究的推動下,周邊漂移錯覺圖片的設計也越發精緻而多樣化。利用高亮和陰影設置,北岡還做出了具有類似3D效果的圖案。盡管周邊漂移錯覺的樣式逐漸多元,其本質仍然是普通的視覺假象。
③ 為什麼人的雙眼看到這幅圖時,感覺這幅圖會動
這是錯覺現象。 視覺的形成 圖為人的視覺成像經過。當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帶著物體表面的信息經過角膜、房水,由瞳孔進入眼球內部,經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物象(圖一)。物象刺激了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這些感光細胞產生的神經沖動,沿著視神經傳入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即大腦皮層的枕葉部位,在這里把神經沖動轉換成大腦中認識的景象(圖二)。這些景象的生成已經經過了加工,是「角度感」、「形象感」、「立體感」等協同工作,並把圖像根據攝入的信息在大腦虛擬空間中還原,還原等於把圖像往外又投了出去(圖三)。虛擬位置能大致與原實物位置對准,這才是我們所見到的景物(圖四)。 當我們看某個物體時,大腦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 盡管我們現有的關於視覺系統的知識量很龐大,已經有了視覺心理學、視覺生理學和視覺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等學科,但對如何看東西我們確實還沒有清楚的想法,對視覺過程仍然缺乏清晰、科學的了解。 你可能對自己如何看東西有了一個粗略的想法。比如認為每隻眼睛就像一部微型電視攝像機,把外界景象聚焦到眼後一個特殊的視網膜屏幕上,每個視網膜有無數的光感受器,對進入眼睛的光子進行響應。然後,把由雙眼進入大腦的圖象整合到一起,這樣就可以看東西了。但實際上,這把如何看東西想得太簡單了,甚至在許多情況下完全錯了。 為了研究「看」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看所涉及的任務及頭腦內完成該任務的生物裝置。 動物需要視覺系統去尋覓食物、躲避天敵和其他危險,交配、撫養後代等等也離不開視覺系統。進入眼睛的光子僅能告訴我們視野中某個部分的亮度和某些波長信息,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那裡有什麼東西,它正在做什麼和可能去做什麼。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看物體、物體的運動和它們的「含義」。但僅僅是這些還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做到「實時」,在這些信息過時之前,足夠迅速地採取行動。所以,必須盡快地提取生動的信息。因此,眼和大腦必須分析進入眼睛的光信息,以便獲得所有這些重要的信息。 視錯覺的形成 對於視錯覺,迄今仍未有確切的解釋。 克里克曾給出的三點評述: 1、你很容易被你的視覺系統所欺騙; 2、我們眼睛提供的視覺信息可能是模稜兩可的; 3、看是一個構建過程。 你很容易被自己的視覺系統所欺騙。我們通常認為我們能以同樣的清晰度看清楚視野內的任何東西,但如果我們的眼睛在短時間內保持不動,就會發現這是錯誤的。只有接近注視中心,才能看到物體的細節,越偏離視覺中心,對細節的分辨能力越差,到了視野的最外圍,甚至連辨別物體都困難。在日常生活中這一點之所以顯得不明顯,是由於我們很容易不斷移動眼睛,使我們產生了各處物體同樣清晰的錯覺。 我們的眼睛提供給我們的任何一種視覺信息通常都是模稜兩可的,它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足以使我們對現實世界中的物體給出一個確定的解釋。事實上,經常會有多種可信的不同解釋。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一時刻只能有一種解釋,不會出現幾種解釋混合的奇特情況。對視覺圖象的不同解釋是數學上稱為「不適定問題」的例證。對任何一個不適定問題都有多種可能的解,在不附加任何信息的條件下,它們同樣都合理。為了得到真實的解,需要使用數學上所謂的「約束條件」。視覺系統必須得到如何最好解釋輸入信息的固有假設。我們通常看東西時之所以並不存在不確定性,是由於大腦把由視覺景象的形狀、顏色、運動等許多顯著特徵所提供的信息組合在一起,並對所有這些不同視覺線索綜合考慮後提出了最為合理的解釋。 看是一個構建過程,大腦並非是被動地記錄進入眼睛的視覺信息,而是主動地尋求對這些信息的解釋。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填充」過程,如和盲點有關的填充現象。盲點是因為聯結眼和腦的視神經纖維需要從某點離開眼睛,因此在視網膜的一個小區域內便沒有光感受器。但是,盡管存在盲區,我們的視野中卻沒有明顯的洞。這說明大腦試圖用准確的推測填補上盲點處應該有的東西。 俗話說「眼見為實」,按照通常的理解,它的意思指你看到某件東西,就該相信它確實存在。然而克里克對此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釋:你看見的東西並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腦認為它存在。在很多情況下,它確實與視覺世界的特性相符合,但在另一些情況下,盲目的「相信」可能導致錯誤。看是一個主動的構建過程,你的大腦可根據先前的經驗和眼睛提供的有限而又模糊的信息作出最好的解釋。心理學家之所以熱衷於研究視錯覺,就是因為視覺系統的部分功能缺陷恰恰能為揭示該系統的組織方式提供某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