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黑魚顏色為什麼差易大
Ⅰ 怎麼辨別野生黑魚
有的人說通過魚類的體表顏色即可判斷養殖魚和野生魚,網上也很多這種經驗介紹。其實,就我個人的接觸到的商販和實際養魚經歷來說,對於很多種類的魚,這種經驗並不靠譜。多數魚類的膚色往往能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為了賣相和冒充野生魚類,很多商販有辦法把人工養殖魚的膚色改變。常見的一種辦法是把養殖魚類放到河流里跟野生魚類混養十天半月,當看不出二者的膚色區別時,就撈起來當野生魚賣,這招能騙過多數消費者。
鑒別方法如下:
體型是判斷野生魚和養殖魚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養殖魚類由於飼料充足,營養豐富,所以,一般都膘肥體壯,而野生魚由於在自然環境里充分競爭,有上頓沒下頓,常常體型消瘦苗條。當然,也要看情況,在產卵期一些野生的雌魚由於一肚子魚卵,顯得肚子比較大,不懂的消費者也會誤認為是膘肥體壯。其實,這種由於生產後代而導致野生魚大肚子,細心是能看出來的,大肚子只體現子啊腹腔部,而養殖魚的膘肥體壯是通體均勻的肥胖。
養殖魚類和野生魚類體內脂肪含量是區分二者的重要依據。現在的魚飼料都是高脂肪高蛋白組成,且餵食充足,因此,人工飼養魚類體內脂肪含量很高,不但腹腔和魚腸堆滿脂肪,連魚皮下都可能是厚厚一層脂肪,甚至魚腩都是脂肪為主。而野生魚類由於食物匱乏,往往體內脂肪含量很低,魚腸和腹腔脂肪比較少,魚肉上的脂肪更少。
此外,養殖魚類由於飼料高脂肪,會導致高膽固醇,膽囊很大,膽汁多且顏色濃重。野生魚類膽囊小一些,且膽汁沒有那麼多,顏色相對淡一些。
養殖魚類由於食用人工混合製作的高脂肪高蛋白飼料,且食量大,定期投喂,消化吸收率低,因此,排泄物往往是黑乎乎的,且腥臭味很重。而野生魚類由於食用純天然食物,且食物量少,消化很充分,排便顏色淺,腥臭味淡很多。仔細觀察魚池裡的水質情況,就能有所察覺。
對於養殖魚類,如果攤主對魚進行飢餓處理,就是在清水裡養幾天不投食,那這招就基本失靈了。一些猴急的商販,馬上進貨馬上賣,這樣的養殖魚冒充野生魚,只腹膜也是區分野生魚類和養殖魚類的依據。養殖魚類由於飼料和生活環境的原因,魚肚裡往往有一層顏色很深的黑膜,而野生魚類則沒有黑膜,或是黑膜很淺。
野生魚是捕撈得來,往往品種多,個頭不一,而養殖魚往往是分批次養殖捕撈,個頭差異不大。
一些魚販手段高明,會用不同品種和不同規格的養殖魚來冒充野生魚,這樣很多人就看不出門道了。隨著人們追求純天然食物的觀念增強,野生魚類各地都暢銷,因此,很少會銷往外地,大量本地不出產的魚類號稱野生魚上市,很可能是養殖魚冒充的。一些魚販就是看準本地不出產,人們了解不足,往往會用外地的地域特產養殖魚類來冒充野生魚,這種情況比較常見於低產、地域性、加高的魚類。
個人經驗也很重要
Ⅱ 怎樣區分野生黑魚和家養黑魚
野生黑魚肚皮上的花紋發黃,脊背烏黑發亮,而魚塘養的黑魚肚皮花紋呈灰白色,脊背發暗。該負責人介紹說,一般魚塘養的黑魚顏色淺,這是飼養的黑魚接受的光照強度要比野生的時間短,所以只要看一下顏色的深淺度,就知道黑魚是不是野生的了。 另外,一般野生的黑魚體形細長,而魚塘養的黑魚體態偏胖發寬。
Ⅲ 烏魚為什麼有黑黃兩種顏色
這是由烏魚自身生長因素造成的。
魚的基因不同,既是是同一品種,也會有差異。
烏魚體色呈灰黑色,體背和頭頂色較暗黑,腹部淡白,體側各有不規則黑色斑塊,頭側各有2行黑色斑紋。奇鰭黑白相間的斑點,偶鰭為灰黃色間有不規則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