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顏色越來越淺是因為什麼
⑴ 膽汁顏色由金黃色變為暗褐色的原因
指導意見:
你好,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存在合並出血的情況導致的,根據你的簡單描述,沒有相關檢查,不能肯定具體情況,建議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明確。
⑵ 膽汁是由什麼分泌的
肝臟
膽汁是由肝臟分泌出來的液體,味苦,黃綠色。一部分先進入膽囊,另一部分直接排入腸腔,經過濃縮和儲存後再在進食時輸入腸腔。正常人的肝臟每天分泌大概是800-1000ml左右的膽汁,膽汁平時儲存在膽囊裡面,當人們進食、吃東西的時候,膽囊就收縮,膽汁就排泄到腸道裡面,幫助人們消化和吸收,其中膽汁的主要是對脂肪有乳化的作用,肝膽方面有疾病,可能對於油膩的食物就不太想吃或者感覺油膩,膽汁的正常顏色是金黃色的,就像平常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豆油一樣。
(2)膽汁顏色越來越淺是因為什麼擴展閱讀:
在某些疾病的情況下,還可以發現改變,比如遇到了梗阻性黃疸的、膽汁性肝硬化的病人,膽汁可能顏色變深、變褐色,甚至黑色。肝功能不好的時候,膽汁可能變得很稀薄,顏色變淡,這都反應肝功能不良。在臨床工作中,還有急性膽囊炎,膽囊頸部結石嵌頓到膽囊頸,長期的、慢性的炎症刺激使膽囊裡面的膽汁變成白色,也就是白膽汁。膽汁顏色的變化,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對於疾病的診斷很有幫助。
⑶ 什麼顏色的膽汁才算正常
正常的膽汁應該是金黃色或墨綠色,清亮而無雜質。如果顏色變化,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草綠色:說明膽汁內的膽紅素受到細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 (2)白色:表示膽囊頸管或肝膽管內由於長期梗阻,膽汁中的膽色素及膽鹽被吸收,由膽囊粘膜、膽管粘膜所分泌的白膽汁所代替,這種白膽汁都在手術後幾小時內引流出來。 (3)膿性:泥沙樣混濁,說明膽道內炎症感染嚴重或泥沙樣殘余結石。 (4)紅色:膽道內有出血情況,主要由於膽管內發炎而引起小血管糜爛破裂而出血,一旦發生出血情況,可服消炎葯,或少量多次輸血,增加凝血因子;「T」形管內沖洗等。如仍出血不止,有可能要再次手術止血。思想上要有準備。
⑷ 正常人的膽汁是什麼顏色的
1.正常人的膽汁是呈金黃色的,而膽囊內的膽汁會因經濃縮而變成深綠色的。
2.是由肝臟分泌產生。而每天的生成量約是100~200ml左右,而成人膽汁約為800~1000ml左右,隨著人們飲食的質量和飲水量的不同而變化。
⑸ 腸梗阻氣通之後胃管裡面抽出來的膽汁顏色很淡正常嗎
應該正常的!
⑹ 觀察T管引流的膽汁,膽總管下端有阻塞,膽汁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啊
「T」形管引流的膽汁量多少才算正常?
正常情況下,手術後「T」形管外引流的膽汁一般應當由少到多,再從多到少。
術後1~2天約引流100~250ml。因為手術前由於總膽管被結石或炎症組織所阻塞,總膽管內壓力漸漸增高,如果超過了2.94kPa,就會影響肝細胞製造膽汁的功能,膽汁自然也就少了。加上開刀時的創傷又會抑制肝細胞恢復製造膽汁的功能,所以雖然手術已切開了總膽管,管內壓力已明顯降低,但肝細胞只能慢慢地修復,所以此時膽汁就較少。
手術後2~3天,膽汁逐漸增多約400ml。此時,總膽管內壓力降低後,肝細胞功能慢慢恢復,膽汁分泌功能也正常起來。按理,這些膽汁應當通過總膽管流到十二指腸里去,但因手術後才2~3天,總膽管的炎症還未完全消退,下端還在水腫,括約肌處於痙攣狀態,所以大部分的膽汁就只能分流到「T」形管直至體外。
手術後5~7天,膽汁又會減少。經過手術排除梗阻,葯物治療,總膽管開始消炎退腫,括約肌也逐漸恢復正常,總膽管下端開始通暢,膽汁也就自然地按照正常途徑流到十二指腸去了,這樣分流到「T」形管內也就少了。
引流膽汁量太多或太少如何解釋?
有人引流膽汁多達1000~3000ml,有人卻少至50ml以下(每24小時內)。分析有以下原因:
多:肝細胞本身功能差(如門脈性肝硬化,可多達2000~3000ml,色淡而淺);炎症感染後有炎性滲出液者;膽腸吻合術後有十二指腸液倒流;總膽管下端不通,如蛔蟲、殘余結石、水腫、壞死組織阻塞;「T」形管引流管過長等。
少:肝細胞壞死,沒有製造肝膽汁功能;中毒性休克引起血壓過低,全身血液流量減少,缺氧、失水,這樣肝臟血流量也減少的同時,膽汁的分泌量也相對減少。
什麼顏色的膽汁才算正常?
正常的膽汁應該是金黃色或墨綠色,清亮而無雜質。如果顏色變化,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草綠色:說明膽汁內的膽紅素受到細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
(2)白色:表示膽囊頸管或肝膽管內由於長期梗阻,膽汁中的膽色素及膽鹽被吸收,由膽囊粘膜、膽管粘膜所分泌的白膽汁所代替,這種白膽汁都在手術後幾小時內引流出來。
(3)膿性:泥沙樣混濁,說明膽道內炎症感染嚴重或泥沙樣殘余結石。
(4)紅色:膽道內有出血情況,主要由於膽管內發炎而引起小血管糜爛破裂而出血,一旦發生出血情況,可服消炎葯,或少量多次輸血,增加凝血因子;「T」形管內沖洗等。如仍出血不止,有可能要再次手術止血。思想上要有準備。
何時拔除「T」形管引流?
一般「T」形管放置10~14天後,患者健康情況基本恢復,體溫正常,無腹脹及壓痛,黃疸基本消退,「T」形管引流出來的膽汁色深黃,清亮,無膿液、結石,無沉渣,就可以考慮拔除「T」形管。決定拔管前先應當試夾管。開始第一天,每日夾2~3小時,如無腹脹等不適情況,再逐步延長時間,直至全天夾管後病人無腹痛,體溫正常,黃疸不加深,證明總膽管下端已暢通,即肝臟分泌的膽汁已可按正常途徑排到小腸里去了。為證實這一點,就要在X線下進行一次「T」形管內碘造影劑注入,使膽道充盈。這樣就可清楚地看到整個總膽管,左、右肝管及各級分支是否暢通,證實膽道內有無殘留結石、蛔蟲等,如果暢通了,這時就可以拔除「T」形管了。「T」形管拔除以後,腹壁上可以看到一個洞口,總膽管內有少量膽汁會從這洞口流出來,這種情況是正常現象;醫護人員會用凡士林紗條把這個引流管竇道的洞口堵上,這樣2~3天後,肉芽組織就會生長,封住洞口,慢慢地竇道也自然地關閉了。
在「T」形管逆行造影中,患者會感到右上腹有些悶脹,沒有多大的痛苦。造影完畢回病房後,應當繼續開放「T」形管引流2~3天後才可拔管。因在造影時注射造影劑的壓力可使膽汁內或管道口一些細菌通過肝竇,進入血液循環,加上碘化鈉對膽道的刺激,造影後常常可出現發冷發熱。所以一定要把這種含造影劑和造影時可能帶入細菌的膽汁引流出體外,才可免除發熱和逆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