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泡的茶為什麼茶湯沒有顏色
㈠ 剛買了一把紫砂壺,為啥用茶葉煮的時候,茶湯呈現紅褐色
網上說的那些什麼豆腐甘蔗開壺都是假的,你這樣一套操作下來這壺被你整廢了,壺的細孔里吸收了豆腐和甘蔗的渣滓。正常的開壺就是清水洗刷後再清水泡一夜,再泡兩壺常用的茶就是開壺了。這都是做紫砂壺的師傅告訴我的。至於你後面煮茶葉顏色有變化原因可能是茶葉煮久了自然顏色會和泡的不一樣,也可能是是你的壺有化工原料。
㈡ 紫砂壺變黑了放心,這是正常的「吐黑」
一些壺友們在長時間使用紫砂壺泡茶後,發現有的紫砂壺顏色越來越暗,還出現米粒大小的黑色點,擦洗也擦不掉。怎麼回事?
紫砂壺出現這些黑點並不是壞了,而是俗稱的「吐黑」了。「吐黑」和茶垢不同的閉明是,茶垢會集中出現在某一部位,而「吐黑」分布並不規律,有的均勻遍布壺身,有的則主要集中在壺表局部,如壺口、壺底以及蓋沿處。
而吐黑最容易集中的地方,就是壺嘴和壺把。
紫砂壺「吐黑」是因為壺表的氣孔密度疏鬆,有很多肉眼看不見的孔隙。而紫砂壺在泡茶的過程中,茶葉含有的鐵離子經氧化後是黑色的。這些鐵離子也容易在這些孔隙中聚積、沉澱下去,形成不同色調的黑色素。久而久之,「吐黑」也就形成了。
「吐黑」的紫砂壺對品茶沒有什麼影響,不論是茶的口味還是飲茶的健康而言,都是可以繼續使用的。但有一些比較在意轎告告紫砂壺品相的壺友來說,「吐黑」確實會影響一把壺的美觀。
嚴格來講,只要是原礦紫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吐黑現象。
有的壺制的友簡時間比較早,早期的窯溫都比較低,由於燒制的溫度控制和時間控制有瑕疵,如果溫度不夠,會導致燒結溫度不足,也就是通常所說欠火的情況,致使泥料收縮沒有完全到位,壺身氣孔密度過松、過大則容易「吐黑」。
至於一些近期的壺,窯溫的提高易如反掌,達到較高結晶是很簡單的事情,那麼「吐黑」就是泥料的問題了,比如緻密度差、結構疏鬆的段泥。
從純理論的角度講,因為是雙重氣孔結構,凡是紫砂壺,泡茶時間越長,壺體的顏色就會變得越深,一般都會「吐黑」。只是因為壺色深淺不同、「吐黑」部位不同、茶葉品質不同、養壺經驗不同,「吐黑」的程度就有了差別。
另外,一些模具壺,或者一些泥料都不是紫砂的壺,壓根都沒有透氣性,也不就存在「吐黑」了。
有的壺友介意因為「吐黑」而改變了紫砂壺的品相。所以怎麼樣可以避免紫砂壺「吐黑」呢?
1. 從選壺上避免。
不同泥料和顏色的壺,「吐黑」表現不一樣。如深色的朱泥壺,吐黑幾乎看不見,而淺色的紫砂壺如綠泥、段泥、白泥等看起來就非常顯眼。
現在各種先進的窯爐比以前進步不是一點半點。因此現在的紫砂壺大部分吐黑已經不明顯了。
2. 從選茶葉上避免。
如果確實喜歡淺色的紫砂壺。那麼就需要在茶葉上做一點文章,不同的茶葉對紫砂壺的「吐黑」效果不一。茶湯顏色淺,「吐黑」就輕;茶湯顏色深,「吐黑」就重。一般情況下,段泥壺應該泡湯色淡一點的,如鐵觀音、生普之類,不應泡熟普、黑茶等。
那麼,假如自己心愛的壺「吐黑」了,又想恢復原狀,怎麼辦呢?
一般的清洗時不能消除的,只能送回窯裡面再燒制一遍。但從業界多位大師和工人的經驗來看,用過的壺回爐重新燒制有燒壞的風險,因為這種壺氣孔中含有水分,如果沒有充分風干再燒,容易炸裂。
在充分烘乾後,達到相應的溫度重燒,紫砂壺就有機會恢復原來的面貌。
但回爐有風險,回爐的燒損率約在5%-10%左右。但再次泡茶後,仍會吐黑。
所以如果不影響使用,不建議回爐重燒。
歡迎關注壺友網紫砂江湖,我們有278363位壺友聚集在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