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眼觀萬物 » 化石復原圖為什麼有顏色

化石復原圖為什麼有顏色

發布時間: 2023-05-30 23:51:04

❶ 怎樣才能辨別出化石的真假,有什麼科學的方法嗎

有喜歡之人,就有造價之人出現,因為無利不起早。假化石多為一些松枝石,還有菊花石,地殼運動產生包裹的化石,樹枝石等等。化石需具有生物特性,和生物生存運動留下來的痕跡。

化石能夠幫助我們很好了解古代生物,也可以了解當地表狀況。平時,我們都學習一下有關化石知識,還是很有必要,追溯歷史,才能讓我們今天更充實。

❷ 為什麼化石都是白色的

這個問題顯然不成立。神猛化石的顏色是不確定的,幾乎可以說什麼樣的棚啟顏色都有。
當然,一些新生代的哺乳動物化石鏈瞎如白色的居多,因為留下的多數是鈣質的東西,一般呈白色。
一般植物化石留下的是黑色炭質薄膜,年代久的化石一般顏色比較深。。。。
琥珀也屬於化石,呈金黃色;
西伯利亞凍土層里的猛獁象之類的也算作化石;
瀝青湖裡的昆蟲等化石當然是黑黑的顏色。。。。。

❸ 一般恐龍化石是什麼顏色

看到科教片中那些栩栩如生的恐龍,善於思考的人可能會問,科學家們是怎樣確定這些遙遠古代的動物那色彩斑斕的顏色的?

事實上沒有人能夠確切地知道這些中生代的爬行動物是什麼顏色,就算人們能夠找到一個包括皮膚在內的完整的恐龍化石,它的顏色至少在數百萬年以前也會褪盡。因此所有關於恐龍顏色的確定都是建立在猜想的基礎上的,當然這種猜想還得有科學的根據。這一件非常麻煩的事,但人們還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大致說來有如下幾個途徑:

一、從恐龍的分類位置上去考慮,借鑒與之近似的現生動物。今天,我們認識到恐龍是屬於爬行動絕液物,但其中還有一些問題並未能較好地解決,如現生爬行動物都是冷血動物,而過去一段時間的研究表明至少有一部份恐龍極有可能是溫血動物,有些甚至還身被有毛這類用來保溫的東西。有鑒於此,人們在復原這些遠古動物時,首先考慮的參照物是現生爬行動物,其次也會參考現生的哺乳動物。

從前,一些長於繪畫的古生物學者或有著豐富古生物知識的畫家們比較傾向於將恐龍表面顏色復原成較一致的顏色,如多為綠色、藍灰色,褐色,就像下面那張生態復原圖中的那樣,這些人們多借鑒現生大型的爬行動物,如鱷。

後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多地考慮到恐龍的顏色有可能是非常豐富的。一方面人們開始注意到一些現生小型的爬行動物,發現它們中的多數有較為豐富的色彩,許多會有條紋、斑點等紋飾,於是自八十年代後,在生態復原畫中,恐龍的色彩也逐漸地豐富起來。

二、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去考慮。人們在研究地球上一些脊椎動物的顏色時發現了色彩與環境的關系,除了偽裝與擬態在很多種動物那兒有較明顯的表現外,更多的是與環境的協調。如生活在東南亞一帶的蛇有很多種類或多或少地帶上綠色,或者與樹乾的顏色近似,而生活在沙漠附近的蛇則與砂子的顏色非常接近。古生物學者在研究中生代爬行動物時一定會去研究這些遠古動物的生態環境,在這個基礎之上再結合現生動物的色彩特點去復原恐龍的表面顏色。

三、動物色彩的性別差異。在現生的爬行動物中,有部份雌雄的色彩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如一種帶項圈的蜥蜴,雄性的色彩要比雌性的鮮艷得多,在石龍子類的爬行動物中這類例子還有一些。不同性別的同種物種雌雄間色彩的差異多數與求偶有關,一方面通過艷麗的色彩來吸引異性,另一方面對同類其它的雄性來說能起到一種警告作用。人們研究恐龍時有時也會發現某種恐龍的雌雄在生理結構上存在著差異,如副龍櫛龍,脊宏胡雄性的頭冠骨要高大得多,因此它們在生存著的那個時代存在著外表顏色的差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動櫻攔物的顏色主要的作用除吸引異性的注意外,當然隱蔽也是一個重要的作用,或者通過條紋來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或與環境的近似躲藏在隱蔽處,而捕食者也一樣,它們也需要更好地隱蔽自己以便在適當的時候迅速地出擊。還有些可能與通訊或聯絡同伴有關,如鴨嘴龍的頭上就有頭冠、飾邊和可以吹脹起來的囊,在血管分布豐富處應當有鮮艷的紅色,在需要的時候這些囊被吹脹起來以呼喚同伴,這個在現生的爬行動物中也能找到一些例子,如生活在中南美的一些奇特的蜥蜴。有些小型的中生代爬行動物是不是也能像今天的變色龍那樣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改變體表的顏色也不得而知,還有就是人們發現北美地區有些恐龍還有遷徙的特性,這意味著它們的顏色可能還會隨季節發生變化。

總的來說,一種恐龍究竟是什麼顏色、有什麼紋飾,我們只能說是沒有確切答案的永遠的謎。

❹ 為什麼化石顏色比普通岩石顏色深,求解釋

沉積岩
形成條件
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岩或石灰岩。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❺ 關於恐龍化石顏色的問題

別說,你提的問題還真是很有意思。事實卻是是這樣。很多恐龍化石都是紅褐色,這和化石形成的環境毫無疑問是有 關系的。化石的顏色取決於被交代的環境的顏色,而侏羅紀、白堊紀埋藏恐龍的環境幾乎很多是紅褐色,所以,恐龍化石多數是這樣的鬧滲顏色就不足為奇了。當然,黑吧拉嘰的也不少。
至於那種顏色更真實,這怕是不好確定。化石的真實不真實,取決於它的生物構造是不是清晰,是不是沒有膩子和膠水,是不是出處明確等等。否則,這樣的貴重的大化石,不建議初涉者出手。何況,這樣的化石的買賣本身可以確定就是非法的。即使你上當了,也不銀數會受法律保護。尤其是公開賣的,幾乎都是假貨,因為,販賣假的基本上不液搏脊違法,真的抓住更麻煩,何樂而不為呢

❻ 恐龍化石被發現後,是根據什麼原理進行還原的

其實,科學家在復原恐龍時,一方面依靠的是恐龍的化石信息,但另一方面其實是靠腦洞。比如:上個世紀時,科學家認為斑龍長這樣。

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認為斑龍長這樣應該更合理。

最早科學家認為棱齒龍是樹棲恐龍。

後來研究了棱齒龍的骨骼、肌肉以及體重之後,科學家認為它們更傾向禪飢隱於陸地行走,而非爬樹。

那麼,科學家們究竟是怎麼發現這些錯誤的呢?畢竟又沒有活生生的生物可以參考、糾正。

化石攜帶的信息

一般情況下,化石只有一小塊骨骼以及牙齒,很少有皮膚、皮毛等軟組織保存至今,甚至很多生物連完整的化石都沒有,但科學家們仍能將它們復原了出來,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毫無疑問地是,科學家們可以從化石身上復原出該生物的骨骼,尤其是保存完整的恐龍化石,可以非常直觀地幫助科學家了解該生物的結構。

但是,很多情況下,科學家只能得到一兩個恐龍化石碎片,憑借這些碎片來拼湊恐龍活著時候的樣子。比如:一兩顆牙齒。

盡管如此,科學家也能從有限的化石中拼湊出部分信息,以牙齒為例。

首先,食草恐龍和食肉恐龍的牙齒並不是相同的,食草動物由於需要研磨植物,所以牙齒大多粗而大;食肉恐龍由於需要撕咬,所以食肉恐龍的牙齒大多尖而銳利。

再者,從牙齒上還可以分析出該生物的年齡,大多數成年之後的牙齒,只有一副,我們可以通過牙齒的磨損程度來判斷該生物的年齡,甚至還能分析出它們吃了什麼。

我們知道,所有的動物都是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從植物中獲得能量,但是植物又分為幾種不同的種類,其中由於光合作用的不同,植物又分為:C3植物、C4植物等。

C3植物和C4植物的碳同位素並不相同,c3植物的碳同位素大約為22‰----30‰;而C4植物的碳同位素為9‰----19‰。

由於這兩者的不同,科學家們可以研究化石上的碳同位素,再根據它們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即可分析得出該恐龍以什麼為食,以及當時地球上主要是那些植物。

化石無法提供的信息

雖然化石可以提供很多信息,但有一些信息卻無法提供,比如:某件造型特殊的化石。

科學家們曾經發現了一種怪異的牙齒結構:旋齒。

由於這種結構的牙齒非常罕見,科學家甚至無法判斷該化石來自於生物的哪個部分,為此,他們畫了許多想像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幅牙齒既可以是尾巴,也可以是魚鰭,甚至是上頜以及下頜,而且無論是哪種結構,看起來似乎都合理。

如果沒有別的化石證據出現,那麼科學家們永遠也無法判斷旋齒位於生物的哪個部分。後來,科學家在另外一具化石上發現旋齒與頜骨連接在一起,最終才確定了旋齒的具體位置,而這種鯊魚也被命名為旋齒鯊。

旋齒鯊屬於軟骨魚,除了牙齒之外身體的其他部分很難保存下化石,因此科學家對旋齒鯊的研究進度緩慢,只能通過其他生物的化石,大致來判斷它擁有什麼樣的特徵。盡管目前人類畫出了旋齒鯊的復原圖,但如果我們真的見到這種生物,可能會發現它們與人類的想像差別巨大。

像旋齒肢汪鯊這樣,只留下極個別信息的生物並不罕見,但是大多數生物的骨骼沒有像旋齒鯊那麼奇葩,科學家可以通過以往的經驗分析得出該化石屬於那塊結構。

當所有的結構都知道之後,科學家會為它們建立肌肉模型,因為肌肉一定是附著在骨骼上升生長的,所以一般區別不大。

但是,隨著科學在進步,以及一些關鍵化石被發掘,科學家之前建立的模型圖也有可能賀廳被推翻。比如:之前人們認為恐龍的皮膚擁有厚厚的盔甲,但後來發現也有一些恐龍長有羽毛。

正是憑借著科學的一點點進步,以及發掘出的骨骼化石足夠多,科學家們才能系統地建立起對已經滅絕生物的研究,雖然在研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錯,但後人在發現新證據時,可以在原有基礎上糾錯。

總結

古生物學家面臨的比較尷尬的局面就是, 古生物沒有活的參考物,以及化石信息有限 。盡管如此,科學家們仍會通過現有的生物骨骼模型,以及生理機制來重建古生物,雖然在製作古生物時仍有誤差,但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科學家們會調整誤差。

在具體解釋這個問題之前,先給大家 看一幅圖片 ,這是一種古生物 完整骨骼 的復原圖。

很顯然,它是一種海洋生物,如果以鯨類的外形復原的話,是不是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呢?

但是 現實 中它的樣子是這個樣子的。

這種動物其實是大名鼎鼎的 滄龍 ,生活在晚白堊世的大型海生爬行動物。通過想像圖和復原圖的對比,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基於古生物化石的想像與現實之間是有差別的。

下面就來講一下,恐龍化石發現之後是怎樣來復原的。

我們發現的恐龍化石往往是不完整的,有的時候只有幾塊骨骼,有的時候會有較多的化石發現。通常情況下,只有小型的恐龍才有可能保存完整的化石。

我們首先需要確定的是恐龍化石完整的樣子,我們需要尋找那些發現化石數量多,整體完整度更高的種類,在復原這些恐龍的骨骼之後作為參照。當發現不完整甚至是零碎的化石時,以這些恐龍作為參考繪制其完整骨骼,這個過程專業名詞被稱為比較解剖學。通過這種方法我們來復原了恐龍完整的骨骼。

有了完整的骨骼,等於有了這一支動物的 基礎 ,然後我們要在骨骼的基礎上附加肌肉、器官和皮膚。怎樣在骨骼上附加肌肉、器官和皮膚呢?這時候就需要參照現生動物啦,比如與恐龍親緣關系較近的鳥類和鱷魚,甚至是哺乳動物。

通過認識現生動物肌肉、肌腱是如何附著在骨骼之上,我們就能夠復原恐龍身上的肌肉附著情況。

當我們將恐龍的骨骼附著上肌肉之後就可以在肌肉之外增加皮膚啦!皮膚的參考,往往是今天的爬行動物,因為大部分的大型恐龍身上是長著鱗片的。近幾十年來,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許多小型羽毛恐龍,證明恐龍的身上是覆蓋著羽毛的,所以很多恐龍的復原圖看上去就像是鳥類。

除了鱗片皮膚以及羽毛,很多恐龍的身上還有角質結構。比如,三角龍的角或者是許多長有頭冠的鴨嘴龍類的頭冠,其外形並不是我們發現的化石的樣子,在這些骨頭的外面往往是包裹有角質結構的,而角質部分經常無法保存成為化石,所以需要我們根據保存化石中的蛛絲馬跡進行推測和復原。

拿 埃德蒙頓龍 舉例子,這種恐龍曾經被認為是典型的平頭鴨嘴龍,但是最新發現的化石證明在它們的原本光禿禿的腦袋上長有一個 小 頭冠 ,這就改變了我們對於這種恐龍外形長期以來的復原。

事實上,恐龍的復原並不是古生物學家的工作,而是古生物藝術家的工作。他們既是藝術家又是生物學家,還是解剖學家,他們往往都是以畫家的身份來進行這項工作,但是這項特殊的工作又要求他們要有豐富的古生物,現代生物學,解剖學及藝術等多領域的知識。

圖註:中國最棒的古生物藝術家:趙闖


正是這些知識豐富的古生物藝術家的存在,才讓我們能夠看到恐龍活著時候的樣子。我們對於恐龍的復原也是在不斷進步的,看看150多年前復原的禽龍其實是這個樣子,現在復原的禽龍就要科學得多!


恐龍化石的拼接相對容易一些,而復原恐龍整體的形象就難一些,恐龍有些有毛有些沒毛,恐龍的顏色現在也很難確定了,依靠一些殘缺的證據可以部分復原。

復原恐龍骨架結構比較難,但也可能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 地球生物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骨骼都是有受力、附著肌肉、穿行血管等功能 ,學過一些解剖學的都能拼出來一些,但有時候很多恐龍化石摻雜在一起,拼接難度更大一些。恐龍骨骼化石有幾種情況,有些地質地層保存的比較好,恐龍骨架就保存的比較好,骨頭沒有散落,這樣的化石就在發掘的時候編好號,處理好之後直接按照編號後就差不多了,可以以此建立資料庫,再發現新的恐龍化石群後,可以根據比對已有資料庫中恐龍骨骼的形狀、結構,來判斷恐龍的種類,這樣就好拼一些了。

有些地質地層保存的不是很好,恐龍骨架化石在地質活動中散落了,也因為化石形成艱難,有時候恐龍化石並不完整,但是通常散落的不會太遠,就是位置會有變動,這就需要根據骨骼形狀、結構作為依據,比如下肢骨要強於上肢骨,關節面的結構就能對應於連接的另一根骨頭,骨頭上的突起有些是肌肉的附著點,血管走行的地方也能形成穿孔和凹槽,就這樣根據結構慢慢復原。最後一種情況也比較常見,就是在一個區域內有多種多頭恐龍骨骼化石散落著,有些會摻雜在一起,可以根據資料庫比對已經成功拼接出來的恐龍骨骼的結構特徵,將不同的恐龍的化石分別開再拼接。

而恐龍整體的復原就很難了,由於形成年代距今最近也有6500萬年了,很多細節都無法考證了,一些琥珀中會帶有一些恐龍組織,可以確定一些恐龍長有毛,沒有琥珀的可以根據周圍的皮屑等化石來判斷,這就比較艱難了,皮屑中也可能有一些類似現代生物皮膚中色素小體的結構,能夠據此推斷恐龍的顏色。大體上是這樣搞的,不過我這說的簡單,實際工作肯定要艱難得多。

❼ 為什麼石頭會有不同的顏色

不同種類的石頭形成原因不一樣。

1、沉積岩

沉積岩佔地表的66%,為地表的主要岩類。由原來已形成的岩石,受到風化作用後變為碎屑,或由生物的遺跡等,再經過侵蝕、沉積、及石化等作用而造成的岩石。

這類岩石都成層狀,最先沉積者在下部,時代較老;層次愈上者,則時代愈新,這叫做疊置層法則。當岩石沉積的時候往往含有生物的一還埋沒後長可以完好保存歷久就變成化石;在火成岩中則多無化石存在。


2、鑄石

鑄石是一種經加工而成的硅酸鹽結晶材料,採用天然岩石(玄武岩﹑輝綠岩等基性岩﹑以及頁岩)或工業廢渣(高爐礦渣﹑鋼渣﹑銅渣﹑鉻渣﹑鐵合金渣等)為主要原料﹐經配料、熔融、澆注、熱處理等工序製成的晶體排列規整、質地堅硬、細膩的非金屬工業材料。

3、火成岩

火成岩即由於岩漿侵入地殼內部,或流出地表面造成熔岩,在經冷卻凝固而造成,如玄武岩及花崗岩等都是。火成岩是所有岩石中最原始的岩石。

4、變質岩

由原來的火成岩或沉積岩,再經過地殼運動或岩漿侵入作用所發生的高溫和高壓與熱液的影響,可以改變其原來岩石的結構或組織,或使部分礦物消失,而產生他種新的礦物,因而成為另外一種與原岩不同的岩石,稱為變質岩,如大理岩變自石灰岩、板岩變自頁岩、石英岩變自砂岩等。

5、化石

化石(Fossil),存留在岩石中的動物或植物遺骸。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軟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蝕殆盡,而只留下抵抗性較大的部分,如骨頭或外殼。它們接著就被周遭沈積物的礦物質所滲入取代。許多化石也被覆蓋其上的岩石重量壓平。

❽ 人們如何推斷已滅絕動物的顏色

恐龍,這種比人類先祖早出最短一個紀(第三紀)的中生代滅絕動物,從它的化石發現之日起,人們就出於好奇,極其「貪婪」並極具耐心地尋找著它的原始真容,至今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然而,大自然留給我們人類的只有間或完整的骨骼或冰冷的殘肢,我們又怎樣能恢復或推斷其全貌呢?難道恐龍就是灰不溜秋的大蜥蜴嗎?

唯心的思想常常把無可扭轉的現實寄希望於虛幻的造物主或神靈,於是「天無絕人之路」或「老天有眼」的企盼常常縈繞於腦海中。作為唯物的地球生命演化歷程,就是在用自然留下的實證來一個個推翻或破滅唯心的假想。恐龍滅絕了,我們怎麼來認識它的皮膚或毛發的顏色呢?這一奢望必須要經歷完好的化石皮膜或毛發的印痕並藉助現代高科技手段,逐步放大自然遺留的點滴線索,或許才能為人類的這一美好夢想圓夢。

滅絕動物的特質就是至少在昨天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對於其中的部分與我們人類生命並行者來說,我們有豐富的圖像或文字記載來記錄曾經地球上留下足跡的一員,像非洲模里西斯的渡渡鳥、澳洲的象鳥、袋狼等。但偏偏恐龍這種奇怪的動物,生於人類先祖之前若干年,滅於人類之祖尚未孕育的年代,與人類無絲毫生命的交集。這一切讓人類變得茫然無從。

人們如何推斷已滅絕動物的顏色?

始祖鳥羽毛化石的顏色(與真實的顏色存在很大的差距)

滅絕動物的體表顏色在復原動物時是必然會考慮的問題。如果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完全忠實於可靠的化石證據,那麼恐怕所有的化石動物都被復原成無色或者灰色,並且沒有任何皮膚花紋,因為動物在保存成為化石的過程中會丟失很多生前的生物學特徵。

貝殼化石

但從一些被特殊保存的化石上發現,很多滅絕動物的體表在其生命時期也存在顏色,只是保存在化石上的顏色發生了變化。如已經發現的一些甲蟲化石上有色彩斑斕的鞘翅,貝殼化石以及羽毛化石也有帶顏色的花紋(這些已經不是原來的顏色)。那我們怎樣來推測或者判斷這些滅絕動物生前的皮發顏色呢?一方面是建立在人類常規思維的推理上,這些很多是習慣性或者經驗性的,但有時會出現很大的偏差。另一方面就是參考與滅絕動物在分類上或者習性上非常接近的現生動物,就是常說的「將今論古」的原則。

按照常規的思維,大型動物的顏色往往比較暗淡,這樣往往會減弱來自其他動物的注意力,在體色復原上考慮了對動物的自我保護意識。如大象的膚色,所以得出體型龐大的恐龍可能也是如此。

霸王龍的體色鮮艷,而鴨嘴龍就比較暗

對於大多數現生的水生動物表現出所謂的背腹面反隱蔽現象,即腹面顏色淺,背面顏色深。這樣從上面往水裡看,因為水不見底常常會是深藍或綠色,顏色比較深,看到的水生動物的背部也是深色的,當在水面下往上看,透過水面就是天空,顏色比較淺,這樣水生動物的腹部也是淺色的,不容易被水中的天敵發現。這種反隱蔽都會使動物與環境相接近從而得到偽裝。因此可以確信,過去的水生動物,包括魚、魚龍、蛇頸龍等,也有類似形式的反隱蔽形態。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量三疊紀的魚龍、幻龍或蛇頸龍的復原圖比較接近現生的海洋生物。

海洋中魚龍顏色的復原遵循反隱蔽原理

一些動物身體上的花紋和斑點,這些對於同種的其他成員來說可以起到識別作用,或者可以助於破壞動物的輪廓,從而有助於它們在捕食者面前偽裝自我。如非洲斑馬身體的縱向條紋,在獵食動物的視覺中,斑馬的身體輪廓往往不易被快速分清,這樣,斑馬就起到了自我保護作用。在一些大型植食性恐龍的皮膚顏色復原中,也通常會復原出一些條紋,這就是來自於這方面的啟發。

由一塊始祖鳥化石而復原的不同版本的始祖鳥顏色,到底哪個更接近真實?

對於體色鮮艷的動物,其炫耀性生理結構是很明顯的。這種方式使動物對異性更具吸引力,傳達了有關健康、繁殖狀態和成熟度的信息。如公雞鮮紅的雞冠和肉垂,蜥蜴皮膚裝飾和頭上的懸垂物等。因此在復原中生代的一些恐龍時,常見到體色鮮艷、裝飾耀眼的特徵。霸王龍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為恐龍的皮膚很難保存下來,即使保存下來,也不可能具有原來的皮膚成分和顏色。所以,恐龍專家一般參考現在爬行動物的身體顏色,來給恐龍復原體色,當然他們有時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復原體色。所以,我們看到的恐龍大多數是灰色的,也有的顏色很鮮艷,比如紅色或藍色。反正沒有人看到過活著的恐龍,誰也不能說給它們上的顏色肯定不對。

因此,至今為止,科學家對於恐龍皮膚顏色的復原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來自同類動物的借鑒和參考,甚至推斷上,其中具有很大的假設性和不確定性。唯獨一些小型的獸腳類恐龍,就是科學界熱議的進化為鳥類的那些保存有羽毛的恐龍,通過毛發印痕中黑色素體的提取,再經過現生鳥類羽毛顏色的比對,推斷出個別長有羽毛的恐龍,其體表羽毛的顏色,而且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近鳥龍的化石保存

如有一種恐龍的顏色是經過科學驗證的,它就是赫氏近鳥龍。在遼寧西部,我國古生物學家發掘出了一塊保存得非常完好的恐龍化石,小恐龍身上的許多細節都清晰得肉眼可辨。這塊化石形成於一種全身長滿羽毛的恐龍――赫氏近鳥龍。我國和美國的古生物學家組成了一個團隊,開始了對這塊化石的研究。他們在化石的羽毛部位上找了29個點,用細針從化石上挑出樣品,然後放到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視電子顯微鏡下仔細查找,終於在化石中找到了保存完好的黑色素體。黑色素體是存在於動物體內的一種色素細胞,它含有褐色、黑色、紅色、黃色等色素,是決定動物體色的大「管家」。因為不同顏色黑色素體的形狀和密度都不同,所以根據化石上發現的黑色素體的形狀,就能推斷動物體表是什麼顏色。研究人員將化石中的黑色素體和現代鳥類羽毛中的黑色素體進行對比,最終弄清了赫氏近鳥龍全身羽毛的顏色。

近鳥龍的體表顏色復原圖

相關專家利用同樣的方法對小盜龍的羽毛顏色進行了復原,顏色明顯不同於之前近鳥龍的體表顏色復原,原來小盜龍全身長滿了像烏鴉羽毛的黑褐色體羽。如此看來,白堊紀時期出現的很多長著羽毛的恐龍,原來它們體羽的顏色相差很遠。之後,科學家對恐龍羽毛顏色的功能進行了探討,認為具有這種黑色素體的羽毛的色彩差異出現較早,早於具備飛行能力的鳥類出現的時間,這種羽毛還不能輔助恐龍飛行,而只能用於展示或吸引異性。

小盜龍的化石保存

真正的恐龍皮發顏色恢復的路途還很漫長,除了受制於化石的保存環境和發現的數量、種類外,更多的原因可能還是來自於過於久遠的年代,更多有益於復原的證據或線索已經不復存在,就是新的手段或方法也會顯得力不從心,這正如恐龍滅絕原因的謎底何時能揭開一樣。

小盜龍的體表顏色復原圖

❾ 按鍵精靈的使用方法,洛奇化石復原問題!!

我不知道LZ用的是哪個版本的,不過我有個是簡易按鍵精靈。差早只要開啟按鍵精靈 ,然後使用化石,看化石復原框顯亮拿示的數字,再按ctrl+相應數字 就可以完美復原了。如果有興趣可以HI網路我,我可以具體教你怎麼做虛鍵雀。

❿ 這塊化石為什麼帶顏色,還很光滑。化石好像都是褐色或黑色,白色的。而且粗糙不光滑。怎麼這塊不一樣。

是大型動物的牙骨

熱點內容
ipad為什麼充很長時間電也不加一格 發布:2025-02-12 19:53:14 瀏覽:211
企業微信休眠是為什麼 發布:2025-02-12 19:06:43 瀏覽:978
兩只胳膊脈象不一樣為什麼 發布:2025-02-12 19:06:42 瀏覽:730
抖音復制鏈接後為什麼找不到它 發布:2025-02-12 19:06:40 瀏覽:989
為什麼我的手機按屏幕自動會截屏 發布:2025-02-12 18:55:42 瀏覽:2
小小孩子為什麼會有氣管 發布:2025-02-12 18:53:02 瀏覽:865
為什麼一吃蘋果和桃天花板就掉皮 發布:2025-02-12 18:47:22 瀏覽:230
為什麼右邊的字寫不好 發布:2025-02-12 18:42:50 瀏覽:108
為什麼找不到壓縮軟體 發布:2025-02-12 18:38:49 瀏覽:89
騰訊為什麼找不到投屏的 發布:2025-02-12 18:35:54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