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背後為什麼會有眼睛
Ⅰ 螳螂有什麼特點
螳螂的一對前足,猶如刀斧手高舉的大刀,所以在有些地區也稱之為「刀螂」,它是肚大腰圓、行動緩慢的昆蟲。螳螂比起蝗蟲、蟋蟀那樣靈活跳躍、展翅飛翔的昆蟲來是有遜色的;就是和蟈蟈相比,也顯得有些笨拙。實際上,螳螂並不笨,它捕捉其他昆蟲的本領是很高的。螳螂能巧妙地捕食蟬、蝗蟲、蒼蠅、蝴蝶和蚱蜢等害蟲。所以,螳螂是有益的昆蟲。
螳螂有一個上寬下窄的三角形的頭。它的脖子和前胸,生得又細又長,可以和長頸鹿的長頸媲美。脖子兩旁還生有鋸齒狀的硬刺,這是對脖子的保護性「裝甲」。它的脖子非常靈活,可以前後左右自由地搖擺轉動,這樣有利於觀察食物的所在,監視小蟲的行蹤,以防備小蟲在不知不覺中偷偷溜走。
為了方便尋找食物,螳螂的眼睛生在三角形頭部的兩端,並且向外突出,這樣它的視野就格外廣闊。不過它的視力並不敏銳,它看東西無論遠近總是模糊不清。螳螂眼睛有一個特點就是對靜止不動的東西是看不見的,它只能看到運動著的東西,因此,不論螳螂要捕捉的小蟲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行動是否靈活,只要它是活動的東西,螳螂就能看到它。如果用死蒼蠅喂螳螂,它是不會理睬的;但是半死的蒼蠅,只要它掙扎一下,螳螂就會把它捉起來吃掉。
在螳螂細長的胸部上,生長著一對非常發達強壯的前足,樣子很像兩把鐮刀。這對前腳十分厲害,它的尖端,比鋼針還要銳利。在前足的內側,還生有很多銳利無比的鋼刺,非常適合把捕捉到的小蟲挾在前腳彎里牢牢押住。蟲子只要被它捉住,那就休想逃掉。
螳螂是肉食性的昆蟲,也就是專門吃其他蟲類的昆蟲。如果小蟲在草叢中偶然遇到了螳螂,毫無疑問那是大禍臨頭。
螳螂捕捉小蟲的時候;就像獵人追蹤野獸一樣,猛追不放。有時候又像漁翁垂釣,靜待魚兒上鉤。當它藏在暗處聚精會神地監視要捕捉的蟲類的時候,它就把細長的中足和後足緩慢移動,輕手輕腳接近小蟲,連它站立的葉子,也毫不顫動,使小蟲無從察覺,真是「神出鬼沒」。
當螳螂准備捕捉蜂類和蝶類的時候,它採取的「戰術」是隱藏在花朵的背後,擺成「伏擊陣勢」。這時,它會豎起上半身,抬起那對鐮刀似的前足,耐心等待幾分鍾甚至幾十分鍾,等蜂類和蝴蝶接近了,它才一躍而起。螳螂伏擊的姿式,就像虔誠的教徒祈禱的模樣。因此,德語把螳螂也叫作「祈禱的信女」。螳螂捕蟲的時候,它的三角形小腦袋,不停地擺動,目不轉睛地監視對方,絕不讓對方乘機逃跑。有時距離要捕捉的蟲類稍微遠些,螳螂不等小蟲接近,也會一躍而上,把小蟲捉住。
當螳螂捕捉蟬和蚱蜢等身軀比較大的昆蟲時,它就使出渾身的招數,猛然揮動那對鐮刀似的前足,竭力向對方狠狠地砍去,這一招實在使對方難於招架,不等掙扎,就一命嗚呼了,螳螂馬上進行一頓豐富美餐。螳螂對食物的選擇有一個條件,就是要活的。只要是活的小蟲,它捉起來就吃掉,決不「挑肥揀瘦」。因此,就是它自己的「家族」和「晚輩」也一定要時刻留心,否則,就會有被吃掉的危險。
螳螂的小嘴,生在三角形頭部的下面,從上到下,越縮越小。它那兩個「大牙」,有力而且堅硬。
為了便於捕捉小蟲和迷惑對方,螳螂還有一套不尋常的本領,就是它的顏色會隨著周圍草木葉子的顏色變化。夏天草叢和樹林都是綠色的,這時候螳螂也是綠色的;秋天葉子枯萎變黃,螳螂也就變成黃褐色的。
秋天是螳螂「結婚」的良辰吉日。結婚,本來說應該是歡樂的喜事,而在螳螂的世界裡,「結婚」就意味著螳螂要大禍臨頭了。當它們婚配以後,雄螳螂就要遭到雌螳螂的毒手而被殺死。所以,在螳螂的世界裡,「結婚」就等於是雄螳螂生命的結束。
雌螳螂吃掉雄螳螂,是昆蟲生態學中一個非常有名的插曲。如果雌螳螂攝取的食物中含有極為充分的蛋白質的話,雌螳螂本來並不一定要把雄螳螂吃掉,可是,在自然環境里,雌螳螂生理上所需的蛋白質,光靠它能捕捉的小蟲是遠遠不夠的。雌螳螂為了產出飽滿的卵,培養出健壯的後代,至少要吃掉四五隻雄螳螂那樣多的蛋白質,才能滿足它所需要的養分。盡管雌螳螂那樣「身強力壯」,但是,到了產完卵以後,也是精疲力竭地死去。可以說,它們都是為了下一代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雄螳螂的身體,成了雌螳螂懷孕後的營養品,雌螳螂在補足了蛋白質以後,大約在10月底左右,就在樹枝上或者在草叢里,產出約四五厘米長,約二三厘米粗的卵袋,叫桑螵蛸。有趣的是:雌螳螂產卵的時候,同其他生物產卵的姿勢不相同。螳螂產卵頭部朝下,腹部朝上,從尾尖排出質量鬆柔的流體泡沫,卵就裹在裡面。流體泡沫排出以後不久,就凝固成硬塊,成為圓筒形的,表面有橫的皺紋,裡面由薄膜隔成許多小隔,每個小格里大約有30幾個卵。卵塊里遍布無數的小氣泡,凝固以後就像硬質泡沫塑料一樣,既防寒又防震。雌螳螂產一次卵,如果能順利孵化的話,可以孵出數百隻小螳螂。
到了來年的梅雨季節,小螳螂就開始孵化出生。剛孵化出來的小螳螂除了沒有翅膀以外,它的長相、習性和食物同成蟲一模一樣,經過五次蛻皮,它就長大了。這些小螳螂為了健壯成長,必須大量吃東西,盡量攝取蛋白質,未來的大螳螂就是從幼小的時候開始養成了生活的習慣。
螳螂的幼蟲時期,用蚜蟲充飢。隨著身體的發育生長,它所捕捉的食物逐漸升級,從捕捉蒼蠅和蜂類,發展到捕捉蝴蝶和蟬等身軀較大的蟲類充飢,食量之大,在昆蟲中是數一數二的。
螳螂屬於熱帶生活的昆蟲,以北緯53度為極限。在熱帶地區的南非生長的螳螂,身軀巨大,兇猛異常,有時會攀緣到樹上捕殺小鳥的幼雛。生在螳螂國家的小朋友,都喜歡捕捉螳螂來玩耍。南非的小朋友用細繩拴住螳螂的脖子,以虱子喂螳螂來飼養,所以南非把它稱為「食虱蟲」。螳螂在准備捕捉小蟲的時候,高高舉起它那一對「鐮刀」,就如面向麥加虔誠禮拜的模樣,所以在阿拉伯地區人們對螳螂是很尊敬並加以保護。
螳螂和蟑螂雖然外貌不大一樣,但是如果仔細觀察,還是可看出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總的來說,螳螂是屬於蟑螂分支的一種肉食性類群。因此,科學家認為,螳螂的祖先早在3億多年前的石炭紀就已出現在地球上。這一學說,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贊同。
螳螂雖然強悍,但是它也有畏懼的強敵,某些兇猛肉食性鳥類,就是它的大敵;受了傷的螳螂,甚至連螞蟻也無法應付。還有一種小蜂的幼蟲,能寄生在螳螂的卵塊里,是螳螂卵的大敵,可使卵塊里的卵全部覆滅。
螳螂是屬於無選擇性的肉食性昆蟲。在它捕捉的蟲類中,有時也吃掉一些對人類有益的蟲類,但是根據科學家們的觀察,它所捕捉的蟲類仍然以害蟲佔多數,所以把它列到益蟲的行列中。因此,我們對螳螂應加以保護。
Ⅱ 螳螂的視線能夠跟隨獵物轉移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螳螂有一對大復眼,每個復眼由幾千個小眼組成,改瞎它看到的東西都像是電影膠片單鏡頭的一樣,不僅可以可以核巧空看清還能測量出物體移動寬橘速度。
Ⅲ 螳螂是用眼睛還是鼻子發現食物
螳螂的每隻復眼由幾千個小眼組成。復眼沒有調孝仔衫節焦距的能力,所以一般只能分辨近處的物體。但螳螂善於利用復眼形成的夾角戚孫來判斷對象的方位和距離,尤其對運動著的物體有更高的辨識能力。如當蒼蠅在螳螂眼前急速運動時,影像會在螳螂復眼中快速移動,從一個小眼到達另一個小眼。有的小眼先看到蒼蠅,有的小眼後看到蒼蠅。它們把接受的圖像信號不斷送往大腦,因此,大腦收到小眼送來的電信號有先有後。螳螂看到蒼蠅的運動不是連續的,而是一個個單鏡頭組巧腔成的電影鏡頭。因此,螳螂不但能看清蒼蠅,還能感受到蒼蠅飛行的快慢。科學家認為,這種眼睛是一種高超的速度儀,它能計算出蒼蠅的飛行速度。
Ⅳ 螳螂的眼睛
螳螂的眼睛
螳螂是我哥哥最喜歡的昆蟲。他飼養了好幾只螳螂。我去哥哥家的時候,看見螳螂眼睛有時變黑有事清澈透明。但螳螂眼睛為什麼會變黑呢?
曾記得有一篇文章說,螳螂在下雨天眼睛會變黑滾森陵。於是,我用噴水壺弄出一場「人工降雨」,可螳螂的眼睛根本沒有變黑。那篇文章寫錯了嗎?
是不是跟溫度的變化有關?我用空調將室內溫度慢慢上升,又慢慢下降,螳螂眼睛依然是清澈透明。
是不是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呢?周末在哥哥家裡,從早上、中午、晚上,不斷觀察,螳螂的眼睛並沒有變。
我突然想到大戚:「會不會隨著周圍的亮度而變色呢?」我用布封好的盒子,只留下一個小孔進出空氣。那天中午,陽光很強,我將盒子放在沙發後面,陽光照射不到······下午,我心存疑惑的扯開布,螳螂的眼睛烏黑發亮。我欣喜若狂,這簡直是一個「偉大」的發現。螳螂的眼睛果真是隨周圍亮度的春頃變化而變化的。
這件事讓我懂得:對任何事物都只有通過不斷觀察、思考和探索,才能抓住它的本質。
Ⅳ 螳螂是復眼吧!那為什麼從它的眼裡能夠清楚看到一個黑色眼球
分類: 理工學科
問題燃迅卜描述:
從各個方向看都是如此.螳螂的眼結構到底什麼樣?
解析:
是復眼,蒼蠅也是復眼,但看不到黑色的小眼球,螳螂能,很皮穗多蝴蝶什麼的也行,原因在於螳螂的復眼群外有一層角質,所以昌改看上去好象有一個眼睛~
復眼的定義樓上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Ⅵ 蟑螂的單眼在哪復眼在哪裡
蟑螂頭較小,隱藏在前胸背板下方,從背面觀只能見到頭頂端的一小部分,連接頭、胸的頸部使頭能前後、上下、左右活動自如。頭部生有復眼1對,位於頭禪乎沒上部兩側。單眼1對位於觸角的內上方,呈淡色點狀。觸角1對,呈長絲狀,由柄節、梗節、鞭節組成,是蟑螂重要的感覺器官,額較寬,位於觸角賀納的下方前面,額的前方為後唇基,後唇基前方是稍膜質頃消化的前唇基
Ⅶ 螳螂有眼睛嗎
有,在觸角上就是眼睛
Ⅷ 請問誰知道這是什麼螳螂背上有一隻眼睛一樣!
這個是眼斑螳螂
Ⅸ 螳螂有復眼嗎
螳螂有復眼。
螳螂有一對大復眼,每隻復眼由幾千個小眼組成。當小飛蟲急速運動時,它的像在螳芹大螂復眼中急速移動,從一個小眼到達另一個小眼。有的小眼先看到飛蟲,有的小眼後看到飛蟲。它們把接受的圖像信號不斷送往大腦,因此大腦收到小眼送來的電波有先有後。
螳螂介紹:
螳螂是神秘的「刺客」,常隱藏在草叢中,兩把「大刀」舉在胸前,一看見小蟲,便把大刀一揮。可蔽陸憐的小蟲,還沒看清兇手的模樣,就進了螳螂的肚子。螳螂神速的捕食本領,主要歸功於它的眼睛。
螳螂眼睛看到的小蟲運動不是連續的,而是一個個單鏡頭組成的「電影膠片」。因此,螳螂不但能看清小蟲,還能感受到小蟲飛行的快慢。科學家認為,這種眼睛是一種宏首頃高超的速度儀,能計算出小蟲的飛行速度。
螳螂的脖子也很奇怪,由許許多多根纖維組成。當螳螂的眼睛跟蹤飛蟲時,頭也隨著轉動。頭部向右轉動時,右側的纖維被壓彎,左側的纖維被拉直。
纖維的底部與神經細胞相連,它們的運動可以刺激神經細胞,使神經細胞產生電信號,把電信號發向大腦,由此能知道頭旋轉的角度。
根據眼睛和脖子的共同「報告」,螳螂的大腦能測出小蟲的飛行速度和角度。螳螂在捕捉飛蟲時,總是瞄準小蟲的正前方。在不到5%秒的時間里就能把小飛蟲抓到手!
Ⅹ 螳螂為什麼老盯著看
螳螂為什麼老盯著看
螳螂為什麼老盯著看,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疑問,這些悉陸唯疑問的產生會讓人們繼續去探索。自然界中有很多動物,螳螂是我們在戶外常見的動物。下文分享螳螂為什麼老盯著看。
螳螂為什麼老盯著看1
因為螳螂是復眼,其它復眼生物也是這樣的。
復眼你理解成一個個導光光纖纖維就好。
這個光纖是直通復眼底部的,當然是黑色的。
不同的光纖對准不同的方向,你能看到的黑點只有光纖開口正好面對著你的眼睛的那些。
因為你是哺乳動物,所以面對的主要有威脅的敵人是轉動眼睛的,因此就會把圓圓的,內外反差大而且能動的東西都理解為眼睛,而中間那個深色的(或者說只要是反差大的)就是他視線的所在位置。
而你被一直盯著,就會覺得受到威脅(至少是對方有所警覺)。
所以倉鼠才可愛,因為它眼睛整個就黑黑的,所以你感覺它無論任何時候都沒盯著你。
這是很正常的。
因為對人類能造成巨大危害的哺乳類動物,他們的眼睛大多數就算沒有太大的眼白,瞳孔和周圍還是有較大差異(瞳孔一般是深色的,畢竟眼珠子裡面沒有燈泡,製片人那是製作人騙人的,除非是晚上有反光膜——這證明了二次元男人本質上都喜歡獸娘,橫太嗒油)。
這個辦法很好用,所以基本上是通用化的。
對於那些對人類傷害很大但是不能用這個辦法的動物(比如說蛇就很難用,等你看清楚人家眼睛了你就死了),就會進化出用更大但更特異的方式去害怕它。
例如睜培說對於蛇就是用身形而非眼睛來快速判斷威脅。
對於一些通光量很大的復眼生物,比如說蜜蜂,那麼你可以看到的黑點數量更多(而且他們的光纖更粗一些),所以他們的「黑點」和周圍的反差就沒這么大,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漸變,會被你當作是復眼的光澤而非是眼珠。
螳螂需要快速捕食,復眼要更多而且更能精確定位,所以光纖悉碰就很細而且很多,對通光量的控制也要很好,所以綜合下來「黑點」就特別小。
蜻蜓雖然也需要快速捕食,但是它是處於告速機動+攔截的捕食模式,對於快速反應的要求高於精度,所以通光量自然也會開的比螳螂大一些,但是比蜜蜂小。
人類對於瞳孔縮小是有反應的,因為無論是面對人類還是其它大型哺乳動物,瞳孔縮小都是緊張和攻擊預備的.標志。
然後你對螳螂產生了錯覺,似乎覺得螳螂一直都很警覺,然而其實螳螂只是天生大眼小眼黑而已。
對於蜻蜓而言,因為它的「瞳孔」感覺更大一些,所以你會覺得蜻蜓也一直看著你,但是憨憨的。
不過由於蜻蜓更需要巨大的飛行空間,螳螂有吃的和有一定活動場所就可以了,所以實際上蜻蜓更討厭你,更討厭你的舔狗行為。
螳螂為什麼老盯著看2
螳螂是什麼類型的生物
螳螂目(Mantodea)的昆蟲統稱螳螂。螳螂屬肉食性昆蟲,成蟲與幼蟲均為捕食性,以其他昆蟲及小動物為食,是著名的農林業益蟲。螳螂產的卵有卵鞘包圍,卵鞘稱螵蛸。世界已知2200多種,中國已記載8科19亞科47屬112種,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大部分地區。
螳螂的標志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末端各有一個鉤子,用來鉤住獵物。頭呈三角形,能靈活轉動;復眼突出,大而明亮,單眼3個;
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發達,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腹部肥大。前足捕捉足,中、後足適於步行,但有時前足也會用來保持平衡,漸變態。
從外形觀察,螳螂的體長從11~140毫米不等,體一般較扁平,少數種類呈棒狀,六足。頭呈三角形或近五邊形,能任意旋轉。口器及復眼發達,上顎強勁;
單眼3個,復眼之間著生一對觸角,觸角呈明顯的絲狀或念珠狀,分節較多,通常雄性觸角較粗,雌性較細。螳螂的前胸較長,能活動,前翅為覆翅,前緣具齒、刺、纖毛或光滑,後翅膜質,飛翔力不強,靜止時翅折疊於腹背上;
雌性後翅常退化,腿節和脛節具強刺;中足和後足細長,善於行走。螳螂內部結構較簡單,唾液腺較發達;消化道彎曲或較直。腹神經索有8個胸神經節及7個腹神經節。胸氣門2對,腹氣門8對,氣管具氣管連鎖。
螳螂卵包被於卵鞘中,雌螳螂產卵時開口於生殖腔中的卵巢附腺左側附腺分泌一些蛋白質,右側附腺分泌二酚醛類物質並立即被氧化成醌,從而構成堅硬的外殼,但卵鞘的外形也因螳螂種類的不同存在大小不同的差異。
一般按其形狀不同分為團螵蛸、黑螵蛸、長螵蛸,也有人指出還應該加上小螵蛸。
螳螂為什麼老盯著看3
養螳螂需要注意什麼?
第一,准備容器。飼養螳螂時,可以准備一個玻璃容器,並放在通風的地方,以確保空氣的流動。此外,容器還需要放置樹枝或樹干,以便螳螂爬樹和模擬環境,這將有助於螳螂的生長。
第二,餵食。螳螂主要以其他昆蟲為食,繁育者可准備一些果蠅等昆蟲。不適宜進食西瓜蟲,因為其脂肪含量高,可能會導致螳螂長胖。
第三,品種選擇。如果飼養員沒有飼養螳螂的經驗,建議飼養員選擇容易飼養的品種,如眼斑螳螂、大刀螳螂,蘭花螳螂,褐斑螳螂等飼養比較簡單。
第四,不可混養。千萬不要將兩只螳螂關在籠中,以免螳螂相互爭斗和吞食。即使兩只雄螳螂交-配後也不能混養,因為雌螳螂會吃掉雄螳螂的。
螳螂認主人嗎
螳螂是不認主人的。螳螂不僅不會認主人,而且螳螂本性凶惡,有時還會傷害到它們的主人。螳螂壽命通常在一年左右,而人工飼養大約6到8個月,當然,時機取決於育種的環境條件。
螳螂作為一種有益的昆蟲,屬於陸地食肉性昆蟲。只要是小的物種很可能都是螳螂的獵物,尤其是蒼蠅、蚊子、蛾蝶卵、幼蟲、裸蛹、成蟲,蝗蟲和其他大型昆蟲也會是它的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