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顏色為什麼影響土溫度
Ⅰ 土壤顏色的影響因素
簡單的說就是根據土壤中礦物質成分、含量、濕度、以及周圍的岩石而定的。。人為的情況另行處理。
Ⅱ 土壤溫度和氣溫的關系
不是平行的,有滯後。
土壤溫度會隨著地表附近氣溫的變化而呈現季節性起伏和晝夜變化。由於太陽輻射周期性日變化和年變化的影響,土壤溫度也有相應的變化。土壤溫度的年際變化表現為正弦函數,且溫度的變化幅度(正弦波的振幅)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到了某一個深度,可以認為振幅近似為0。
可參考代成穎、高志球《兩種土壤溫度演算法的對比分析》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土壤水分的垂直運動對土壤溫度的影響》。
Ⅲ 影響土壤溫度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陽光,水分,周圍環境,土壤中的生物,土壤本身的性質(沙土,粘土不同)
Ⅳ 土壤為什麼會有不同的顏色
土壤的顏色
陽光下土壤所呈現的顏色可以反映土壤內在性質的變化,它是劃分土壤層次、研究土壤性質的重要依據。土壤顏色的深淺與腐殖質有關,腐殖質含量多時,土壤呈黑色,譬如北方寒地黑土;腐殖質含量少時,土壤呈灰色,如新疆灰漠土。土壤的顏色還與土壤中所含化合物的種類有關,氫氧化鐵為紅色,在土壤中含量多時,土壤便呈現不同程度的紅、棕紅及棕黃色;二氧化硅、碳酸鈣、高嶺土、氫氧化鋁等為白色,土壤中含任何一種這類化合物時,即呈灰白、淺灰或黃灰色。
我國的土壤分布
受到氣候、溫度、水分的影響,土壤的類型多種多樣,我國大約有61個土類,主要有黑土、白土、磚紅壤、棕壤、黃土、紅壤、塿土、粘土、砂土、暗棕攘、白漿土、灰漠土、黃綿土、紅粘土、風沙土、紫色土、潮土(淺色草甸土)、沼澤土、水稻灌淤土和灌漠土等。
其中�黑土是土壤中質量最優良的一種。寒冷氣候條件下,地表植被長時間腐蝕形成的腐殖質演化,形成了黑土。這種土壤以其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質疏鬆、最適農耕而聞名於世。從全球看,能稱為黑土區的地方有3個,一是烏克蘭大平原,一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再一個就是我國東北松遼流域,由於溫帶季風氣候的影響,東北地區夏季高溫多雨,草甸草本植物生長繁茂,地上和地下積累大量有機物質,在漫長寒冷的冬季,土壤凍結,微生物活動微弱,有機質緩慢分解,逐步形成一塊60~100厘米的腐殖質層黑土,東北地區的黑土面積約有70萬平方公里,佔全球黑土面積的約1/5。
東北地區由於遍布黑土,其中1/4又是「土中之王」的典型黑土地,土壤全部為黑土、黑鈣土及草甸黑土,十分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帶來了「黑土地油汪汪,不上肥也長糧」、「隨意插柳柳成陰,手抓一把攥出油」的家園,東北的黑土地是我國大豆的主要產區,茁壯生長的大豆、玉米、水稻、高梁、芸豆、小麥使這里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穩壓器」,黑土區同時是我國甜菜、亞麻、向日葵、大豆等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突出的戰略意義。
除了北方�南方的土壤是什麼樣子呢?
我國南方大多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這里廣泛分布著各種紅色或黃色的酸性土壤,自南而北有磚紅壤、燥紅土(稀樹草原土)、赤紅壤(磚紅壤化紅壤)、紅壤和黃壤等類型。
紅壤是我國分布面積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廣闊低山丘陵地區,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區,除此之外,在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貴州的南部都有紅壤的分布。總面積大約有117萬平方公里,紅壤形成於中亞熱帶氣候條件下,自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礦物發生強烈的風化產生大量可溶性的鹽基、硅酸和含鋁鐵物質�鹽基和硅酸進入地下水後流走。含鋁鐵物質則積累下來,在乾燥條件下發生脫水形成無水的Fe2O3和Al2O3,紅色的赤鐵礦使土壤呈現紅色。這一地區由於氣溫高,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是我國熱帶、亞熱帶林木、果樹和糧食作物的生產基地。
浙江是一個多宜性的農區。紅壤水稻土是其主要的土壤類型,早在7000年前後已有水稻種植,到春秋時糧食作物已有稷、黍、赤豆、稻穀、小麥、大豆、稞大麥等7種.浙江的蠶繭產量居全國第三,柑橘產量居全國第四�已知植物3800多種,森林覆蓋率60%,是中國東南的植物寶庫。
福建的典型土壤是紅壤和赤紅壤,土壤脫硅富鋁化作用和生物物質循環均較活躍,風化淋溶強烈,鐵的游離度較高,使得土壤呈現紅色。由於它的土壤狀況良好,而且又有著溫和的氣候,是一個水果之鄉,由於紅壤屬於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葉,所以茶葉是福建的傳統特色產品,茶葉總產居全國第一,烏龍茶就是在福建栽培出來的。
Ⅳ 土壤溫度的年變化與土壤表面的溫度變化有何區別
土表溫度的日變化和年變化狀況,在向深層土壤傳播過 中也是不斷地變化著,這是由於熱量從土表傳到深層需要時間,同時,熱量在通過土層時要被土壤吸收掉一部分之故。 總的來說,土壤溫度隨深度的變化有其基本規律。
1、土壤中溫度變化的振幅(為變幅的二分之一)常比地表小,而且它是隨深度而很快減小。近似地可看成:當深度以算術級數增加時,振幅按幾何級數而減小。到某一深度,振幅變得很小,儀器對它觀測不出來,我們就認為在這個深度,任何時間溫度都保持不變,稱為溫度不變層。
2、在一般情況下,溫度日振幅在80〜100厘米土壤深處即 行消失,即日溫不變層的深度為80〜100厘米。而年振幅在 髙緯度地區消失於約25米深處,中緯度地區消失於16〜20 米深處,低緯度地區消失於5〜10米深處。
3、土壤中最髙溫度和最低溫度出現的時間常比地表落後, 其落後時間的長短與深度成正比。可以認為,深度每增加10 厘米,日最髙溫度和日最低溫度要落後2.53.5小時。深度每增加1米,年最高溫度和年最低溫度要落後2030天。
(5)土壤的顏色為什麼影響土溫度擴展閱讀:
影響土溫的因素有:
1、海拔高度:這主要是通過輻射平衡來體現,海拔增高,大氣層的密度逐漸稀薄,透明度不斷增加,散熱快,土壤從太陽輻射中吸收的熱量增多,所以高山上的土溫比氣溫高。由於高山氣溫低,當地面裸露時,地面輻射增強,所以在山區隨著高度的增加,土溫還是比平地的土溫低。
2、坡向與坡度:坡地接受的太陽輻射因坡向和坡度而不同;不同的坡向和坡度上,土壤蒸發強度不一樣,土壤水和植物覆蓋度有差異,土溫高低及變幅也就迥然不同,大體上北半球的南坡為陽坡;
太陽光的人射角大,接受的太陽輻射和熱量較多,蒸發也較強,土壤較乾燥,致使南坡土壤的溫度比平地要高,北坡是陰坡,情況與南坡剛好相反,所以土溫較平地低。
3、土壤的組成和性質:這主要是由於土壤的結構、質地、松緊度、孔性、含水量等影響了土壤的熱容量和導熱率以及土壤水蒸發所消耗的熱量。土壤顏色深的,吸收的輻射熱量多,紅色、黃色的次之,淺色的土壤吸收的輻射熱量少而反射率較高。
Ⅵ 為什麼土壤會有各種顏色
01 土壤里腐殖質含量的多少和礦物質組成的差異,會讓土壤呈現不同的顏色。土壤腐殖質由動植物殘體演變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主要是調節土壤顏色的深淺;礦物質有更神奇的效果,是它讓土壤有了除黑以外的其他顏色。
也許在大家的印象中,土壤就是灰灰黑黑的。其實不然,土壤的顏色是多種多樣的,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土壤里腐殖質含量的多少和礦物質組成的差異,會讓土壤呈現不同的顏色。土壤腐殖質由動植物殘體演變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主要是調節土壤顏色的深淺。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質含量較高的,因為腐殖質呈黑色和棕色;腐殖質含量少時,土壤則呈現灰色或灰白色,如新疆灰漠土。從灰到黑,顏色隨腐殖質含量的升高呈梯度變化。
礦物質有更神奇的效果,是它讓土壤有了除黑以外的其他顏色。比如,氧化鐵就是土壤礦物質中的調色高手,當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時,土色發紅,或者呈棕紅色。氧化鐵又是一種善變的物質,在土壤里經常發生變化。當它與水作用時,能轉變為黃色的水化氧化鐵,低窪潮濕的環境是這一變化的適宜條件。因而在這種地方,土壤常顯黃色。通風不良、氧氣缺乏時,土壤中的氧化鐵又變成了氧化亞鐵。當土壤中的氧化亞鐵較多時,土壤就呈現出灰藍色。白色則常常與土壤里的鹽分變化緊密相連。如碳酸鈣、碳酸鈉、氯化鈉等鹽類,以及高嶺土、氫氧化鋁等物質在土壤中呈粉末狀存在時,都可能讓土壤呈現偏白的顏色。紫色土則是由紫色砂岩和頁岩風化物發育形成,在四川地區分布較多,富含鈣、磷、鉀等營養元素,其土色的決定因子主要為其中含有的結晶性氧化鐵和錳化合物。
土壤顏色也是可以改變的。例如呈灰色、灰白色、暗棕色、紅棕色等的土壤,原來大多是白土、紅壤、黃壤,在人們長期耕作、施用有機肥作用下,土壤中腐殖質有所增加,土壤逐步向黑色過渡。壤的顏色可以反映土壤內在性質的變化,它是劃分土壤層次、研究土壤性質的重要依據。根據土壤的顏色,不但可以判斷出土壤大致肥瘦的情況,“因地制宜”種植相應合適的作物,還便於“對症下葯”,對土壤進行改良。土壤的顏色不同也會影響土壤溫度。土色深的,吸收陽光能力強,土溫升高快,土色淺的, 吸收陽光的能力弱,土溫升高慢些。土壤的溫度與種子發芽、根系生長、微生物活動有著密切關系。
Ⅶ 土壤為什麼會有顏色
在北京的中山公園里,至今還保存著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21年)建立起來的社稷壇,這是明、清帝王們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的地方。在壇的正中築有五色土台,它的東面是青土,南面是紅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央是黃土,正中一石柱即「社主石」,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江山水固。難道它純粹是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圖案嗎?如果你打開中國土壤圖,就會驚奇地發現,五色土的配置,和我國土壤的分布情況大致相同。
是誰揮動彩筆,把神州大地描繪得如此豐富多彩?
誰都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的風化物(母質)脫胎而來的。而自然界的岩石色彩斑斕:有灰色的石灰岩,白色的雲母片岩,紫色的頁岩,斑斑點點的花崗岩,燦若雲霞的大理石……不同的岩石由不同的礦物組成,不同的礦物又含有不同的成分,成分不同,分解、溶解就有難易。在陽光、溫度、水、風和生物等的作用下,逐漸風化形成了今天五顏六色的土壤。
在江南,土壤呈現出紅黃相間的色彩。原來,在漫長的成土過程中,由於溫度高,雨水多,岩石中的鉀、鈉、鈣、鎂等礦物質隨雨水淋洗流失,但是鐵、鉛卻和空氣中的氧結合成三氧化物。這些三氧化物流動性小,便在土壤中聚積起來。氧化鐵脫水後變成紅色,也有的進一步和水結合,成為黃色。紅壤和黃壤就這樣形成了。
我國富饒美麗的東北平原,成土母質復雜,有由多種礦物組成的粘土,又有多種壤質、沙質沉積物,還有的是次生黃土,因為這里氣候溫暖,雨水充沛,草木植物的遺體不斷積累、分解,使大量的有機質積蓄在土壤中,形成了各種草甸土,黑得都可以攥出油來。
在南方的紅壤丘陵區,到處可以見到的紅土田,脫胎於第四紀紅色粘土母質。由於有機質含量的不同,從而派生出三種不同顏色的土壤:紅土田、黃土田和烏泥田,有機質含量分別為1.7%、2.0%、2.5%。
土壤的色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自然的力量和人的活動影響著土壤,引起土壤成分的變化,久而久之,就會使土色改觀,土壤肥力也由貧瘠變肥沃,或由肥沃變瘠薄,從而使人們得到應有的報應。因此,面對土壤這樣一幅變色的畫卷,人們應緊握彩筆,揚土之長,避土之短,因地制宜地進行種植,為使各色土壤給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而努力。
Ⅷ 土壤溫度有哪些影響
溫度的高低對花卉肥料的分解及養分的吸收都有一定的影響。通常,溫度低,肥料分解慢,花卉吸收養分少;隨著溫度上升,肥料分解加速,容易被花卉吸收。
花卉是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的,養分吸收多少與呼吸作用關系密切。通常情況下,溫度增加,花卉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也增加,同時施肥數量和次數也應該隨之增加。
低溫會降低營養物質的吸收,當基質溫度低於10℃時,桅子花的幼葉便會產生失綠的缺鐵症狀,如果把基質溫度提高到28~32℃,失綠症狀就會逐漸消失。可見,低溫會阻止鐵的吸收,從而使幼葉失綠黃化。高溫時,雖然呼吸作用旺盛,但消耗體內碳水化合物較多,非但影響對養分吸收,還將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發育,所以對喜愛夏季涼爽、濕潤的仙客來、倒掛金鍾、大岩相等花卉,在酷熱、乾燥的夏季應採取竹簾遮蔭、花盆附近地面多淋水、中午前後用水噴霧等措施進行降溫。
對於多數花卉來說,吸收尿素和鉸態氮肥中的氮之前,必須轉化為硝態氮,這種轉化依賴於基質中的微生物。通常,這種轉化是相當快的。但在仲冬季節(指陽歷12月份),金龜魚幼苗施用鉸態氮肥可能產生氨毒。因為在溫度為9~10℃時,由魚態氮轉化到硝態氮是比較緩慢的。所以,在仲冬季節,氮肥應選用硝態氮為宜。溫度對有機化肥的分解也有一定的影響,在溫度低時,釋放的有效氮低;反之,在溫度高時,有效氮的釋放量則明顯增加。因此,有機肥料作為惟一氮源時,在冬季或基質溫度低於10℃時,香石竹常出現缺氮症狀,所以在低溫月份應選用硝態氮為宜。
Ⅸ 影響土壤熱量狀況的因素是什麼
影響土壤熱量狀況的因素有:緯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土壤因素、地面覆蓋。
1、緯度:緯度影響土壤表面接受太陽輻射的強度。隨緯度由低到高,自南而北土壤表面接受的輻射強度減弱,土壤熱量狀況由高到低。
2、坡向:北半球南坡接受太陽輻射最多,東南坡、西南坡次之,東坡、西坡、東北坡、西北依次遞減,北坡最低。
3、坡度:北半球中緯度地區(30~600) 的南向坡,隨著坡度增加,接受太陽輻射增加。
4、海拔高度:海拔增高,大氣稀薄,透明度增加,散熱快,土壤吸收熱量增多,所以高山土壤熱量狀況比氣溫高。由於高山氣溫低,地面裸露時,地面輻射增強,隨著高度增加,土壤熱量狀況比平地的低。
5、土壤因素:影響土壤熱量狀況變化的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結構、質地、松緊度、顏色、濕度、地表狀態及土壤水汽含量等。
6、地面覆蓋:地面覆蓋後既減少吸熱,也減少散熱。
(9)土壤的顏色為什麼影響土溫度擴展閱讀
一、土壤溫度年變化
升溫階段,一般為1月至7月,7月達最高;
降溫階段,一般是為7月至次年1月,1月達最低。
土層愈深,最高溫和最低溫達到的時間落後於表層土壤,稱為「時滯」溫度的變幅也隨土層深度而縮小,至5~20米深處,土溫年變幅消失。
二、土溫日變化
土表溫度麥高值出 現在當地時間13~ 14時,最低溫出現在日出之前。土溫日變幅以表土最大,至40~ 100cm深處變化幅度小甚至消失。
Ⅹ 溫度對土壤的有什麼影響
它生活在土壤中,溫度的變化及高低對其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溫度影響其體內的酶的活性,高溫能使某些酶活性改變,從而影響其新陳代謝,溫度過低同樣影響酶的活性,所以應讓你吐處於比較適宜其生活的溫度范圍!對於鼠婦,對其影響還會導致其發育和哺乳期,發情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