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條編織的筐為什麼顏色不同
Ⅰ 散文:母親的針線筐
散文:母親的針線筐1
母親喜歡做針線活,已80歲高齡的她無論到哪個子女家居住,都帶著針線筐。這兩年她視力下降,每次做針線活時總讓我們幫她把線紉得長長的,或是多紉些針以備急用。為了讓她放下手中的活,我們把她的針線筐藏起來。
前些天,我去看母親,她竟獃獃坐著。我問她哪裡不舒服,她像小孩子一樣給我個脊背。我轉到她面前,發現她兩眼滿是淚水。我小心翼翼問她到底怎麼了。「我麻將不會打,書不會看,你們讓我幹啥?」她憤憤地說,「那針線筐還是你爸去上海時給我捎回來的……」很少發脾氣的母親幾乎吼出這些話。
母親的話像利劍劃過我的心,讓我覺出自己的殘忍。
父母一生恩愛有加,父親知道母親離不開針線活,出差回來時總會給母親帶回針線筐。針線筐積攢多了,竟各式各樣:紫褐色藤條編織的橢圓筐、青青柳條編織的圓形筐……每個都是母親的寶貝。她先是給我們姐妹六個做鞋,後來給孫子孫女做鞋,再後來,母親做的鞋沒人喜歡穿了,她就給父親一個人做。
那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光。父親退休,兩人結束了聚少離多的日子。我們都已成家立業,他們已不需再為子女過多操勞。父親總是把母親的針線、頂針、錐子、剪刀、布料等依次歸位到針線筐內的格子里,母親用什麼一目瞭然。急性子的母親把針線筐里的物件弄亂了,父親再幫她整理。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父親看報紙雜志看累了,竟跟著母親學做針線活。他的笨手笨腳常惹得母親笑聲不斷,母親說他歪歪扭扭的針腳是「蚯蚓找它娘」。他們的愛情在母親細密的針線里穿行。
可這樣幸福的日子總是那樣短暫。父親64歲那年,突發急病再沒有醒來,針線筐里還有母親為他做的半拉子布鞋。手腳麻利的母親幾乎用了一年時間才做完那雙鞋。那一年,母親的淚水伴著細密的針腳滴落,直到父親周年時將鞋燒了,母親才彷彿了卻一樁心事。從此,那個針線筐就再也沒離開母親,臟了,她怕洗衣粉腐蝕性大,就用牙膏去清潔;破了,她用布頭一針針地補好。
父親離開我們已15年了,母親在我們面前滑敏一直很少提及他,原來她一個人默默地撫摸著針線筐時,就是在默默地懷念她和父親純朴的愛情……
我的雙眼滿是淚水。旅備我說:「媽,我現在就去取你的寶貝。」母親聽了,幸福從皺紋里綻放開來。
散文:母親的針線筐2
連隊派來搬家的拖拉機,已經在院子門口了,幫忙的朋友忙進忙出,收拾東西裝車,這已經是我家第五次搬家了。
搬家了,我的針線筐裝上了嗎?老太太又再嘮叨了。我放大嗓門對她說,裝上了,你的老古董!
忘啥也不會忘了你老人家的針線筐,您就放心吧!老太太十幾年前的話。彷彿還在我耳旁呢喃!
今年又搬家了,老太太的針線筐裝上了嗎?裝上了。妻子說:
這已經不是老太太的話了,說這話的是我,不再是母親了。
「母親」離開我們已經十二年了,泛黃藤條針線筐還在,該有五十多年了吧!該比我的年齡還大才對。
這是「母親」的針線筐,跟隨了她一輩子的針線筐,如今被我們繼續珍藏著。
記得打我記事起,家裡就有了這個藤條編的針線筐,編的很精緻,那可是母親的寶貝,據「母親」說:那是從老家河南帶來的,針線筐里放滿了各種縫補用的布頭、針頭線腦兒,還有縫衣做鞋的各種用具,像線軲轆、剪子、頂針、錐子、襪底板兒、拆讓毀合線的撥愣墜子、真像個小「百貨店」,這是「母親」一生中最真愛的物品,它一直伴隨著「母親」左右,不論白天黑夜,「母親」幹完一天的活,得個閑空就守在針線筐跟前,為我縫縫補補。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母親」用撥楞墜子,紡麻繩的情景,「母親」牙齒叼著梳好的麻皮子,一手把撥楞墜子的線繩高高吊起,一手往前續麻皮子,撥楞墜子飛快的旋轉,柔軟的麻皮子擰成了線繩,慢慢的拉長,直到快撐不起的時候,然後麻利的收起,再繼續先前的動作,不知疲倦的撥轉著紡著……直到那撥楞墜子細細的桿桿上麻繩纏成了橢圓型的大軲轆,之後收起纏成線繩疙瘩。
有些時候。「母親」會叫上我同她一起合線繩,纏線疙瘩,母親把線把子盤在我兩只小手的手腕上,然後讓我撐起,我的小手就隨著「母親」纏線團的動作,左右擺動,線繩就在中間不停的竄上竄下,就像牽著兩顆強力跳動的心,因為共振盪起的波浪在翻騰。心那麼的滾燙。
那時家境難,「母親」經常把持著這個針線筐,為我縫補扯破的衣服。那時淘氣啊,衣服不是胳膊腿破就是屁股爛,爛了就讓「母親」補,補丁摞補丁是一件很榮耀的現象,全然不去感受「母親」的艱辛,只是厭煩「母親」的嘟嚕嘮叨。最惹「母親」生氣的一次,是貪玩好鬥的我,和別的孩童一起淘氣,爬沙棗樹,沙棗樹的刺把袖子掛爛了個口子,就是不願意脫衣服,想出去玩,母親不願意,拉著我的胳膊直接就縫上了,還沒縫好,小朋友來叫,掙脫線就跑去和小朋友瘋去了。年齡大了、知道了。生活也慢慢好起來了,可是,「母親」仍然是縫縫補補,剩下一點小布頭都捨不得扔,每一顆扣子掉到地下,她都會彎腰撿起放在針線筐里備用,直到她不能做針線活了,穿針引線眼睛不好使了,針線筐就放進家裡的「博物館」。
艱難的生活時常讓母親感到酸楚和無奈,誰讓我們生活在那個什麼都短缺的時代,怪誰呢。我時常看到母親把針線筐架到腿上,長時間地整理布頭和針線,以掩飾她眼眶中的淚水。這真是:「向來多少淚,都滴針線筐」。
別說那時家家生活都很艱難,穿的衣服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哥哥穿後弟弟穿,姐姐穿了妹妹穿。大的穿完小的穿,一件件往下傳,破了就補,補丁上面再摞一個補丁,那是常有的事,記得母親常說的一句話「笑破不笑補哇!」
在我記憶里,一直都是穿著母親親手做的千層底的布鞋快樂的成長,母親做的鞋,結實耐穿,穿起來柔軟舒適,而且透氣吸汗,所以那時沒有聽說誰有腳氣的。
千層底布鞋做起來很費功夫,又得紡麻繩、打袼褙,還得做鞋幫、納鞋底,做一雙鞋要經過好多道工序,才能做成。真是應了古人孟郊寫的那首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記得天氣暖和時,「母親」常挎著針線筐和鄰居家的楊大娘、蔣大娘坐在屋山頭,曬著暖,邊聊天邊做針線活。她們納鞋底兒的,紡麻繩兒,縫縫補補的日子還算愜意……
納鞋底兒的活很累,通常麻繩要穿得長長的,得使勁掄著胳膊,每納一針都要先用錐子比劃著用力扎一下,這樣針線過的時候才滑溜,如果感覺針不滑溜了,便在頭發上蹭兩下,那是蹭腦油增加潤滑劑呢!每納一針,動作就像拉弓一樣,要拉動好幾下,排列整齊的梅花針腳,一行一行在鞋底上行走。麻繩從鞋底拉過發出的「蹭、蹭」聲十分清晰入耳,這樣納出的鞋底才結實、耐穿。
長輩們在一起說說笑笑,談些個這家長那家短的。我們小孩子也在一旁湊熱鬧,跑來跑去的,如果不小心碰翻了誰家大娘的針線筐,就會惹來一頓訓斥。
針線筐整整伴隨了「母親」的一生,她把對我的愛和祝福都縫進了那密密麻麻的針腳里。「母親」一生艱辛,她是從舊社會過來的,當過童養媳,因為沒放腳,所以經常倍受小腳的痛苦和折磨。我娶妻之後,妻子就經常為她修理她那變了形的腳、剪腳趾甲。感受著她那個時代,愚昧的痛苦,修剪著兒媳對婆婆的愛心。
「母親」,當了一輩子的家屬,為操持這個簡單的家,撿柴、燒飯。都已經過去了。可那常常在微弱的煤油燈燈光下穿針引線的疲憊身影時常在我的腦海中閃現。
那一年,「母親」去世了,走完了她八十九年的滄桑歲月,我們含淚安安靜靜的把她送走了,我和妻子望著她留下的藤條編的針線筐,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決定把它留下。看著它總覺得,裡面的剪刀、紐扣、頂針、碎布頭兒……都是「母親」的無言關愛和溫暖。我想:「母親」在天國仍然、一直還在用著她的針線筐,小心而細致地,力求把曾經的貧窮落後、缺吃少穿的殘缺日子縫補成圓滿。針線筐里裝的是「母親」的期盼和憧憬!我保存了母親的`針線筐、看到針線筐和裡面的東西就覺得母親永遠地守護在我的身邊。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兵團的城鎮化建設已初具規模,居民樓入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人們的吃和穿,都上了檔次。針線筐也不多見了,可是,「母親」針線筐還在,因為針線筐永遠裝著我童年的美好時光,縫補過歲月,連綴著情感,還有母親把持著針線筐時那慈祥的笑臉。
開車了,我在回憶中被急促的叫喊聲打破,
一個愣怔,「母親」的針線筐就在身邊。
伴著我們又搬進了新家,
那是一座嶄新的樓房。
散文:母親的針線筐3
母親去世有些年頭了。母親手上遺留下來的物件已經不多了。年前家裡掃塵。媳婦把櫃子里底下一個長年不用的老藤筐要當垃圾扔掉去,被我看見了。
睹物思人,我當即說:
「那是母親用過留下的針線筐,不要扔,留著。」
媳婦一頭霧水!
這是一個圓柱形的樹藤編制的筐子。它高二十厘米多一點,直徑五十多厘米,如筷子一般粗細的木藤來回交織編製成的,十分牢固實用。幾十年時間過去了,針線筐的顏色一片灰暗,早已沒有了當初的淡黃色。
回憶那時人們的衣裝,不光顏色單調,而且幾乎都打著補丁,不管是棉衣,還是單衣,不管是外衣,還是內衣。奉行的是: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精神,很少看到有人長時間穿著新衣。除非過年過節,或是結婚做「新人」的那麼幾天。
見物思親。想起母親一手帶大我們兄弟姐妹四人,另有個弟弟叫「三崽佬」在六歲時得了「急性腦膜炎」不幸去世。在上有老,有爺爺奶奶,下有我們四個。操勞家務一生的母親,該有多辛苦,可想而知。人生四件事:衣食住行,那一樣不讓母親操碎心。靠父親一個人當營業員的工資收入、母親和我與弟妹還要做家屬工,例如削竹筷子,紡火麻繩等,賺錢補貼家用。母親還要買菜做飯操勞家務活。縫補漿洗衣服也落在母親肩上。現在想來,母親重擔真是不可思議。但母親確實就承擔了幾十年,直至我們四兄弟姐妹外出獨立工作生活,母親才鬆了氣。
母親的針線筐體積大,放的東西也很多。除了有針線,剪刀,尺子,漿糊碗和各種新舊布條外,還有我的玩具也放在裡面。例如:彈珠(玻璃球),包包子(香煙盒紙折的三角包)等。母親白天要做飯炒菜等,縫補衣服做布鞋,只好利用晚上。我和弟妹往往和母親圍坐在大方桌邊,在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下我們做作業,母親縫補衣服。經常是我們作業做完了,母親還在做針線活,直至深夜。
小時候,我們小孩子天天都「打赤腳」。尤其是男孩子,除了冬天的幾個月,我每天早上一下床就「打赤腳」去上課。要進高中讀書了,母親日趕夜趕早早為我做了兩雙布鞋。還買了一雙解放鞋,說是雨天穿。這時是十五歲的我才開始有鞋穿了。看到今天我的孫子各種膠鞋球鞋換了一雙又一雙,花花綠綠的塞滿了鞋櫃,真是感慨不已。
母親年年都會在過年時給我們幾兄弟姐妹做一、二套新衣,尤其是我這個老大。那時是興把裁縫師傅請到家裡來做。母親也要把裁縫師傅請到家裡來做幾天,按天付工資,每天包兩餐飯。母親說是「劃得來」。裁縫師傅自帶縫紉機、針線等工具,女徙弟一頭挑著縫紉機,一頭挑著放著工具的小籮筐隨師傅東一家西一家地上門做衣裳。東家則准備好各種用布、棉花等等。母親為節省用布,往往提前幾個月就著手准備,除了買新布新棉花以外,更多的是拆洗舊衣服,把還能夠用的衣料從舊衣服上拆下,作為做新衣的貼邊,襯托,口袋布等。穿新衣服是我每年最美的記憶。
母親縫補衣服總是會盡量做得細致一點,針線活好一點。不但注意補丁布與被縫補的衣服顏色的保持一致,針腳也縫的十分細密,穿這樣有補丁的衣服也十分漂亮貼身。母親坐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為我們四兄妹補衣服,花白的頭發,粗糙的大手拉著細細的線,一針又一針的情景,至今在腦海里仍然十分清晰。今天看到母親留下的針線筐,我仍然十分懷念慈母點點滴滴的恩情,心中感到陣陣酸痛。
孟郊的《遊子吟》又在我眼前浮現: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Ⅱ 樹枝編筐怎樣處理
樹枝編筐處理方法分為六步。
樹枝編筐處理方法。1、挑選長短粗細一致的柳條,清洗干凈。2、橫條4根,豎條4根十字碼放。3、再碼出米字形,用細繩固定。
4、接下來就是用長柳條轉圈編制,敬亂壓一挑一。5、稍微收緊就出現小筐的形狀了。6、最後收邊,就簡單的把豎稿啟柳條彎回來再插入相鄰的空里就余如可以了。
Ⅲ 柳編的歷史源流
柳編的起源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早期,原始人在從事採集桐山作物的過程中製作各種容器和包裝物,採用有韌性的植物,藉助初步掌握的編制方法,製作出不同類型的柳編產品。從奴隸社會到戰國時期,柳編就已經判猛在人們生活中普遍使用,歷經各個朝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之一。
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用柳條編織的籃、筐。春秋戰國時期,用柳條編成杯、盤等,外塗以漆,稱為杯棬。唐代,滄州(今河北滄州和山東寧津以北地區)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們取杞柳的細條,「火逼令柔曲,作箱篋」。此後,柳編局沖中工藝不斷發展。傳統的柳編品種主要有衣箱、笸籮、簸箕等。1960年以來,中國柳編工藝品開始出口,生產有了較大發展。
Ⅳ 柳條筐吊籃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即興製作容器
許多家用物品以及容器因製作吊籃而賦予其特別的個性。利用開放性結構,如柳條編的籃子,製作吊籃容器時,必須鋪上一層聚乙烯膜。其他如舊桶、缸喊讓則不需如此,但需在底部開孔以便排水,裝好支持吊籃的繩索或鐵鏈之後,才可以填入混合肥料,植入植株。
柳條籃
新的或舊的柳條質地的吊籃很吸引人,其大小、形狀不一,編結的方法圖案各異。若能塗上一層防水防腐漆,可在戶外使用數年。結構堅固的柳條籃可適用於不同的栽培製作方法,例如一些植株可不必移出原先的花盆。
實用建議
選擇牢固的籃子作容器。
單個植株使用小型號吊籃。
植株混合種植時,請選用中號籃以承受附加的重量。
牢固的繩索比鐵鏈更佳。三段繩索應間隔平均。
季末清空籃子,並且重新塗上防腐漆。
吊籃的油漆
需要:
工具
大號花盆或桶
油漆刷
剪刀
材料
柳條籃,直徑約35cm,深約15cm
有色的水性保護劑
聚乙烯膜
栽培混合介質
牢固的繩索。
更多盆栽選擇
朝天椒:捲曲,尖銳,夏季呈紅色。
風信子:形如蠟燭狀尖塔,夏季花朵散發蠟般香味。
百合『紅地毯』:夏季盛開紅色花朵,植株高30cm。
天竺葵:花開較大,夏季在有遮蔽條件下生長效果佳。
雛菊:春季花開時間長,彩色,也有的呈雙色。
報春花:花朵色彩特別,春季中心部分呈變化不一的多種粉紅色。
Ⅳ 柳編的種類和幾種編法
這是因為這種工藝的原料來源十分廣泛。柳編製品的種類繁多,在內銷方面有席、筐、簍、簸箕、笆斗、柳條箱、笸籮、花籃、笊籬、食盤等多種類型。外銷方面,經過開拓和設計已形成洗衣筐、花盆套、野餐食具筐、吊籃、燈罩、狗窩、貓窩、鳥巢等多種,在外貿中形成低檔商品變成高檔的升值效應,很受外貿部門的重視。 柳編工藝的主要技法有平編、紋編、勒編、砌編、纏邊五種。 平編。這是編平面席箔類的主要工種。其特點是經緯交織,互相穿插掩映,可以挑一壓一,也可以挑二壓二、挑一壓二、挑二壓一,從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編織紋樣。葦編席箔先將葦子壓製成平面的片材,再行編織,也多取平編工種。其他的高粱皮編織、竹篾編織、蒲草編織,也是以平編為主。柳條編織用平編的倒反而不多。 絞編。絞編也是以經緯編壓為主要特點的工種。它和平編的不同之處是在經編方面,平編的經緯相同,同時動作,往前編織;而紋編則先編排好經樁,經樁可以是繩,是條子,是竹桿,甚至是鐵絲,然後以編條(柳、槐、篾)交叉上下穿行於經樁上下,循環棗弊繞行。編成後的效果,表面全為緯編所掩蓋,不露經條。絞編要求編緯的條子要比較柔軟,有韌性,故常用於蒲草、細柳、桑條編織。 勒編。勒編是傳統的柳條編結工種。用勒編做成的器物一般稱為「系貨」。其法以麻繩作經,以柳條作緯,麻繩互相交錯穿過柳條間,穿一次,繞扣勒緊,通常民間所見簸箕、笆斗、籮筐、柳條包等,均以此法編結主體部分。勒編器物的邊緣,常需另行編板、把或框子,以使周邊整齊,不致散落。 砌編。砌編是傳統手工編織的常見工種之一。用砌編工藝製成的器物一般稱為「砌貨」。其法多被用於圓形器物的編制,方法是將編結物聚合成把,然後用較結實的篾片,將這些把束穿起來。民間常用的墩子、飯簍、字紙簍等均用此法做成。 纏邊。條編的輔助工種,必不可少。主要用於條編器具的邊沿、把手部分。其法多以堅硬的材料為芯,在芯的外面,用柔軟的條子(藤皮、塑料帶、篾皮等)按一定方向纏繞,一方面使之固定,一方面起到表面裝飾效果。纏邊可以用單條或多條,單條排列燃畝整齊,效果朴實大方,多條可以用各種色彩的材料,纏繞時可以編出花紋圖案。可見於臘桿傢具、柳編製品及屏風等的包邊和銜接部。 條編產品的主要品種有內銷、外銷兩大類。 內銷主要品種。廣大農村的許多生產工具歷來依靠柳編、條編製作。入冬以凳段族後,農村編筐編簍的副業便開始了,他們常常以地窖作為工作場所,既溫暖,又可保持條編材料一定的濕度。利用冬閑,工作一季,其主要產品均為服務於農村農業生產和農家日常生活的各種器皿工具。 主要柳編生產工具有籮筐、簸箕、水斗、笆斗、大車攔箔、小車偏簍、糞箕、糧囤倉圍、柳條帽等等。 主要柳編生活用品有柳條箱(包)、飯籃、菜籃(圓、橢圓)、笊籬、針線笸籮、炕席、葦箔等。尤其是日用品類,編制工藝比較細致考究。選擇細滑而韌性強的枝條(桑條較佳),泡製加工成潔白如玉的細柔條料,編制時勒編緊密,條縷均勻。如婦女用的針線笸籮、花籃等物,有時用染過色的破篾或高粱皮纏邊,織出十字形或口字形幾何花紋,十分美觀。即使食籃、筐等粗料,有時用帶皮青柳條與剝皮白條相穿插,編成立體紋樣,也很美觀。 外銷主要品種。出口產品中,柳編是經過從粗到細、從「下里巴人」到「陽春白雪」的轉變,這主要是民間藝人根據國外生活方式和環境布置的需要,不斷創新的結果。目前,由於技術附加值和藝術附加值的升高,這類產品在出口中日顯重要。 洗衣筐類。用於容納待洗的臟衣服,過去常被置於衛生間,現在也進入卧室,因而造型日益精巧。其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大小各種規格,多取立式,有蓋。 花盆套類。用於套在花盆的外面,使花盆更加美觀,多用於客廳及公共場所。有大小各種不同的規格,上口大,下底略小,邊緣整齊,也可染色。 吊籃類。用於懸吊在房間內,內置盆花或水插鮮花。有淺腹(用於水插鮮花)、深腹(用於盆花)兩種,上系串連植物纖維編織的吊繩,內裝盆花或鮮花,以裝飾美化環境。規格也有大小不等。 果盤類。用於盛放水果,可以做成筐盆形,也可以做成籃形,有把無把均可。利用編織物的紋理與水果肌理的對照,在室內茶幾、餐桌上放置,十分優雅美觀。 動物窩籠類。用於在室內供狗、貓等小動物憩息用,不是長期的巢穴。也可以用於盛裝小動物出外旅行,其形狀大體為方形底、圓形或人字形底,有門窗或氣孔,有提系、把環等裝置,大小規格亦有多種。
Ⅵ 編織工藝品的藝術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麥秸、柳條、麻等天然的淺黃、淺棕、乳白等色彩和質地,給人們以自然素質的美和淳樸的磨辯藝術享受。如山東柳編的筐、籃、簍、花盆套等,既呈現柳條典雅的淺棕色,又體現編織工藝簡練,風格粗獷,富有天然野趣。灶游彎
在工藝上:通過運用編織、纏扣、釘串等多種技法,編織成豐富多彩的花紋和造型。雖然麥秸、玉米皮、竹篾、柳條等原料色澤單一,但由於編織工藝的多樣化,採用疏密對比,經緯交叉、穿插掩壓、粗細對比等手法,使之在編織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隱現、虛實的浮雕般的藝術效果,增添了色彩層次,同時也顯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藝。
在裝飾方法上:編織工藝還運用布貼、刺綉、藍印花布、絨綉等工藝,使之更加多彩。隱悶在草編、玉米皮編的提籃上裝飾刺綉、布貼、絨綉或彩色草編圖案,在雅緻中又顯示高貴。山東萊西的玉米皮纏扣提籃是以藍印花布為面料,在深藍色的襯托下,使得乳白色的玉米皮纏扣編織更顯潔白,而且玲瓏剔透。在玉米皮編織的壁掛上,飾以燈芯絨的布貼圖案,手法新穎。
在色彩上:編織工藝品大多以乳白、咖啡、淺綠、淺土黃、灰綠、淺藍等中間色、調和色為主,並適當在小面積上運用對比色,取得既調和、又對比的效果,也顯示了典雅、樸素的藝術特色。
Ⅶ 消失的老物件——竹籃柳筐
人類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日新月異的科技,向我們展示了繁榮昌盛的強大祖國。而隨著時代高速列車的飛奔,一些老舊生產工具和家庭使用器具,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只有當我們坐下來回憶時光的匆匆,才能讓它們又回到我們的腦海。
竹籃柳筐就是這樣的東西。昨天,我去逛農貿市場的時候,突然看見了久違的竹筐。一個年輕的媽媽,背著一個漂亮的竹筐,筐里居然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寶寶。現在這種情形很少見了,不覺多看了兩眼,也勾起了我的回憶,遙想起年少時家裡的竹籃柳筐。
先說竹籃,那時候我家的竹籃是用來放干糧的,順便說一下,現在有些人都不明白「干糧」是什麼東東,我媳婦就不知道。干糧就是白面饅頭、玉米窩頭、玉米發糕等等這些在當時被認為是「硬貨」的吃食。
這個竹籃大概就是五十乘三十大小,能裝旦慧許多干糧,掛在房樑上,或者放在櫃子上。扁平而又寬一點的是它的骨架,更加細小的竹片用非常高超的技術編制起來。有的編織簡單,有的用心編制,還帶著各種圖案。
現在我們有點饅頭包子的,都可以放在冰箱里,那時候哪有這條件,不光是我們孩子,就連老一輩,恐怕也不知道冰箱是個什麼高級的東西。
我曾經問過許多同齡人和比我大的人,都有類似的經歷。「扒干糧籃子」,是我們那時候真實的寫照,放學了或者玩耍的累了,跑回來,先奔著竹籃而去,由於竹籃放在高處,我們個頭又小,就會伸手去扒竹籃,然後摸著或者看著裡面的干糧,往往都會大失所望,發出一聲哀嘆:「唉,又是玉米面窩頭和發糕!」
也有驚喜的時候,偶爾一次,發現裡面裝的是白面饅頭或者不管什麼餡的包子,那就開心的不得了了,迅速抓幾個,嘴裡吃著,手裡拿著,臉上笑著,被父母看見,總會被親熱地罵一句:「餓死鬼托生!」
我都忘了家裡什麼時候不用竹籃裝干糧的,大概也是在幫著老父親收拾院子的時候,掀開七七八八的雜物,竹籃和柳條筐子被壓扁在最下面,一副委屈而凄涼的樣子,讓我面色變得沉重。
我對柳條筐的感情應該勝過竹筐。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對它產生了興趣,總是按耐不住好奇的心情,伸手去拎它。開始的時候父親會制止我,總是說:「你還不行呢,等再大點兒,就可以幫我幹活了!」
十幾歲的時候,有一旁做天父親終於發話了,讓我拿著扁擔,挑著空柳筐,跟著他去幹活。我欣喜若狂,終於可以一試身手了,不要說空柳筐,就算它裝滿了,我也得把它挑起來。立刻就拿起扁擔,左一下右一下,勾起柳筐,驕傲地走在了父親的前面。
父親軍人出身,標準的步伐走得極快,一會兒就把我落在了後面。我有些著急,趕緊加快速度,誰知道柳筐卻不聽話,我越走得模啟答快,兩個筐子就越是來回的擺動,沒用多久就把我㩐了個跟頭。父親回頭看見了,我以為會把我訓斥一頓,誰知道父親笑著說:「別急,要懂得隨著它走,挑起擔子,就要跟它成為一體,不能你走你的,它搖它的,要學會控制它。來,你看看。」
父親說完,挑起柳筐,走在了前面,為了讓我看清楚,故意晃動著肩膀,讓柳筐左右擺動起來,然後隨著它們的節奏,邁著輕快的步伐,不時側過頭看看我,意思是讓我好好學。更讓我驚奇的是,父親根本不用手扶著扁擔和柳筐,騰出雙手,掏出香煙叼在嘴上,把香煙盒放回兜里,又掏出火柴,「嚓!」把香煙點著,火柴又放回去,美美地吐出一股青煙,迅速隨風飄散。一直走到幹活的地方,雙手始終沒有碰扁擔和柳筐。把我羨慕的要死,心想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達到這種程度。
用柳筐挑土,父親是不會讓我挑土的,我頂多在父親挑一趟回來時,趁他喘口氣的機會,拿鐵鍬往柳筐里裝土,笨笨拙拙地裝點,還沒有過上癮,就被父親接過鐵鍬他自己干,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
眼看就要把一堆土挑完了,我有點急,就用哀求的眼光看著父親,說讓我挑一次試試。父親哈哈一笑,大聲說:「好!看看你行不行。」
然後卻把柳筐裝得滿滿的,把扁擔往我懷里一丟,用鼓勵的眼神看著我一句話也沒有說。我吭哧吭哧半天,也沒有挑起來,怎麼可能挑起來呢?父親開始從柳筐里往外卸土,先是兩個柳筐各鋤下一大鍬,然後再讓我挑,不行,又卸下一鍬,還不行,再往外卸,直到兩個柳筐里沒有多少土了,我才能挑起來,然後一路歪斜搖搖晃晃地到達目的地,那也很自豪。
竹籃柳筐隨著時代的進步,不知不覺退出了歷史舞台,如果不去幫助父親收拾院落,恐怕我不會記起來它們。當我看見那殘缺不全支離破碎的樣子時,突然有些感慨。曾經它們那樣光鮮亮麗,被家人們倚重,甚至還會成為比較有用的東西,在街坊鄰里之間拆借,雖然貌似平淡,但也算居功至偉。
光陰似箭,竹籃柳筐經歷了歲月風雨的侵襲,扛過了無數沉重的折磨和打擊,最終還是會變成一無是處,與我們一起走向衰敗,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我們只需要記住那份情感和時光里的真情就足夠了。
Ⅷ 柳條筐怎樣編
1、3根為一束,呈十字中央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