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顏色為什麼紅
㈠ 紫砂燒制溫度不同,為何會有多種顏色
紫砂燒制過程中,壺坯發生一系列物理及化學變化,形狀得以固定,性能得以發揮,稱為燒成。
制好的壺坯先放置兩三天,陰干去除水分(否則燒制過程中,可能因為坯內水分而發生炸裂),再放入窯內,在一定氣體作為介質的條件下,進行高溫煅燒。
在數百年的制陶歷史中,紫砂陶的燒制工藝不斷完善和改進。上世紀50年代之前,宜興紫砂陶的燒制都使用龍窯,之後逐漸改用倒焰窯,現在通常使用的是隧道窯和電窯。
燒制是紫砂器製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燒成時的溫度和氣氛不同,燒成作品的顏色與緻密程度,也會隨之變化。因此燒制人員需要大量的經驗和過硬的技術,才能燒出優秀的作品。
燒制工藝最主要的是,使紫砂陶器燒結。紫砂壺燒結,是指紫砂壺在一定高溫狀態下,低熔點物質熔化,填充未熔化物質之間的空隙,但並未達到碳化(焦黑)、鈣解(出現針眼、氣泡)程度的物理狀態。
從低熔物開始熔化,到出現氣泡、針眼、焦化現象臨界點的溫度范圍,為燒結溫度范圍。紫泥燒結溫度的下限要求是,達到1150~1180之間,紅泥是1050~1100之間,本山綠泥是1180~1200之間。
有些優質泥料燒結溫度跨度大(燒成後不會吐黑),可以在1300多度乃至1400多度高溫下燒成,如黃龍山4號井底槽清泥、天青泥等。
紫砂壺是否燒結,不僅會影響坯體強度、氣孔率這些實用性因素,還影響紫砂材質真實品性的展現,如呈色效果、顆粒觸感、砂絡脈理。如果溫度把握不到位,就會出現欠火與過火的瑕疵。
過火是指窯溫超過了泥料本身能承受的溫度,壺體變形,表面出現氣泡。窯溫過高,壺坯會變形成為廢品,也就是業內俗稱的「窯燒白光」。
說完燒成溫度,我們再來看燒成氣氛。燒成氣氛是指燃燒環境中氧氣、一氧化碳氣體濃度的高低。
簡單來說,在相同的燒制溫度下(當然必須是燒結溫度以上),氧氣較多,就是氧化氣氛;一氧化碳多,就是還原氣氛。主要以氧化氣氛進行燒制。
同一泥料在不同的燒成氣氛下,色澤效果不同。如紫泥在氧化氣氛中呈現紫紅、紫褐、深紫等色,在還原氣氛中則呈現多種青黑色調。
因為在氧化氣氛下,紫砂泥中的鐵生成的是紅褐色的三氧化二鐵,在還原氣氛中形成的是青黑色的氧化亞鐵。
㈡ 紫砂泥,又叫「五色土」,那哪些顏色才是純正的呢
古人描述紫砂泥為五色土、岩中泥、富貴土,其色澤細膩,絢麗多彩,其中以紅、紫、米黃為紫砂泥的基色。宜興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 這三種基泥由於地質成形條件不同,礦層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礦層深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交差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
除了三種基色外,紫砂壺色澤還有天青、暗肝、海棠紅、硃砂紫、水碧、葵黃梨皮、墨綠、黛黑、栗色、桐綠、榴皮、沈香色等。這是藝人為了豐富紫砂壺的外觀色澤,通常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而形成的。
㈢ 紫砂壺黑金剛為什麼遇到熱水會變得有點帶紅
紫砂壺的烤制原料是紅色的砂泥,遇到高溫會隱約顯現底色紅色的,這個是正常現象。
㈣ 為什麼我的黃金段紫砂壺有點偏紅色
因為燒制時的溫度偏差。
紫砂藝人在製作過程中,燒壺的窖溫不同,燒出來的壺顏色自然也不同,是十分正常的現象。
如果段泥含鐵量低,一般在2%左右,一旦高於2%,則顏色偏黃偏深。
㈤ 紫砂壺為什麼有紫色 紅色 黃色
為什麼紫砂壺有紫色 紅色 黃色?這和紫砂壺的原材料有關系。古人描述紫砂泥為五色土、岩中泥、富貴土,其色澤細膩,絢麗多彩,其中以紅、紫、米黃為紫砂泥的基色。宜興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
這三種基泥由於地質成形條件不同,礦層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礦層深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交差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
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原料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是生產各種紫砂陶器最主要的泥料,產於黃龍山一地。
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團山泥(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則可製作大件產品。
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亦稱石黃泥。明周高起雲:石黃泥,出趙庄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硃砂色。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變硃砂色、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紅泥不利獨自成陶,通常用作器表化妝土。朱泥的土質成份,氧化鐵含量極高,約在14%到18%之間,因此燒成後壺身主要為紅色。其胎土是將紅泥洗泥沉澱後得到的細孔泥料(約140目到180目)製成的。朱泥燒成收縮率高達30%至40%,故一般製成小品壺,燒成率僅約七成。
除了三種基色外,紫砂壺色澤還有天青、暗肝、海棠紅、硃砂紫、水碧、葵黃梨皮、墨綠、黛黑、栗色、桐綠、榴皮、沈香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