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為什麼閉眼睛
『壹』 晏嬰的故事
展辯才 出使不受辱
有一次,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晏嬰要來,便對大臣們說:「晏子是齊國能言善辯的大臣,名氣很大,但卻是個矮子,我要當面羞辱他一番,讓他領教一下我們楚國的厲害。」於是,楚靈王命人連夜在城門旁開了一個5尺來高的小門,吩咐守城士兵待齊國使臣到來時把大門關上,讓他由小門進城。
第二天清晨,晏嬰一行來到城門下,見城門緊閉;便把車停了下來,派人去叫門。一個守城士兵說:「聽說齊使身材矮小,可從城邊的小門入城,故而未開大門。」晏嬰淡淡一笑,用手指著那個小門大聲說道:「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門進去。如今我出使楚國,不應該從這個門進去吧?1』楚使禮賓官見勢不妙,只好改道,讓晏嬰從大門人城。
晏嬰人宮拜見楚靈王。楚靈王瞥了晏嬰:—眼,傲慢地說:「怎麼,齊國難道沒有人了么,怎麼派你做使者?」晏嬰,答道:「齊國的臨淄居民眾多,人們張開袖子便成了陰天,大家抹把汗一揮,就像下雨一般,街上人們肩挨肩腳碰腳走路,怎麼能說沒有人呢?」楚靈王聽罷,又問道:「既然如此,齊景王為什麼要派你這樣的人昵?」晏嬰回答說:「齊命使,各有所主。賢者使賢王,不肖者使不肖王。晏嬰不肖,故而出使楚國。」楚靈王聽罷,非常尷尬,本欲發作,又自知禮虧,只好以禮善待晏嬰。
第二年冬天,晏嬰再次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晏嬰這個矮子又要來,又想起了上一年被晏嬰數落得難堪的情景,於是決定這一次無論如何要設法羞辱他一番,以解郁氣。
晏嬰人楚,楚靈王命人擺上酒宴,親自招待晏子。酒至半酣,忽見兩名兵士押著一個被捆綁著的男子從殿下經過。楚靈王裝作生氣的樣子斥責道:「你們這是干什麼?難道沒有看見我這里有貴賓嗎?」然後又裝作漫不經心地說:」他是哪兒的人,犯了什麼罪?」兩名兵士慌忙答道:「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他是齊國人?」楚靈王故意把「齊國」二字說得很響,然後用眼睛斜睨著晏嬰,裝出一臉困惑的神態,問道:「你們齊國人都善於偷盜嗎?」
晏嬰早已識破楚靈王的這個把戲,知道這是楚靈王要借機侮辱齊國。於是,他離席向楚靈王深施一禮,答道:「大王,我聽說桔子樹生長在淮南,它就結出桔子;如果移栽到淮北,它就結出枳子。它們的葉子雖然相似,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這主要是淮南淮北兩地的水土不同啊!如今,齊國百姓在齊國不偷不盜,而一來到楚國都做起盜賊來,該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變得善於偷盜吧?」
楚靈王頓時瞠目結舌,無言以對。默然良久後,訕訕地說:「和聖人是不能開玩笑的,寡人這是在自討沒趣啊…」
又一年,晏嬰奉命出使吳國。一天清晨,晏嬰來到宮中等候謁見吳王。不一會兒,侍從傳下令來:「天子召見。」晏嬰一怔,吳王什麼時候變成天子了?當時周天子雖已名存實亡,但諸侯各國仍稱周王為天子,這是他獨享的稱號。晏嬰馬上反應了過來,這是吳王在向他炫耀國威呀。於是,他見機行事,裝作沒聽見。侍衛又高聲重復,晏嬰仍不予理睬。侍衛沒有辦法,徑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頓地說:「天子請見。」晏嬰故意裝作驚詫的樣子,問道:「臣受齊國國君之命,出使吳國。誰知晏嬰愚笨昏聵,竟然搞錯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來了。實在抱歉。請問何處可以找到吳王?」吳王聽門人稟報後,無可奈何,只得傳令:「吳王請見。」晏嬰聽罷,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見吳王,並向他行了謁見諸侯時當行的禮儀。
吳王本來想利用這個辦法難為一下這位能言善辯的齊使,結果自討沒趣,好不尷尬。但他仍不死心,還想難為晏嬰。他故意裝作非常誠懇的樣子,對晏嬰說:「一國之君要想長久保持國威,守住疆土,該怎麼辦?」晏嬰不加思索地答道:「先人
『貳』 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使楚的故事1
晏子是齊國的重臣,一向以雄辯的口才、敏捷的思維而聞名。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將出使楚國,便想趁機羞辱齊國,於是,做好了對付晏子的准備。
楚王知道晏子個子矮小,便特意在城門旁開一小門,准備迎候晏子。
晏子到得城門口時,守門的侍衛打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口進城,晏子心裡清楚楚王的用意,便停在門口,對侍衛說:「請你請稟報楚王,問他這里是什麼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國,那我自然該從這個小門洞里進去,如果楚國不是狗國,那我還得從大門內走進去。」
侍衛急傳話給內宮,楚王一聽,無奈,只好讓晏子從大門進城。
晏子見過楚王之後,雙方就座。楚王看著矮小的晏子故作不解之狀,問道:「齊國的人一定不多了?」
晏子反問道:「何出此言?齊國俟國都便有成千上萬戶人家,齊國的街市裡,熱鬧的時候要互相側著身子才能通過,人多得可謂:舉手蔽日,揮汗成雨。
楚王仰天大笑:「既然如此,怎麼會派你這樣的人來作使臣呢?」
晏子不動聲色地回答:「君王有所不知,我們齊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派遣使臣要依據出使國家的情況來定。對方的國君是明禮的,便派明禮之人為使臣;對方國家若是有才智的,便派有才智的人出使;在齊國實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來,就只好派我來了。」
楚王心裡悶著一口氣,卻只好假裝無事的樣子,招呼晏子到廳堂,安排酒席款待晏子。
席間,兩位兵士押著一位犯人來見楚王,楚王問其人所犯何罪,兵士按設計好的話回答:「這位齊國人是位劫匪。」
楚王故意搖頭對晏子說:「齊國人怎麼喜歡做這樣的事?」
晏子也搖搖頭說:「齊人在國內從不做犯法之事,到了楚國便成了這個樣子,真是風氣不同啊!」
晏子使楚的'故事2
晏子是齊國的重臣,一向以雄辯的口才、敏捷的思維而聞名。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將出使楚國,便想趁機羞辱齊國,於是,做好了對付晏子的准備。
楚王知道晏子個子矮小,便特意在城門旁開一小門,准備迎候晏子。
晏子到得城門口時,守門的侍衛打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口進城,晏子心裡清楚楚王的用意,便停在門口,對侍衛說:
「請你請稟報楚王,問他這里是什麼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國,那我自然該從這個小門洞里進去,如果楚國不是狗國,那我還得從大門內走進去。」
侍衛急傳話給內宮,楚王一聽,無奈,只好讓晏子從大門進城。
晏子見過楚王之後,雙方就座。楚王看著矮小的晏子故作不解之狀,問道:
「齊國的人一定不多了?」
晏子反問道:
「何出此言?齊國俟國都便有成千上萬戶人家,齊國的街市裡,熱鬧的時候要互相側著身子才能通過,人多得可謂:舉手蔽日,揮汗成雨。
楚王仰天大笑:
「既然如此,怎麼會派你這樣的人來作使臣呢?」
晏子不動聲色地回答:
「君王有所不知,我們齊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派遣使臣要依據出使國家的情況來定。對方的國君是明禮的,便派明禮之人為使臣;對方國家若是有才智的,便派有才智的人出使;在齊國實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來,就只好派我來了。」
楚王心裡悶著一口氣,卻只好假裝無事的樣子,招呼晏子到廳堂,安排酒席款待晏子。
席間,兩位兵士押著一位犯人來見楚王,楚王問其人所犯何罪,兵士按設計好的話回答:
「這位齊國人是位劫匪。」
楚王故意搖頭對晏子說:
「齊國人怎麼喜歡做這樣的事?」
晏子不慌不忙地說:「我聽說過,橘樹長在淮河以南,結的橘子又香又甜;如果把它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成了枳樹,結的果實又酸又苦。這是因為水土不同。我們齊國人從來不偷別人的東西,可是一到楚國就變成了小偷。我看,這一定也是因為水土不同吧!」
楚王幾次想侮辱晏子,結果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晏子使楚的故事3
話說公元前770年,也就是春秋時代吧。有一個叫晏嬰的外交官(也是當時的政治家)。齊王派他到楚國外交(也是學習楚國的優點)。晏子就這樣出發了。
等晏子到了,楚王就一副滿臉堆笑的樣子迎了出來:「哦!原來是客人來了,失迎,失迎。來,請進請進。」說罷,楚王伸出手,十分殷勤地請晏子進來。「這是我國最好的酒,嘗嘗!還等什麼,上菜!」晏子端起酒杯輕抿一口小酒:「香!果然是好酒,嬰先敬楚王一杯!」就這樣你一杯我一杯灌下去,兩人的臉都紅了,不過兩人也是海量,灌倒現在才微醉。
就在這時,有兩個差役走了過來,還押著一個犯人。他們神色凝重,不過那個犯人卻不聲不響,見楚王也還是悶在那兒。
晏子心裡咯噔一下,今天如此隆重的場面,怎麼會有犯人經過?他有些疑惑,楚王好像也被嚇著了,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那個犯人不放。
楚王略帶有疑惑,但他臉上有一絲笑意快速閃過,這個細節被眼疾的晏子察覺到了,晏子托著下巴仔細一想,馬上明白了是怎麼回事。
楚王清了清嗓子,故作鎮定:「綁著的人是幹了什麼呀?」差役好像有些著急,兩個人搶著說了出來:「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緊皺眉頭,輕輕嘟囔著:「齊國人,齊國人……」他向四周看去,當看到晏子時,眼神卻牢牢抓住晏子不放了,楚王有種恍然大悟的樣子:「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盜嗎?」聽到這里,我們也終於知道了,事情原來是這樣:
這晏子將要出使楚國的時候,消息傳到了楚國,楚王一臉不屑,嘴巴努了一努:「那個叫什麼晏嬰的,人家都說他能言善辯,現在快要來了,我倒要看看他有多大能耐!我想羞辱一下他,我就不相信他能說得過我,諸位都來出出主意。」左右的近侍一齊到大王前跪下:「大王,我有一個好法子,不知可否?」「說來聽聽。」「當他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們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問,這是什麼人的?小的就回答,是齊國人。大王再問,他犯了什麼罪,小的們就回答,犯了偷竊罪。」楚王眼睛骨碌一轉:「真是個好點子!」便不假思索認定了這個方案,現在,他就只等著晏子來了。楚王很得意,這些近侍也覺得能領賞,都很興奮。
於是,就有了接下來一幕。
現在,大家都坐等晏子出洋相,晏子倒是不慌不忙,他站起來退到一邊,又指了指飯桌上的橘子:「我聽說,橘樹生在淮河以南就能結出橘子,生在淮河以北就結出枳子,它們是葉子的形狀很像罷了,其實它們果實的味道全然不同。」「哦?」楚王微微抬起了頭。「原因如何?正是因為水土不一樣,現在的老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反而偷東西,莫非楚國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於偷東西嗎?」
楚王聽了這話,仰面大笑:「聖人非晏子莫屬!我看來是不能同聖人開玩笑的,現在反而自討沒趣了!」
晏子使楚的故事4
國家強了,就會受到其他國家人民的尊敬。然而春秋末年。對於當時的弱國——齊國的人民代表晏子會受到怎樣的招待?強國——楚國的王上又會做出怎樣的舉動?
「稟報大王,這次齊國的晏子將要出使本國。」一位大臣前去匯報道。
「晏嬰?他來了,聽說此人善於辭令,口才非凡啊。」楚王一邊點著頭一邊說著,皺著眉頭,好像正思索著什麼事。
「正是此人。」大臣附和著,而楚王正若有所思:「我國和齊國相比,我國明顯較強。作為強國和這些小國小兵也沒什麼可談。既然是代表齊國,肯定是齊國最有能力的人了,如果讓他在我們楚國出差子,不更能顯得我國兵強人強。還能使晏嬰威風下降。人們都說晏嬰能說善辯,本王倒很想看看,他哪有本王厲害。可是該怎麼說呢?」
「眾愛卿,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之人,現在將要來了。本王想看看他有多大本事,我也就是想羞辱他一下,你們可有什麼好辦法?」楚王用充滿期待的眼神看著大臣們,他當時多麼希望聽到一個滿意且一舉兩得的辦法啊!
「大王,臣有一個點子,不知可不可行。」楚王手下的人可真是靈活,楚王話音剛落,壞點子就有了。
「快講快講。」楚王看上去還有些小激動,從座位上起身。好像得知國家打了勝仗回歸。
「當他到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們綁上一個人從大王的面前走過。這時大王您就問我們這是做什麼的人?我們就回答說是齊國人。臣相信這個晏嬰再怎麼能說善辯,這下肯定啞口無言了。」這個手下看起來信心十足,楚王更是情緒高昂。
「這個辦法好,這個好。就這么辦了,事成之後一定重重有賞。」
楚王手下的人找好了「演員」配好了戲,第一次當「導演」的他還挺合格。
晏子到了,楚王和眾大臣一起品酒品菜。而楚王的大臣們狡猾地笑著,看上去十分友好,其實都在等待一場好戲的上演。
楚王心裡期待著,手下想著就這樣走一遍就能得到錢還有些激動,恨不得趕緊走完趕緊拿錢。
當人們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好戲將要上演了。
兩個差役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哎,可惜他們都不是專業演員,哪兒像要見大王那麼緊張啊!個個都是悠然自得,想著演好了有錢拿啊!這時晏嬰就產生了疑問「這個被綁著的人肯定是犯了什麼罪,才被綁到楚王這。但為什麼這個犯人和其他犯人不一樣呢?他看起來悠閑自得,而且走得比差役還快。哪個犯人這么著急見王上?」
「綁著的人是干什麼的?」楚王可真是實力派,表情,口氣完全到位。還時不時瞄了晏子一眼,心裡呢還不知道在怎麼慶祝呢。
「犯了偷竊罪,還是齊國人。」差役低著頭,還強調了齊國人。
晏子聽了先是一愣,然後慢慢放下了手中的酒杯,想:「咦,這個人怎麼那麼奇怪,楚王並沒有問犯了什麼罪,他怎麼先說了呢!在這個場合,偷東西也要向楚王稟報,那麼楚王豈不是忙壞了,而且這人是齊國人?」晏子越想越不妙。楚王瞄著晏子地問了一句:「難道齊國人就這么善於偷東西么?還在我楚國,難道我國這么富有,使這些人羨慕?」晏子見情況不妙,立刻起身。晏子的善於辭令也不是浪得虛名的。腦筋轉得飛快的,他看到了桌上的橘子,靈機一動,拿起橘子一邊左右端詳一邊悠閑自得地說:「我聽說,橘樹生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在淮河以北就結出枳子,只是葉子的形狀很像,它的果實味道完全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大王可知?」楚王還沒搞明白晏子為什麼突然談起橘子,只知道不屑地回答道:「是因為它們生長在不同的地方啊。」「對啊,在不同的地方。現在老百姓在齊國不盜,到了楚國就開始偷東西了。難道是楚國使老百姓善於偷東西?」聽到晏子的辯論,楚王頓時啞口無言,臉色全變了。晏子則放下手中的橘子,微微笑了笑又坐下了。
有些大臣聽出了晏子話中的破綻,想辯又不能。而楚王連整人都想不出辦法,怎麼可能聽出其中的破綻呢。楚王只能自己找個台階。尷尬地說:「晏子啊,你也別太往心上去,本王知道你寬宏大量,只是和你開了一個玩笑。來來來,繼續品酒,繼續繼續啊。」晏子又拿起了酒杯,而楚王瞄了一下他的左右手,無奈的拿起酒杯,很長時間才喝了一口。
『叄』 弟子規小故事
你好:弟子規小故事具體如下:
晏嬰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國,但長相很普通。一次,齊王派他出使楚國,楚王聽說晏嬰來了,想羞辱他,於是就在城牆下開了一個又低又小的門。晏嬰知道這是楚國人故意羞辱他,就說:「我是前來訪問的,這是狗洞,不是國門,如果我訪問的是狗國,我就從這個門進去。」楚國人一聽,馬上打開城門讓晏嬰進去了。晏嬰見到楚王,楚王故意問他:「齊國沒有人了嗎?怎麼派你來了。」晏嬰回答說:「我國派人出訪有一個規矩,上等國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國來了。」楚王聽後,覺得晏嬰很了不起,對他肅然起敬,並馬上向他致歉。
齊桓公的教訓[不親仁無限害]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開始生活腐化,寵信壞人。他寵信易牙、豎刁和開方三人。易牙為了讓齊桓公嘗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兒子殺掉;而豎刁為了新近桓公,主動閹割自己成為宦官;開方為了討好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管仲對他們很反感,多次對桓公說:「像他們這樣殺死自己的兒子、自己閹割自己,背棄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齊桓公卻聽不進去。後來,齊桓公病了,他們原形畢露,對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終桓公被餓死了。
紙上談兵[但學文不力行]
趙括是戰國時期大將趙奢的兒子,從小熟讀兵法,講起戰術來十分在行,趙奢卻不以為然。這一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派大將軍廉頗前去抵擋。廉頗很有經驗,他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採取堅守不出,保存實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國的進攻。秦國見廉頗難付,就採用了反間計,派人散布流言,挑撥趙王和廉頗的關系。趙王中計,派只會空談兵法的趙括代替了廉頗。趙括沒有分析敵情,輕率地改變了老將廉頗的戰略,在泰軍的引誘下出兵迎戰,結果使40萬大軍全軍覆沒。
嚙指痛心
周朝的曾參夫子,表字叫子輿。他的奉養爺娘,和別人不同,最能夠養他父親母親的志向。每逢吃飯的時候,必定有酒有肉。將要收去的時候,一定問過他父親,這個餘下來的酒肉,送給哪個。他的父親生平喜歡吃那羊棗子,後來他的父親死了,曾參就終身不吃羊棗子了。有一次,他在山裡砍柴,不料家裡忽然有客人來了。他的母親因為曾參不在家裡,又沒有錢可以備辦供客的東西,不知所措,就用牙齒咬破自己的指頭。當時曾參在山裡砍柴,忽然心頭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陣,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裡來。(母子同心,無時不刻將親人的安危放在心裡)。曾參在孔子門下受學,孔子傳了他一部《孝經》,內容共總有十八章。
戲綵娛親[親所好力為具]
拾椹異器[親所好力為具]蔡順喪父,世亂歲荒。奉母,赤黑分筐
漢朝有個蔡順,從小就沒有了父親,他服事母親非常孝順。那時候正逢著王莽的變亂,年歲又荒。沒有飯吃了,他就拾了桑樹上結的果子,去供奉母親。用一個器皿裝著黑的桑子,又用另一個器皿裝紅的桑子。赤眉賊見了很奇怪,就問他這是什麼緣故。蔡順說,黑的奉養母親,紅的自己吃。赤眉賊聽了,也很可憐他的孝順,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陸績懷橘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橘三枚。
在我國東漢時,有一位年紀才六歲的小孩,名字叫陸績。有一次,在九江遇見當時的守袁術,袁太守認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請陸績吃。陸績就多拿兩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告辭回家的時候,橘子突然掉出來。袁太守以為是陸績貪心,就問他原因。陸績回答說:"橘子是我母親吃,並非自已貪心,還請太守原諒!"袁太守覺得這孩子太難能可貴了,肯定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出息。同學們!陸績時時想著母親,希望母親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這般孝心,多令人感動!我們對父母親不僅不私藏東西,更要能體貼親心啊!
董遇巧用三餘(有餘力則學文)
時間: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人們很佩服他。名聲也越來越大。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並問他是如何學習的。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學習要利用三餘,也就是三種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斷機(父母教須敬聽)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經)。孟子小的時候,並不太珍惜學習的機會,有一天讀書厭倦了,就跑出學堂去玩。後來孟子的母親知道了,就在織布的時候,突然很生氣的樣子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問母親為什麼生氣。母親說:「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斷了,不去織它,還能織成一匹布嗎?你的學業也一樣啊,你還沒有學成就厭倦了,怎麼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呢!」孟子聽了,明白了做學問的道理,從此發奮學習,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閔子騫諫父[親有過 諫使更 親憎我 孝方孝][撻無怨]
周朝時候,有個孝子,叫做閔子騫。他是孔子的學生。生他的母親,早已過世了,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後妻,生了兩個兒子。那個後母很厭惡閔損,冬天的時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給閔損穿的衣裳卻是只裝著蘆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親叫閔子騫推車子出外。可是因為衣裳單薄,身體寒冷,一個不小心,不覺失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他的父親起初以為兒子太粗心很生氣,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蘆花,才知道大兒子是穿了蘆花的緣故。回家後,再摸摸另外兩個孩子的衣服,卻是暖和的棉花。父親的心裡明白了,是後母虐待了閔子騫,一氣之下,就要趕走後母。這時閔子騫跪下來衰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寒。"母親在家,只有孩兒一人受凍,如果母親走了,家裡就有三個孩子要受寒。這兩句話感動了父親,留下了後母,也使後母知道反省改過,而變成了慈母。閔子騫的孝行是發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對他是疼愛或是憎惡,他始終都是用心盡孝的,安頓了一家人的心,讓一家人世間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學時,還特別稱贊閔子騫說:"真是難能可貴的孝子啊!"
解: 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利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的其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湯堡壘!
親嘗湯葯(親有疾……)
原文:漢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載侍疾,湯葯親嘗
漢朝時的文帝,叫做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順的,他雖然做了皇帝,每天要處理的公務都很多,但是卻從來沒有忘記到母親的房間進行問候;朝朝夜夜,奉養這位母親,從來沒有懶惰的意思。有一次母親薄太後生病一直沒有好轉,漢文帝就不分曰夜盡心照顧母後,把侍奉母後當成一件大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文帝服事他母後的病,總是殷殷勤勤,看護得精心周到。夜間睡的時候,眼睛也沒有閉好,衣帶並沒有解開過,沒有睡一個安穩的覺。對於母後的湯葯,必定親自嘗嘗,確定熱度和甘苦(看看會不會太燙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給母後服用。常言道:久病無孝子。漢文帝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足足病了三個年頭,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後的身體才好轉過來。這件事感動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母的故事成為了千古傳頌的佳話。
資料來源:http://tieba..com/f?kz=918823800
免費下載:《弟子規》中文語音下載+弟子規小故事
其網址:http://bbs.xmfish.com/read.php?tid=461188&ot=1
祝你好運。
『肆』 誰有關於晏嬰的故事
晏嬰
晏嬰,又稱晏子,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歷仕靈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繼管仲之後,齊國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時期,諸侯並起,風雲變幻。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篤禮。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竭心盡力拯救內憂外患的齊國。在對外斗爭中,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贊道:「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司馬遷更是對晏嬰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感慨地說道:「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
吊庄公 大智且大勇
晏嬰繼父任為卿(執政的高級長官)時,已是齊靈公末年。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管仲為相時的齊桓公時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國勢也日漸衰微。偏偏這齊靈公又昏庸怪僻,懦弱無能,還窮兵黷武,屢犯魯境,弄得國弱兵疲,百姓怨聲載道。盡管晏嬰屢進忠言,卻很少被齊靈公採納。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晉國率領諸侯的軍隊攻打齊國。齊靈公率兵在平陰(齊地,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抵抗,結果兵敗逃亡,第二年就死了。齊靈公死後,齊庄公繼位。這齊庄公也是個昏君,他只知崇尚勇力,而不顧道義。他在國內設置了「勇士」爵位,還重用殖綽、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勵人們的尚武精神。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流氓無賴、地痞惡霸在朝廷內外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弄得家家關門,人人自危。身為相國的晏嬰眼看著齊國風氣日下,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心急如焚。他曾多次勸說齊庄公要用勇力來實行禮義,不要靠威強立身,本暴力行事。然而齊庄公就是聽不進去。他見齊庄公不是一個從諫如流的人,便輾轉反側,憂心忡忡。
其實,齊庄公即位後首先考慮的,就是怎樣對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對晏嬰的勸導,不但不聽,反而漸生嫌煩之意。周靈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齊庄公不聽晏嬰勸阻,執意收留了晉國的下卿欒盈,還暗中將欒盈及其黨徒送入曲沃(河南陝縣南曲沃鎮)組織叛亂,並乘機攻打晉國。其後不久,又視晏嬰的勸阻於不顧,仍然一意孤行,興兵伐魯,終於激怒了晉國。晏嬰無奈,只好將家中貴重物品上充國庫,其餘盡散周圍百姓,攜帶妻兒老小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村,一邊打魚和耕田以維持生活,一邊密切關注著事態的變化。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當晉國聯合眾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正巧在這時,齊庄公和大貴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的事,被崔杼知道了。於是,崔杼決定乘機殺死庄公以向晉國解說。這天,齊庄公大擺酒席,招待前來進貢的莒國國君黎比公,叫大臣們前來坐陪。崔杼稱病未去;齊庄公不但未加責怪,反而暗自歡喜,他又能去會見棠姜了。席罷人散,齊庄公以探病為由去崔杼家與棠姜私會,旋即被預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殺,丟了性命。晏嬰聽說齊庄公被崔杼所殺,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弔唁庄公。晏嬰來到崔杼家門前,他身邊的下人擔心地問他:「您將為國君而死嗎?」晏嬰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應該為他而死?」手下人又說:「那麼我們何不逃跑呢?」晏嬰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要逃跑?」「那麼我們還是回去吧?」晏嬰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到哪裡去呢?作為萬民之主,難道只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於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只是為了獲取俸祿?應當保衛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麼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為自己的私慾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寵愛的人,誰敢承擔責任,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現在又能回到哪裡去呢?」說罷,晏嬰徑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庄公的屍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後起身離去;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人骨,但轉念一想,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
崔杼殺死齊庄公後;便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一起,立齊庄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這就是齊景公。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他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上千名兵馬內外把守,逼迫大家宣誓忠於並服從他。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
輪到晏子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晏子。只見晏子從容地端起滴過血的酒杯;義憤填膺地對天悲嘆道:「可恨!崔抒無道弒君王。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便一飲而盡,怒目而向崔杼等人。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崔杼怒火中燒,眼看就要下手。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庄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崔杼無可奈何,怒視著晏嬰離去。
治東阿 匡正扶君德
齊景公即位之初,對晏嬰並未重用,只是讓他去治理東阿(山東阿城鎮)。晏嬰一去就是三年,這期間齊景公陸續聽到了許多關於晏嬰的壞話,因此很不高興,便把晏嬰召來責問,並要罷他的官。晏嬰謝罪說;「臣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了,請再給臣一次機會,讓我重新治理東阿,三年後臣保證讓您聽到贊譽的話。」齊景公同意了。三年後,齊景公果然聽到有許多人在說晏嬰的好話。景公大悅,決定召見晏嬰,重重賞賜他。誰知晏嬰卻推辭不受,景公好生奇怪,細問其故。晏嬰便把兩次治理東阿的真相說了出來。
他說:「臣三年前治理東阿,盡心竭力,秉公辦事,得罪了許多人。臣修橋築路,努力為百姓多做好事,結果遭到了那些平日里欺壓百姓的富紳們的反對;臣判獄斷案,不畏豪強,依法辦事,又遭到了豪強劣紳的反對;臣表彰和薦舉那些節儉、勤勞、孝敬師長和友愛兄弟的人,而懲罰那些懶惰的人,那些不務正業游手好閑之徒自然對我恨之入骨;臣處理外事,送往迎來,即使是朝廷派來的貴官,臣也一定循章辦事,決不違禮逢迎,於是又遭到了貴官的反對。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合法的要求,也會遭到臣的拒絕,這自然也會引起他們的不滿。這樣一來,這些反對臣的人一齊散布我的謠言,大王聽後自然對臣不滿意。而後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來說臣壞話的人,自然開始誇獎臣了。臣以為,前三年治理東阿,大王本應獎勵臣,反而要懲罰臣;後三年大王應懲罰臣,結果卻要獎勵臣,所以臣實在不敢接受。」
齊景公聽完晏嬰這一番話;才知道晏嬰的確是個賢才,而深悔自己以前聽信了讒言,錯怪了晏嬰。於是,齊景公將國政委以晏嬰,讓他輔佐自己治理齊國。
有一次,齊景公召來晏嬰請教如何興國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光復先君(指齊桓公)的偉業,重振雄風,晏嬰沉吟片刻,說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訪一下民情,回來後再議興國大計,如何?」這齊景公本來就輕國事而重享樂,好高騖遠,華而不實。見晏嬰要陪自己微服私訪覺得很新鮮,便同意了。君臣二人來到京都臨淄的一個鬧市,走近了一家鞋店。鞋店裡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鞋子,品種齊全,但卻很少有人問津,生意清淡。景公有些不解,卻見不少人都在買假腳。景公吃驚地問店主,店主神色凄然地說:「當今國君襤旆酷刑,動輒處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腳,不買假腳如何生產和生活呢?」景公聽罷,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宮的路上,晏嬰見景公悶悶不樂,,知道剛才看到的那一幕對景公刺激不小。於是說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樹了豐功偉業,是因為他愛恤百姓,廉潔奉公,不為滿足慾望而多征賦稅,不為修建宮室而亂役百姓;選賢任能,國風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視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親小人,遠賢良,百姓…」還未等晏嬰講完,景公打斷了晏嬰的話,說道:「相國不必說了,寡人已經明白了。寡人也要效法先君,光大宗祠社稷。」
又有一次,晏嬰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紀國的紀地游覽,手下人無意中撿到了一個精美的金壺,送給景公。那金壺的里邊還刻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個大字。景公看了看,故作聰明地解釋道:「吃魚不吃另一面,是因為討厭魚的腥味;騎馬不騎劣馬,是嫌它不能跑遠路。」眾人無不隨聲附合,贊嘆景公理解深刻。晏嬰在一旁默然良久後說道:「臣覺得這八個字裡麵包含的是治國的道理。『食魚無反』是告誡國君不要過分壓榨百姓;『勿乘駑馬』是告誡國君不要重用那些無德無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問道:「紀國既然有這么好的名言,為什麼還亡國了呢?」晏子答道:「臣聽說,君子們的主張應該高懸於門上,牢記不忘。紀國卻把名言放在壺里,不能經常看見,並且對照去做,能不亡國嗎?」景公若有所悟;頻頻點頭。並對隨從的大臣們說:「大家要記住金壺里的格言。」
清君側 二桃殺三士
齊景公確有恢復齊桓公時期的霸業的雄心,但時間一長,這位好高騖遠、華而不實的國君就熬不住了,早把紀國那金壺里的格言忘到九宵雲外去子。他還是想通過豢養一批勇士的辦法來建立自己的武功。
當時,齊景公豢養了三個勇士: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公孫捷,一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傑」。這三個人個個勇猛異常,力能搏虎,深受齊景公的寵愛;他們恃寵自傲,為所欲為。當時齊國的田氏,勢力越來越大,曾聯合國內幾家大貴族,打敗了掌握實權的欒氏和高氏。田氏家族勢方的提高,直接威脅著國君的統治。而田開疆正屬於田氏一族,晏子很擔心「三傑」為田氏效力,危害國家,屢諫景公除掉「三傑」,然而景公執迷不悟,沒有理睬。晏嬰為此憂心如焚。
一天;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宴款待。魯國由叔孫蠟執禮儀,齊國由晏子執禮儀,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傑」佩劍立於堂下,態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一計,決定乘機除掉這三個災星。
當兩位君主酒至半酣時,晏子說:「園中金桃已經熟了,摘幾個請二位國君嘗嘗鮮吧?」齊景公大悅,傳令派人去摘。晏嬰忙說:「金桃很難得,還是臣親自去吧。」一會兒的功夫,晏嬰領著園吏,端著玉盤獻上6個桃子。眾人一見,只見盤子里放著的6個桃子,個個碩大新鮮,桃紅似火,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景公問:「就結這幾個嗎?」晏嬰說:「還有嘰個沒太熟,只摘了這6個。」說完恭恭敬敬地獻給魯昭公。齊景公一人一個金桃。魯昭公邊吃邊誇獎桃味甘美。景公說:「這桃子實在難得,叔孫大夫天下聞名,當吃一個。」叔孫諾謙讓道:「我哪裡趕得上晏相國呢?相國內修國政,外服諸侯,功勞最大,這個桃應該他吃。」景公見二人爭執不下,便說道:「既然二位謙讓,那就每人飲酒一杯,食桃一個吧!」兩位大臣謝過景公,把桃吃了。
這時,盤中還剩有兩個桃子。晏嬰說;「請君王傳令群臣,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如何?」景公同意,於是傳令下去。話音剛落,公孫捷率先走了過來,拍著胸膛說:「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獵,突然從林中躥出一頭猛虎,是我沖上去,用盡平生之力將虎打死,救了國君。如此大功,還不應該吃個金桃嗎?」晏嬰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賜酒一杯,桃一個。」公孫捷飲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見狀,厲聲喝道:「打死一隻老虎有什麼稀奇!當年我送國君過黃河時,一隻大黿興風作浪,咬住了國君的馬腿,一下子把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進洶涌的河中,捨命殺死了大黿,保住了國君的性命。像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景公說:「當時黃河波濤洶涌,要不是將軍斬黿除怪,我的命早就沒了。這是蓋世奇功,理應吃桃。」晏嬰忙把剩下的一個桃子送給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開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當年我奉命討伐徐國,捨生人死,斬其名將,俘虜徐兵5000餘人,嚇得徐國國君俯首稱臣,就連鄰近的郯國和莒國也望風歸附。如此大功,難道就不能吃個桃子嗎?」晏嬰忙說;「田將軍的功勞當然高出公孫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經沒有了,只好等樹上的金桃熟了,再請您嘗了。先喝酒吧。」,田開疆手按劍把,氣呼呼地說:「打虎、殺黿有什麼了不起。我南征北戰,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兩位國君面前受到這樣的羞辱,我還有什麼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說罷,竟揮劍自刎了。公孫捷大驚,也拔出劍來,說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將軍功大倒吃不到。我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說罷也自殺了;古冶子更沉不住氣了,大喊道:「我們三人結為兄弟,誓同生死,親如骨肉,如今他倆已死,我還苟活,於心何安?」說完,也拔劍自刎了。
魯昭公目睹此景,無限惋惜。斗天才站起身來,說道:「我聽說這三位將軍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惜為了一個桃子都死了。」齊景公長嘆了一聲,沉默不語;這時,晏嬰不慌不忙地說:「他們都是有勇無謀的匹夫。智勇雙全、足當將相之任的,我國就有數十人,這等武夫莽漢,那就更多了。少幾個這樣的人也沒什麼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請繼續飲酒吧!」
其實,晏嬰早已為景公物色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大將,這就是春秋時威震諸侯的名將田穰苴(即司馬穰苴),他後來為齊國的江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展辯才 出使不受辱
有一次,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晏嬰要來,便對大臣們說:「晏子是齊國能言善辯的大臣,名氣很大,但卻是個矮子,我要當面羞辱他一番,讓他領教一下我們楚國的厲害。」於是,楚靈王命人連夜在城門旁開了一個5尺來高的小門,吩咐守城士兵待齊國使臣到來時把大門關上,讓他由小門進城。
第二天清晨,晏嬰一行來到城門下,見城門緊閉;便把車停了下來,派人去叫門。一個守城士兵說:「聽說齊使身材矮小,可從城邊的小門入城,故而未開大門。」晏嬰淡淡一笑,用手指著那個小門大聲說道:「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門進去。如今我出使楚國,不應該從這個門進去吧?1』楚使禮賓官見勢不妙,只好改道,讓晏嬰從大門人城。
晏嬰人宮拜見楚靈王。楚靈王瞥了晏嬰:—眼,傲慢地說:「怎麼,齊國難道沒有人了么,怎麼派你做使者?」晏嬰,答道:「齊國的臨淄居民眾多,人們張開袖子便成了陰天,大家抹把汗一揮,就像下雨一般,街上人們肩挨肩腳碰腳走路,怎麼能說沒有人呢?」楚靈王聽罷,又問道:「既然如此,齊景王為什麼要派你這樣的人昵?」晏嬰回答說:「齊命使,各有所主。賢者使賢王,不肖者使不肖王。晏嬰不肖,故而出使楚國。」楚靈王聽罷,非常尷尬,本欲發作,又自知禮虧,只好以禮善待晏嬰。
第二年冬天,晏嬰再次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晏嬰這個矮子又要來,又想起了上一年被晏嬰數落得難堪的情景,於是決定這一次無論如何要設法羞辱他一番,以解郁氣。
晏嬰人楚,楚靈王命人擺上酒宴,親自招待晏子。酒至半酣,忽見兩名兵士押著一個被捆綁著的男子從殿下經過。楚靈王裝作生氣的樣子斥責道:「你們這是干什麼?難道沒有看見我這里有貴賓嗎?」然後又裝作漫不經心地說:」他是哪兒的人,犯了什麼罪?」兩名兵士慌忙答道:「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他是齊國人?」楚靈王故意把「齊國」二字說得很響,然後用眼睛斜睨著晏嬰,裝出一臉困惑的神態,問道:「你們齊國人都善於偷盜嗎?」
晏嬰早已識破楚靈王的這個把戲,知道這是楚靈王要借機侮辱齊國。於是,他離席向楚靈王深施一禮,答道:「大王,我聽說桔子樹生長在淮南,它就結出桔子;如果移栽到淮北,它就結出枳子。它們的葉子雖然相似,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這主要是淮南淮北兩地的水土不同啊!如今,齊國百姓在齊國不偷不盜,而一來到楚國都做起盜賊來,該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變得善於偷盜吧?」
楚靈王頓時瞠目結舌,無言以對。默然良久後,訕訕地說:「和聖人是不能開玩笑的,寡人這是在自討沒趣啊…」
又一年,晏嬰奉命出使吳國。一天清晨,晏嬰來到宮中等候謁見吳王。不一會兒,侍從傳下令來:「天子召見。」晏嬰一怔,吳王什麼時候變成天子了?當時周天子雖已名存實亡,但諸侯各國仍稱周王為天子,這是他獨享的稱號。晏嬰馬上反應了過來,這是吳王在向他炫耀國威呀。於是,他見機行事,裝作沒聽見。侍衛又高聲重復,晏嬰仍不予理睬。侍衛沒有辦法,徑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頓地說:「天子請見。」晏嬰故意裝作驚詫的樣子,問道:「臣受齊國國君之命,出使吳國。誰知晏嬰愚笨昏聵,竟然搞錯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來了。實在抱歉。請問何處可以找到吳王?」吳王聽門人稟報後,無可奈何,只得傳令:「吳王請見。」晏嬰聽罷,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見吳王,並向他行了謁見諸侯時當行的禮儀。
吳王本來想利用這個辦法難為一下這位能言善辯的齊使,結果自討沒趣,好不尷尬。但他仍不死心,還想難為晏嬰。他故意裝作非常誠懇的樣子,對晏嬰說:「一國之君要想長久保持國威,守住疆土,該怎麼辦?」晏嬰不加思索地答道:「先人民;後自己;先施惠,後責罰;強不欺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不以威力搞掉別國國君,不以勢眾兼並他國,這是保持國威的正當辦法。否則;就很危險了。」
自命不凡的吳王聽完晏嬰的慷慨陳詞,再也想不出什麼難題為難晏嬰了。
還有一次,晏嬰出使晉國。晉國大夫叔向見晏嬰寒酸的裝束頗為不解,酒席宴上委婉地問道:「請問先生,節儉與吝嗇有什麼區別?」晏嬰明白叔向的用意,也不動怒,認真地答道:「節儉是君子的品德,吝嗇是小人的惡德。衡量財物的多寡,有計劃的加以使用,富貴時不過分地加以囤積,貧困時不向人借貸,不放縱私慾、奢侈浪費,時刻念及百姓之疾苦,這就是節儉。如果積財自享而不想到賑濟百姓,即使一擲千金,也是吝嗇。」叔向聽了肅然起敬,不敢再以貌取人,小視晏嬰了。
作為一個傑出的外交家,晏嬰善於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原則,面對大國的淫威,不卑不亢,出使不受辱,不僅在諸侯各國之間贏得了崇高的聲譽,也保持和捍衛了齊國的完整和尊嚴。
憂國政 事君獻身心
晏嬰以其傑出的外交才能和卓越的辯才,使自己在諸侯各國之間贏得的崇高的聲譽,同時也提高了齊國的威望。但是;使晏嬰經常為之憂心忡忡的,不是齊景公的霸業,而是姜齊政權本身存亡的問題。
齊國是個貴族專政的國家,大貴族之間不斷地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傾軋,製造內亂。先是高、國二氏專權,繼而又是崔、慶二氏。後來,慶氏又乘崔氏家族內亂而滅了崔氏,獨自當國。接著欒、高二氏又聯合諸貴族滅掉慶氏而專權。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欒、高二氏又被新興的陳氏(即田氏)聯合鮑氏給除滅了。此後由於陳氏善於籠絡人心而逐漸形成其一氏獨大的局面,並且大有取代姜齊之勢。晏嬰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並深為姜齊政權而憂慮。
一天,晏嬰陪同齊景公坐在路寢(是古代天子、諸侯處理政事的宮室)里。景公不無感慨地說道:「這宮室多美啊!將來誰會據有這里呢?」晏嬰直言不諱地說:「將來據有這宮室的,恐怕是陳氏吧。陳氏雖無大德,然對百姓卻多有施捨。豆、區、釜、鍾這幾種量器的容積不同,向百姓征稅時就用小的,向百姓施捨時則用大的。您征稅多,而陳氏征稅少,百姓自然心歸於他了。長此以往,他的封地就將變成國家了。」景公深以為懼,急忙問道:「這該如何是好?」晏嬰說:「只有禮可以阻止這種情況。按照禮的規定,家族的施捨不允許擴大到國內,百姓不得遷移,農夫不得挪動,工商不得改行,士不失官,官不怠慢,大夫不允許佔取公家的利益。只有大行禮義,國君發令,臣下才能恭敬。父慈子孝,兄愛弟敬,丈夫和藹,妻子溫順,婆媳和睦,姑嫂歡愉。……如此治國,何患天下不平、國家不強?」
然而,在當時那種禮崩樂壞、公室衰微,政出私門,陪臣執國命的大變革時代,晏嬰想用禮來維護和挽救舊有的秩序、舊有的尊卑等級關系,實在是一種幻想。姜齊政權的衰敗和將被陳氏(田氏)所取代,已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了。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晏嬰死時,齊景公正在外地遊玩,他聞知噩耗立刻疾馳回京,火速趕到晏嬰家中,伏在晏嬰的遺體上放聲大哭,聲相俱下地說:「您老人家生前日夜批評寡人,對寡人的過失一絲一毫也不放過,而寡人仍然淫佚不收斂,以致在百姓中積怨甚深。如今上天終於降災禍於齊國了,卻為什麼不加在寡人身上,卻偏偏落在您老人家身上呢?齊國的江山社稷危險了!」左右群臣無不失聲痛哭。
晏嬰死後多年,齊景公還不時地叨念說:「再沒有人能像晏嬰那樣經常批評我的過失了。」
自從司馬遷將管仲和晏嬰的事跡合寫成《管晏列傳》之後,世人便多將管、晏二人並稱。宋人蘇轍認為:「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禮義。晏子之為人勇於義、篤於禮,管子蓋有愧焉。」也有人認為,晏嬰直言敢諫,為民請命,誠然可敬可嘉,但卻很少能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認為應該做的,不能使君行;他認為不該做的;也不能使君必止。與管仲相桓公,言必行,行必果相差甚深。然而,無庸置疑的是,晏嬰的敢於直諫,勇義篤禮,克己奉公的精神,尤其是在外交場合中剛柔相濟的風范,都為後人所景仰。在他的的政治生涯中,時時處處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成為我國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
『伍』 歷史上的崔杼弒君,元老級別的晏嬰為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孟子》里記載了一個看似「大逆不道」的故事,比較好地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君臣關系,讀懂了那個故事,也就明白晏嬰是不能管崔杼弒君的事的。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 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 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
再看崔杼弒君之事。齊庄公因為與崔杼之妻私通,又將賜給崔杼的帽子轉贈他人,視為對崔杼的羞辱。這在相對重禮的春秋時期,絕對是一種極大的侮辱。而崔杼弒君也是齊庄公咎由自取。他稱病不朝,齊庄公居然還乘探病的機會再次與崔杼之妻私通。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雖然崔杼沒有直接對齊庄公勸諫,但齊庄公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讓崔杼殺了他也實在是情有可原。真的也算符合貴戚之卿「易位」的決斷,可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崔杼是在履行自己的責任,廢黜無道君主,另立新君。
這也就是為什麼晏嬰知道後(當然他知道的時候齊庄公已經被殺了,也不能說晏嬰睜一眼閉一眼),只能去齊庄公屍體上痛哭一下。因為齊庄公自己有錯在先,崔杼雖然做過了,殺了齊庄公,但以晏嬰「異姓之卿」的身份,管不了他們姜齊內部的事情。
『陸』 晏子故事
晏嬰,又稱晏子,字仲,謚平,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歷仕靈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繼管仲之後,齊國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時期,諸侯並起,風雲變幻。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篤禮。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竭心盡力拯救內憂外患的齊國。在對外斗爭中,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贊道:「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司馬遷更是對晏嬰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感慨地說道:「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
吊庄公 大智且大勇
晏嬰繼父任為卿(執政的高級長官)時,已是齊靈公末年。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管仲為相時的齊桓公時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國勢也日漸衰微。偏偏這齊靈公又昏庸怪僻,懦弱無能,還窮兵黷武,屢犯魯境,弄得國弱兵疲,百姓怨聲載道。盡管晏嬰屢進忠言,卻很少被齊靈公採納。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晉國率領諸侯的軍隊攻打齊國。齊靈公率兵在平陰(齊地,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抵抗,結果兵敗逃亡,第二年就死了。齊靈公死後,齊庄公繼位。這齊庄公也是個昏君,他只知崇尚勇力,而不顧道義。他在國內設置了「勇士」爵位,還重用殖綽、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勵人們的尚武精神。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流氓無賴、地痞惡霸在朝廷內外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弄得家家關門,人人自危。身為相國的晏嬰眼看著齊國風氣日下,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心急如焚。他曾多次勸說齊庄公要用勇力來實行禮義,不要靠威強立身,本暴力行事。然而齊庄公就是聽不進去。他見齊庄公不是一個從諫如流的人,便輾轉反側,憂心忡忡。
其實,齊庄公即位後首先考慮的,就是怎樣對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對晏嬰的勸導,不但不聽,反而漸生嫌煩之意。周靈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齊庄公不聽晏嬰勸阻,執意收留了晉國的下卿欒盈,還暗中將欒盈及其黨徒送入曲沃(河南陝縣南曲沃鎮)組織叛亂,並乘機攻打晉國。其後不久,又對晏嬰的勸阻於不顧,仍然一意孤行,興兵伐魯,終於激怒了晉國。晏嬰無奈,只好將家中貴重物品上充國庫,其餘盡散周圍百姓,攜帶妻兒老小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村,一邊打魚和耕田以維持生活,一邊密切關注著事態的變化。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當晉國聯合眾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正巧在這時,齊庄公和大貴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的事,被崔杼知道了。於是,崔杼決定乘機殺死庄公以向晉國解說。這天,齊庄公大擺酒席,招待前來進貢的莒國國君黎比公,叫大臣們前來坐陪。崔杼稱病未去;齊庄公不但未加責怪,反而暗自歡喜,他又能去會見棠姜了。席罷人散,齊庄公以探病為由去崔杼家與棠姜私會,旋即被預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殺,丟了性命。晏嬰聽說齊庄公被崔杼所殺,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弔唁庄公。晏嬰來到崔杼家門前,他身邊的下人擔心地問他:「您將為國君而死嗎?」晏嬰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應該為他而死?」手下人又說:「那麼我們何不逃跑呢?」晏嬰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要逃跑?」「那麼我們還是回去吧?」晏嬰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到哪裡去呢?作為萬民之主,難道只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於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只是為了獲取俸祿?應當保衛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麼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為自己的私慾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寵愛的人,誰敢承擔責任,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現在又能回到哪裡去呢?」說罷,晏嬰徑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庄公的屍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後起身離去;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入骨,但轉念一想,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
崔杼殺死齊庄公後;便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一起,立齊庄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這就是齊景公。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他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上千名兵馬內外把守,逼迫大家宣誓忠於並服從他。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
輪到晏子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晏子。只見晏子從容地端起滴過血的酒杯;義憤填膺地對天悲嘆道:「可恨!崔抒無道弒君王。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便一飲而盡,怒目而向崔杼等人。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崔杼怒火中燒,眼看就要下手。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庄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崔杼無可奈何,怒視著晏嬰離去。
治東阿 匡正扶君德
齊景公即位之初,對晏嬰並未重用,只是讓他去治理東阿(山東阿城鎮)。晏嬰一去就是三年,這期間齊景公陸續聽到了許多關於晏嬰的壞話,因此很不高興,便把晏嬰召來責問,並要罷他的官。晏嬰謝罪說;「臣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了,請再給臣一次機會,讓我重新治理東阿,三年後臣保證讓您聽到贊譽的話。」齊景公同意了。三年後,齊景公果然聽到有許多人在說晏嬰的好話。景公大悅,決定召見晏嬰,重重賞賜他。誰知晏嬰卻推辭不受,景公好生奇怪,細問其故。晏嬰便把兩次治理東阿的真相說了出來。
他說:「臣三年前治理東阿,盡心竭力,秉公辦事,得罪了許多人。臣修橋築路,努力為百姓多做好事,結果遭到了那些平日里欺壓百姓的富紳們的反對;臣判獄斷案,不畏豪強,依法辦事,又遭到了豪強劣紳的反對;臣表彰和薦舉那些節儉、勤勞、孝敬師長和友愛兄弟的人,而懲罰那些懶惰的人,那些不務正業游手好閑之徒自然對我恨之入骨;臣處理外事,送往迎來,即使是朝廷派來的貴官,臣也一定循章辦事,決不違禮逢迎,於是又遭到了貴官的反對。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合法的要求,也會遭到臣的拒絕,這自然也會引起他們的不滿。這樣一來,這些反對臣的人一齊散布我的謠言,大王聽後自然對臣不滿意。而後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來說臣壞話的人,自然開始誇獎臣了。臣以為,前三年治理東阿,大王本應獎勵臣,反而要懲罰臣;後三年大王應懲罰臣,結果卻要獎勵臣,所以臣實在不敢接受。」
齊景公聽完晏嬰這一番話;才知道晏嬰的確是個賢才,而深悔自己以前聽信了讒言,錯怪了晏嬰。於是,齊景公將國政委以晏嬰,讓他輔佐自己治理齊國。
有一次,齊景公召來晏嬰請教如何興國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光復先君(指齊桓公)的偉業,重振雄風,晏嬰沉吟片刻,說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訪一下民情,回來後再議興國大計,如何?」這齊景公本來就輕國事而重享樂,好高騖遠,華而不實。見晏嬰要陪自己微服私訪覺得很新鮮,便同意了。君臣二人來到京都臨淄的一個鬧市,走近了一家鞋店。鞋店裡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鞋子,品種齊全,但卻很少有人問津,生意清淡。景公有些不解,卻見不少人都在買假腳。景公吃驚地問店主,店主神色凄然地說:「當今國君濫施酷刑,動輒處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腳,不買假腳如何生產和生活呢?」景公聽罷,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宮的路上,晏嬰見景公悶悶不樂,,知道剛才看到的那一幕對景公刺激不小。於是說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樹了豐功偉業,是因為他愛恤百姓,廉潔奉公,不為滿足慾望而多征賦稅,不為修建宮室而亂役百姓;選賢任能,國風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視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親小人,遠賢良,百姓…」還未等晏嬰講完,景公打斷了晏嬰的話,說道:「相國不必說了,寡人已經明白了。寡人也要效法先君,光大宗祠社稷。」
又有一次,晏嬰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紀國的紀地游覽,手下人無意中撿到了一個精美的金壺,送給景公。那金壺的里邊還刻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個大字。景公看了看,故作聰明地解釋道:「吃魚不吃另一面,是因為討厭魚的腥味;騎馬不騎劣馬,是嫌它不能跑遠路。」眾人無不隨聲附和,贊嘆景公理解深刻。晏嬰在一旁默然良久後說道:「臣覺得這八個字裡麵包含的是治國的道理。『食魚無反』是告誡國君不要過分壓榨百姓;『勿乘駑馬』是告誡國君不要重用那些無德無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問道:「紀國既然有這么好的名言,為什麼還亡國了呢?」晏子答道:「臣聽說,君子們的主張應該高懸於門上,牢記不忘。紀國卻把名言放在壺里,不能經常看見,並且對照去做,能不亡國嗎?」景公若有所悟;頻頻點頭。並對隨從的大臣們說:「大家要記住金壺里的格言。」
清君側 二桃殺三士
齊景公確有恢復齊桓公時期的霸業的雄心,但時間一長,這位好高騖遠、華而不實的國君就熬不住了,早把紀國那金壺里的格言忘到九霄雲外去子。他還是想通過豢養一批勇士的辦法來建立自己的武功。
當時,齊景公豢養了三個勇士: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公孫捷,一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傑」。這三個人個個勇猛異常,力能搏虎,深受齊景公的寵愛;他們恃寵自傲,為所欲為。當時齊國的田氏,勢力越來越大,曾聯合國內幾家大貴族,打敗了掌握實權的欒氏和高氏。田氏家族勢力的提高,直接威脅著國君的統治。而田開疆正屬於田氏一族,晏子很擔心「三傑」為田氏效力,危害國家,屢諫景公除掉「三傑」,然而景公執迷不悟,沒有理睬。晏嬰為此憂心如焚。
一天;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宴款待。魯國由叔孫蠟執禮儀,齊國由晏子執禮儀,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傑」佩劍立於堂下,態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一計,決定乘機除掉這三個災星。
當兩位君主酒至半酣時,晏子說:「園中金桃已經熟了,摘幾個請二位國君嘗嘗鮮吧?」齊景公大悅,傳令派人去摘。晏嬰忙說:「金桃很難得,還是臣親自去吧。」一會兒的功夫,晏嬰領著園吏,端著玉盤獻上6個桃子。眾人一見,只見盤子里放著的6個桃子,個個碩大新鮮,桃紅似火,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景公問:「就結這幾個嗎?」晏嬰說:「還有嘰個沒太熟,只摘了這6個。」說完恭恭敬敬地獻給魯昭公。齊景公一人一個金桃。魯昭公邊吃邊誇獎桃味甘美。景公說:「這桃子實在難得,叔孫大夫天下聞名,當吃一個。」叔孫諾謙讓道:「我哪裡趕得上晏相國呢?相國內修國政,外服諸侯,功勞最大,這個桃應該他吃。」景公見二人爭執不下,便說道:「既然二位謙讓,那就每人飲酒一杯,食桃一個吧!」兩位大臣謝過景公,把桃吃了。
這時,盤中還剩有兩個桃子。晏嬰說;「請君王傳令群臣,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如何?」景公同意,於是傳令下去。話音剛落,公孫捷率先走了過來,拍著胸膛說:「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獵,突然從林中躥出一頭猛虎,是我沖上去,用盡平生之力將虎打死,救了國君。如此大功,還不應該吃個金桃嗎?」晏嬰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賜酒一杯,桃一個。」公孫捷飲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見狀,厲聲喝道:「打死一隻老虎有什麼稀奇!當年我送國君過黃河時,一隻大黿興風作浪,咬住了國君的馬腿,一下子把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進洶涌的河中,捨命殺死了大黿,保住了國君的性命。像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景公說:「當時黃河波濤洶涌,要不是將軍斬黿除怪,我的命早就沒了。這是蓋世奇功,理應吃桃。」晏嬰忙把剩下的一個桃子送給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開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當年我奉命討伐徐國,捨生人死,斬其名將,俘虜徐兵5000餘人,嚇得徐國國君俯首稱臣,就連鄰近的郯國和莒國也望風歸附。如此大功,難道就不能吃個桃子嗎?」晏嬰忙說;「田將軍的功勞當然高出公孫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經沒有了,只好等樹上的金桃熟了,再請您嘗了。先喝酒吧。」,田開疆手按劍把,氣呼呼地說:「打虎、殺黿有什麼了不起。我南征北戰,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兩位國君面前受到這樣的羞辱,我還有什麼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說罷,竟揮劍自刎了。公孫捷大驚,也拔出劍來,說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將軍功大倒吃不到。我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說罷也自殺了;古冶子更沉不住氣了,大喊道:「我們三人結為兄弟,誓同生死,親如骨肉,如今他倆已死,我還苟活,於心何安?」說完,也拔劍自刎了。
魯昭公目睹此景,無限惋惜。斗天才站起身來,說道:「我聽說這三位將軍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惜為了一個桃子都死了。」齊景公長嘆了一聲,沉默不語;這時,晏嬰不慌不忙地說:「他們都是有勇無謀的匹夫。智勇雙全、足當將相之任的,我國就有數十人,這等武夫莽漢,那就更多了。少幾個這樣的人也沒什麼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請繼續飲酒吧!」
其實,晏嬰早已為景公物色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大將,這就是春秋時威震諸侯的名將田穰苴(即司馬穰苴),他後來為齊國的江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展辯才 出使不受辱
有一次,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晏嬰要來,便對大臣們說:「晏子是齊國能言善辯的大臣,名氣很大,但卻是個矮子,我要當面羞辱他一番,讓他領教一下我們楚國的厲害。」於是,楚靈王命人連夜在城門旁開了一個5尺來高的小門,吩咐守城士兵待齊國使臣到來時把大門關上,讓他由小門進城。
第二天清晨,晏嬰一行來到城門下,見城門緊閉;便把車停了下來,派人去叫門。一個守城士兵說:「聽說齊使身材矮小,可從城邊的小門入城,故而未開大門。」晏嬰淡淡一笑,用手指著那個小門大聲說道:「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門進去。如今我出使楚國,不應該從這個門進去吧?1』楚使禮賓官見勢不妙,只好改道,讓晏嬰從大門人城。
晏嬰人宮拜見楚靈王。楚靈王瞥了晏嬰:—眼,傲慢地說:「怎麼,齊國難道沒有人了么,怎麼派你做使者?」晏嬰,答道:「齊國的臨淄居民眾多,人們張開袖子便成了陰天,大家抹把汗一揮,就像下雨一般,街上人們肩挨肩腳碰腳走路,怎麼能說沒有人呢?」楚靈王聽罷,又問道:「既然如此,齊景王為什麼要派你這樣的人昵?」晏嬰回答說:「齊命使,各有所主。賢者使賢王,不肖者使不肖王。晏嬰不肖,故而出使楚國。」楚靈王聽罷,非常尷尬,本欲發作,又自知禮虧,只好以禮善待晏嬰。
第二年冬天,晏嬰再次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晏嬰這個矮子又要來,又想起了上一年被晏嬰數落得難堪的情景,於是決定這一次無論如何要設法羞辱他一番,以解郁氣。
晏嬰人楚,楚靈王命人擺上酒宴,親自招待晏子。酒至半酣,忽見兩名兵士押著一個被捆綁著的男子從殿下經過。楚靈王裝作生氣的樣子斥責道:「你們這是干什麼?難道沒有看見我這里有貴賓嗎?」然後又裝作漫不經心地說:」他是哪兒的人,犯了什麼罪?」兩名兵士慌忙答道:「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他是齊國人?」楚靈王故意把「齊國」二字說得很響,然後用眼睛斜睨著晏嬰,裝出一臉困惑的神態,問道:「你們齊國人都善於偷盜嗎?」
晏嬰早已識破楚靈王的這個把戲,知道這是楚靈王要借機侮辱齊國。於是,他離席向楚靈王深施一禮,答道:「大王,我聽說桔子樹生長在淮南,它就結出桔子;如果移栽到淮北,它就結出枳子。它們的葉子雖然相似,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這主要是淮南淮北兩地的水土不同啊!如今,齊國百姓在齊國不偷不盜,而一來到楚國都做起盜賊來,該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變得善於偷盜吧?」
楚靈王頓時瞠目結舌,無言以對。默然良久後,訕訕地說:「和聖人是不能開玩笑的,寡人這是在自討沒趣啊…」
又一年,晏嬰奉命出使吳國。一天清晨,晏嬰來到宮中等候謁見吳王。不一會兒,侍從傳下令來:「天子召見。」晏嬰一怔,吳王什麼時候變成天子了?當時周天子雖已名存實亡,但諸侯各國仍稱周王為天子,這是他獨享的稱號。晏嬰馬上反應了過來,這是吳王在向他炫耀國威呀。於是,他見機行事,裝作沒聽見。侍衛又高聲重復,晏嬰仍不予理睬。侍衛沒有辦法,徑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頓地說:「天子請見。」晏嬰故意裝作驚詫的樣子,問道:「臣受齊國國君之命,出使吳國。誰知晏嬰愚笨昏聵,竟然搞錯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來了。實在抱歉。請問何處可以找到吳王?」吳王聽門人稟報後,無可奈何,只得傳令:「吳王請見。」晏嬰聽罷,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見吳王,並向他行了謁見諸侯時當行的禮儀。
吳王本來想利用這個辦法難為一下這位能言善辯的齊使,結果自討沒趣,好不尷尬。但他仍不死心,還想難為晏嬰。他故意裝作非常誠懇的樣子,對晏嬰說:「一國之君要想長久保持國威,守住疆土,該怎麼辦?」晏嬰不加思索地答道:「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