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身體為什麼顏色
⑴ 為什麼魚的身上會有幾種顏色
魚的身上會有幾種顏色, 是長期自然選擇的進化結果。也有人工定向培育的結果。
魚產生各種顏色或者一條魚身上有幾種顏色,其生物學意義有以下一些:
1、保護色,讓自身與環境一致;
2、警示色,告訴掠食者自己有毒;
3、模糊色,讓掠食者無法判斷頭部、眼睛等重要部位。
人工定向培育主要是為了觀賞效果。
⑵ 熱帶魚的體色都非常鮮艷,這是為什麼
大多數的魚,都是腹部顏色較淺,一般呈乳白色,俗稱「魚肚白」;背部顏色比較濃,有呈黑色、深灰、草綠或赤褐等。魚類這種背濃腹淡的顏色,在其生活中,對於隱蔽自身,躲避敵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動物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保護色」
為什麼有些魚的顏色特別鮮艷,有些魚的顏色會發生變化呢?這是因為魚的真皮內和鱗片里,具有色素細胞,其中有紅、橙、黃、黑等色素。這些色素能夠混合組成許多別的顏色,使體色鮮艷,具有大小不同斑點或條紋等。在魚類色素細胞內,還有一種叫鳥糞素的「銀光」細胞,它和色素細胞混合後產生的色素,能使魚的皮膚閃閃發光,放射出奪目的光芒。同時由於色素細胞的膨大和縮小,魚的顏色就跟著發生變化
⑶ 魚身變色原因是什麼
可能是水質刺激,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要保持水質的穩定不要過勤的換缸的水,來避免刺激魚的體表。
可能是水溫過低,這樣的話魚體會發黑,這樣你就要提高缸里的水溫且保持水溫。
魚體有病變的話也會變色的,這樣你就要根據病情施葯等魚病好了這樣的情況就沒了。
沒有充足的光照也會造成魚體變色,一般這樣的情況魚顏色變淡,如果是這樣你就要給魚缸增加光照了。
⑷ 魚的體色特點
魚的身體一般都是背部顏色青灰色,腹部銀白色。適於水中隱蔽,防止敵人傷害。這是千萬年魚兒適應水中環境演變的保護色,因為天空是銀白色,海水是青色。可以防止敵人傷害。
⑸ 魚身上變黑是怎麼回事
一是水質老化,二是水質突變。如果水質發生變化,如酸鹼度、軟硬度發生變化的時候,魚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水質出現問題的時候,魚的嘴巴、鰓、身體都會慢慢變成黑色。前者是因為水體氨氮過高,後者是因為季節溫差大。
魚屬於非常「敏感」的種類,當水溫發生劇烈的變化時,就會刺激到魚,容易使魚產生生理反應,失去它原本鮮艷的體色,使得身體慢慢變黑。所以,要保證魚健康的成長,水溫一定要保持在穩定的狀態,正常情況下魚可以在25-28攝氏度的水溫中生活。導致魚身體變黑的原因是比較多,如水溫問題、水質問題、疾病、受到驚嚇等
水質問題很簡單,先給魚缸換水看看情況如何。在換水的時候要對魚缸進行消毒殺菌,以免留下致病菌而做無用功,給金魚一個健康消毒過的無菌環境。其次,在確診病因之後,進行針對性治療。為金魚殺菌消毒可以使用淡高錳酸鉀溶液,給金魚進行葯浴。一般葯浴的時間是15分鍾左右,當然這期間還要根據金魚的適應情況來確定葯浴的時間。
魚平時常見的疾病像腸炎白點和爛身等都可能導致魚的變黑,具體的判斷方法看有沒有拉白色的便便,看肚子有沒有變大,或者身子有沒有出現腐爛的情況等等,如果有的話,加點搗爛的土黴素和黃粉進入魚缸里,直到情況好轉為止。花鳥市場買一種叫做黃粉的葯,用於消炎疾病如黑斑病的影響也會導致魚身體變黑,會長出黑斑點,呈灰白色。當魚受到驚嚇時,它的身體也會逐漸出現黑斑導致身體變黑。
(5)魚身體為什麼顏色擴展閱讀:
魚類是體被骨鱗、以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們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已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
魚主要分為:熱帶魚、溫帶魚和冷帶魚等。
水類魚分為:淡水魚和鹹水魚。
參考資料:網路-魚
⑹ 為什麼魚的背部顏色深,腹部顏色淺
魚身體的顏色上深下淺(背部深灰色,腹部白色)為魚的保護色.
由於人們從水面上方向下看,看到水面下方為深灰黑色,正好與魚背部的顏色相同,不易發現它;而從水底向上看時,看到的為白色,又恰好與魚的腹部顏色相同.這樣魚的體色就很好地保護了它.
光對動物的影響很明顯,陽光能夠影響動物的體色.例如,大多數魚身體背面的顏色較深,腹面淺淡,這就與陽光的照射有關系,魚的背面向上,能接受陽光,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形成黑色素,因此顏色較深,而腹面背光,不利於黑色素的形成,故顏色較淺.
⑺ 魚身上發黃是什麼原因,魚變色了是怎麼回事
導致魚身上發黃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它天然會變色,只是到年齡了,不用太過擔心。另一個是它生病了,可能是水質不好引起的,注意換水升溫,看看能否改善。很多魚兒都會變色,比如金魚、龍魚、錦鯉等,到了年齡就會發色,體表會變得更加鮮艷,也是對自身的一種保護。一、魚身上發黃是什麼原因
魚身上發黃的原因有很多,有的魚天生會變色,時間長了就會有保護色,不用太過擔心。還有的則是因為水質不好,水體較差導致它的體色發生改變,只要注意換水,也能慢慢改善。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生病了,這種情況先不要用葯,換水升溫下鹽試試看,如果有好轉就沒事,情況嚴重的話再進行葯浴。二、魚變色了是怎麼回事
1、發色:很多魚在出生的時候顏色比較單一,但成長過程中就會發色,身體會變得更加鮮艷,看上去十分美觀。這種情況還是比較普遍的,比如金魚、龍魚、錦鯉等都會發色,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不會有什麼不良反應。2、病變:如果魚兒生病的話,尤其是白點病、敗血病等,身上也會有變色的情況,白點病的症狀是體表有白色斑點,想要治療的話,可以適當提升水溫,一般在28℃左右為宜。敗血病則是體表有紅斑,需要給它及時換水治療。
3、水體:水質不好或水溫太低的話,也會引起魚體變色,它的身體會發黑。針對這種情況,需要適當換水,並且提升一下水溫。
⑻ 金魚身上為什麼會有顏色
金魚的鮮艷色彩,要同金魚的進化說起,雖然要撓個大圈子,在看完後,你或許就全都明白了。
金魚是一兩千年前由我國勞動人民從野生鯽魚培養而成的。中國是金魚的故鄉
1.金魚是由野生鯽魚變異產生的,野生鯽魚頭小吻尖,由側面看,從鰓蓋至吻端,略呈三角形。鯽魚體側扁,胸、腹部略膨大,有胸鰭、腹鰭各兩片,背鰭、臀鰭和尾鰭各一片。它身體中部兩側,自鰓蓋裂後緣至尾柄末端,各有一排側線鱗。在天然水域中,絕大多數鯽魚體呈銀灰色。但其體色常因生活環境不同而有所變化,或呈淺褐色,或呈青黑色;也有黃褐色或金黃色的,不過比較罕見。
鯽魚體色之所以會發生變化,是由於鱗片中各種色素體的數量發生了變動。我國生物學家陳楨曾作過多年研究,他認為:自然水域中的鯽魚都是銀灰色的,銀灰色的成因是由存在於鱗片中的黑灰色素體、紅黃色素體及微帶藍光的返光質等幾項因素綜合而形成的。其所以偶有鯽魚變異為金黃色,是因為它反常的發育過程,而使黑灰色素體消失或改變成紅黃色素體,並且紅黃色素體也會增加而造成的。也就是說,鯽魚體表鱗片中各種色素體的數量變化,是引起鯽魚體色變化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魚類生理學研究的進展,對魚類體色變化的成因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科學解釋。總的說來,引起魚類體色變化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魚類食物的營養成分,天然水域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水的深淺及水的透明度和周圍物體顏色等環境條件的不同,都能引起魚體鱗片中各種色素體和相關物質所佔比重的變化,從而使不同水域中的魚類發生體色上的差異。如生活在透明度較小而較淺水域中的魚,體色一般較淡,呈銀灰色或淺褐色;生活在透明度較大的水域中的魚類,體色一般較暗,有的呈烏黑色。這屬於生理的顏色變化,魚類對其周圍環境的顏色產生反應,改變自己的色彩以與環境相適應。
由野生鯽魚的體型變為多姿的金魚的體型,要比體色變化簡單的多。其體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地使外界條件發生變化而成的.
總之,外界條件的不斷變化,不僅引起了金魚體型的變化,而且還直接影響了金魚的生理和胚胎發育,進而產生了很多部位的變異和變化。
金魚的體色和體形上的變異如此之大之快,令人難解。因而引起國內外生物學家的重視並對此進行研究。他們投入大量的精力,對金魚進行系統的研究。中國的金魚向全世界輸出,自宋至明、清兩代專門記載金魚的書和章節數不勝數,解放前後我國學者利用金魚為實驗材料,寫了很多有價值的論文。通過生物統計學的研究、實驗的交配、細胞學的觀察、遺傳學和胚胎學的實驗研究,再結合歷代專業的、業余的飼養金魚工作者的技術經驗積累,使金魚的變異具有了今天的規模,已經定型的金魚品種有170餘種。雖然這些品種具有不同的顏色和體型,但彼此間都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它們的共同祖先就是古代的野生鯽魚。1958年出版的《自然系統》一書中,生物分類學家林奈指出:鯽魚這個科的模式標本就是金魚,因為它的尾鰭是三叉的。日本生物學家石原等曾用金魚和鯽魚的血清作沉澱反應的試驗,證明金魚與鯽魚是同種的。我國生物學家陳楨、李朴等,在遺傳學、胚胎學等方面對金魚進行了大量深入而細致的科學研究,並且考證了大量科學史料,從而得出了金魚的祖先是野生鯽魚的結論。其理由是:
①任何一種金魚都可以與野生的鯽魚進行雜交,雜交的後代有正常的繁殖後代的能力。一般來說,種內雜交是可育的,而種間雜交由於生殖的不親和性是不易成功的,或即使能雜交成功,也往往由於性細胞減數分裂時染色體不能配對,而不能繁殖後代。金魚和鯽魚能雜交,並能繁殖,這就說明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極為密切。
②金鯽魚(即紅鯽魚)與鯽魚體形完全相同,其差異僅僅是在顏色上有紅色和銀灰色之分,在行為上有畏人與不畏人之分。金鯽魚是由鯽魚演化成金魚的最原始的中間過渡類型。它的存在,為人們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③金魚和鯽魚胚胎發育時期不僅形態完全相同,而且在同一溫度條件下,發育的速度也是相同的。體形的分化在孵化後的幼魚階段發生,有的性狀的分化,如龍眼、虎頭、絨球、水泡等是在孵化兩三個月之後才出現的。
④利用金魚血清作血清學沉澱反應,結果是相同的。
⑤對金魚和鯽魚的染色體組型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金魚和鯽魚的染色體不僅數量相同,二倍體(2n)均為100,而且形態也十分相似,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很難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所謂二倍體是指細胞含有兩組染色體的個體,幾乎所有的高等動物的體細胞都是二倍體。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它存在於細胞核中,每一個物種的染色體數目都是恆定的,以保持其物種的相對穩定性。
⑥在對金魚和鯽魚各種同工酶的分析中,發現在各自的組織之間的酶譜基本上是相同的,這也說明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密切。
這樣,就從科學上證實了金魚與鯽魚的同屬同種,即金魚是由野生鯽魚變異而來,金魚的祖先就是野生鯽魚。這在生物界是無可非議的了。
以上,從發展的一面論證了金魚的祖先是鯽魚。另外,從金魚中普遍存在的「返祖」現象也可證明金魚是鯽魚演變而來的。在實際中,我們可發現任何一對純種金魚所繁殖的後代幼魚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金魚個體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未能完成從鯽魚演變到金魚的全部變異過程,在部分品種特徵上程度不同地出現不尋常的現象棗返祖現象。如龍睛魚中有的個體眼球為一邊突出而另一邊不突出或突出不明顯,有的個體眼球雖然突出,但是卻長出和鯽魚相同的單葉尾鰭和臀鰭;在沒有背鰭的蛋種金魚中,有的個體在背部長出刺狀及瘤狀的背鰭殘跡,甚至長出不完整的背鰭;珍珠魚中有的個體長不出珠鱗;甚至還有個別與野生鯽魚完全相同的金魚。若將各種奇形怪狀的金魚後代個體,按其變異程度的不同,由強至弱地依次排列在一起,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加以比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這完全是一種「返祖」現象。
2.中國是金魚的故鄉 我們已經知道,金魚是由野生鯽魚演變發展而成的。而野生鯽魚原產於亞洲,它的分布只限於中國、日本、越南等國。現在歐洲和美洲一些河流中雖然也有鯽魚,但都是從亞洲移植過去的。
我國金魚向外傳播首先是傳入東鄰日本,而後漸及世界各地。有關金魚的日本書籍,始見於17世紀中葉之後,它們在論及日本金魚的來源時,都無一例外地認為日本原無金魚,日本金魚是在400多年前的1502年從中國輸入的。近百年來,不少日本學者論證了金魚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史實。金魚從中國傳入日本後,在新的環境和飼養管理條件下,繼續發生變異,經過日本養魚者的長期努力,培育出有別於中國風格的和金、琉金、地金、朱文錦、東錦、秋錦、江戶錦、藍、荷蘭獅子頭等許多品種,形成別具一格的日本金魚,使日本和中國在一起,成為世界上兩個主要的養殖金魚的國家。
中國金魚在1654年也到達了荷蘭。當時荷蘭侵佔著我國台灣,他們也把金魚送回荷蘭本土。中國金魚在荷蘭生物學家的不斷努力下,終於在1728年取得了金魚在歐洲人工養殖的成功。在這以後,金魚很快便遍及了整個歐洲。
1794年中國金魚登上英國本上。這是由英國特使馬卡爾蒂尼出使中國時,接受乾隆皇帝饋贈並把它帶回英國的。關於「金魚」一詞,英國出版的《牛津簡明詞典》解釋說:「金魚為一種小的紅色的中國鯽魚,是作為玩供品用的。」
中國金魚又在1870年前後被中國商人方棠帶到了美國。隨後又大規模地從中國引進金魚,並正式進入美國的商品市場。美國出版的《弗伯斯特大詞典》把金魚解釋為「紅色、黃色或其它色的小魚,中國產,養於池中或缸中,作為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