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龍山文化顏色特別多
⑴ 龍山文化是什麼
龍山文化東起山東半島,西到河南、陝西,北至遼東半島,南至杭州灣地區以及江西樟樹鎮和台灣省等,分布極其廣闊。龍山文化大體分為四種類型,即早期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及典型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晉南、關中一帶,以泥條盤築法為主,多為粗灰陶,紋飾多為籃紋,也有劃紋和堆貼裝飾,器形主要有鼎、斝等生活用品。河南龍山文化分布於河南、山西和河北南部,器形主要有甑、甗、盉、罐、杯、鬲、斝等,出現了較典型的蛋殼黑陶器。紋飾以繩紋為主,籃紋次之。陝西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豫西、晉南地區,器形以鬲、斝、罐為代表。紋飾有籃紋、繩紋及方格紋等。典型龍山文化以山東為中心,北到遼東半島,南達江蘇北部,出現了大量黑陶器,製作以輪制為最多,器面裝飾較少,主要以劃紋、弦紋及鏤孔等工藝為主。器形有碗、盆、瓮、豆、杯、鼎、鬶等,其中鬼臉足鼎極其別致。
⑵ 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是怎麼由來的
距離現在的幾千年前,我國就有了古老的陶文化-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等地方,都發現了繪有彩色花紋的陶器,被叫做彩陶文化,同時也被稱為“仰韶文化”;而黑陶稍晚於彩陶,因表面光亮如漆也叫做“黑陶文化”也稱為“龍山文化”。彩陶和黑陶都產生於新石器時期,主要是原材料和手工藝、環境變化形成不同的風格的陶器。
三、兩種文化的碰撞、融合通過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的研究,考古學家認為黑陶文化是夏朝和商朝兩個朝代的文化祖先,是形成古代青銅文化的過程,但是周朝人創造的炎黃的形象,明顯就跟彩陶文化相重合,彩陶文化的發展和起源跟周人所記載的也相同。依照兩種文化的時間點,考古人員發現黑陶文化繼承了彩陶文化的中原型文化,然後用武力征服了甘肅型文化,由此可見彩陶文化的甘肅型沒有被文化所征服。
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發現不僅僅是製作陶器很普遍,古人在陶藝文化的審美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文明的發展是一個經過歷史長期醞釀而產生的,古文化對現今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⑶ 龍山文化的典型陶器以什麼顏色著稱
龍山文化的典型陶器以黑色著稱
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於山東、蘇北及遼東半島等地距今約四千餘年。因首次在山東章邱龍山鎮城子崖被發現而得名。出土的陶器,樸素、少裝飾,以質地精良和造型規整見長。器型以鬹和鬼臉式腿的鼎最為常見,高圈足鏤孔豆以及杯、盤等也很多。以輪制製作為多。最突出的是黑色、薄而光亮的蛋殼陶,胎薄僅0.1~0.2厘米,有「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贊譽。黑陶上常用劃紋作裝飾,也有以鏤孔的圓紋作裝飾的。彩陶很少。勻稱端正,質朴大方,是這一文化陶器的主要特色。
⑷ 古色古香的龍山文化
早在人類沒有創造出文字的時候,世界上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了,他們在活動的區域雖然最終沒有形成文字,但以特殊的方式記錄了他們的足跡,我們成為史前文化。在 濟南文化 里龍山史前文明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
龍山文化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是漢族先民的文化遺存。龍山文化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因此名為「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以薄、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又名為「黑陶文化」。龍山文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
龍山文化的陶器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時間為前2500~前1900年。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保留了仰韶文化的特徵。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鬲等。其中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鬲等,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是這一類型陶器的最佳成就。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器。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與龍山文化有聯系。
龍山文化時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改進,從出土的龍山文化玉器來看,其種類豐富,且大多琢磨精緻、造型優美、晶瑩圓潤,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昌樂骨刻文字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現,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製作上和殷墟甲骨文類似。獸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
骨刻文與甲骨文,二者應具有某種傳承關系,是解釋中國漢字起源的新依據。
這些符號都屬於陰線刻,筆畫婉轉曲折,刻畫纖細,多為弧筆和曲筆,呈現出螃蟹狀、草蟲狀和鳥狀等形態。
⑸ 深色陶罐(黑色,褐色)以及沙鍋的色彩用色,黑白灰三大色塊的用色說明清楚
黑色陶罐暗面顏色用普藍加深紅,普藍多些,讓顏色深下去,另外反光面加點環境色,因為考慮是陶器所以環境色不要過亮突兀!
黑陶罐固有色因為光和周圍物體影響較多,所以還要你多觀察它周圍物體給它的環境色,主色調普藍+深紅,這時偏藍紫色多一些,可適當加點土黃,讓固有色有暖色調,土黃顏色是較為中性的暖色,在畫罐子時和深冷色相調比較容易表現自然的反光感!亮面多是冷色調,可以用湖藍加紫羅蘭或深紅調色,有藍紫色調!在罐口或接近高光處可以加少量白提亮。
褐色罐子比較黑陶罐要簡單多些!暗面還有以普藍+加深紅,根據光照射的不同來把握暗的程度,深紅相對多一些!固有色可用普藍+深紅+土黃,如果是顏色比較鮮亮的罐子可以加中黃,讓罐子的純度提高些會比較漂亮。
有些學生比較喜歡直接用熟褐來畫,我不建議這樣畫!因為買來的熟褐色畫出的褐色罐子顏色感覺好象對了但不透氣,畫幹了後會很生硬,而且發灰!亮面可以用土黃加少紫羅蘭加白提亮,顏色會比較清爽透氣!
(5)為什麼龍山文化顏色特別多擴展閱讀:
而以「山東龍山文化」最具典型特徵,年代距今約4900-4100年,約經歷了1000年左右的發展期。
黑陶是龍山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它以黑如炭、薄如紙、聲如磬而成為當時陶器中的珍貴品種。龍山文化以砂制黑灰陶和泥制黑灰陶數量為最多。其製法雖還有手制,但陶輪的使用已相當普遍。陶器裝飾上除磨光外,還有劃紋、鉉紋、藍紋等多種。
龍山文化中出土的蛋殼黑陶,證明了輪制技術為制陶工藝帶來的飛躍性突破。輪制陶器要求坯泥品質均勻、細膩,並有相當的濕度,這樣才能保證在陶車的慣性旋轉中利用坯泥的離心力,使器壁變薄、器形更加規整。
該器為盛儲器,胎壁薄而均勻,輪制規整,打磨光滑通體黝黑發亮,是黑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器。黑陶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燒造過程中,採用滲碳工藝製成。
在陶器即將燒成的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黑煙霧熏染陶器而成黑色。它是繼彩陶之後,又一類兼具美觀和實用價值的陶器,因其存世較少而更顯名貴。這件陶器以造型端莊,線條優美,通體墨黑,質感細膩潤澤,光澤沉著典雅而聞名於世。
山東境內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數量不少的黑陶,拒史料記載和考古專家們考證認為,這一帶的制陶歷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生於山東諸城的古代帝王虞舜就有「陶河濱」的傳說,虞舜,姚姓,名重華,生活在原始社會末期。
據《孟子·離婁篇》記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也就是說,虞舜生活在古代東夷之地。諸城村內有古跡——舜廟,為歷代祭祀先聖之所,村北有嶺名歷山,相傳舜耕於此,村東即古代「四瀆」之一的濰河,相傳就是舜制陶的「河濱」。
黑陶在當時被作為高等用器,居於至尊地位,多用於祭祀和陪葬,日常生活並不輕易使用,其亮如黑珍珠般的釉色代表了神秘的部族權勢與地位。
⑹ 龍山黑陶為什麼是黑色的
一絲不苟的工藝
製作黑陶時,為了使黑色在陶的表面分布均勻,對泥土的要求非常嚴格,泥土必須細膩,顆粒大小和密度均勻。所以選擇上好的泥土是首要的,黑陶的泥土取材於黃河流域的紅黏土,而且必須是純凈、沒有摻雜其他土粒的。這種土是碳酸鹽岩石經過數萬年的風化堆積而成,土質細膩,是上好的陶土。
為了避免拉坯時出現的氣泡,同時產生好的『勁道』,陶坯要被陳腐本年到一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水分子會變得均勻而緻密。拉坯成形只能一次成功,否則這些泥土又得等上半年一載,因為重新拉坯會破壞泥土的緻密性和勁道。 反白的水墨畫---而今天,由陶藝術家們製作的黑陶,比之龍山的古物又增添了更多的魅力。龍山出土的黑陶都是全身漆黑,而今天的陶藝家卻利用熏煙渣碳帶來的特性,通過高超的雕刻技藝,令黑陶表現出豐富多姿的圖案。使它實現了這一民間工藝的再創造。
由於黑陶表面的黑色試碳粒滲透的結果,在表面聚集的碳粒最多,顏色最深。越深入表面,碳粒進入的越少,顏色越淺。「秦漢」人把影雕這一雕刻技藝移植到黑陶上,體驗黑陶這種由深入前的特性,使黑陶表面的花紋黑白灰層次分明,簡直就是一張反白的中國水墨畫,林人嘆為觀止。許多畫家慕名而來,希望用黑陶影雕來變現自己的作品。
碳粒使它擁有漆黑而光亮的皮膚,影雕使它具有水墨畫般的圖案,黑陶向人們展示了陶藝的最高境界。
漆黑而富有光澤,雕刻則層次分明,這便是黑陶。黑陶的制陶工藝是陶類發展過程中的巔峰之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是人類制陶史上的奇跡。
黑陶的首次出現是在1928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先生在山東章丘龍山鎮考古挖掘時發現了它。他黑而光亮的相貌頗具特色,而且能看出它的燒制工藝非常精湛。經過年代測定,黑陶成品於公元前2600年-前20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他代表了這個時期黃河中下游的原始文明。學術界將這一時期的文明命『龍山文化』,即以首次發掘遺址所在地龍山命名。
然而,令人不解的事,黑陶光亮的黑色表面是怎樣形成的。他並非顏料的塗抹,完全不同於彩陶的製作工藝,彩陶上的各種顏色是上了一層釉彩。
為了揭開黑陶的奧秘,幾代學者花了61年的時間,終於在1989年,破譯出了其中的奧秘。原來,黑陶周身漆黑的顏色是通過『熏煙渣碳』形成的。
當陶拉坯定形壓光之後,放進窯里,然後封窯,經過一定的時間,讓窯中的濃煙在陶周圍循環熏繞,使濃煙中的碳粒漸漸地滲入坯體,才形成了黑陶獨特的色彩。
⑺ 為什麼說黑陶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
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
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熏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黑色光澤。黑陶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其四大特點。
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3種。其中有一種細泥薄胎黑陶,表面光亮如漆,薄如蛋殼,稱為「蛋殼黑陶」,代表著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制陶業的水平,是我國制陶史上的頂峰時期。
「蛋殼黑陶」以素麵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
尤其是龍山文化遺址的黑陶藝術品蛋殼黑陶高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不要說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後世的人想要燒制出這樣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難。
⑻ 解釋龍山文化黑陶和彩陶
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出土的陶器是繼仰韶彩陶之後的優秀品種,是距今四千多年前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1928年4月,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的東部考古時發現了城子崖遺址,1930年11月由原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考古學家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等人組成了考古隊,對城子崖進行了首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多以黑陶為主,特別是一種蛋殼陶杯最具代表性,它「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亮如漆」。因它的出現地處章丘縣龍山鎮,所以被命名為「龍山文化」,也稱之為「黑陶文化」。由於黑陶製作工藝復雜、燒結難度難以掌握,所以遺憾地失傳了3000多年。
黑陶: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黑陶工藝主要利用陶輪輪制的方法。它不以裝飾取勝,而是以造型見長。黑陶的造型品種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還出現了鬲(Li)、豆、杯、鼎等品種,造型千姿百態。
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熏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著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彩陶: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氧化錳作呈色元素,然後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現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效果的陶器。彩陶發源於距今約10000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綵帶,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見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難看出來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兩瓮對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鑿一小孔,表達了原始人對再生的嚮往。
⑼ 把龍山文化稱作「黑陶文化」對不對
「龍山文化」可以稱作「黑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大量的出土黑陶,這是代表性的陶制器物顏色,但是龍山的晚期灰陶已經普遍出現,還有少量紅陶也在晚期出現。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之間的淵源很深,大汶口文化的黑陶是中晚期品種,早期的龍山文化可以說是個傳承,當然黑陶同樣是龍山文化早期的主要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