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眼觀萬物 » 杭白芍的顏色偏紅為什麼

杭白芍的顏色偏紅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1-20 03:46:51

㈠ 芍葯是什麼

芍葯:
別名將離、婪尾春、余容、犁食、沒骨花、黑牽夷等。屬於毛茛科芍葯亞科芍葯屬。芍葯屬植物約35種,分布於歐、亞大陸溫帶地區,根據其生長習性和花盤形狀分為兩組。一是牡丹組,系落葉灌木或亞灌木,花盤杯狀或盤狀,革質或肉質,全包住心皮或包住心皮的基部。我國產三種(不包括變種),即牡丹、黃牡丹和紫牡丹。二是芍葯組,系多年生草本,花盤不發育,包住心皮基部,不很明顯。芍葯組植物約30種,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溫帶地區。另有二種產美洲,有的把它們另列為一組,稱美洲芍葯組。

國外產的芍葯組植物,都是花卉的重要種,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種:蕨葉芍葯,花血紅色,原產保加利亞和高加索;淡黃芍葯,花淡黃色,或帶淺綠色至白色,原產黑海和裏海之間地區;黃芍葯,黃色,原產黑海和裏海之間地區;紅心芍葯,花白至深紅,原產歐洲南部。

我國產的芍葯組植物有八種和六個變種,其中通常直稱為芍葯的,是近代芍葯品種群的主要原種。八種芍葯分別是:草芍葯、美麗芍葯、芍葯、多花芍葯、白花芍葯、川赤葯、新疆芍葯和窄葉芍葯。

草芍葯別名山芍葯、野芍葯,花白色、紅色、紫紅色,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東部、貴州、湖南西部、江西、浙江、安徽、湖北、河南西北部、陝西南部、山西、河北、東北。在朝鮮、日本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其變種有毛葉草芍葯。

美麗芍葯花紅色,主要分布於雲南東北部、貴州西部、四川中南部、甘肅南部和陝西南部。

芍葯花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及甘肅南部。在朝鮮、日本、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布,其變種有毛果芍葯。

多花芍葯花白色,主要產於我國西藏南部,在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白花芍葯花白色,產於西藏南部。

川赤葯的花多為紫紅色或粉紅色,主要分布於西藏東部、四川西部、青海東部、甘肅及陝西西南部。其變種有毛赤葯、光果赤葯、單花赤芍。

新疆芍葯的花紅色,產於新疆北部阿爾泰山區。

窄葉芍葯花紫紅,產於新疆西北部阿爾泰及天山山區。有變種塊根芍葯。

芍葯不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葯用。根據分析,芍葯根含有芍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種而異。中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葯的根,它是鎮痙、鎮痛、通經葯。對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利尿等病症有效。一般都用芍葯栽培種的根作白芍,因其根肥大而平直,加工後的成品質量好。野生的芍葯因其根瘦小,僅作赤芍出售。中葯的赤勺為草芍葯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瀉肝火之效,主治月經不調、痰滯腹痛、關節腫痛、胸痛、肋痛等症。

芍葯的種子可榨油供製肥皂和摻合油漆作塗料用。根和葉富有鞣質,可提制拷膠,也可用作土農葯,可以殺大豆蚜蟲和防治小麥稈銹病等。

芍葯花大艷麗,品種豐富,在園林中常成片種植,花開時十分壯觀,是近代公園中或花壇上的主要花卉。或沿著小徑、路旁作帶形栽植,或在林地邊緣栽培,並配以矮生、匍匐性花卉。有時單株或二、三株栽植以欣賞其特殊品型花色。更有完全以芍葯構成專類花園稱芍葯園。

芍葯又是重要的切花,或插瓶,或作花籃。如在花蕾待放時切下,放置冷窖內,可儲存數月之久。作切花用的主要為重瓣品種;單瓣的插瓶,幾天就辨落花謝。

芍葯栽培的歷史悠久,據考證漢時長安地區就有栽培。盛產芍葯的地區常隨朝代的變更而變遷,隋唐後是揚州,極盛於宋。劉頒《勺葯譜·序》說:「天下名花,洛陽牡丹,廣陵(即揚州)芍葯,為相牟埒」。《本草》載:「芍葯……處處有之,揚州為上」。周文華《汝南圃史》稱述「揚州之芍葯冠天下」。陳淏子《花鏡》中也認為「芍葯推廣陵者為天下最」。

宋朝以來有關勺約的著作中都十分推祟揚州芍葯,但是就在宋代,種植芍葯之盛也不限於揚州。劉頒《芍葯譜·序》里寫道:「自廣陵南至姑蘇,北入射陽,東至通州海上,西止滁和州,數百里間人人厭觀矣。」

到了明朝,芍葯牡丹栽培中心轉移到了安徽毫州,清朝又轉到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後又轉至北京豐台一帶。《析津日記》記載:「芍葯之盛,舊數揚州,……今揚州遺種絕少,而京師豐台,連畦接畛……」,可見當時種植之盛。

芍葯性耐寒,在我國北方都可以露地越冬,土質以深厚的壤土最適宜,以濕潤土壤生長最好,但排水必須良好。積水尤其是冬季很容易使芍葯肉質根腐爛,所以低窪地、鹽鹼地均不宜栽培。芍葯性喜肥,圃地要深翻並施入充分的腐熟廄肥,在陽光充足處生長最好。

芍葯的繁殖有播種、扦插和分株法,通常以分株繁殖為主。分株期以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為宜,將根株掘起,震落附土,用刀切開,使每個根叢具2~3芽,最好3~5芽,然後將分株根叢栽植在准備好的圃地。如果分株根叢較大(具3~5芽),第二年可能有花,但形小,不如摘除使植株生長良好。根從小的(2~3芽),第二年生長不良或不開花,一般要培養2~5年。

播種繁殖以種子成熟後採下即播種為宜,越遲播發芽率越低。芍葯種子有上胚軸休眠現象,播種後當年秋天生根,次年春暖後芽才出土。幼苗生長緩慢,有的芽3~4年才可開花,還有到第5~6年才開花的。

扦插法可用根插或莖插。秋季分株時可收集斷根,切成5~10厘米一段,埋插在10~15厘米深的土中。莖插法在開花前兩周左右,取莖的中間部分由二節構成插穗,插溫床沙土中約一寸半探,要求遮蔭並經常澆水,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後既能發根,並形成休眠芽。

芍葯,別名離草、婪尾春、余容、犁食。屬毛莨科,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米左右。具紡錘形的塊根,並於地下莖產生新芽,新芽於早春抽出地面。初出葉紅色,莖基部常有鱗片狀變形葉,中部復葉二回三出,小葉矩形或披針形,枝梢的漸小或成單葉。花大且美,有芳香,單生枝頂;花瓣白、粉、紅、紫或紅色,花期4一5月。古人評花:牡丹第一,芍葯第二,謂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因為它開花較遲,故又稱為「殿春」。

然而,芍葯被稱為女科之花,並不是因為它的花美,而是因為它的根好。芍葯的根仍稱為「芍葯」,是著名的中葯材。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醫葯著作《本經》里,已有芍葯的名稱記載。南北朝傑出的醫學家陶弘景開始把它分為白芍、赤芍兩種。它們不同之處在於:赤芍為野生品,入葯以原葯生用,其功用長於涼血逐瘀;白芍為栽培品,經刮皮、水煮、切片、曬干而成,功效長於補血養陰。其中尤以浙江出產的芍葯,品質最佳,稱為「杭白芍」。

古方以白芍為主要葯物的數以百計,如「桂枝湯」用芍葯和肌表之榮衛;「黃芩湯」用芍葯和腹中之榮氣;「炙甘草湯」用芍葯補血脈之陰液。在婦產科臨床上,芍葯更是得到廣泛應用。例如:

白芍配熟地——肝腎並補。於血氣虧虛之症,可少女發育偏遲,月經推遲,經量少而淡者,用「四物湯」,取芍、地為主葯。常用熟地30克(脾胃功能不佳者改用炭熟地),炒白芍12克,大補陰血,益腎生精。

白芍配當歸——補血和營,兼以安胎。臨床對於血氣不足,氣血失調,經常二葯等量相配,養血補血,和血斂肝,使營血充盈。對氣血不足所引起的胎動不安,我們也常取當歸10克,配白芍10克而用之、每能取得滿意效果。

芍葯配川芎——守中有動,血暢氣化。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盛者,必須用酸的東西來使它收斂,白芍味酸,號為斂肝之液,白芍與川芎各用9克(二葯均微炒),對氣機不調,月經先後不均,來潮不暢者,能鼓舞氣化,調整月事。如經期量多,則用炒的白芍12克、炒川芎4.5克。

芍葯配柴胡——最得力於「逍遙散」這一古方。古人認為婦女以血為本,常不足於血而有餘之氣,若情志不遂,木失條達,肝失柔和,則肝氣橫逆,脅痛寒熱等症最為多見。

「逍遙散」以白芍養血以涵其肝體,配柴胡辛散以順肝之勝。臨床上,我們還常以此二葯配香附、八月扎、鬱金、烏拉草、桔葉等用於經前乳脹、乳房小葉增生及肝鬱乳汁不行等,都甚應手。

此外,臨床婦科還用赤芍配製大黃及清熱破行之品,治療急慢性盆腔炎;用白芍配白術治療肝、脾二臟失職所致的崩漏,月經過多;用白芍配杞子,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芍葯以其養血斂陰,補而不膩,柔肝緩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在中醫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婦產科方面。可以說,婦女一生的用葯常見芍葯,芍葯真不愧為女科之花,婦女之良友。

㈡ 白芍是什麼顏色的

白芍葯的顏色是白色、粉紅色或紅色。
白芍為多年生草質藤本;根圓柱狀,灰黑色,直徑約8毫米;莖被兩列毛。葉對生,膜質,卵狀披針形,長7-10厘米,基部寬4-8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深耳狀心形,葉耳圓形,下垂,兩面均被柔毛。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著花20餘朵;花萼外面被微毛,基部內面有腺體5個;花冠白色,裂片長圓形,內被微毛;副花冠杯狀,比合蕊冠略長,裂片中間有1小齒,或有褶皺或缺;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柱頭頂端略為2裂。蓇葖雙生或僅1枚發育,短披針形,長約8厘米,直徑1厘米,向端部漸尖,基部較狹,外果皮有直條紋;種子卵形,長6毫米,寬3毫米;種毛白色絹質,長3厘米。

㈢ 杭白芍的功效與作用

杭白芍的功效與作用

杭白芍的功效與作用,杭白芍即浙江杭州白芍,又叫白芍葯、白花芍葯,對於養血和營、斂陰,緩急止痛是有著較大的作用,感興趣的來看看杭白芍的功效與作用及相關資料。

杭白芍的功效與作用1

杭白芍即浙江杭州白芍,處方中寫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炒白芍又稱炙白芍,還有酒白芍、醋白芍、焦白芍,杭白芍有養血和營;緩急止痛;斂陰平肝的功效,杭白芍主治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等,虛寒性腹痛泄瀉者以及小兒出麻疹期間不宜食用杭白芍。

葯名:杭白芍

別名:金芍葯、芍葯。

性味:苦;酸;微寒

歸經:肝經;脾經。

功能:養血和營;緩急止痛;斂陰平肝。

主治: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2g;或入丸、散。大劑量可用15-30g。

葯材基源:杭白芍為芍葯科植物芍葯及毛果芍葯的根。

炮製:

1、白芍《金匱玉函經》載:"颳去皮。"《雷公炮炙論》:"於日中曬干,以竹刀刮上粗皮並頭上了,銼之。"《世醫得效方》:"去蘆,鍘碎。"現行,取原葯材,除去雜質,分開大小條,浸至六、七成透,悶潤至透,切薄片,乾燥。

2、炒白芍:《經效產寶》載:"炒黃。"《婦人良方》:"微炒。""炒焦黃。"現行,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色,取出放涼。炒用性緩,柔肝,和脾,止瀉。

3、酒白芍:《扁鵲心書》載:"酒炒。"《湯液本草》:"酒浸。"《炮炙大法》:"酒浸蒸切片。"《本草崇原》:"切片,酒潤,覆蓋過宿。"現行,取白芍片,噴淋黃酒拌勻,稍悶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每白芍片100kg,用黃酒10kg。酒制行經,止中寒腹痛。

4、醋白芍《綱目》載:"醋炒。"現行,取白芍片,用米醋拌勻,稍悶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每白芍片100kg,用米醋15kg,醋炒斂血、止血。

5、土炒白芍《時病論》載:"土炒。"現行,取灶心土(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用中火炒熱,倒入白芍片,炒至表面掛土色,微顯焦黃色時,取出,篩去土粉,放涼。每白芍片100kg,用灶心土20kg。

6、白芍炭《丹溪心法》載:"炒成炭。""燒灰存性。"《醫學綱目》:"煅存性。"現行,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焦黑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乾,涼透。制炭止血。此外,還有煨白芍、鹽白芍、麩炒白芍。

處方中寫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為原葯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葯者。

炒白芍又稱炙白芍。為白芍片用麩以文火炒至微黃,略帶焦斑,篩去麥麩,晾涼入葯者。

酒白芍又名酒炒白芍、酒芍。為白芍片用黃酒淋灑拌勻,然後炒干入葯者。寒性緩解,活血功效增強。

醋白芍又名醋炒白芍、醋芍。為白芍片用米醋噴淋,用文火微炒入葯者。偏於斂肝止痛,養血止血。

焦白芍又名焦芍、白芍炭。為白芍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取出用清水滅盡火星,然後晾乾入葯者。偏於斂血止血。

杭白芍的作用:

杭白芍性涼,味苦酸,微寒,具有補血柔肝、平肝止痛。斂陰收汗等功效,適用於陰虛發熱、月經不調、胸腹脅肋疼痛、四肢攣急,瀉痢腹痛、自汗盜汗、崩漏、帶下等症。

1、杭白芍治婦人脅痛:香附子四兩(黃子醋二碗,鹽一兩,煮干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葯。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無時服。(《朱氏集驗醫方》芍葯湯)

2、杭白芍治腳氣腫痛:白芍葯六兩,甘草一兩。為末,白湯點服。(《歲時廣記》)

3、杭白芍治下痢便膿血,里急後重,下血調氣:芍葯一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檳榔、木香二錢;甘草二錢(炒),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二錢半。上細切,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素問病機保命集》芍葯湯)

4、杭白芍治婦人懷妊腹中疞痛:當歸三兩,芍葯一斤,茯苓四兩,白術四兩,澤瀉半斤,芎藭半斤(一作三兩)。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芍葯散)

5、杭白芍治婦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差者:白芍葯三大兩,乾薑半大兩。細銼,熬令黃,搗下篩.空肚,和飲汁服二錢匕,日再。(《廣利方》)

6、杭白芍治金創血不止,痛:白芍葯一兩,熬令黃,杵令細為散。酒或米次下二錢,並得。初三服,漸加。(《廣利方》)

7、杭白芍治產後血氣攻心腹痛:芍葯二兩,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芍葯湯)

8、杭白芍治消化性潰瘍:白芍200克,甘草150克,白鬍椒20克。共研細末,每次5克,每日3次,飯前30分鍾口服。可連服2個月。

5、杭白芍治痛經:白芍二兩,乾薑八錢。共為細末,分成八包,月經來時,每日服一包,黃酒為引,連服三個星期。(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9、杭白芍治肌肉痙攣:杭白芍30——60克,炙甘草10——15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10、杭白芍治高血壓:白芍20克,生地15克,牛膝9克,鉤藤15克。每日1劑,水煎服。

11、杭白芍治風毒骨髓疼痛:芍葯二分,虎骨一兩(炙)。為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經驗後方》)

12、杭白芍治骨質增生症:白芍40克,木瓜12克,雞血藤15克,威靈仙15克,甘草12克。每日1劑,水煎服。

杭白芍的功效與作用是流傳比較廣泛的中醫美容方法,可能要數明代(16世紀)醫學著作《醫學入門》記載的三白湯,「白芍、白術、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溫服」。這個方子最初治療傷寒虛煩,後來發現可以補氣益血、美白潤膚,遂在民間流傳開來。此方配伍精當,適於氣血虛寒導致的皮膚粗糙、萎黃、黃褐斑、色素沉著等。中醫認為人的'皮膚悅澤與否和臟腑功能有密切關系,如果臟腑病變,氣血不和則皮膚粗糙,面部生斑。因此,該方劑從調和氣、調理五臟的功能入手,從而美白祛斑。

白芍、白術和白茯苓是傳統的潤澤皮膚、美白的葯物,它們與甘草一起還可以延緩衰老。在中醫理論中,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養血的作用,可以治療面色萎黃、面部色斑、無光澤。白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斑增白。甘草性平,味甘,有潤膚除臭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所導致的口臭以及皮膚皸裂等。

杭白芍用葯禁忌:

虛寒之證不宜單獨應用。白芍性寒,虛寒性腹痛泄瀉者以及小兒出麻疹期間不宜食用;此外,服用中葯藜蘆者也不宜食用白芍。

1、《本草經集注》:"惡石斛、芒硝。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2、《本草衍義》:"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葯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3、《本草經疏》:"白芍葯酸寒,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

4、《本草正》:"若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用。"

5、《葯品化義》:"疹子忌之。"

6、《得配本草》:"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產後三者禁用。"

杭白芍的功效與作用2

【中葯名】白芍 shao

【別名】金芍葯、白芍葯。

【英文名】Paeoniae Radix Alba。

【來源】毛茛科植物芍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光滑無毛。葉互生;具長柄;2回三出復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乳突,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花甚大,單生於花莖的分枝頂端;萼片3,葉狀;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花葯黃色;心皮分離。瞢葖果卵形,先端鉤狀向外彎。花期5~7月,果期6~7月。

【產地分布】生於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高原叢中。分布於浙江、安徽、四川等地。

【採收加工】夏、秋採挖已栽植4~5年生的芍葯根,除去根莖及須根,洗凈,颳去粗皮,加入沸水中略煮,使根發軟,撈出曬干。

【葯材性狀】圓柱形,粗細均勻,大多順直。長5~20厘米,直徑1~2.5厘米。表面棕色或淺棕色,外皮未去盡處顯棕褐色斑痕,較粗糙,有明顯的縱皺紋及細根痕,偶見橫向皮孔。質堅實而重,不易折斷,切斷麵灰白色或微帶棕色,角質樣,木質部呈放射狀。氣無,味微苦而酸。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酸。歸肝經、脾經。

【功效與作用】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屬補虛葯下屬分類的補血葯。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煎服;或入丸散。用治頭痛眩暈、胸脅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

【葯理研究】應用HPLC研究表明,芍葯根經去皮、水煮後苷類成分略有下降,但其中的有害成分苯甲酸則明顯降低。有解痙、鎮痛、抗炎、抗心肌缺血等葯理作用。白芍應用較廣泛,有的學者認為許多作用類似「人參」。野生品種與栽培品種作用相似。對中樞有抑製作用,可解熱降溫,鎮靜催眠;具有解痙、抗炎、抗潰、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耐缺氧、降血壓、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保肝、抗誘變抗腫瘤、抑制肥大細胞組織胺釋放、神經接頭去極化等作用;有毒。

【化學成分】本品含芍葯苷、羥基芍葯苷、苯甲醯芍葯苷、芍葯內酯苷、氧化芍葯苷、白芍苷、常春藤皂苷元、芍葯苷元酮、沒食子醯芍葯苷、山柰酚-3,7-二-O-β-D-葡萄糖苷、胡蘿卜苷、β-谷固醇、芍葯乳糖酮等,揮發油中主要含苯甲酸、牡丹酚等。

【使用禁忌】不宜與藜蘆同用,虛寒證不宜單用。

【配伍葯方】①治婦人妊娠腹中疼痛:當歸90克,白芍480克,茯苓120克,白術120克,澤瀉240克,川芎240克。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芍葯散)

②治產後血氣攻心腹痛:白芍60克,桂(去粗皮)、甘草(炙、銼)各30克。上三味,粗搗篩。每服9克,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普濟方》芍葯湯)

③治衄血,咯血:白芍30克,犀角末0.3克。為末,水服,血止為限。(《古今錄驗》)

④治衄血,汗血:白芍75克,生地黃汁二合,生藕汁一合,生薑汁少許。上四味,搗白芍葯為末,先煎三物汁令沸。每以半盞,入熟水一合,白芍葯末6克,攪勻,食後溫飲之。(《聖濟總錄》白芍葯散)

⑤治泄痢腹痛:黃芩、白芍各30克,甘草15克。為粗末,每服15克,水煎。(《保命集》黃芩芍葯湯)

杭白芍的功效與作用3

白芍的作用

白芍主要是抗菌止痛,可以疏肝理氣、柔肝養血、緩中止痛、平肝斂陰,常用於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盜汗,頭痛、眩暈等病症。

白芍還有調節免疫、抗炎等作用,臨床上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結腸易激綜合征、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和肝硬化、治療坐骨神經痛、頭痛、癲癇、冠心病、類風濕關節炎有一定作用。白芍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是抗菌止痛,可以疏肝理氣、柔肝養血、緩中止痛、平肝斂陰,常用於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

1、白芍治婦人脅痛:香附子四兩(黃子醋二碗,鹽一兩,煮干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葯。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無時服。(《朱氏集驗醫方》芍葯湯)

2、白芍治腳氣腫痛:白芍葯六兩,甘草一兩。為末,白湯點服。(《歲時廣記》)

3、治風毒骨髓疼痛:芍葯二分,虎骨一兩(炙)。為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經驗後方》)

4、白芍治下痢便膿血,里急後重,下血調氣:芍葯一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檳榔、木香二錢;甘草二錢(炒),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二錢半。上細切,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素問病機保命集》芍葯湯)

白芍用葯禁忌

虛寒之證不宜單獨應用。白芍反藜蘆。白芍惡石斛、芒硝。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忌:白芍性寒,虛寒性腹痛泄瀉者忌食;小兒出麻疹期間忌食;服用中葯藜蘆者忌食。

宜:血虛陰虛之人胸腹脅肋疼痛,肝區痛,膽囊炎膽結石疼痛者宜食;瀉痢腹痛,婦女行經腹痛者宜食;自汗易汗盜汗者宜食;腓腸肌痙攣,四肢拘攣疼痛,不安腿綜合症患者宜食;同甘草配合用可以緩解各種胸腹及四肢疼痛。

㈣ 問白芍的幾個問題

白 芍

[來源] 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
[產地] 主產浙江、安徽、四川等省。
[採收] 夏、秋季採挖栽培4-5年後的根,洗凈,除去頭尾及須根,颳去外皮,置沸水中煮至透心,立即撈出放入冷水中浸泡,取出,曬—日,再堆放,再曬,反復操作至內外均乾燥即可。 [葯材形性] 按產區分為三大類:產浙江的稱「杭芍」,產安徽的稱「毫芍」,產四川的稱「川芍」。
杭白芍 呈圓柱形,粗細均勻,二頭平整,大多須直;表面棕色或 淺棕色,外皮未除凈處顯棕褐色斑痕,有明顯的縱皺紋及細根痕,偶見橫向皮孔。質堅實而重,不易折斷,斷麵灰白色或微帶棕色,角質祥,環紋(形成層)明顯,內方具菊花心(導管和射線呈交互放射狀排列)。氣微香。味微苦而酸澀。
川白芍 上粗下細,表面淺黃色,側根痕較大而多,木化程度較強。
以杭白芍條粗、圓直、頭尾均勻、體重質實、粉性足。無白心或裂隙者為佳。凡根細短、彎曲、粉性小、表而且棕黑色斑點者質次。

[炮製]
生白芍 取原葯大小分檔.浸泡8-12小時,悶潤12~24小時,至內外溫度一致時,切0.2-O.25cm頂頭片或斜片,先晾乾再曬干。生用斂陰平肝作用較強,常用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之症。
炒白芍 將麩皮10公斤撒於熱鍋內,待冒煙時倒入白芍片100公斤,炒至微黃色,取出攤涼。炒後長於養血和肝,多用於肝旺脾虛痛瀉者。
酒白芍 取白芍片100公斤,以酒10公斤拌勻,稍悶,待酒被吸盡,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攤涼。酒炒後偏於養血活血,血虛兼寒凝血瘀之症最宜。
醋白芍 取白芍片100公斤,以米醋15公斤拌勻,稍悶,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攤涼。醋炒增強柔肝止痛之力,肝急失柔之症常投。

[成分] 含芍葯甙、揮發油、苯甲酸、鞣質及B一谷甾醇等。
[性味,歸經] 苦酸微寒,入肝經。
[功用]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用於血虛萎黃、月事不調、痛經、崩漏,營衛不和、惡風自汗,肝鬱脅痛,腹痛,四肢攣痛及肝陽眩暈頭痛等症。
[處方名] 白芍 杭芍 毫芍 生白芍 炒白芍 酒白芍 醋白芍
[用法、用量] 煎服3-12克。
[保貯] 置陰涼乾燥處,防霉蛀。
[注意] 反藜蘆。

㈤ 白芍如何分級

主要從葯材的長度和中部直徑,以及外觀 色澤斷面、質地 氣味來加以區分。
(cm) 以杭白芍為例:
一等 長≥8直徑≥2.2 圓柱形、條直,兩端切平,無枯芍、蘆頭、栓皮、空心、雜質、蟲蛀、霉變 表面棕紅色或微黃色,質堅體重,斷面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 氣微,味微苦酸
二等 長≥8直徑≥1.8
三等 長≥8直徑≥1.5
四等 長≥7直徑≥0.9
五等 長≥7直徑≥0.8
二等到五等白芍的外觀, 色澤斷面、質地和氣味 同一等白芍完全一樣。
六等 長短不分,直徑≥0.8 圓柱形、無枯芍、蘆頭、栓皮、雜質、蟲蛀、霉變
七等 長短不分,直徑≥0.5 圓柱形、無梢尾枯芍、蘆頭、栓皮、空心、雜質、蟲蛀、霉變,間有夾生、傷疤
六等和七等的色澤斷面、質地和氣味 同一等白芍完全一樣。

㈥ 芍葯:(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像牡丹,有紅、白等色,根可入葯,能活血、祛風止痛。也指這種植物的花。

芍葯主要是用根入葯,不是指這種植物的花。中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葯的根。白芍,是毛茛科白芍屬植物,是毛莨科植物芍葯的乾燥根。夏、秋二季採挖3~4年生的根,洗凈,除去頭尾和細根,置沸水中煮後除去外皮或去皮後再煮,曬干。浙江產者,商品稱為杭白芍,品質最佳;安徽產者稱為亳白芍,產量最大;四川產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產量亦大。
芍葯的根鮮脆多汁,可供葯用。根據分析,芍葯根含有芍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種而異。

㈦ 中葯白芍 分幾種

{飲片形狀}
1。白芍 為近圓形或橢圓形的搏片,表面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角質樣。
中間類白色,有明顯的環紋和放射文理。周邊淡紅色或粉白色,有皺紋。
氣微,味微苦酸。
2。酒白芍 呈微黃色,薇具有酒味。
3。炒白芍 表麵灰黃色,偶見白班。
4。醋白芍 呈微黃色,微有醋味。
5。土白芍 呈土黃色,微有焦土味。
您買的白芍與以上5種加以鑒別一下,就知道了。

㈧ 白芍發紅是什麼原因

白芍切片時露置空氣中有時色澤泛紅,是因為葯物中所含的鞣質被氧化所致。鞣質為強的還原劑,如暴露於日光和空氣中則易被氧化,顏色加深。

㈨ 中葯鑒定學—白芍、赤芍

【來源】

毛茛科植物 白芍 的乾燥根

【產地】

浙江—杭白芍

安徽—亳白芍

四川—川白芍

湖南—湘白芍

【採收加工】

透心去皮

【性狀鑒別】

1.呈圓柱形,兩端平截

2.表面類白色或淡紅棕色,光潔,隱約可見皮孔及縱皺紋,有細根痕或殘留棕褐色的外皮

3.質堅實,不易折斷

4.斷面較平坦,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有放射狀紋理

5.氣微,味微苦、酸

【顯微鑒別】

橫切面:木栓層6—10列木栓細胞。韌皮部篩管群於近形成層處較明顯。形成層環微波狀彎曲。木質部約占根半徑的4/5;木射線較寬,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粉末:黃白色

1.薄壁細胞含糊化澱粉粒

2.含晶細胞

3.木纖維長梭形

4.具緣紋孔、網紋導管

【成分】

芍葯苷,其他

【來源】毛茛科植物芍葯或 川赤芍 的乾燥根。 不去外皮

【性狀鑒別】

1.根圓柱形,稍彎曲。

2!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縱溝及皺紋,並有須根痕及橫向突起的皮孔,外皮易脫落或皮部與木部脫離。

3. 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粉紅色或粉白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有的有裂隙。

4.氣微香,味微苦,酸澀。

熱點內容
為什麼到晚上睡覺就會感覺呼吸 發布:2025-02-23 23:07:12 瀏覽:4
為什麼淘寶買的機油便宜 發布:2025-02-23 23:04:31 瀏覽:804
減肥期間為什麼要喝小米粥 發布:2025-02-23 22:46:28 瀏覽:205
為什麼跟女生聊天一直很平淡 發布:2025-02-23 22:42:48 瀏覽:889
哈格達斯不好吃為什麼那麼貴 發布:2025-02-23 22:40:03 瀏覽:298
有些人的眼睛為什麼很兇 發布:2025-02-23 22:37:04 瀏覽:869
蘋果手機為什麼沒網路明明連接了 發布:2025-02-23 22:22:52 瀏覽:775
ddr4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2-23 22:08:13 瀏覽:829
同樣是豬肉為什麼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2-23 21:59:59 瀏覽:618
小孩子為什麼可以喝奶喝飽 發布:2025-02-23 21:54:43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