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黃石為什麼越把玩顏色越重
① 田黃石鑒別方法
田黃石簡稱「田黃」,產於福州市壽山鄉「壽山溪」兩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黃色而得名。壽山石優良品種。廣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狹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中發黃色者。物理性質、工藝美術特徵方面,田黃石與壽山石相近,已成為獨立的印章石品種。經過重力與水流的搬運及磨蝕作用,其稜角逐漸圓。--引自網路
田黃基本上都具有「蘿卜絲紋」,這是辨別真假重要方法。「蘿卜絲紋」有很多種類,直線形、網狀形與不規則形,採用透射光能夠明顯看到田黃玉石內部這種結構,假的田黃石很難造出這種巧奪天工「蘿卜絲紋」,即使造出來也需要很大成本和時間,得到利益會大大下降,很少人會干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活。
「石皮」是田黃石的主要標志之一。但是很多內行人認為「石皮」只能作為一種參考,並不能成為鑒別真假重要依據,比較稀有的田黃石沒有「石皮」,用刀輕刮石皮,刀感流暢而微沉,「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是民間比較流行的說法。
古代很多文人畫家自己的印章和國家辦公印章都是田黃石雕刻而成。自古以來田黃石就是極為珍貴玉石,古代流傳下來的田黃石不僅僅具有商品屬性而且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現在田黃石收藏價值越來越高,田黃石的天生麗質並非人工所能牽強達到。
② 如何鑒別田黃石
其實鑒別田黃石的最主要的秘密:鑒別田黃石的最主要的標志要看血絲(紅筋)。因為在世界上所有的石頭裡面,沒有任何一個品種具有這一特徵。紅格、血絲是壽山石所獨有的特徵,但是紅格在壽山石里的其他品種也可能有,而血絲則不僅其它石種沒有,就連壽山石中的其他品種也沒有,所以,是否具有血絲才是鑒定是否田黃是的最靠得住的特徵。血絲越細密,有規則,是指也就越好。這一鑒定田黃石的秘密很多行家出於多種原因的考慮,往往都不肯說出來,希望後學者要特別加於注意。至於鑒定田黃石的標准,都可以參照其他資料上說的去做。
(1)形狀 根據田黃石的地質形成和演變歷史,一般的田黃石都保持其天然的形狀,即鵝卵形狀,但在上板坑頭附近出產的田黃石,有時也有稜角,這是因為這里接近溪流的源頭,田黃石缺少滾動、磨練的機會。此外,還有少部分田黃石,在埋藏地下的過程中,因地殼運動,石身裂碎,分成幾瓣,形成稜角,雖然經過泥土的長期滋養,但斷面的稜角並未被磨平,因此有時石農在挖掘發現這種斷裂性田黃石時,通常還會繼續在附近尋找它的「另一半」。
(2)石皮 除了少數田黃石外表無石皮外,一般情況下,田黃石外表都有皮層包裹,因此有無石皮是鑒定田黃石的一個重要依據。
田黃石的皮層,或極稀薄、或稍厚密,石皮顏色主要有黑、黃、白、綠,皮層有單層、雙層和三層,皮質比其它掘性壽山石的石皮質地要細結柔嫩,用刀輕刮,刀感流暢而微沉,粉粒細膩均勻。,「石皮」是田黃石的主要標志之一,絕大多數田黃石外表都有皮層包裹,有無石皮是鑒定田黃石原石的一個重要依據;其皮質比其他壽山石或巴林石細嫩,用刀輕刮,刀感流暢而微沉,粉粒細膩均勻。
一般情況下,單層皮的田黃石顏色有黃、白、黑、綠,色澤有濃有淡,分布有的整體統一,有的兩面不同,還有的呈塊狀組合,質地也有優劣之分。皮色純如牙黃者,質地極為純優,稱為黃金黃田黃石;黃而灰綠者,質微硬結,色澤偏黝;黑而微綠,皮清一色者,也屬優質;皮色灰白淺淡的色澤多深沉偏黝;黑中夾有小塊黃綠或小塊灰白的,紋路粗雜,通靈度差,多為硬田黃或雜田石。有的單層皮田黃石,一面為白皮,另一面卻是黑皮,即一面為銀裹金,另一面為烏鴉皮。
雙層皮的田黃石,有的是烏鴉皮內又有一層薄黃皮,有的是烏鴉皮內又有一層半透明的白皮。這兩種雙層皮的田黃石,大部分屬枇杷黃田黃石,外層皮質細膩,內層皮厚薄分布均勻,肌質純佳,甚至凝靈如凍。而且,田黃石的肌理表皮組織比較有特點。表皮都會出現密如織網的細蘿卜紋,而且疏密有致、條理不亂,如新出蘿卜去皮,而青天石、巴林石等石頭的紋理比較雜亂。同時,大部分田黃石或多或少都帶有裂格,多呈現於表層,交叉狀,如龜裂紋。
由於田黃石有一定的遷移性,再加上田土砂層酸鹼度的變化,所以,有時還可見到三層皮田黃石。或烏鴉皮在外、黃皮居中、白皮居內;或黃皮在外、黑皮居中、黃皮在內。含多層石皮的田黃石,皮雖不透明,難以察看,但往往肌理色質極佳。
通常情況下,除部分三層皮的田黃石外,一般的田黃石,在燈光下都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洞察其內在的肌理色質。
(3)色相 要辨識田黃石的本色,不能在燈光下觀察,而要在太陽光下觀察。善於鑒別田黃的行家,通常以色調的濃淡來形容田黃的「熟」「老」與否,藉以推測田黃在地下沉睡的長短。田黃石色澤鮮而不俗,穩而不濁,不浮不沉,其最大的特點是毫無「火氣」,並且以黃色為主。無論紅田、黑田、白田,都有一層「帝王之氣」,帶有黃味,但不同的田黃石所含的主要色素及色彩純度、濃度和肌質的通靈度是不盡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塊田黃石,其內外色澤也不是一成不變。除白田黃石以外,大都是外濃而內漸黃淡,尤其是大而寬厚的田黃石,內外一色的極少,只有形狀薄、體積小的,方能內外接近一色。蘿卜紋理細致而顏色不重者為貴。確定田黃石的品相,一般要從四點入手。首先是顏色,黃石一般呈黃、白、紅、黑等色,以黃為尊,黃色色澤越厚重純正者價值越高。二者是手感,質地緻密、細膩、溫潤、光潔者價格為高。三是透明度,位於將透未透「中庸」狀態的田黃石價值最高,而且,油滑透光中雜質越少越好,純凈者為上品。
通常人們所說的銀裹金田黃,其實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介於白田黃石和黃田黃石之間,外具白田黃石肌質,內心近似黃金黃田黃石之質。白田黃石多數帶有黃心。黃心多的,即屬銀裹金。另一種是白皮田黃石。還有一種「金裹銀」田黃石,極為罕見。紋理也是決定田黃石價值的重要方面。蘿卜紋理明顯,切紋理細致有序的田黃石價格更高,「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的說法正來源於此。不過,蘿卜紋理的顏色不能太重,不能影響田黃石以純凈為貴的總原則。
「綠田石」,世有傳聞,迄今未見。
(4)肌理 田黃石的肌理基本上都隱有密如織網的細蘿卜紋,而且疏密有致、條理不亂,如新出蘿卜去皮,像鮮產橙柑剖瓤。田黃石的肌質愈細膩、色澤愈淺、愈透明,其蘿卜紋就愈明顯,所以白田石的蘿卜紋,往往最為好看。也有一種田黃石,蘿卜紋極隱、極細、極不顯眼,色質也很純優,是最凝靈的田黃石之一。
(5)格裂形態 壽山界古有「無格不成田」的說法,這是因為大部分田黃石或多或少都帶有裂格。但裂格不是田黃石獨有,只是田黃的裂格,其顏色和形狀與眾不同。
田黃石的裂格,有明格和暗格。明格多呈現於表層,多呈交叉狀,如龜裂紋。坑頭田黃石、碓下田黃石等居多。格線挺直而利落的,坑頭田黃石等最常見。暗格則較多深藏於田黃石的肌理內。格粗大而深長的,石性多軟,如白田黃石、上坂田黃石等。格紋若斷若續、蜿蜒而長的田黃石,質較松嫩,時見之於上坂。格斜淺而短小的,質凝而嫩,中坂的居多,同時在上坂和下坂品質好的田黃石中,也較常見。
田裡挖掘的田黃石類的紅格,也稱「紅筋」,多呈褐黃或赭黃色。無皮的田黃石紅格濃重。黑皮田黃石與白皮田黃石還常見其皮隨格侵入,以致雕制時難以掩飾。
(6)手感 田黃石的另一重要特徵是質地溫潤、細膩、凝嫩。各色田黃石,即使是白田黃石或黑田黃石,在光線透照下,石心皆泛黃紅之光,寶氣燦爛,雖寒冬臘月,也感溫存有情,入手可親。田黃石在握,手感脂潤,常年不上油,亦不燥不變,一經摩挲更覺油光欲滴。
(7)比重 2.6--2.65
常見的制假現象:
一種是利用色澤接近田黃石、肌理似有蘿卜紋的石材,把它整成卵石狀,並用硬器點鑿或置於硬砂中翻滾,然後沾上土或著色,再加蒸煮,使其顏色外形與無皮的田黃石相似。這種假田黃乍看之下,酷似真品,但仔細觀察,其外表鑿痕密布,終不自然。只要透過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為偽物。
第二種是假造石皮。或用顏料塗染,或用膠水調石粉塗抹其表,或泡葯水高壓加溫,再經磨製,就像緊裹著石皮的田黃石。然而,這種假石皮鬆而脆,顆粒粗大,渾濁不透,干結如疤,難以受刀。辨認時,一經摸或加油,不久,其圖文均不見。雕刻時也只能刻制組線條景物,而不能精雕細刻。
第三種是改變別的石種色澤,使它類似田黃石,又「巧妙」地使表層肌質變換成田黃石的「裹皮」,偽造成烏鴉皮田黃石,但其皮層淺薄如紙,這種假品,因皮色過於透明,皮質也過於細柔,所以易於識別。
第四種是利用某些質地與田黃石相似的石種進行冒充。這種冒品的識別,要求鑒別者必須熟悉幾種與田黃相似的石種的特性,以便進行比較和鑒別。如掘性高山石與掘性都成坑石,通常都有蘿卜紋,但前者石性較松,後者石質微堅,都不如田黃石溫潤。又如鱟箕石也屬掘性高山,質松性燥,且外形多不呈卵狀。再如舊洞善伯的黃色結晶體,雖可與田黃相比美,但沒有石皮與蘿卜紋,而且肌理時有金屬砂點,有時還有「花生糕」渾點,與田黃相比,相去甚遠。此外,黃色荔枝凍石因偶有石皮和蘿卜紋,也常被石賈製成方章,冒稱田黃凍,這種冒品要價極高,且因為沒有人工痕跡,所以若非行家,不好識別,但細察之下,還是可以發現這種荔枝凍質地過於通靈,蘿卜紋也較粗,缺乏田黃的穩重感。
近年,有關部門在研究田黃的內部成份中,用某種科學的方法,改變一些石材的分子結構,使其色澤與內部結構接近於田黃石,但終不能溫潤其質、絲紋其體,由此可見田黃石的天生麗質並非人工所能牽強達到。
③ 田黃石怎樣保養為好
1、謹慎用油。 許多人喜歡用各種各樣油來保養田黃石,用油不慎會使田黃石遭到油的浸染,外部由淡淡的黃色變成黃色,形成外深內淺的夾心石,致其貶值。田黃石用油也是有講究的,應該精良選擇色澤清冽的油來養玉,陳年白茶油清而不膩,是田黃石最佳的保養用油。
2、以人養玉。 俗話說得好「人養玉,玉養人」。人如果經常佩戴玉石,可以從玉石中吸取一些微量元素,達到「養人」的目的。同樣,經常佩戴或者把玩田黃石以人體油脂和體溫來養玉,久而久之可使其變得更加通靈光亮。
3、謹慎收藏。 田黃石要避免陽光或燈光的長期照射,不要接近酸鹼物體,切忌溫度過高或過低,盡量置於陰濕之地。
4、田黃石要避免撞擊及磕碰。 田黃石質地比較脆,如遇撞擊或磕碰,可能會對損壞外觀甚至發生斷裂。所以,對待田黃石,要盡量做到輕拿輕放,在做劇烈的運動時盡量不隨身攜帶。
④ 田黃石跟寮國石的區別
田黃是福建壽山石的一個品種,也叫田黃石或者黃田石,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北效壽山村田地中,是我國獨有的印石。已有一千多年開采和利用歷史,在清朝主要作為皇室的印璽用石和雕刻用材,隨著時代前進對其研究不斷深入,已有很多部專著問世。根據現代研究成果可以把田黃定義為:田黃是產於壽山溪田地中、具有六德特徵和其它標志、主要由迪開石和珍珠陶石組成的塊狀獨石。主要有田黃,白田,黑田,紅田,綠田等品種,按石皮特徵可以分成黃皮田黃,銀裹金田黃,烏鴉皮田黃等等。按色澤的濃淡可以分為桂花黃田黃,雞油黃田黃,枇杷黃田黃,黃金黃田黃,橘皮黃田黃等等。
昌化田黃則產於浙江省臨安市昌化北區西北面的玉岩山一帶的田地中,與我國著名雞血石可謂同出一脈,雖然從被發掘至今資料記載有二十多年時間,但也是珍貴的印石。由於其形成環境、地質成份以及特徵跟田黃十分相似,所以昌化田黃石分為黃田、白田、紅田、黑田、綠田等品種,此外還有銀裹金和金裹銀二種,盡管田黃石有不同色調,但黃色是基本的,這是鑒定標志之一。
壽山田黃石與昌化田黃石的形態特徵異同點分析:
(一)、石形及其形成機理
田黃石的原石均經過搬運、磨蝕作用,而使其成為自然卵形,無明顯稜角,手摸有滑感。兩者都有過以上的形成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次生成。壽山田黃石一般體形偏小,形態相對比較規則。昌化田黃則體積比較大,形態比較多樣,所以不管在體積還是重量都有著優勢,具有較好的可塑性和賞玩性;
(二)、石皮及其形成機理
大部分田黃都有石皮,薄厚不等,顏色各異,有黃、白、黑等色。石表麵包一層濃淡厚薄不均的黑皮者,狀如烏鴉之羽毛,俗稱烏鴉皮。肌里為黃色,外部包一層白皮的,叫「銀裹金」。肌里近純白的白田,而包有一層黃皮的,叫「金裹銀」。這點我在上面也提到過,兩者的都有共同的稱呼;在這里簡而概之:壽山田黃石的石皮一般比較細膩、油潤,表皮有比較規則的細孔,就像我們人類皮膚的毛孔一般,而昌化田黃石皮相對會粗獷、略乾燥,顯得土味比較重,石皮表面的毛孔也不是特別規則,而且通常的石皮會帶金沙等。
⑤ 田黃石久放會干澀發白嗎
田黃石久放會干澀發白。
田黃石的保養同其他石種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它忌高溫,應該避免陽光直曬和高溫乾燥環境,最好存放於陰濕之處。石頭表面若被灰塵等雜物沾染,宜用細軟綢布輕輕抹去。田黃石溫潤細膩,雕飾後經過精細的磨光,不必上蠟上油,最適合經常在臉、手上摩挲,由於人的體溫和油脂的沁入會使它更加光亮精美。
少數田黃因形成過程中不夠凝練,這類田黃石最好上一層油保養。極個別品質偏差的田黃石長期在北方乾燥的空氣中會變得稍淡一些,只要將之放在油中浸泡半個月左右,它就會恢復原來的色澤。
田黃石的保養注意點
田黃石應盡量陰濕存放,田黃石最怕的就是極端的環境,如極端乾燥和極端高溫,尤其是北方及冬季寒冷而乾燥無比的環境下需要格外地注意。田黃石質地堅致凝膩,來自於福建壽山的農田(水田)之中,長時期受到水的滋潤和養護,習慣了潮濕的環境,一旦在極端的環境下很容易變質(尤其是剛做出來的作品或印章)。
田黃石應盡量用木盒裝放,田黃石名貴,於是需要配備專制的木盒(保管盒)應該區分出它的品級、檔次以及大小塊度,然後置放在木質盤盒之中。而且在盒子中塞滿填充物來保護田黃石,即便遇到事故也不會傷及田黃石。
許多人喜歡用用各種各樣油來保養田黃石,用油不慎會使田黃石遭到油的浸染,顏色會變,致其貶值。田黃石用油也是有講究的,應該精良選擇色澤清冽的油來養玉,陳年白茶油清而不膩,是田黃石最佳的保養用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田黃石
⑥ 田黃石是否手把玩掉色
不會掉色。
⑦ 真正老田黃特徵是什麼
石形:田黃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狀,光嫩圓滑,沒有明顯的稜角。這是由於礦塊在遷移滾動過程中,受到溪水不斷沖刷研磨的結果。
石質:田黃石的質地濕潤可愛,為微透明或半透明體,狀如蛤肉,色似枇杷。如果仔細觀察,會煥發出一種其它石材品種所不具備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黃石」顧名思義,是一種黃顏色的寶石。盡管按照色相來區分,有田黃、白田、紅田、黑田以及銀裹金、金裹銀等品種,但無論什麼色彩的田黃石都是以黃色作為它的基調,只不過偏白、偏紅或偏黑而已。
比如「紅田石」其色近橙黃如桔皮,絕不可能出現桃紅、朱紅和血紅的色彩;「黑田石」則黑中帶赭;即使被稱作「白田」的田黃石,也並非純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帶淡黃或蛋清色。
石皮:多數田黃石的外表都有黃色或黑色的皮層包裹著,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掛皮,形態變幻無常,雖然也有一些田黃石因為色皮極薄,一經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黃石的顏色都不是表裡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層逐漸轉淡,乃至泛白。這種色彩的變化規律,塊頭大的田黃石尤為明顯。
蘿卜紋:凡是透明度較強的田黃石,在強烈的光線下觀察,它的肌理往往隱約可見到一條條細而密的紋理,其形狀猶如剛剛出土的白蘿卜纖維,故有「蘿卜紋」之稱。
紅筋:紅筋指田黃石表層偶爾出現的紅色筋絡,紅如血,細如絲,俗稱「紅筋」又叫「血絲」。它是田黃石在遷移過程中產生的細裂紋,經土壤中氧化鐵滲透而形成的格紋。
構造對比
壽山田黃石主要呈緻密塊狀構造、網紋構造及隱晶質結構、細粒結構、顯微鱗片變晶結構。壽山田黃凍在掃描電鏡下主要呈團粒狀結構,個別部位結晶度稍高一些,可以看到。田黃中地開石呈發育較好的片狀,局部可見六邊形斷面的自形到半自形的晶體。
昌化田黃石主要呈塊狀、斑狀和脈狀構造,以顯微隱晶質結構、顯微粒狀結構和鱗片變晶結構出現,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主要呈現不定型、假六方片狀或板狀,鱗片火小為0.2-5mm,厚度為0.05-2mm。部分礦石中可見高嶺石族礦物自形程度比較高,且對邊平行,對角相等。
對比兩者的結構構造基本相似,主要以緻密塊狀構造為主,伴有脈狀構造;均以顯微隱晶質結構、顯微粒狀結構和鱗片變晶結構出現;在電子顯微鏡下田黃石均呈現不定型、假六方片狀或板狀,但是昌化田黃凍石有別於壽山田黃凍中的團粒狀結構而呈現假六方片狀或板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田黃、網路-昌化田黃
⑧ 怎樣鑒別田黃石
鑒別方式有兩種,一是從外觀上入手,另一個是靠手感。
我們先來看田黃石外觀上的三大特徵:紅筋、石皮和蘿卜絲紋。
紅筋,也叫紅格,就是田黃石上這些紅色的線條。
田黃石是由從高山岩上分離下來的石頭滾落到溪里,再被埋入農田中形成的。石頭從山上滾落時內部難免會因為撞擊而產生裂縫,裂縫在泥土中受到微量元素長期的侵蝕,就會形成紅色或其他顏色的筋格。
那麼憑借這種紅色的筋格是否可以鑒定出田黃石的真假呢?
這塊黃色的石頭上面也布滿了紅色的筋格,但它卻不是田黃石,而是產在福州連江縣的「連江黃」。
為什麼其它品種的石頭也會產生筋格呢?原因很簡單,只要石頭受到外力影響出現了裂縫,再有機會被埋進土中或落在水裡,時間一久就會形成有顏色的筋格。
壽山石中的獨石和掘性石等石頭都有可能形成紅筋。
獨石是壽山石中一個大的種類,指因自然原因脫離礦脈,經過長時間的地質變遷而形成的石塊。田黃石和掘性石都屬於獨石;田黃石和它們的區別在於產地。
產在壽山溪流域的獨石是田黃石;產在礦洞附近或者稍下一點上坡上的獨石是掘性石;而產在其他地方的則被統稱為獨石。
由於產地不同,田黃石和其他獨石的質地也不同,田黃石的質地更加溫潤細膩。
看來只憑紅筋並不能斷定出田黃石的真偽;而有些田黃石經過切割打磨之後幾乎完美無瑕,更是看不到這樣紅色的筋格。
田黃石的另一個特徵是石皮,石皮是指石頭受到外部環境中其它微量元素的長期侵蝕而在石頭表面形成的一層外皮。
同樣,壽山石中的獨石和掘性石都可能帶有石皮,也就是說石皮和紅筋一樣,不僅僅為田黃石所特有;那麼,蘿卜絲紋是否是田黃石的獨有特徵呢,從外觀上鑒別田黃石是否可以憑借察看它的蘿卜絲紋呢?
我們將一個蘿卜縱向切開,可以看到一條一條很有規律的紋路,這就是蘿卜絲紋。
我們現在看到的石頭叫高山石,它的身上也有這種類似蘿卜絲紋的紋理。
看來,蘿卜絲紋也不是田黃石獨有的特徵,從外觀上鑒別田黃石必須要綜合考察它的三個特徵,即紅筋、石皮和蘿卜絲紋。
不過,高山石、都成坑石與田黃石的質地決然不同,所以,除了外觀,手感就是鑒別田黃石的第二個方法。
田黃石的比重在2.53到2.9之間,是壽山石中僅次於芙蓉石的石種。所以,拿兩塊同樣大小的石頭放在手上,田黃石會讓人感覺稍沉一些,這種手感,行話稱之為「手頭」。
既然比重不同,也就是說石頭的礦物成分不同,在科學儀器日益發達的今天,人們是否還可以從田黃石的成分構成上鑒別它的真偽呢?
田黃石是由從高山岩上分離下來的石頭滾落而形成的,它的礦物組成與它的母體壽山石一致,所以,科學儀器的測量結果並不能作為田黃石鑒別的惟一標准。
⑨ 如何辨別田黃石,田黃石鑒別要點
田黃石鑒別方法
1.石形
田黃的母石為山料,呈稜角狀,經過重力與水流的搬運及磨蝕作用,其稜角逐漸圓化,形成形態多樣、大小不一的卵石(獨石),呈次稜角狀或次圓狀。如果發現稜角尖銳或渾圓光滑的「田黃」就值得懷疑,可能為掘性石或山料磨製而成,但如果在加工過程中破壞了其原形就難以識別了。田黃一般為幾十克至幾百克,超過千克的非常罕見,幾公斤的田黃應值得警惕。
2.石皮
田黃長期埋藏在水田中,經風化作用,其外表通常會形成不同特徵的皮層。根據皮層的厚薄,可分為厚皮(>1mm)、薄皮(<1mm)和稀皮(細霧狀);皮層有單層皮與多層皮。田黃的皮色主要有黃色、黑色與白色。黑色皮俗稱「烏鴉皮」;皮為白色而石色為黃色,稱為「銀包金」;皮為黃色而石色為白色,稱為「金包銀」。田黃的不同皮色可能與不同顏色的土質有關,即黃色的土壤形成黃色皮,黑色的土壤形成黑色皮。由於田黃普遍發育石皮,有「無皮不成田」之說,故石皮成為鑒定田黃的重要特徵之一。
3.蘿卜絲紋
採用透射光觀察田黃的內部,其普遍發育似「蘿卜絲紋」紋理,是非常重要的鑒定特徵。田黃內部的「蘿卜絲紋」多種多樣,發育程度不同,按粗細可分為條帶狀、條紋狀與細絲狀;按形態可分為直線形、網狀形與不規則形;按顏色可分為白色、黃色與棕色;按透明度可分為半透明與微透明。田黃基本上都具有「蘿卜絲紋」,「無紋不成田」的說法成立,但不能絕對化。
4.紅格(或紅筋)
田黃的「格」或「筋」實際上是一種裂隙,這些裂隙在地表條件下,特別是水田裡,普遍受到Fe2O3溶液的滲入與沉澱,被染成黃紅色,故稱為紅格或紅筋。但也有少數沒有顏色,為白色裂隙,則稱為無色格。田黃有紅格(或紅筋)的現象較普遍,也有「無格不成田」之說。
造假方法與真偽鑒別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升溫和田黃價格的逐年提升,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田黃仿製品,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嚴重影響了人們對於收藏的信心。田黃的造假方式越來越多,如何使其現出「原形」成為考驗收藏者眼力的難題。
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田黃石鑒定方法
1.冒充法
該方法由來已久,主要用產於壽山一帶的其他石種冒充田黃。這些石種的外觀類似田黃,但其本身具有一些獨特的特點,如鹿目格無「蘿卜絲紋」而有「鴿眼砂」,溪蛋無「蘿卜絲紋」和紅格,牛蛋黃無「蘿卜絲紋」且密度大。
2.拼接法
拼接法指將許多小塊田黃(小於30g)拼接為大塊田黃,並在拼接處以工藝手段掩蓋其痕跡。這種拼接田黃的鑒別方法是:(1)尋找接合縫。接合縫一般用膠黏合,放大觀察可看到膠的存在,或用熱針試之會冒白煙;(2)內部的格紋特徵。在強透射光下,可發現其內部的不同部分,紅格和「蘿卜絲紋」的形態不同,粗細與色調相差很大,還有突然斷開、不連續等現象。
3.塑料仿製法
此法主要是用半透明的淺黃色塑料冒充田黃,其鑒別方法為:(1)外貌特徵。顏色與質地較均勻,內外一致,無石皮;(2)內部特徵。在強照射光下內部干凈、均一,無紅格、「蘿卜絲紋」和雜質;(3)觸感法。將其貼於面部有溫感,天然田黃則為涼感;(4)手掂法。因塑料的密度遠低於田黃,手掂輕;(5)刀刮法。用刀刮之,呈片狀,而田黃則呈粉未狀:(6)熱針試驗。用熱針觸之,冒白煙,散發塑料味。
4.山石仿製法
山石仿製法指利用各種蝕變型黏土類岩石依照田黃的顏色、石形、石皮等特徵進行仿製。目前,這類田黃仿製品在市場上數量最大,由於其外觀與田黃十分相似,其欺騙性也最大,使不少人上當受騙,鑒別時需結合儀器與感官分析。鑒別方法為:(1)測量石質。運用紅外光譜儀等儀器對石質進行測試,以確定其主要礦物組成以及樣品的密度。(2)觀察石形。山石仿造的田黃礫石形態通常為單調的渾圓狀,表面光溜,缺少天然田黃表面的大小不規則狀凹坑與溝槽。(3)觀察石皮。仿製的石皮質地較干澀,皮色較鮮艷、均一,不自然;而天然石皮質地較細滑,色澤較柔和,顏色不十分均勻,非常自然。(4)觀察石色。經染色處理的田黃仿製品總體上顏色較均一,有些過於鮮艷,有些過於色濃,不夠柔和。
⑩ 田黃石怎麼樣
這塊田黃是假的,打磨拋光後,只要石頭是半透明質地,且有蘿卜絲,上色後專業儀器都傻眼,石頭成分都是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