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古詩為什麼很遠還可以看見顏色
Ⅰ 王維關於畫的詩句(王維古詩《畫》的翻譯)
1.王維、古詩《畫》的翻譯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譯文:在遠處可以看見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出自《畫》為盛唐詩人王維所做的一首五言絕句。全詩表達了詩人對畫中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對現實的憂傷。全詩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無窮,歷來為人傳誦。
(1)畫古詩為什麼很遠還可以看見顏色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畫作欣賞詩,從詩中的描述來看,畫中有山、水、花、鳥都是典型的中國畫題材,而且肯定是一幅畫得相當逼真、傳神的作品。作者通過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靜止的畫變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卷軸展現出來:蒼翠的山,流動的水,綻放的花,歡鳴的鳥,一派鮮活的景象,把讀者引入了無限的遐想之中。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託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恆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於虛幻。
2.王維的古詩《畫》都寫了哪些景物
王維的古詩《畫》都寫了:山、水、花、鳥。
具體原文如下: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
在遠處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顏色,
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
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
人走近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賞析】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崇信佛教,人稱詩佛,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
3.王維 詩中有畫的詩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這個網站你能找到你要的
覺得好就寫個滿意
4.古詩《畫》
《畫》
【作者】王維 【朝代】唐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1)畫古詩為什麼很遠還可以看見顏色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
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於有靜心者能品之。
王維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Ⅱ 王維的古詩《畫》的解釋
解釋,要什麼解釋?
就是說這幅畫做的好啊!
遠遠的看畫中的山是有顏色的,走進了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說明畫的特別真,
春天明明已經過去了,可花還開著呢,人走進了,鳥卻沒有飛走。
就是說畫畫的非常好,生動,形象,活靈活現,和真的一樣。
Ⅲ 畫古詩意思 畫古詩全文
1、《畫》古詩意思:在遠處可以看見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2、《畫》--唐代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3、《畫》為盛唐詩人王維所做的一首五言絕句。全詩表達了詩人對畫中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對現實的憂傷。全詩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無窮,歷來為人傳誦。
Ⅳ 《畫》這首詩的解釋.急
這首詩的譯文為:在遠處可以看見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Ⅳ 古詩《畫》的意思
意思:譯文:在遠處可以看見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1、原文:
《畫》--唐代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2、表達的情感:《畫》為盛唐詩人王維所做的一首五言絕句。全詩表達了詩人對畫中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對現實的憂傷。全詩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無窮,歷來為人傳誦。
(5)畫古詩為什麼很遠還可以看見顏色擴展閱讀:
作品手法: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
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把畫景於實景對照描述,顯示了畫的形神兼備。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託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恆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於虛幻。
Ⅵ 《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於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首詩是想說明「畫「畫得是什麼
〖譯文〗
在遠處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顏色,
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
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
人走近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點評〗
此詩把畫景於實景對照描述,
顯示了畫的形神兼備 ,十分逼真
Ⅶ 古詩 畫 遠看山有色近 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寫的哪此景色
古詩《畫》寫的是畫中之景。
一、原文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二、譯文
在遠處可以看見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沒感到害怕。
三、出處
唐·王維《畫》
(7)畫古詩為什麼很遠還可以看見顏色擴展閱讀:
賞析
這首詩寫出了一幅山水花鳥畫的特點。畫面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顏色的,都是靜止的,不會有任何活動,也不會發出任何聲響。這首詩寫得相當恰切,也較有趣。
首先此詩以簡潔淺顯的文字,非常巧妙地把畫面上的形象敘述出來。每一句詩的第三字,依次序為「山」、「水」、「花」、「鳥」。青山聳立,水流其間,鮮花盛開鳥嘻枝頭,構成了一派生意盎然的、優美的整體境界。
Ⅷ 遠看山有色的意思是看見遠山上有顏色對不對
遠看山有色的意思:
1、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
2、遠遠望去,似乎有一些山巒色相。
出處:
1、小學課文《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2、南宋僧人道川禪師為注釋佛教經典《金剛經》所作的偈頌詩: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祗為太分明。
Ⅸ 畫賞析 古詩《畫》
《畫》是宋代佚名詩人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全詩內容為: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意思是:在遠處可以看見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沒感到害怕。
此詩為詩人贊畫之作。關於這首詩的作者,有多種說法。全詩描寫的是自然景物,贊嘆的卻是一幅畫。前兩句寫其山色分明,流水無聲;後兩句描述其花開四季,鳥不怕人。四句詩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鳥圖。全詩表達了詩人對畫中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對現實的憂傷。
Ⅹ 古詩畫遠看山有色
《畫》
【作者】王維【朝代】唐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10)畫古詩為什麼很遠還可以看見顏色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
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於有靜心者能品之。
王維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