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電圖為什麼有顏色
⑴ 談談顏色視覺的生理機制
視覺的生理機制
光刺激引起視覺的過程,首先是光線透過眼的折光系統到達視網膜,並在視網膜中形成物像,同時興奮視網膜的感光細胞,然後沖動沿視神經傳導到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產生視覺。視覺過程的生理機制包括折光機制、感光機制、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
(一)折光機制和感光機制
眼睛是我們的視覺器官,其構造頗似照相機,具有較完善的光學系統及各種使眼球轉動並調節光學裝置的肌肉組織。眼球由眼球壁和折光系統兩部分組成。圖6-6是人類眼球的剖面圖。眼睛的折光系統由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組成。它們具有透光和折光作用。當眼睛注視外物時,由物體發出的光線通過上述折光裝置使物像聚焦在視網膜的中央凹,形成清晰的物像。眼的折光系統與凸透鏡相似,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物像是倒置的、左右換位的。由於大腦皮質的調節和習慣的形成,我們仍把外物感知為正立的。
圖人眼的構造
視網膜是眼睛最重要的部分,由感光細胞(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雙極細胞和神經節細胞形成三層。感光細胞組成視網膜的最外層,離光源最遠。光線到達感光細胞前,必須通過視網膜的所有各層。視桿細胞約一億二千萬個,主要分布在視網膜的周圍部分;視錐細胞約七百萬個,主要分布在視網膜中央部分。特別是中央凹,全是視錐細胞。視神經穿出眼球的地方沒有感光細胞,叫盲點。由於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結構不同,它們的機能也不同。視桿細胞對弱光很敏感,但不能感受顏色和物體的細節;視錐細胞則專門感受強光和顏色刺激,能分辨物體顏色和細節,但在暗光時不起作用。視桿細胞含有視紫紅質的感光物質。視紫紅質在弱光作用下,分解為視黃醛和視蛋白,並使視桿細胞去極化,產生神經沖動,把信息傳向大腦,產生暗視覺。視錐細胞中的感光物質叫視紫藍質,能感受強光。有三類視錐細胞分別含有感紅色素、感綠色素和感藍色素,它們各自分別對紅、綠、藍色光最為敏感。
(二)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
視覺傳導通路有三級神經元。視網膜的感光細胞接受刺激後,將沖動傳至雙極細胞(第一級神經元),再傳至視網膜的神經節細胞(第二級神經元)。神經節細胞的軸突集合成視神經,入顱腔後延續為視交叉。在視交叉處,來自兩眼的視神經纖維,每側有一半交叉至對側,余者不交叉。其結構是,凡來自兩鼻側視網膜的纖維(即接受顳側光刺激的部分),均交叉至對側,並上行至對側外側膝狀體。而來自兩顳側視網膜的纖維(即接受鼻側光刺激的部分),則不交叉並上行至同側外側膝狀體。由外側膝狀體起始為第三級神經元,其細胞的軸突組成視放射,最後到達枕葉的距狀裂兩側的紋區。
視網膜上各個不同的點,在視覺傳入通路和皮質視區是按空間對應原則投射的。來自視網膜中央部分的傳入纖維投射於枕葉的枕極,來自視網膜周圍部分的傳入纖維投射於枕葉的較前部分,即皮質的內側面。由於視網膜是點對點地投射在皮質上,所以皮質視區的微小損傷就會引起視野對應部分的盲。當視網膜的興奮達到皮質後,枕葉區的腦電圖便發生變化,α節律被抑制,產生帶有斷續頻率的振動,這時便產生了視覺。
在視覺過程中各級視覺中樞還有傳出性的神經支配,對視覺器官進行反饋性調節,如瞳孔的變化、眼朝光源方向轉動、水晶體曲度的改變等,以保證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⑵ 腦電圖紅色什麼意思
你好,腦電地形圖用是不同的顏色來表示腦電活動的正常與否,不同顏色代表不同能量等級,但是判斷是否有癲癇、腦炎等需要對腦電地形圖進行直觀判斷,不能僅憑一句紅色來斷定是什麼病,但出現紅色肯定是腦電放電活躍,一般還是有問題的。
⑶ 做腦電圖如果圖片上有紅色到很少證明有病腦嗎
這個什麼也證明不了,你去檢查,單子是醫生看的不是給你看的,醫生看後,是什麼狀態的,就可以對症的進行調理,就會好起來的,所以不是你看到什麼而是醫生看圖後會把你的結果寫在你的單子上你看單子上的病因和情況就可以了。
⑷ 關於哲學上的藍綠色盲問題,這樣解正確嗎
這個假設是錯誤的。我們看到顏色是主觀的,即顏色在眼睛裡是一種主觀的說法。顏色不同是因為光譜不同而不同,我們並不知道這種光在我們眼裡跟在別人的眼裡的感覺是否相同,但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說這種顏色是一種,如是藍色,這樣,大家都認為是藍色,而英國人認為是BLUE,所以,我們知道BLUE就是藍色。所以,沒有矛盾或沖突的地方。現實上也沒有這種沖突的現象。所以,當假設是錯誤的時候,你怎麼能指望答案正確。
⑸ 腦電地形圖是什麼
腦地形圖是指將大腦內的電波各頻段內功率值用不同顏色表示的球面頭皮展成的平面圖形。
腦地形圖是腦功能研究和臨床診斷的重要手段。腦地形圖,是一項具先進的,新的檢查方法。既能進行病理診斷又可進行功能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比腦電圖帶來更多的信息。
優於常規腦電圖檢查腦電地形圖可動態觀察在治療前後大腦病變及其對周圍正常腦組織功能影響的變化情況,可評價大腦病變的療效和預後。目前腦地形圖主要用於精神病、痴呆,癲癇、腦腫瘤、腦外傷、腦血管病的輔助診斷。
(5)腦電圖為什麼有顏色擴展閱讀
腦電地形圖的成像原理:以二維內插補差法為原理,利用直線型和/或曲線型插值運算,從數值矩陣中推出各個點的電壓變數值,以等電位效應原理用彩色帶和數值化表示出不同的灰度等級,並用列印機在一個預置形態如CT一樣的平面圖上列印出來,並列出灰度標尺供分析。
工作原理:從頭部不同部位的電極上收集腦電信號,經過濾波器刪去干擾信號,再經放大器信號放大後輸入計算機的模數轉換器,將波形信號轉化為數字信息貯存在計算機的貯存器中,根據不同時間相的電壓變數進行快速付立葉轉化(FFT),處理為不同頻域的功率段的功率譜。
⑹ 腦電圖顏色為什麼會有不同顏色藍色正常嗎
你好,很好高興,為你服務,根據你的描述,腦電圖是一門非常專業的檢查儀器,期波形及顏色是主要結果圖示
⑺ 精神分裂症腦組織和正常人腦組織顏色有什麼區別,最好發一下腦電圖,謝謝了
關於您提問的問題,建議您到正規的專業醫院進行一系列的檢查以免耽誤您的病情,為您推薦一個專業治療以及檢查精神分裂的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醫院很不錯前段時間我有個親戚也是得了這種疾病的現在已經看得差不多了。
⑻ EEG詳細報告
一)腦電圖(EEG)檢查:是在頭部按一定部位放置8-16個電極,經腦電圖機將腦細胞固有的生物電活動放大並連續描記在紙上的圖形。正常情況下,腦電圖有一定的規律性,當腦部尤其是皮層有病變時,規律性受到破壞,波形即發生變化,對其波形進行分析,可輔助臨床對及腦部疾病進行診斷。
腦波按其頻率分為:δ波(1-3c/s)θ波(4-7c/s)、α波(8-13c/s)、β波(14-25c/s)γ波(25c/s以上),δ和θ波稱為慢波,β和γ波稱為快波。依年齡不同其基本波的頻率也不同,如3歲以下小兒以δ波為主,3-6歲以θ波為主,隨年齡增長,α波逐漸增多,到成年人時以α波為主,但年齡之間無明確的嚴格界限,如有的兒童4、5歲枕部α波已很明顯。正常成年人在清醒、安靜、閉眼時,腦波的基本節律是枕部α波為主,其他部位則是以α波間有少量慢波為主。判斷腦波是否正常,主要是根據其年齡,對腦波的頻率、波幅、兩側的對稱性以及慢波的數量、部位、出現方式及有無病理波等進行分析。許多腦部病變可引起腦波的異常。如顱內佔位性病變(尤其是皮層部位者)可有限局性慢波;散發性腦炎,絕大部分腦電圖呈現彌漫性高波幅慢波;此外如腦血管病、炎症、外傷、代謝性腦病等都有各種不同程度的異常,但腦深部和線部位的病變陽性率很低。須加指出的是,腦電圖表現沒有特異性,必須結合臨床進行綜合判斷,然而對於癲癇則有決定性的診斷價值,在闐癇發作間歇期,腦電圖可有陣發性高幅慢波、棘波、尖波、棘一慢波綜合等所謂「痛性放電」表現。為了提高腦電圖的陽性率,可依據不同的病變部位採用不同的電極放置方法。如鼻咽電極、鼓膜電極和蝶骨電極,在開顱時也可將電極置於皮層(皮層電極)或埋入腦深部結構(深部電極);此外,還可使用各種誘發試驗,如睜閉眼、過度換氣、閃光刺激、睡眠誘發、剝奪睡眠誘發以及靜脈注射美解眠等。但蝶骨電極和美解眠誘發試驗等方法,可給病人帶來痛苦和損害,須在有經驗者指導下進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近年來又有了遙控腦電圖和24小時監測腦電圖。
(二)腦電地形圖(BEAM)
是在EEG的基礎上,將腦電信號輸入電腦內進行再處理,通過模數轉換和付立葉轉換,將腦電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處理成為腦電功率譜,按照不同頻帶進行分類,依功率的多少分級,最終使腦電信號轉換成一種能夠定量的二維腦波圖像,此種圖像能客觀地反映各部電位變化的空間分布狀態,其定量標志可以用數字或顏色表示,再用列印機列印在顱腦模式圖上,或貯存在軟盤上。它的優越性在於能發現EEG中較難判別的細微異常,提高了陽性率,且病變部點陣圖像直觀醒目,定位比較准確,從而客觀對大腦機能進行評價。主要應用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早期診斷及療效予後的評價,小兒腦發育與腦波變化的研究,視覺功能的研究,大浮腫瘤的定位以及精神葯物的研究等。
異常的EEG模式如果包括了整個大腦。意味著廣泛的腦功能失調,異常的如果是局灶的,則提示有局灶的腦功能異常。EEG有可能提示大腦疾病的診斷,某些特殊EEG模式能夠提示特定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