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開始官服固定為什麼顏色
❶ 請問:古代各級官服都是什麼樣式什麼顏色的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艷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朴、潔凈、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襕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參考資料:http://www.cmfu.com/readmaterial.asp?id=89
❷ 漢朝官服顏色究竟是五時色還是文黑武紅
西漢建立時,初期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尚黑色,官服是清一色的黑。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它的特點是象蟬一樣的頭冠(帽子)、紅色的衣服、象田字狀的領子、戴玉、紅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縫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緣黑色邊,作為朝服的中衣,需緣紅色邊,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服飾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禪衣裡面有中衣、深衣,其形與禪衣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官員在上朝時都要穿黑色禪衣。
到東漢,男子穿深衣的已經不多了,一般為直裾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這種服式既長又寬,從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沒有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
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❸ 古代穿衣有講究,各個官員穿的衣服都是什麼顏色
以明朝為例:
五至七品穿青色;
八九品穿綠色;
四、五品的官員可以穿紅色;
三品以上穿紫色。
中國古代老百姓的服飾在主要以白衣為主,因為白衣造價很便宜,又不需要染色、最適合沒有錢的老百姓。
(3)兩漢開始官服固定為什麼顏色擴展閱讀: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達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這種綉龍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裝,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
除了織有金盤龍紋的圓領窄袖黃袍外,還有折角向上巾,玉帶和皮靴幾種成分。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❹ 漢代有什麼官服制度品階不同的大臣有何不同
在漢初的時候是沒有什麼變化的,都是承襲著秦代的官服。顏色上都是以深色為主,當然也是有艷麗顏色的,只是不多。對於官員服裝的變化主要就是面料上的,就如同我們買的車,有的是外形一樣的,但是人家的是高配,你是低配而已,有的就是頂配了!這些就是漢初的時候官府的形制。
對於漢代的服飾,我們看到的就是顏色和材質的變化,說明那個時候君臣關系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平等的,到了之後,大臣的地位逐漸降低了,君主的地位提升了,衣服的技術也提高了,所以,不同規制的服裝也呈現出來了,才會有明清時期的官員品級不同,服裝的顏色和圖案不一致的現象,你覺得漢代的服裝哪個更加漂亮?
❺ 漢朝的官服為什麼文官是黑色的,武官是紅色的
文官的官服是黑色是因為站在朝堂上要肅穆,表示出言要謹慎.武將穿紅衣是因為軍隊的士氣可升而不可降,一直高昂著.迷信的說法是武將是一定要見血的,不然出征必敗,所以紅衣帶指血衣.
❻ 漢朝官服顏色究竟是五時色還是文黑武紅
文黑武紅!文官的官服是黑色是因為站在朝堂上要肅穆,表示出言要謹慎.武將穿紅衣是因為軍隊的士氣可升而不可降,一直高昂著.迷信的說法是武將是一定要見血的,不然出征必敗,所以紅衣帶指血衣.
❼ 關於漢朝古代服裝的顏色特點
漢朝尚火德,所以服裝主紅色和黑色。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漢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的地位,建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官吏佩綬制度。佩綬又稱印綬,所謂「綬」就是官印上的絲帶。
漢朝制度規定:皇帝、太皇太後、太後、皇後的佩綬是赤黃色,侯王的佩綬是深紅色,諸國貴人、相國的佩綬是綠色,公、侯、將軍的佩綬是紫色,紫色以下的佩綬分別是青色、黑色、黃色。在漢朝官場里印綬及其色彩是官階的重要標志。
普通老百姓的服飾色彩只能用復色,如茶褐色、黃棕色、棕色、灰色、銀灰色和粉綠色。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後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後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7)兩漢開始官服固定為什麼顏色擴展閱讀:
漢代人喜歡鮮艷的色彩。在洛陽發現的幾座漢墓壁畫里的人物服飾和漢墓出土的一些陶俑的服飾,總體上女子服色較男子的服色更加豐富鮮艷。雖年代久遠,但本色鮮亮依稀可見。
在漢代長達四百年的統治中,曾分別崇尚水德、土德、火德,衣服也以尊尚的不同,分別以黑色、黃色、紅色為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來民族文化的融入,漢朝人在服裝上展示出開放的氣勢,開始注意色彩搭配的鮮艷,展現審美和生活情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朝服飾
❽ 漢朝官服顏色究竟是五時色還是文黑武紅如題 謝謝了
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❾ 為什麼漢朝的官服文官是黑色的然而武官是紅色的
漢初承接秦制,尚黑色,官服是清一色的黑。之後出來了個五行理論,於是在漢朝究竟是什麼德行上吵得不可開交,於是有一段時間(東漢初到中期)是按季節換顏色的,到東漢末年,大概是大家實在是懶得在這種事情上折騰了,於是終於是確定了國德為火,尚赤。於是在老三國里,高級官員也就穿赤色的朝服了,但這並不是說之前按季節換款式的習慣就此絕跡。至少在地方上,還是保留到了西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