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為什麼眼睛一高一低
Ⅰ 畢加索的畫的特點有哪些特徵
畢加索的畫的特點
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後來畫風是以拼貼手法實現的立體主義。總的來說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是他的最大特點。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畢加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親或可憎,或誠摯或裝假,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於的是自由。
畢加索的作品風格
畢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加索的世紀。
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加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加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畢加索完成的作品統計約多達六萬到八萬件,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台服裝等造型表現。在畢加索1973年過世之後,世界各大美術館不斷推出有關他的各類不同性質的回顧展,有關畢加索的話題不斷,而且常常帶有新的論點,彷彿他還活在人間。
畢加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
30歲以後畢加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一,連續和穩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親或可憎,或誠摯或裝假,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於的是——自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加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定,不要偏見,什麼都不要,又什麼都想要去創造。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象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聖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藝術作品是偉大的人物創造的。
立體主義
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龍的展覽上,當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看到畢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風格新奇獨特的作品時,不由得驚嘆道:「這不過是一些立方體呀!」同年,評論家沃塞爾在《吉爾·布拉斯》雜志上,借馬蒂斯的這一說法,對布拉克展於卡思維勒畫廊的作品評論說:「布拉克將一切都縮減在立方體之中」。他首先採用了「立體主義」這個字眼。後來,作為對畢加索和布拉克所創的畫風及畫派的指稱,「立體主義」(Cubism)的名字便約定俗成了。
在西方現代藝術中外,立體主義是一個具有重大影響的運動和畫派。其藝術追求與塞尚的藝術觀有著直接的關聯。立體派畫家自己便曾聲稱:「誰理解塞尚誰就理解立體主義」(哈德史·奧斯本《20世紀藝術中的抽象和技巧》,四川美術出版社,1978年,第87頁)。
立體派畫家受到塞尚「用圓柱體、球體和圓錐體來處理自然」的思想啟示,試圖在畫中創造結構美。他們努力地消減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現性的成分,力求組織起一種幾何化傾向的畫面結構。雖然其作品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具象性,但是從根本上看,他們的目標卻與客觀再現大相徑庭。他們從塞尚那裡發展出一種所謂「同時性視象」的繪畫語言,將物體多個角度的不同視象,結合在畫中同一形象之上。例如在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一畫上,正面的臉上卻畫著側面的鼻子,而側面的臉上倒畫著正面的眼睛。
一般說來,《亞維農的少女》是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而立體主義運動則通常可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謂分析立體主義。畫家們繼承塞尚對繪畫結構進行理性分析的傳統,試圖通過對空間與物象的分解與重構,組建一種繪畫性的空間及形體結構。
1912年以後,立體主義運動進入第二階段,通常稱為綜合立體主義。此時在畫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體仍然支離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於裝飾性。畫家們新創出一種以實物來拼貼畫面圖形的'藝術手法和語言,進一步加強了畫面的肌理變化,並向人們提出了自然與繪畫何者是現實,何者是幻覺的問題。立體主義雖然是繪畫上的風格,但對20世紀的雕塑和建築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畢加索的主要作品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這一時期他筆下的物象,無論是靜物、風景還是人物,都被徹底分解了,使觀者對其不甚了了。雖然每幅畫都有標題,但人們很難從中找到與標題有關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體與背景相互交融,使整個畫面布滿以各種垂直、傾斜及水平的線所交織而成的形態各異的塊面。在這種復雜的網路結構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現,可即刻間便又消解在紛繁的塊面中。色彩的作用在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畫上似乎僅有一些單調的黑、白、灰及棕色。實際上,畫家所要表現的只是線與線、形與形所組成的結構,以及由這種結構所發射出的張力。
1912年起,畢加索轉向其「綜合立體主義」風格的繪畫實驗。他開始以拼貼的手法進行創作。這幅題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顯示了這種新風格。
在這幅畫上,我們可分辨出幾個基於普通現實物象的圖形:一個瓶子、一隻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們都是以剪貼的報紙來表現的。在這里,畫家所關注的焦點,其實仍然是基本形式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此時卻是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對待。在分析立體主義的作品中,物象被縮減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為許多的小塊面。畢加索以這些塊面為構成要素,在畫中組建了物象與空間的新秩序。他通過並置和連接那些筆觸短促而奔放的塊面,獲得一種明晰剔透的畫面結構,反映了某種嚴格而理性的作畫程序。而如今,在綜合立體主義的作品上,他所採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現實物象為起點,將物象朝著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為起點,將基本的形狀及塊面轉化為客觀物象的圖形。
這就是說,他在表現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經把一個抽象的畫面結構,組織和安排妥當了。通過對塗繪及筆觸的舍棄,他甚至獲得一種更為客觀的真實。他採用報紙、牆紙、木紋紙,以及其他類似的材料,拼貼出不同形狀的塊面。這些塊面,一方面顯示著畫以外的那個世界,另一方面則以其有機的組合而顯示出畫的自身世界的統一性和獨立性。難怪他的畫商及好友卡恩維勒會如此地評價他:「即使沒有擺弄畫筆的本領,他也能搞出絕佳的作品。」在這幅拼貼的畫上,左邊的一塊報紙表示一隻瓶子,那塊印有木紋的紙,則代表著一把提琴。而幾根用木炭筆勾畫的堅挺的線條,則使這種轉換得以實現,並且將那些不相乾的拼貼材料,納入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中。
這種拼貼的藝術語言,可謂立體派繪畫的主要標志。畢加索曾說:「即使從美學角度來說人們也可以偏愛立體主義。但紙粘貼才是我們發現的真正核心。」在這種拼貼語言的運用中,畢加索顯然比別的立體派畫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為大膽和富於幻想。別的畫家在拼貼不同的紙片時,多少要顧及到是否符合現實邏輯的問題,他們總是把木紋紙限於表示木質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畢加索則全然擺脫這種約束。在他的畫上,一張花紋牆紙可用來表現桌面,一張報紙也可剪貼成小提琴。畢加索曾在與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談中,闡述了他對於拼貼的看法:
「使用紙粘貼的目的是在於指出,不同的物質都可以引入構圖,並且在畫面上成為和自然相匹敵的現實。我們試圖擺脫透視法,並且找到迷魂術(trompe L'esprit)。報紙的碎片從不用來表示報紙,我們用它來刻畫一隻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張面孔。我們從不根據素材的字面意義使用它,而是脫離它的習慣背景,以便在本源視覺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後定義之間引起沖突。如果報紙碎片可以變成一隻瓶子,這就促使人們思考報紙和瓶子的好處。物品被移位,進入了一個陌生的世界,一個格格不入的世界。我們就是要讓人思考這種離奇性,因為我們意識到我們孤獨地生活在一個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侶筆下的畢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頁)
《亞威農少女》
畢加索作,1907年,油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而轉向一種新畫風的探索。於是,他畫出了一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亞威農少女》。這幅不可思議的巨幅油畫,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亞威農少女》始作於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間曾多次修改。畫中五個裸體的女人和一組靜物,組成了富於形式意味的構圖。
這幅畫的標題是由畢加索的朋友安德魯·塞爾曼所加,據說畢加索本人對之並不喜歡。但不管怎樣,這只不過是作品名稱罷了。在現代藝術中,標題與作品的相關性越來越小,畫家們常常有意識地不以標題來說明作品的內容。畢加索這幅《亞威農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該畫原先的構思,是以性病的諷喻為題,取名《罪惡的報酬》,這在最初的草圖上一目瞭然;草圖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髏,讓人聯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虛空」。然而在此畫正式的創作過程中,這些軼事或寓意的細節,都被畫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終的震撼力,並不是來自任何文學性的描述,而是來自它那繪畫性語言的感人力量。
這幅畫,可謂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畫面左邊的三個裸體的女人的形象,顯然是古典型人體的生硬變形;而右邊兩個裸體的女人那粗野、異常的面容及體態,則充滿了原始藝術的野性特質。野獸派畫家發現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並將它們介紹給畢加索。然而用原始藝術來摧毀古典審美的,是畢加索,而不是野獸派畫家。在這幅畫上,不僅是比例,就連人體有機的完整性和延續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這幅畫(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在這里,畢加索破壞了許多東西,可是,在這破壞的過程中他又獲得了什麼呢?當我們從第一眼見到此畫的震驚中恢復過來,便開始發現,那種破壞卻是相當地井井有條:所有的東西,無論是形象還是背景,都被分解為帶角的幾何塊面。我們注意到,這些碎塊並不是扁平的,它們由於被襯上陰影而具有了某種三度空間的感覺。我們並不總能確定它們是凹進去還是凸出來;它們看起來有的像實體的塊面,有的則像是透明體的碎片。這些非同尋常的塊面,使畫面具有了某種完整性與連續性。
從這幅畫上,可看出一種在二維平面上表現三維空間的新手法,這種手法早在塞尚的畫中就已採用了。我們看見,畫面中央的兩個形象臉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卻畫成了側面;左邊形象側面的頭部,眼睛卻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視象被結合在同一個形象上。這種所謂「同時性視象」的語言,被更加明顯地用在了畫面右邊那個蹲著的形象上。這個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於受到分解與拼接的處理,而脫離了脊柱的中軸。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長,暗示著向深處的延伸;而那頭部也被擰了過來,直楞楞地對著觀者。畢加索似乎是圍著形象繞了180度之後,才將諸角度的視象綜合為這一形象的。這種畫法,徹底打破了自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始的五百年來透視法則對畫家的限制。
畢加索力求使畫面保持平面的效果。雖然畫上的諸多塊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們並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畫面顯示的空間其實非常淺,以致該畫看起來好像表現的是一個浮雕的圖像。畫家有意地消除人物與背景間的距離,力圖使畫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個面上顯示。假如我們對右邊背景的那些藍色塊面稍加註意,便可發現畫家的匠心獨具。藍色,通常在視覺上具有後退的效果。畢加索為了消除這種效果,便將這些藍色塊勾上耀眼的白邊,於是,它們看上去就拚命地向前凸現了。
實際上,《亞威農少女》是一個獨立的繪畫結構,它並不關照外在的世界。它所關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構成的世界。它脫胎於塞尚那些描繪浴女的紀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種不同於自然秩序的秩序,組建了一個純繪畫性的結構。
《卡思維勒像》
《卡思維勒像》,畢加索作,1910年,油畫,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藝術中心藏。
畢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繪畫,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張力。
這幅《卡思維勒像》,清楚顯示了畢加索是怎樣將這種分析立體主義的繪畫語言,用於某個具體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費解的是,恰是在這種分解形象和舍棄色彩的極端抽象變形的描繪中,畢加索始終不肯放棄對於模特兒的參照。為了畫這幅畫,他讓他的這位老朋友卡思維勒先生耐著性子擺好姿勢,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厭其煩地細心分解形體,從而獲得一種似乎由層層交迭的透明色塊所形成的畫面結構。畫中色彩僅有藍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這里只充當次要的角色。雖然在線條與塊面的交錯中,卡思維勒先生形象的輪廊還能隱約顯現,然而人們卻難以判斷其與真人的相似性。
研究畢加索的最著名的專家羅蘭·彭羅斯,在看了這幅畫後,曾作過這樣的評述:「每分出一個面來,就導致鄰近部分又分出一個平面,這樣不斷向後移動,不斷產生直接感受,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層層漣漪。視線在這些漣漪中游動,可以在這里和那裡捕捉到一些標志,例如一個鼻子、兩隻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齊的頭發、一條表鏈以及一雙交叉的手。但是,當視線從這一點轉向那一點時,它會不斷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來游去的樂趣,因為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這樣的畫面,就會產生想像;這種畫面盡管模稜兩可,卻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這種新現實的勻稱和諧生命的推動下,它會滿心歡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釋。」(文物出版社《畢加索》,1998年,第10頁)
畢加索的風格
畢加索的作品特點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
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親或可憎,或誠摯或裝假,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於的是——自由。
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加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定,不要偏見,什麼都不要,又什麼都想要去創造。
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象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聖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藝術作品是偉大的人物創造的。
(1)畢加索為什麼眼睛一高一低擴展閱讀: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
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徵,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
Ⅱ 畢加索的故事
1、畢加索故事一
由1900年起畢加索一直往來於西班牙及巴黎之間。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
他結交了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爾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爾的房東的女兒馬德萊娜,他為馬德萊娜繪了幾幅肖像。其時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羅那大行其道的象徵主義影響。
畢加索當時的生活條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爾與土魯斯·勞特累克畫風的影響,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時染上的西班牙式的憂傷主義,這時期的作品彌漫著一片陰沉的藍郁。
2、畢加索故事二
1881年10月25日黃昏,馬拉加市中心的馬爾塞德廣場和往常一樣,聚集著三三兩兩的人群。一群群鴿子飛起又落下,引得市民和旅遊者們紛紛贊美。
忽然,一位醫生急匆匆地從廣場穿過,驚得正在覓食的鴿子「轟」地一聲飛上天空。醫生是急著去接生的。顯然這是個不願意順順當當地來到人間的小生命。
經過幾個小時的折騰,孩子終於安全降生,發出了洪亮的哭聲。這是當晚的11點15分。嬰兒的父親是一所藝術學校的美術教師,名叫唐·若塞·路易斯·柏拉斯哥。
當年31歲;母親叫多妮亞·瑪麗亞·畢加索·瑜·洛佩茲,26歲。這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也是他們愛情的結晶。孩子出生第三天,父母給兒子取了名字——巴柏羅·路易斯·畢加索。
讓兒子姓母姓是父親的主意,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姓在西班牙太普通了,所以在孩子的姓中又加上了母親的姓:畢加索。這就是響徹世界的畫壇巨子畢加索名字的由來。
3、畢加索故事三
1943年,他結識了法蘭絲娃·季洛,與她在昂蒂布的米迪同居。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繪畫了一系列的靜物畫,並創作陶瓷。
他的兒子克洛德於1947年出生,1949年再誕下女兒帕洛瑪。他的作品中除了顯示這種簡單家庭生活的快樂之外,還表達了他對政治的承擔:1944年繪制《骸骨的藏室》。
1947年有《為了法國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繼續繪畫靜物、風景、肖像……1950年,庫爾貝的《塞納河邊的女人》啟動了他的圍繞名家大師作品的變奏創作。
4、畢加索故事四
畢加索討厭課堂上老師教的那些枯燥的東西,他的眼睛總是盯著老師的掛鍾,盼望那該死的指針能走快一些。「先生,我要上廁所。」
「不是剛上課嗎?」被打斷講課的老師不耐煩,「去吧!去吧!」畢加索走出教室,東瞅瞅西看看,實在無處可去,便又走回了教室,但沒過一會,他又坐不住了。
「先生,我能為你畫像嗎?」他脫口而出。「什麼?你給我畫像!」老師氣壞了,瞪著他說:「去吧,去吧,上廁所去吧。」
畢加索在課堂上搗亂的事被父親知道了,父親並沒有批評他,「孩子,你真的想畫像?」畢加索說:「是的,我討厭上課,只想畫像!」後來父親把畢加索送到了當地有名的美術學校。
5、畢加索故事五
1954年,法蘭絲娃·季洛離開畢加索。畢加索在瓦洛里斯結識了賈桂琳·羅克,之後便與這女人共度余年。1959年之前他們居於康城。
他在康城為德拉克魯的《阿爾及爾的女人》與貝拉斯克斯的《宮女》埋頭作畫,同時繼續《畫室》的後續工作。他先搬到沃韋納蓋斯,然後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
繼續他的變奏系列創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僅在這13年內,在目錄中記載的作品已超過千件,種類分別有版畫、素描和油畫等。畢加索於1973年逝世,終年92歲。
Ⅲ 畢加索就是色盲嗎
畢加索是個色盲,紅綠色盲,他的很多畫面都是紅色,綠草地,牛身子等都是紅顏色,一直以來,人們敬畏他的大師身份,狂熱地研究他不同的著色方式,以為大師是抽象畫的抽象藝術,直到科學證實他是個色盲,各種吹捧紅色的聲音才消失。可見人類是多麼喜歡...
Ⅳ 有誰能跟我講下畢加索嗎畢加索那種兩隻眼睛在一個側面的臉上的畫,說明了什麼啊
這是畢加索立體主義的代表作。
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他在平面的畫面中畫立體的東西,不是視覺上的立體,而是從不同面,如正面側面來觀察一個事物,然後把幾個角度的觀察結果反應到一個平面中,就成了這樣。有的是從側面看的,有的是從正面看的。這也就是立體主義的特點。
Ⅳ 畢加索為什麼喜歡把畫面弄的這么平面
首先畢加索分析立體主義時期就沒把3維空間放在眼裡,3維空間在600年前文藝復興時期就被西人玩爛了,他們也是上了小學就會的。所以畢加索才不屑去描繪什麼3維空間,他要畫的是4維:
4維就要求將物體前邊、後邊、上邊、下邊、左邊、右邊全都要畫在一起,所以我們看他的畫只能是"平面"的。實際上是他圍著模特走了一圈的結果 ,是一種"超立體",所以叫「立體主義」。因此畢加索的一張畫里經常有側面的輪廓,正面的眼睛,搞不好還有後面的屁股,是原於他觀察的位置改變了。但是盡管最後形象如此錯位, 他的畫面仍是完整的,我們可以試著從他的畫中拿掉一個東西,哪怕是一跟線,效果馬上就會不平衡了,他就像寫意國畫一樣算計著畫里應有的東西.
將亂七八糟,前後左右組合得平衡有續, 其間的過程,就是畫這種畫最享受的地方。有興趣可以試著玩一下,不要求畫得像誰,把模特每個方向你覺得最丑的地方湊起來,而且各個零件的安排還平衡有序,那麼,恭喜你已經是藝術家了。 關鍵是畢老敢第一個這樣做,而我們知道也沒做,就如我們哪怕是被蘋果砸到死也不會發表萬有引力一樣。
畢加索基於這種方法,逐漸的熟練,提煉,再加進其他的文化元素(比如牛)……逐漸發展形成了他表達情感,表達內心的方法和途徑。他的方法就反傳統的,所以我們就不能用自己的保守去判斷,但是人唯一不變的是情感。喜悅,憤怒,焦慮,是人都一樣,而畫畫表達的就是這種東西,我們站在畫前,不用管是抽象還是具像,不要老像看明白畫的是人還是鬼,靜靜凝視著畫面,只要它給我們感覺到情感的存在,感覺到彷徨,憂傷,詩意或是痛苦,憤怒,只要感覺到了,請買下它,沒錯!今天的藝術,用什麼畫法,用什麼手段都無所謂,關鍵是如何用那些「離奇」的手法傳遞給人最普通的情感,震撼人的心靈。
根據本帥哥判斷,畢加索立體主義後期的才開始表達他本能的情感,比如《格爾尼卡》痛恨戰爭,而之前的則更多是享受「組合創造的快感」。
http://huangyuancom.blog.163.com/blog/static/18224948200851023640626/
Ⅵ 畢加索的怪異人像 如何理解
究其藝術,畢加索是豐富而復雜的。他的怪異的人像是他立體主義風格的體現,他可能把左眼睛畫到右臉上了,他可能把側面臉畫成正面臉了。他的立體主義觀是非常規的立體思維方式,其構建的規則是「破壞性重構」,即將常規的立體秩序打亂,再按自己的需要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視覺形象。理解了他的立體構建的創作方式,我們便可以很好地分析和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內容。看似怪異的人像,其實是他從客觀視覺到主觀視覺的再一次的創作變革。
Ⅶ 聽說畢加索的畫是因為他的眼睛有什麼病,才畫成那樣,是嗎
眼睛沒毛病,嘴歪。
Ⅷ 畢加索的畫有什麼特點
畢加索的畫的特點: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後來畫風是以拼貼手法實現的立體主義。總的來說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是他的最大特點。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畢加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親或可憎,或誠摯或裝假,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於的是自由。
畢加索(1881-1973),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畢加索漢語全名:巴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諾·瑪麗亞·德·洛斯雷梅迪奧斯·西普里亞諾·德拉聖蒂西馬·特林尼達德·魯伊斯·畢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