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為什麼看起來顏色發藍
㈠ 為什麼有的星星會變色
恆星的顏色變化與其溫度有關,其溫度與恆星的演化階段有關(當然,還與恆星的體積有關,這是題外話)。 每個恆星都經歷由星雲-主序星-紅巨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星雲—………… 主序星階段顏色最為豐富,有白色、藍色、黃色等等 進入紅巨星階段,星體開始老化,變成紅巨星,就顯出紅色 然後進一步老化變成白矮星、中子星 最後變成黑洞, 變成黑洞,就不是發光,而是吸光了 恆星的演化 當星際物質凝聚成恆星後,恆星的演化就決定於其內部的核反應過程,在穩定狀態下,恆星向內的萬有引力和向外的運動壓力及輻射壓達到平衡。但在某些情況下,這個平衡條件會受到破壞,在不同演化階段的恆星有不同的觀測表現。 恆星的誕生 在星際空間普遍存在著極其稀薄的物質,主要由氣體和塵埃構成。它們的溫度約10~100K,密度約10-24~10-23g/cm3,相當於1cm3中有1~10個氫原子。星際物質在空間的分布並不是均勻的,通常是成塊地出現,形成彌漫的星雲。星雲里3/4質量的物質是氫,處於電中性或電離態,其餘約是氦以及極少數比氦更重的元素。在星雲的某些區域還存在氣態化合物分子,如氫分子、一氧化碳分子等。如果星雲里包含的物質足夠多,那麼它在動力學上就是不穩定的。在外界擾動的影響下,星雲會向內收縮並分裂成較小的團塊,經過多次的分裂和收縮,逐漸在團塊中心形成了緻密的核。當核區的溫度升高到氫核聚變反應可以進行時,一顆新恆星就誕生了。' 主序星 恆星以內部氫核聚變為主要能源的發展階段就是恆星的主序階段。處於主序階段的恆星稱為主序星。主序階段是恆星的青壯年期,恆星在這一階段停留的時間占整個壽命的90%以上。這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向外膨脹和向內收縮的兩種力大致平衡,恆星基本上不收縮也不膨脹。恆星停留在主序階段的時間隨著質量的不同而相差很多。質量越大,光度越大,能量消耗也越快,停留在主序階段的時間就越短。例如:質量等於太陽質量的15倍、5倍、1倍、0.2倍的恆星,處於主序階段的時間分別為一千萬年、七千萬年、一百億年和一萬億年。 目前的太陽也是一顆主序星。太陽現在的年齡為46億多年,它的主序階段已過去了約一半的時間,還要50億年才會轉到另一個演化階段。與其他恆星相比,太陽的質量、溫度和光度都大概居中,是一顆相當典型的主序星。主序星的很多性質可以從研究太陽得出,恆星研究的某些結果也可以用來了解太陽的某些性質。 紅巨星與紅超巨星 當恆星中心區的氫消耗殆盡形成由氦構成的核球之後,氫聚變的熱核反應就無法在中心區繼續。這時引力重壓沒有輻射壓來平衡,星體中心區就要被壓縮,溫度會急劇上升。中心氦核球溫度升高後使緊貼它的那一層氫氦混合氣體受熱達到引發氫聚變的溫度,熱核反應重新開始。如此氦球逐漸增大,氫燃燒層也跟著向外擴展,使星體外層物質受熱膨脹起來向紅巨星或紅超巨星轉化。轉化期間,氫燃燒層產生的能量可能比主序星時期還要多,但星體表面溫度不僅不升高反而會下降。其原因在於:外層膨脹後受到的內聚引力減小,即使溫度降低,其膨脹壓力仍然可抗衡或超過引力,此時星體半徑和表面積增大的程度超過產能率的增長,因此總光度雖可能增長,表面溫度卻會下降。質量高於4倍太陽質量的大恆星在氦核外重新引發氫聚變時,核外放出來的能量未明顯增加,但半徑卻增大了好多倍,因此表面溫度由幾萬開降到三、四千開,成為紅超巨星。質量低於4倍太陽質量的中小恆星進入紅巨星階段時表面溫度下降,光度卻急劇增加,這是因為它們外層膨脹所耗費的能量較少而產能較多。 預計太陽在紅巨星階段將大約停留10億年時間,光度將升高到今天的好幾十倍。到那時侯,地面的溫度將升高到今天的兩三倍,北溫帶夏季最高溫度將接近100℃。 大質量恆星的死亡 大質量恆星經過一系列核反應後,形成重元素在內、輕元素在外的洋蔥狀結構,其核心主要由鐵核構成。此後的核反應無法提供恆星的能源,鐵核開始向內坍塌,而外層星體則被炸裂向外拋射。爆發時光度可能突增到太陽光度的上百億倍,甚至達到整個銀河系的總光度,這種爆發叫做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後,恆星的外層解體為向外膨脹的星雲,中心遺留一顆高密天體。 金牛座里著名的蟹狀星雲就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發的遺跡。超新星爆發的時間雖短不及1秒,瞬時溫度卻高達萬億K,其影響更是巨大。超新星爆發對於星際物質的化學成分有關鍵影響,這些物質又是建造下一代恆星的原材料。 超新星爆發時,爆發與坍塌同時進行,坍塌作用使核心處的物質壓縮得更為密實。理論分析證明,電子簡並態不足以抗住大坍塌和大爆炸的異常高壓,處在這么巨大壓力下的物質,電子都被擠壓到與質子結合成為中子簡並態,密度達到10億噸/立方厘米。由這種物質構成的天體叫做中子星。一顆與太陽質量相同的中子星半徑只有大約10千米。 從理論上推算,中子星也有質量上限,最大不能超過大約3倍太陽質量。如果在超新星爆發後核心剩餘物質還超過大約3倍太陽質量,中子簡並態也抗不住所受的壓力,只能繼續坍縮下去。最後這團物質收縮到很小的時候,在它附近的引力就大到足以使運動最快的光子也無法擺脫它的束縛。因為光速是現知任何物質運動速度的極限,連光子都無法擺脫的天體必然能束縛住任何物質,所以這個天體不可能向外界發出任何信息,而且外界對它探測所用的任何媒介包括光子在內,一貼近它就不可避免地被它吸進去。它本身不發光並吞下包括輻射在內的一切物質,就象一個漆黑的無底洞,所以這種特殊的天體就被稱為黑洞。黑洞有很多奇特的性質,對黑洞的研究在當代天文學及物理學中有重大的意義。 恆星的顏色和溫度 夜晚的星空,粗看起來星星都是亮晶晶的,但仔細看來有的發紅、有的發黃、有的發藍、也有的發白。我們有這樣的常識:藍白色的火焰溫度高,紅色的火焰溫度低。天上的星星也是如此。它們的不同顏色代表表面溫度的不同。一般說來,藍色恆星表面溫度在10000 K以上,如參宿七、水委一和軒轅十四等。白色恆星表面溫度在11500~7700 K,如天狼星、織女星、牛郎星、北落師門和天津四等。黃色恆星表面溫度在6000~5000 K,如太陽、五車二和南門二等。紅色恆星表面溫度在3600~2600 K,如參宿四和心宿二等。新建的光譜L型矮星的表面溫度在2000~1500 K。
㈡ 為什麼星星有的是藍的
星星的顏色即恆星的顏色變化與其溫度有關,其溫度與恆星的演化階段有關
主序星階段顏色最為豐富,有白色、藍色、黃色等等
進入紅巨星階段,星體開始老化,變成紅巨星,就顯出紅色
然後進一步老化變成白矮星、中子星
我們有這樣的常識:藍白色的火焰溫度高,紅色的火焰溫度低.天上的星星也是如此.它們的不同顏色代表表面溫度的不同.一般說來,藍色恆星表面溫度在10000 K以上,如參宿七、水委一和軒轅十四等.白色恆星表面溫度在11500~7700 K,如天狼星、織女星、牛郎星、北落師門和天津四等.黃色恆星表面溫度在6000~5000 K,如太陽.紅色恆星表面溫度在3600~2600 K.
㈢ 為什麼天上的星星看上去是藍色的
多數下,高溫的恆星才能被肉眼直接看到.
藍色的溫度最高.
2、白光是由七種顏色組合而成. 其中藍色光波長較短,容易被看到.
(較遠距離發出來的白光,顯現在人眼中多數呈藍色)
㈣ 為什麼星星有不同顏色
星星顏色的不同,說明它的表面溫度不同。太陽光看上去是白色的,實際上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光組成。星星的溫度越高,它發出的光線中藍光的成分就越多,看上去這顆星就呈藍色;如果這顆星的溫度很低,那它發出來的光線中紅光的成分多,看上去它就是一顆紅顏色的星星了。我們可以根據星星的顏色,來估計一顆恆星的表面溫度大約是多少。太陽看上去是白顏色的,它的表面溫度是6000℃;織女星也發出白色光,但它發出的光比太陽光更白,它的溫度也就比太陽高,差不多有10000℃;天蠍座那顆亮亮的「心宿二」,從它的火紅色就可知道它的表面溫度不會超過3600℃。
編輯推薦:
㈤ 為什麼天上的星星會閃出不同顏色
仔細觀察天空的星星,你就會發現星星的顏色是不一樣的:有的發紅,有的發白,有的發藍。。。
這是由於星星的表面的溫度不同造成的。看上去白色的光,實際上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7種顏色組成的。星星的溫度高,發出的藍色光多;溫度低,發出的紅色光就多。
太陽看上去是黃顏色的,大約有6000攝氏度。室女座的星星看上去是藍白色的,那溫度也至少有10000攝氏度。獵戶座呈現紅色,表面溫度
㈥ 為什麼天空上有的星星會變色
恆星的顏色變化與其溫度有關,其溫度與恆星的演化階段有關(當然,還與恆星的體積有關,這是題外話)。
每個恆星都經歷由星雲-主序星-紅巨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星雲—…………
主序星階段顏色最為豐富,有白色、藍色、黃色等等
進入紅巨星階段,星體開始老化,變成紅巨星,就顯出紅色
然後進一步老化變成白矮星、中子星
最後變成黑洞,
變成黑洞,就不是發光,而是吸光了
恆星的演化
當星際物質凝聚成恆星後,恆星的演化就決定於其內部的核反應過程,在穩定狀態下,恆星向內的萬有引力和向外的運動壓力及輻射壓達到平衡。但在某些情況下,這個平衡條件會受到破壞,在不同演化階段的恆星有不同的觀測表現。
恆星的誕生
在星際空間普遍存在著極其稀薄的物質,主要由氣體和塵埃構成。它們的溫度約10~100K,密度約10-24~10-23g/cm3,相當於1cm3中有1~10個氫原子。星際物質在空間的分布並不是均勻的,通常是成塊地出現,形成彌漫的星雲。星雲里3/4質量的物質是氫,處於電中性或電離態,其餘約¼是氦以及極少數比氦更重的元素。在星雲的某些區域還存在氣態化合物分子,如氫分子、一氧化碳分子等。如果星雲里包含的物質足夠多,那麼它在動力學上就是不穩定的。在外界擾動的影響下,星雲會向內收縮並分裂成較小的團塊,經過多次的分裂和收縮,逐漸在團塊中心形成了緻密的核。當核區的溫度升高到氫核聚變反應可以進行時,一顆新恆星就誕生了。'
主序星
恆星以內部氫核聚變為主要能源的發展階段就是恆星的主序階段。處於主序階段的恆星稱為主序星。主序階段是恆星的青壯年期,恆星在這一階段停留的時間占整個壽命的90%以上。這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向外膨脹和向內收縮的兩種力大致平衡,恆星基本上不收縮也不膨脹。恆星停留在主序階段的時間隨著質量的不同而相差很多。質量越大,光度越大,能量消耗也越快,停留在主序階段的時間就越短。例如:質量等於太陽質量的15倍、5倍、1倍、0.2倍的恆星,處於主序階段的時間分別為一千萬年、七千萬年、一百億年和一萬億年。
目前的太陽也是一顆主序星。太陽現在的年齡為46億多年,它的主序階段已過去了約一半的時間,還要50億年才會轉到另一個演化階段。與其他恆星相比,太陽的質量、溫度和光度都大概居中,是一顆相當典型的主序星。主序星的很多性質可以從研究太陽得出,恆星研究的某些結果也可以用來了解太陽的某些性質。
紅巨星與紅超巨星
當恆星中心區的氫消耗殆盡形成由氦構成的核球之後,氫聚變的熱核反應就無法在中心區繼續。這時引力重壓沒有輻射壓來平衡,星體中心區就要被壓縮,溫度會急劇上升。中心氦核球溫度升高後使緊貼它的那一層氫氦混合氣體受熱達到引發氫聚變的溫度,熱核反應重新開始。如此氦球逐漸增大,氫燃燒層也跟著向外擴展,使星體外層物質受熱膨脹起來向紅巨星或紅超巨星轉化。轉化期間,氫燃燒層產生的能量可能比主序星時期還要多,但星體表面溫度不僅不升高反而會下降。其原因在於:外層膨脹後受到的內聚引力減小,即使溫度降低,其膨脹壓力仍然可抗衡或超過引力,此時星體半徑和表面積增大的程度超過產能率的增長,因此總光度雖可能增長,表面溫度卻會下降。質量高於4倍太陽質量的大恆星在氦核外重新引發氫聚變時,核外放出來的能量未明顯增加,但半徑卻增大了好多倍,因此表面溫度由幾萬開降到三、四千開,成為紅超巨星。質量低於4倍太陽質量的中小恆星進入紅巨星階段時表面溫度下降,光度卻急劇增加,這是因為它們外層膨脹所耗費的能量較少而產能較多。
預計太陽在紅巨星階段將大約停留10億年時間,光度將升高到今天的好幾十倍。到那時侯,地面的溫度將升高到今天的兩三倍,北溫帶夏季最高溫度將接近100℃。
大質量恆星的死亡
大質量恆星經過一系列核反應後,形成重元素在內、輕元素在外的洋蔥狀結構,其核心主要由鐵核構成。此後的核反應無法提供恆星的能源,鐵核開始向內坍塌,而外層星體則被炸裂向外拋射。爆發時光度可能突增到太陽光度的上百億倍,甚至達到整個銀河系的總光度,這種爆發叫做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後,恆星的外層解體為向外膨脹的星雲,中心遺留一顆高密天體。
金牛座里著名的蟹狀星雲就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發的遺跡。超新星爆發的時間雖短不及1秒,瞬時溫度卻高達萬億K,其影響更是巨大。超新星爆發對於星際物質的化學成分有關鍵影響,這些物質又是建造下一代恆星的原材料。
超新星爆發時,爆發與坍塌同時進行,坍塌作用使核心處的物質壓縮得更為密實。理論分析證明,電子簡並態不足以抗住大坍塌和大爆炸的異常高壓,處在這么巨大壓力下的物質,電子都被擠壓到與質子結合成為中子簡並態,密度達到10億噸/立方厘米。由這種物質構成的天體叫做中子星。一顆與太陽質量相同的中子星半徑只有大約10千米。
從理論上推算,中子星也有質量上限,最大不能超過大約3倍太陽質量。如果在超新星爆發後核心剩餘物質還超過大約3倍太陽質量,中子簡並態也抗不住所受的壓力,只能繼續坍縮下去。最後這團物質收縮到很小的時候,在它附近的引力就大到足以使運動最快的光子也無法擺脫它的束縛。因為光速是現知任何物質運動速度的極限,連光子都無法擺脫的天體必然能束縛住任何物質,所以這個天體不可能向外界發出任何信息,而且外界對它探測所用的任何媒介包括光子在內,一貼近它就不可避免地被它吸進去。它本身不發光並吞下包括輻射在內的一切物質,就象一個漆黑的無底洞,所以這種特殊的天體就被稱為黑洞。黑洞有很多奇特的性質,對黑洞的研究在當代天文學及物理學中有重大的意義。
恆星的顏色和溫度
夜晚的星空,粗看起來星星都是亮晶晶的,但仔細看來有的發紅、有的發黃、有的發藍、也有的發白。我們有這樣的常識:藍白色的火焰溫度高,紅色的火焰溫度低。天上的星星也是如此。它們的不同顏色代表表面溫度的不同。一般說來,藍色恆星表面溫度在10000 K以上,如參宿七、水委一和軒轅十四等。白色恆星表面溫度在11500~7700 K,如天狼星、織女星、牛郎星、北落師門和天津四等。黃色恆星表面溫度在6000~5000 K,如太陽、五車二和南門二等。紅色恆星表面溫度在3600~2600 K,如參宿四和心宿二等。新建的光譜L型矮星的表面溫度在2000~1500 K。
㈦ 為什麼有的星星看上去是藍色的.有的是紅色的。200字
對於恆星來說,它的顏色代表的是它的表面溫度。恆星的表面溫度越高,就越藍;溫度越低,就越紅。
當恆星的表面溫度在2000~4000度時,它是紅色的。溫度到5000~7000度時,是橙色的。溫度到7000~8000度,呈黃色。溫度達到1萬度,就呈白色。溫度再高,到1萬度以上,看上去就是藍白色到藍色的了。正常恆星的最高溫度可達3萬度以上,是明亮的藍色。
㈧ 天上的星星為什麼看起來顏色不大一樣,有的發藍
天上的星星大多數都是恆星,少數是我們太陽系裡的行星和地球的衛星,為什麼會有顏色的不同呢,這關系的到恆星聚變反應的強度不同,也就是他們的溫度不同。星星表面的溫度不同,它發出光的顏色就不同。比如發白色光的星星表面溫度很高,可達11500度以上;發紅色光的星星,表面溫度達2600-3600度;發藍色光的星星,表面溫度達25000-40000度。而太陽表面溫度是6000度,看上去是黃顏色的。
按照目前的假說,每個恆星都經歷由星雲-主序星-紅巨星-白矮星-中子星-星雲,然後再形成主序星不斷反復。
恆星以內部氫核聚變為主要能源的發展階段就是恆星的主序階段。處於主序階段的恆星稱為主序星。主序階段是恆星的青壯年期,恆星在這一階段停留的時間占整個壽命的90%以上。這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向外膨脹和向內收縮的兩種力大致平衡,恆星基本上不收縮也不膨脹。恆星停留在主序階段的時間隨著質量的不同而相差很多。質量越大,光度越大,能量消耗也越快,停留在主序階段的時間就越短,當然他的光也越向白藍色方面轉變,這就是彩虹上面的紅橙黃綠青藍紫,紫是最外層的原因,因為紫帶來更多的能量,當然向上還有,不過是人眼看不到的,稱為紫外光。
目前的太陽也是一顆主序星。太陽現在的年齡為46億多年,它的主序階段已過去了約一半的時間,還要50億年才會轉到另一個演化階段。
㈨ 為什麼天空星星是藍色的
為什麼天空是藍的?
我們所看到的藍天是因為空氣分子和其他微粒對入射的太陽輻射中的可見光進行選擇性散射的結果。散射強度與微粒的大小有關。當微粒的直徑小於可見光波長時,散射強度和波長的4次方成反比,不同波長的光被散射的比例不同,此亦成為選擇性散射。當太陽輻射的可見光進入大氣後,空氣分子和微粒(塵埃、水滴、冰晶等)會將太陽光向四周散射。組成太陽光的紅、橙、黃、綠、藍、靛、紫7種光中,紅光波長最長,紫光波長最短。波長比較長的紅光透射性最大,大部分能夠直接透過大氣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長較短的藍、靛、紫等色光,很容易被大氣中的微粒散射
如果說短波長的光散射得更強,你一定會問為什麼天空不是紫色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太陽輻射的可見光透過大氣層時,空氣分子對紫色光的吸收比較強,所以我們所觀測到的太陽輻射可見光中的紫色光較少,但並不是絕對沒有,在雨後彩虹中我們很容易觀察到紫色的光。另外一個原因和我們的眼睛本身有關。在我們的眼睛中,有3種類型的接收器,分別稱之為紅、綠和藍錐體,它們只對相應的顏色敏感。當它們受到外界的光刺激時,視覺系統會根據不同接受器受到刺激的強弱重建這些光的顏色,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物體的顏色。事實上,紅色錐體和綠色錐體對藍色和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