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照相機有顏色
❶ 為什麼拍照的時候景物顏色偏黃
可參考以下vivo手機相機拍照偏色處理方法:
1、看看是否進入專業相機模式,調節了白平衡(WB),WB調節至不同的值,相機整體的顏色會有所不同;
2、查看是否使用濾鏡模式,若有使用,退出濾鏡,使用正常模式拍照即可;
3、查看是否開啟閃光燈拍攝偏色,拍照時不開閃光燈只有一種環境光源,開了閃光燈會有另外色溫的光源出現(多光源)。因此開啟閃光燈拍攝,畫面顏色會發生細微變化,屬於常見的光學現象;
4、是否攝像頭被遮擋後拍攝偏色,當保護殼、手、貼膜等遮擋住手機的攝像頭或者閃光燈時,可能造成圖像不清晰,畫面偏色等現象。請注意不要遮擋攝像頭或者閃光燈;
註:使用非原裝保護殼可能導致拍攝畫面出現白霧或炫光現象
5、攝像頭臟污拍攝偏色,如果拍攝畫面出現炫光或白霧,可能是因為攝像頭或閃光燈臟污,臟污會反射閃光燈的光線。請保持攝像頭和閃光燈干凈清潔;
6、處於復雜光線環境拍攝偏色,不同的光線環境以及不同的拍攝角度都可能對拍照效果、色彩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某些特殊光源環境,比如:彩光、多種顏色光混合等場景,拍攝出的照片會產生色彩差異,可能影響拍攝體驗,建議盡量選擇在光線較好(自然光)的環境下進行拍攝;
7、不同型號手機使用相機對比拍照,畫面顏色不一致;兩部不同型號的手機,鏡頭以及鏡頭光學參數信息不同,因此拍攝出的畫面效果會產生色彩差異;
8、攜帶手機前往客戶服務中心處理。(進入vivo官網/vivo商城APP--我的--服務網點/售後網點--選擇省市進行查詢客戶服務中心地址 )
❷ 為什麼照相機鏡頭看起來有顏色
這是因為鏡頭玻璃上有鍍膜,最重要的一種就是增透膜,最好的光學玻璃,也會反射10%的光線,不但會降低進光量,而且鏡頭多片玻璃之間,多次反射會形成眩光。
但鍍膜也不能增加所有色光的通過率,通常單層增透膜,能大大減少人眼最敏感的黃綠光的反射,反射的只有光譜兩端的紅光和藍光,所以看上去鍍膜是藍紫色的。多層鍍膜顏色則各異,一般規律就是,看上去是偏藍色的鍍膜,增加的就是光譜另一端紅光的透過率,鍍膜紅色的則增加藍光透過率。黃綠色的鍍膜則同時增加紅藍光的透過率。
❸ 為什麼照相機鏡頭看起來有顏色
高級照相機的鏡頭看起來大都呈現藍紫色,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其實,這是因為在鏡頭前塗了一層厚度大約為100納米的氟化鎂薄膜。
總結:實際應用中,有時也會出現完全相反的需要,比如盡量降低光的透射率,提高光的反射率。這樣的薄膜稱為「高反膜」。如果僅有一層薄膜不能將反射率提高太多,還可以採用多層膜,光強反射率最高可達99%以上。
❹ 拍照有這種紫色的條紋是怎麼回事
拍照有這種紫色的條紋是怎麼回事?回答:有四種可能性。第一、拍照手機、照相機老化;第二、手機配置過低;第三,原來牆上貼有顏色又或者PK所致;第四,手機或者照相機貼模所致。附照片來源:提問題者圖片復制過來。
❺ 趣聞:為什麼相機鏡頭看起來都有顏色
相機鏡頭的光學玻璃都是有一層鍍膜的……
這個鍍膜會反射光線,於是就有各種不同的顏色。
就是這么回事。
❻ 為什麼數碼相機可以拍出彩色照片
幫你找到的:
下面,我把我的那篇文章配上圖片,解釋彩色數碼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原理,讓我們從照片的起源講起。1825年,法國人涅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拍出歷史上第一張照片。
他採用的感光劑是氯化銀(silver chloride)。當光線照射氯化銀,後者會分解成純銀和氯氣,純銀在空氣中很快氧化變成黑色。因此,底片顏色越深代表光線越強,顏色越淺代表光線越弱。黑白照片就是這樣拍出來。
19世紀中期,人們發現,人眼的圓錐細胞對三種顏色——紅、綠、藍特別敏感。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因此假設,紅綠藍作為基色,可以拍出彩色照片。
1861年,在麥克斯韋的指導下,人類的第一張彩色照片誕生了。
採用的方法是在鏡頭前,分別用紅絲帶、綠絲帶、藍絲帶過濾光線,曝光形成三張底片,然後用三部放映機向同一處投影這三張底片,每部放映機的鏡頭前都擰上對應顏色的鏡頭,它們的合成效果就是一張彩照。
真正意義上的彩色膠卷,1933年誕生於柯達公司,底片之上依次有三個感光層,分別對紅、綠、藍三種顏色進行曝光,最後疊加形成一張彩色底片。
二戰後,計算機誕生,科學家發現圖像可以用數字形式表示。如果將光信號轉變成電信號,就可以直接拍出數碼照片。這意味著,照相機不再需要膠卷,而是需要一個圖像感測器(image sensor)。
圖像感測器將光線轉化成電流,光線越亮,電流的數值就越大;光線越暗,電流的數值就越小。所以,如果用0到255的范圍,表示光線的亮度,最亮的光線是白光,數值是十六進制的FF,最暗的光線是黑光(沒有光),數值是十六進制的00。
圖像感測器的表面,分成若干個捕捉點,每個點都會產生一個數值,表示該點感受到的光線亮度,這就叫做"像素"。像素越多,圖像細節就越豐富。如果一台相機的像素是1600×1200,就說明圖像感測器橫向有1600個捕捉點,縱向有1200個,合計192萬個。
但是,圖像感測器有一個很嚴重的缺陷:它只能感受光的強弱,無法感受光的波長。由於光的顏色由波長決定,所以圖像傳播器無法記錄顏色,也就是說,它只能拍黑白照片,這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一種解決方案是照相機內置三個圖像感測器,分別記錄紅、綠、藍三種顏色,然後再將這三個值合並。這種方法能產生最准確的顏色信息,但是成本太高,無法投入實用(編者註:早期的專業級數碼攝影機多採用此技術)。
1974年,柯達公司的工程師布賴斯·拜爾提出了一個全新方案,只用一塊圖像感測器,就解決了顏色的識別。他的做法是在圖像感測器前面,設置一個濾光層(Color filter array),上面布滿了濾光點,與下層的像素一一對應。也就是說,如果感測器是1600×1200像素,那麼它的上層就有1600×1200個濾光點。
每個濾光點只能通過紅、綠、藍之中的一種顏色,這意味著在它下層的像素點只可能有四種顏色:紅、綠、藍、黑(表示沒有任何光通過)。
不同顏色的濾光點的排列是有規律的:每個綠點的四周,分布著2個紅點、2個藍點、4個綠點。這意味著,整體上,綠點的數量是其他兩種顏色點的兩倍。這是因為研究顯示人眼對綠色最敏感,所以濾光層的綠點最多。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果一個像素只可能有四種顏色,那麼怎麼能拍出彩色照片呢?這就是布賴斯·拜爾聰明的地方,前面說了,每個濾光點周圍有規律地分布其他顏色的濾光點,那麼就有可能結合它們的值,判斷出光線本來的顏色。以黃光為例,它由紅光和綠光混合而成,那麼通過濾光層以後,紅點和綠點下面的像素都會有值,但是藍點下面的像素沒有值,因此看一個像素周圍的顏色分布有紅色和綠色,但是沒有藍色-就可以推測出來這個像素點的本來顏色應該是黃色。
這種計算顏色的方法,就叫做"去馬賽克"(demosaicing)。上圖的下半部分是圖像感測器生成的"馬賽克"圖像,所有的像素只有紅、綠、藍、黑四種顏色;上半部分是"去馬賽克"後的效果,這是用演算法處理的結果。
雖然,每個像素的顏色都是算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值,但是由於計算的結果相當准確,因此這種做法得到廣泛應用。目前,絕大部分的數碼相機都採用它,來生成彩色數碼照片。高級的數碼相機,還提供未經演算法處理的原始馬賽克圖像,這就是raw格式(raw image format)。
為了紀念發明者布賴斯·拜爾,它被稱作"拜爾模式"或"拜爾濾光法" (Bayer filter)。
❼ vivoy33s手機照相怎麼變成了橙色
相機拍照偏色處理方法:
1、看看是否進入專業相機模式,調節了白平衡(WB),WB調節至不同的值,相機整體的顏色會有所不同;
2、查看是否使用濾鏡模式,若有使用,退出濾鏡,使用正常模式拍照即可;
3、查看是否開啟閃光燈拍攝偏色,拍照時不開閃光燈只有一種環境光源,開了閃光燈會有另外色溫的光源出現(多光源)。因此開啟閃光燈拍攝,畫面顏色會發生細微變化,屬於常見的光學現象;
4、是否攝像頭被遮擋後拍攝偏色,當保護殼、手、貼膜等遮擋住手機的攝像頭或者閃光燈時,可能造成圖像不清晰,畫面偏色等現象。請注意不要遮擋攝像頭或者閃光燈;
註:使用非原裝保護殼可能導致拍攝畫面出現白霧或炫光現象
5、攝像頭臟污拍攝偏色,如果拍攝畫面出現炫光或白霧,可能是因為攝像頭或閃光燈臟污,臟污會反射閃光燈的光線。請保持攝像頭和閃光燈干凈清潔;
6、處於復雜光線環境拍攝偏色,不同的光線環境以及不同的拍攝角度都可能對拍照效果、色彩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某些特殊光源環境,比如:彩光、多種顏色光混合等場景,拍攝出的照片會產生色彩差異。
7、若以上方法未能幫忙恢復,需客戶服務中心檢測處理(客戶服務中心地址:進入vivo官網/vivo商城APP--我的--服務網點/售後網點--選擇省市進行查詢客戶服務中心地址)
圖文鏈接:網頁鏈接
❽ 為什麼相機拍照顯示顏色很黃
這是因為相機的「白平衡」設置不正確。
相機的白平衡一般有自動、日光、陰天、熒光燈、白熾燈等等,
檢查你的相機的白平衡設置在當時拍照情況下的設置。
一般情況下,白平衡設置為自動即可,但如果在晚上廣場鈉燈照明或室內白熾燈照明情況下,如果用自動檔,照片就容易發黃,如果設置為「白熾燈」,照片就不會發黃。
這需要你仔細學習攝影知識中有關白平衡設置的相關知識。
❾ 數碼相機變色了是怎麼回事
色彩不對可能是白平衡設置不正確。
完全空白可能是曝光時間太長。
如果是自動曝光相機,根據不同場景設置不同模式拍照看看。如果還是不能改變,那就可能是相機自動設置方面或者感光器件等出了問題。
可以嘗試恢復出廠設置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