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革蘭氏染色顏色不同
『壹』 革蘭氏染色為什麼能將細菌分為兩大類
該染色法所以能將細菌分為G+菌和G-菌,是由這兩類菌的細胞壁結構和成分的不同所決定的。G-菌的細胞壁中含有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類脂質,而且肽聚糖層較薄、交聯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脫色時溶解了類脂質,增加了細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結晶紫和碘的復合物易於滲出,結果細菌就被脫色,再經蕃紅復染後就成紅色。G+菌細胞壁中肽聚糖層厚且交聯度高,類脂質含量少,經脫色劑處理後反而使肽聚糖層的孔徑縮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細菌仍保留初染時的顏色,呈現藍紫色。
『貳』 為什麼革蘭染色會行成兩種不同的顏色其機制是什麼
細菌的不同顯色反應是由於細胞壁對乙醇的通透性和抗脫色能力的差異,主要是肽聚糖層厚度和結構決定的。經結晶紫染色的細胞用碘液處理後形成不溶性復合物,乙醇能使它溶解,所以染色的前二步結果是一樣的,但在G+細胞中,乙醇還能使厚的肽聚糖層脫水,導致孔隙變小,由於結晶紫和碘的復合物分子太大,不能通過細胞壁,保持著紫色。在Gˉ細胞中,乙醇處理不但破壞了胞壁外膜,還可能損傷肽聚糖層和細胞質膜,於是被乙醇溶解的結晶紫和碘的復合物從細胞中滲漏出來,當再用襯托的染色液復染時,顯現紅色。紅色染料雖然也能進入已染成紫色的G+細胞,但被紫色蓋沒,紅色顯示不出來。
原理:
①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
G+細菌細胞壁具有較厚(20-80nm)而緻密的肽聚糖層,多達20層,占細胞壁成分的60%~90%,它同細胞膜的外層緊密相連(圖2-9)。有的G+細菌細胞壁中含有磷壁酸(teichoic-acid),也稱胞壁質(murein),它是甘油和核糖醇的聚合物,磷壁酸通常以糖或氨基酸的酯而存在。由於磷壁酸帶負電荷,它在細胞表面能調節陽離子濃度。磷壁酸與細胞生長有關,細胞生長中有自溶素(autolysins)酶類起作用,磷壁酸對自溶素有調節功能,阻止胞壁過度降解和壁溶。
如果細胞壁的肽聚糖層被消溶,G+細胞成為原生質體(protoplasts),細胞壁不復存在,而只存留細胞膜。除鏈球菌外,大多數G+細菌細胞壁中含極少蛋白質。
②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 Gˉ細菌細胞壁比G+細菌細胞壁薄(15~20nm)而結構較復雜,分外膜(outer membrane)和肽聚糖層(2~3nm)。在細胞壁和細胞質膜之間有一個明顯的空間,稱為壁膜間隙(periplasmic space)。
外膜 Gˉ細菌細胞壁外膜的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它同細胞質膜相同之處也是雙層類脂,但除磷脂外還含有多糖和蛋白質。
LPS的多糖部分包括核心多糖和O-特異多糖。O-特異多糖由重復分支的碳水化合物分子組成,含有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鼠李糖)和二脫氧已糖。由於糖的種類不同,使各種Gˉ細胞具有不同特性的LPS。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的主要組分是酮脫氧辛酸(ketodeoxyoctonate, KDO)。
外膜中還含有幾種蛋白,如脂蛋白、通透蛋白。有些蛋白具有通孔作用(porin),調控外界分子進入細胞;有的蛋白分子可以作為噬菌體的受體;許多G-細菌對高等生物有致病性是由LPS的成分決定的,它的毒性組分常稱為內毒素(endotoxins)。
肽聚糖層 Gˉ細菌細胞壁的肽聚糖層很薄,在大腸桿菌和其它細菌中僅有單
層。肽聚糖層和外膜的內層之間通過脂蛋白連接起來。
壁膜間隙 Gˉ細菌細胞壁的外膜與細胞質膜之間存在明顯的壁膜間隙,一層薄的肽聚糖處於其間,肽聚糖層和細胞質膜之間的間隙較寬,肽聚糖層至外膜之間的間隙較窄。大腸桿菌的壁膜間隙寬度為12~15nm,呈膠腖態。其間含有三類蛋白質:水解酶,催化食物的初步降解;結合蛋白,啟動物質轉運過程;化學受體(chemoreceptors),在趨化性中起作用的蛋白。
『叄』 細菌的革蘭染色性不同是由於
細菌的革蘭染色性不同是由於細胞壁結構不同。
革蘭氏染色(Gram Staining)是用來鑒別細菌的一種方法:這種染色法利用細菌細胞壁上的生物化學性質不同,可將細菌分成兩類,即革蘭氏陽性(Gram Positive)與革蘭氏陰性(Gram Negative)。
這一染色方法由丹麥醫生漢斯·克里斯蒂安·革蘭於1884年所發明,最初是用來鑒別肺炎球菌與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間的關系,後推廣為鑒別細菌種類的重要特性之一,對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有著廣泛用途。
臨床意義
1、鑒別細菌。
2、選擇葯物。
3、與致病性有關:革蘭氏陽性菌能產生外毒素,革蘭氏陰性菌能產生內毒素;而內毒素主要是指革蘭氏陰性菌胞壁成分中的脂多糖,兩者的致病作用不同。
『肆』 g 細菌g-細菌為什麼顏色不同原理是什麼
革蘭氏染色原理:
G+菌:細胞壁厚,肽聚糖網狀分子形成一種透性障,當乙醇脫色時,肽聚糖脫水而孔障縮小,故保留結晶紫-碘復合物在細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層薄,交聯鬆散,乙醇脫色不能使其結構收縮,其脂含量高,乙醇將脂溶解,縫隙加大,結晶紫-碘復合物溶出細胞壁,沙黃復染後呈紅色。
『伍』 為何通過革蘭氏染色可以呈現不同的顏色
因為不同細胞表面的結構不同。革蘭氏陰性菌有兩層細胞質膜,細胞壁在兩層膜之間;而革蘭氏陽性菌只有一層細胞質膜,細胞壁位於外表面。而且細胞質膜上的蛋白質,糖,脂肪的含量也不同,革蘭氏陰性菌細胞質膜表面含較多脂多糖。
『陸』 革蘭氏染色的原理是什麼他是怎麼把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均染成不同顏色 的
革蘭氏染色原理是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革蘭氏陽性菌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在遇脫色劑後,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其中,染色的差異主要是陰性與陽性細菌細胞壁的差異所引起的。
『柒』 微生物 為什麼革蘭陽性菌染色成紫色,而革蘭陰性菌染色成紅色
因為第三步驟酒精脫色時間太短,革蘭氏陰性菌脫色不到位,導致在顯微鏡下革蘭氏陰性菌被判斷為革蘭氏陽性。酒精脫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革蘭氏染色成功與否的關鍵。
革蘭陽性細菌的肽聚糖層較厚,經乙醇處理後使之發生脫水作用而使孔徑縮小,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保留在細胞內而不被脫色,成為紫色;
而革蘭陰性細菌的肽聚糖層很薄,脂肪含量高,經乙醇處理後部份細胞壁可能被溶解並改變其組織狀態,細胞壁孔徑大,不能阻止溶劑透入,因而將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洗去而被脫色。
(7)為什麼革蘭氏染色顏色不同擴展閱讀:
革蘭氏陽性細菌:金黃葡萄球菌、鏈球菌、腸球菌、利斯特菌等
革蘭氏陰性桿菌:克雷白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流感嗜血桿菌、沙門氏菌等
無論陽性菌還是陰性菌都有桿菌和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是臨床最為常見的病原菌,葡萄球菌屬於革蘭陽性球菌,大腸桿菌屬於革蘭陰性菌中的腸桿菌科,除大腸桿菌以外,臨床較常見的腸桿菌科細菌還有變形桿菌、沙門氏菌、克雷白桿菌;綠膿桿菌屬於假單胞菌,為非發酵菌,是臨床常見的較耐葯革蘭陰性桿菌。
『捌』 細菌經革蘭氏染色法後,為什麼有的是呈紫色,有的卻是紅色
這是跟細菌的細胞壁的結構和它的成分有關。
對於革蘭氏陽性菌,它的細胞壁比較厚、肽聚糖含量高和其交聯較緊密,故遇乙醇時,肽聚糖的網孔因失水而收縮,再加上它不含類脂,不能在壁上溶出空隙,細胞壁里的結晶紫和碘的復合物不被溶解,所以呈現紫色;
而革蘭氏陰性菌的壁較薄,肽聚糖含量少,交聯鬆散,故遇乙醇後肽聚糖網孔不易收縮,加上含類脂物質較多,乙醇將類脂物質溶解,壁上出現較大的空隙,乙醇進入到細胞壁內溶解結晶紫與碘的結合物,細胞呈無色,再經番紅等紅色染料進行復染,細胞獲得了一層新的顏色——紅色。
所以經過革蘭氏染色法能夠分辨出那些是陽性菌,那些是陰性菌。
『玖』 革蘭染色法和美藍染色法對細菌染色後有啥不同
1、顏色不同:革蘭氏陽性菌為紫色,革蘭氏陰性菌經沙皇等紅黃燃料染色後呈現粉色或紅色,因此在操作時要注意區分。
2、概念不同:美藍又叫亞甲基藍,美藍(亞甲基藍)染色法就是用美藍染色液對細菌進行染色以便進行顯微鏡檢查的染色法,屬於單染色法。經染色的菌體呈藍色,與革蘭染色法是不同的。
3、操作過程不同:革蘭氏染色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紫染色,而後經碘液進行媒染,之後用酒精脫色,與美蘭操作過程及使用工具是有不同之處的。
(9)為什麼革蘭氏染色顏色不同擴展閱讀:
常見的染色方法包括簡單染色、負染色、革蘭氏染色、芽孢染色法、鞭毛染色、莢膜染色、死活染色。制備細菌染色片一般要經過塗片、固定、染色、水洗、乾燥等步驟,用顯微鏡甚至油鏡觀察。
革蘭染色法脫色後再用鹼性蕃紅進行復染,陽性菌仍為紫色,陰性菌染成紅色,這就是革蘭氏染色的原理。其步驟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四個步驟。
除此之外在革蘭氏染色法塗片染色時,革蘭氏陽性菌的芽孢呈現無色。雖然芽孢在革蘭氏染色片中可以看到,但在不易清晰觀察時,可用特殊的芽孢染色法,使芽孢與菌體呈現不同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