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分為什麼類
1. 色彩分類
豐富多樣的顏色可以分成兩個大類無彩色系和有彩色系:
1、無色彩系
無彩色系是指白色、黑色和由白色黑色調合形成的各種深淺不同的灰色。無彩色按照一定的變化規律,可以排成一個系列,由白色漸變到淺灰、中灰、深灰到黑色,色度學上稱此為黑白系列。黑白系列中由白到黑的變化,可以用一條垂直軸表示,一端為白,一端為黑,中間有各種過渡的灰色。純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的物體,純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的物體。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純白與純黑的物體,顏料中採用的鋅白和鉛白只能接近純白,煤黑只能接近純黑。無彩色系的顏色只有一種基本性質——明度。它們不具備色相和純度的性質,也就是說它們的色相與純度在理論上都等於零。色彩的明度可用黑白度來表示,愈接近白色,明度愈高;愈接近黑色,明度愈低。黑與白做為顏料,可以調節物體色的反射率,使物體色提高明度或降低明度。
2、有色彩系
彩色是指紅、橙、黃、綠、青、藍、紫等顏色。不同明度和純度的紅橙黃綠青藍紫色調都屬於有彩色系。有彩色是由光的波長和振幅決定的,波長決定色相,振幅決定色調。
(1)顏色分為什麼類擴展閱讀:
對於色彩的研究,千餘年前的中外先驅者們就已有所關注,但自17世紀的科學家牛頓真正給予科學揭示後,色彩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色彩是一種涉及光、物與視覺的綜合現象,"色彩的由來"自然成為第一命題。
所謂色彩術語,即色彩的專用名詞。了解這些名詞的含義,一方面是基本知識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闡述色彩原理與規律的必要的中介語言,所以應在開始就作為講解的內容。
經驗證明,人類對色彩的認識與應用是通過發現差異,並尋找它們彼此的內在聯系來實現的。因此,人類最基本的視覺經驗得出了一個最樸素也是最重要的結論:沒有光就沒有色。白天使人們能看到五色的物體,但在漆黑無光的夜晚就什麼也看不見了。倘若有燈光照明,則光照到哪裡,便又可看到物像及其色彩了。
真正揭開光色之謎的是英國科學家牛頓。17世紀後半期,為改進剛發明不久的望遠鏡的清晰度,牛頓從光線通過玻璃鏡的現象開始研究。1666年,牛頓進行了著名的色散實驗。他將一房間關得漆黑,只在窗戶上開一條窄縫,讓太陽光射進來並通過一個三角形掛體的玻璃三棱鏡。
結果出現了意外的奇跡:在對面牆上出現了一條七色組成的光帶,而不是一片白光,七色按紅、橙、黃、綠、青、藍、紫的順序一色緊挨一色地排列著,極像雨過天晴時出現的彩虹。同時,七色光束如果再通過一個三棱鏡還能還原成白光。這條七色光帶就是太陽光譜。
牛頓之後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進一步告訴我們,色彩是以色光為主體的客觀存在,對於人則是一種視象感覺,產生這種感覺基於三種因素:一是光;二是物體對光的反射;三是人的視覺器官--眼。即不同波長的可見光投射到物體上,有一部分波長的光被吸收,一部分波長的光被反射出來刺激人的眼睛,經過視神經傳遞到大腦,形成對物體的色彩信息,即人的色彩感覺。
2. 色彩有哪些基本分類
豐富多樣的顏色可以分成彩色系和非彩色系兩大類。彩色系的顏色具有三個基本特性:色相、飽和度(也稱彩度、純度)、明度。在色彩學上也稱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屬性。色相指色彩的相貌,根據波長的不同,產生不同的色彩,如紅色、藍色、綠色等;飽和度指色彩的鮮艷度;明度指色彩的亮度,即色彩的深淺。色彩是由光的波長和振幅決定的。波長決定色相;振幅決定明度。非彩色系是指白色、黑色和由白色、黑色調和形成的各種深淺不同的灰色。非彩色系的顏色只有一種基本性質——明度。它們不具備色相和飽和度的性質,也就是說它們的色相與飽和度在理論上都等於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