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顏色的水密度大
『壹』 水是什麼顏色的
水是沒有顏色的。水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無機化合、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一種狹義不可再生,廣義可再生資源。
(1)為什麼有顏色的水密度大擴展閱讀:
根據IUPAC規定,H2O分子的正式名稱只有兩種:水(Water)與氧烷(Oxidane)。別稱氧化氫、一氧化二氫,國外曾經有過一篇將水稱為"一氧化二氫"的惡搞文章,引起嘩然,就是人們對水的這些「另類命名」不了解造成的。純水可以導電,但十分微弱(導電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屬於極弱的電解質。日常生活中的水由於溶解了其他電解質而有較多的正負離子,導電性增強。
『貳』 為什麼水是透明的,匯聚很多時卻看起來是有顏色的
海水的顏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學性質,即海水對太陽光線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們知道: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復合而成,七色光波長長短不一,從紅光到紫光,波長由長漸短,其中波長長的紅光、橙光、黃光穿透能力強,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長較短的藍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純凈海水時,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於人們眼睛對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視而不見,而對藍光比較敏感。於是,我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出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則海水和普通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其實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藍色的,而是有紅、黃、白、黑等等,五彩繽紛。因為海水顏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響外,還會受到海水中的懸浮物質、海水的深度、雲層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我國的黃海,看上去一片黃綠,這是因為古代黃河夾帶的大量泥沙將海水「染黃」了。雖然現在黃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黃海北部有寬闊的渤海海峽與之相通,加之它還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淺黃色。
北冰洋深入俄羅斯北部的白海,則是因為它的緯度較高,終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機物含量少,海水呈現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叄』 不溶於水,但密度比水大的有色液體。
不知道你做什麼用,有些重油的比重比水稍重,其中有的比重可達1.10g/cm3左右。重油的顏色一般為醬油色。也有褐色和更淡一些的顏色。
『肆』 為什麼水有不同的顏色
純凈的水是沒有顏色的,但我們經常看到的水有或這或哪的顏色,是因為:
(1)水的光學性質,即海水對太陽光線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這是水的顏色主要是原由
(2)雜質
(3)水底顏色
一、海水偏藍色
選擇吸收是物體呈現顏色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的波長范圍內,若物質對通過它的各種波長的光都作等量(指能量)吸收,且吸收量很小,則稱這種物質為一般吸收;若物質吸收某種波長的光能比較顯著,則稱這種物質具有選擇吸收性。太陽光照射到海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來,另一部分光折射進入水中。進入水中的光線在傳播過程中會被水吸收。水對光的吸收與光的波長有關,即水具有選擇吸收性。水對波長較長的光吸收顯著,對波長較短的吸收不明顯。紅光、橙光和黃光在不同的深度時均被吸收了,並使海水的溫度升高。到一定的深度綠光也被吸收了。而波長較短的藍光和紫光遇到水分子或其他微粒會四面散開,或反射回來。所以當海水明凈清澈時,目光中被海水吸收最少的藍光和紫光就反射和散射到我們眼裡,我們看見的大海就呈現出藍色。
人們自然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紫光波長最短,散射和反射應當最強烈,為什麼海水不帶紫色呢?實驗表明,人眼對紫光很不敏感,因此對海水反射的紫光視而不見。所以海水不呈現紫色,完全是因為人眼沒有如實反映情況的緣故。
(參考:http://www.hzchyx.com/oblog3_xuesheng/user1/379/archives/2005/491.asp)
二、湖水偏綠色
湖水的綠是因為水裡面有大量的藻類.把紅橙色和男綠色的光都吸收了.所以從水裡射出來的光都是綠的.
(同理赤潮時紅色的海水也是一種紅色的藻類大量繁殖造成的.)
三、其他特殊顏色
我國的黃海,看上去一片黃綠,這是因為古代黃河夾帶的大量泥沙將海水「染黃」了。雖然現在黃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黃海北部有寬闊的渤海海峽與之相通,加之它還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淺黃色。
亞非兩洲之間的紅海,因其水溫很高,海里生長著一種水藻,大批死亡後呈紅褐色,將海水染成紅色。紅海由此而得名。
而黑海,由於多瑙河、頓河、第聶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層密度很小,深層受地中海高鹽度海水影響,密度很大。這樣,上層密度小,下層密度大,且差異很大,上下層水體難以交換。黑海與地中海之間也僅有 一又窄又淺的土耳其海峽相通,使得它們之間海水也難以大量交換。這樣,黑海下層海水長期處於缺氧環境,上層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穢物和各種動植物死亡後沉到深處腐爛發臭,大量污泥濁水,使海水變黑了。
北冰洋深入俄羅斯北部的白海,則是因為它的緯度較高,終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機物含量少,海水呈現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伍』 請問沉在下面的有色液體是什麼(密度比水大)
樓上的不對,密度比水大的不可能是油不然會浮在上面。這應該是水和某種成分混合在一起(很有可能是色素)
『陸』 為什麼水在4攝氏度的時候密度最大
粗略的解釋:
因為水溫在4攝氏度以上是熱脹冷縮的,溫度越高,體積越大,密度越小
水溫在4攝氏度以下時,是熱縮冷脹的,溫度越低,體積越大,密度越小
正因為這二點原因,水在4攝氏度的臨界點時密度最大,且等於1000千克/立方米
詳細的解釋:
水在4℃時密度最大,是由於水分子間有氫鍵締合這樣的特殊結構所決定的。根據近代X射線的研究,證明了冰具有四面體的晶體結構。這個四面體是通過氫鍵形成的,是一個敞開式的鬆弛結構,因為五個水分子不能把全部四面體的體積占完,在冰中氫鍵把這些四面體聯系起來,成為一個整體。這種通過氫鍵形成的定向有序排列,空間利用率較小,約佔34%、因此冰的密度較小。
水溶解時拆散了大量的氫鍵,使整體化為四面體集團和零星的較小的「水分子集團」(即由氫鍵締合形成的一些締合分子),故液態水已經不象冰那樣完全是有序排列了,而是有一定程度的無序排列,即水分子間的距離不象冰中那樣固定,H2O分子可以由一個四面體的微晶進入另一微晶中去。這樣分子間的空隙減少,密度就增大了。
溫度升高時,水分子的四面體集團不斷被破壞,分子無序排列增多,使密度增大。但同時,分子間的熱運動也增加了分子間的距離,使密度又減小。這兩個矛盾的因素在4℃時達到平衡,因此,在4℃時水的密度最大。過了4℃後,分子的熱運動使分子間的距離增大的因素,就占優勢了,水的密度又開始減小。
『柒』 為什麼水的密度大
是水的密度大
『稠
的物質並不一定比稀的液體密度大』比如:熱脹冷縮它也有反例,如誰,凍冰後卻脹了,體積大了熱了融化後體積有縮了,這也與『熱脹冷縮』原理相矛盾,所以說,定義或定理是在一定的范圍內是准確的,可行的。
『捌』 通常狀況下,①水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透明液體,②在101KPa,4℃時水的密度最大,約為1
(1)①水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透明液體,②在101KPa,4℃時水的密度最大,約為1g?cm-3.這些性質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於水的物理性質.故填:①②.
(2)④在通電的條件下,水能分解出氫氣和氧氣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於水的化學性質.故填:④
(3)③在此壓強下,將水加熱到100℃就可以使其變成水蒸氣,變化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於物理變化.故填:③.
『玖』 為什麼4度水密度最大
和氫鍵有關
液態水,除含有簡單的水分子(H2O)外,同時還含有締合分子(H2O)2和(H2O)3等,當溫度在0℃水未結冰時,大多數水分子是以(H2O)3的締合分子存在,當溫度升高到3.98℃(101kPa)時水分子多以(H2O)2締合分子形式存在,分子占據空間相對減小,此時水的密度最大。如果溫度再繼續升高在3.98℃以上,一般物質熱脹冷縮的規律即佔主導地位了。水溫降到0℃時,水結成冰,水結冰時幾乎全部分子締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巨大的締合分子,在冰中水分子的排布是每一個氧原子有四個氫原子為近鄰(兩個共價鍵,兩個氫鍵),如圖所示。這樣一種排布導致成一種敞開結構,也就是說冰的結構中有較大的空隙,所以冰的密度反比同溫度的水小。
另外,拆散締合分子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這也足以說明為什麼水有較大的比熱的緣故
這里所說的「締合分子」就是因為氫鍵而形成的。
氫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陰離子奪取電子的能力很強,使非同分子的氫原子也向它靠近,它是一種比分子間作用力強的多的力,因而可以使很多分子集中在一起,形成超大規模的分子集團,可使物質的融沸點升高。
『拾』 為什麼4℃的水密度大
目前,即使是科學家也不能對此問題下定論。許多科學家各執一詞,不過,有一種說法是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
在液態水中,還存在著少量的結晶水顆粒,約佔0.01%。水升溫時,發生兩種變化:一是這些顆粒逐漸熔化成液態水;同時,由於分子間間隙增大,水的體積膨脹。
在0--4℃時,主要是前一種變化在影響著水的密度:冰熔化成水,使水的體積減小,因而密度變大;
在4℃以上時,主要是後一種變化占優勢:水的體積膨脹,因此密度減小。
綜上所述,在4℃時水的密度最大,而不是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