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清明餅的顏色為什麼不一樣
A. 清明糕的由來
據說這種清明寒食的傳統糕點,始創於宋代,當時俗稱為「粉團」,到明清時期,才正式盛行於江浙地區。但民間製作時,倡導宜素不宜葷,排斥肥肉,以便從精神意念上與清明節掛鉤。至於拿什麼植物來體現綠色,倒也不大講究,倘若清明草欠缺的話,弄些蔬菜葉子鼓搗一下也未嘗不可,雖說有些弄虛作假的嫌疑,但畢竟還是健康的綠色。而從中醫的角度講,無論棉菜、艾草或雀麥草什麼的,幾乎都具備葯用功能。尤其是艾草,其特殊的香味不僅可以驅蚊,更是古人懸掛於門的避邪之物。其具有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且被「本草綱目」所肯定。
清明節到了,用清明餅兒來祭祀的功能早已淡化,去糕餅店裡買來包裝精美的青團饋贈親友反倒常見。這差不多就跟松糕與棕子一樣,在歲月的交替中,漸漸演變為一種時尚美食,可以三百六十五天嘗新。咬一口那時尚的青團,口感盡管不錯,只是少了早年那種清淡的青草味道。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在清明節前,溫州城鄉家家磨糯米粉做餅,餡以豬肉、筍絲之類,或者嵌以甜糖,俗稱「清明餅」。在山區,則采清明草作餅。清明草,即綿菜,也叫「米菜」。學名叫「鼠麴草」,一年生草木。清明季節,會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凈搗爛,和之糯米粉,以鮮筍、芥菜、肉丁為餡,制餅蒸熟而食。有的人家,從田間采來綿菜、馬蘭頭、薴麻嫩腦等野菜或青草後,先炊熟曬干,磨細作為餅餡,和上米面或麵粉制餅,用兩片香泡葉包裹,然後,在飯鍋中或蒸籠中蒸熟即成,俗稱「蒿餅」。在泰順,先一日,以綿菜葉或蓬蒿和米粉,餡糖阿日饅頭,謂之「蒸糍」。綿菜,色青具有韌性,不但好吃,且貯藏得久,有暖胃作用。清明日這天不舉火,以冷食為果腹之物,這即古代為紀念介子推焚綿山取寒食之遺意。
B. 溫州最有名的小吃
魚丸湯
作為沿海城市的溫州,它的小吃中自然不會少了魚製品,魚丸和敲魚可以說是最廣為人知的了。溫州的魚丸不是圓形的,以魚肉或海鰻肉為主料,切成細條,用酒、味精、鹽漬片刻,加白澱粉,用手揉透,然後用手指摘入沸水中,上浮便熟。吃的時候連原湯舀入小碗中,加米醋、味精、胡椒粉和蔥花,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勺送入口中,唇齒間溢滿一股淡淡腥味的魚鮮味道,用力一嚼,還會發現這「魚丸」頗有勁道,彈性十足。溫州大街小巷設有許多魚丸店攤。1998年12月,溫州酒家的魚丸以其風味佳,有特色,同縣前湯圓店麻心湯圓一起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為什麼常喝魚丸湯,可遠離心臟病?很多好湯,對身體都有好的補益作用。為什麼魚丸湯有這樣獨特的作用呢?這要從魚的營養價值說起:通過對魚肉進行成分分析和研究,發現魚油,含有一種獨特作用的必需脂肪酸——N-3脂酸。研究表明:N-3脂酸具有影響人體脂質代謝的作用。 N-3脂酸可使血中三醯甘油和總膽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增高,肝臟合成極低密度脂蛋白減少。這就是為什麼喝魚丸湯能積極防止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換言之,常喝魚丸湯,就可以擁有一顆年輕強健的心咯。
來到溫州,魚丸湯是無人不曉的,大街小巷好多的魚圓店,在美樂游甸大酒店、溢丁香大酒店、天一角食街、朱氏新丁香等名店都是溫州特色小吃的主力品種。
C. 清明為什麼要吃清明粑呢,清明耙為什麼是綠色的
清明粑是清明菜做的,清明菜是綠色的所以清明粑也是綠色。
清明吃清明粑傳說是明朝建文皇帝「靖難之變」後從南京流落到貴州省,望白雲而遁跡,在長順縣白雲山削發為僧,終日念經朝佛。長順當地老百姓得知建文皇帝遁跡白雲山並削發為僧後,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人們紛紛上山朝佛。每次上白雲山朝佛當地老百姓們都得帶上大家認為最好吃的自製的食餅作為祭品。偶然一次,建文帝品嘗大家帶去的食餅後贊不絕口,得知此餅主料是清明菜,遂取其主料命名為「清明粑」。從此清明粑名聲漸盛,逐漸成為當百姓歡度清明節和祭祀祖宗的必備食品,爾後,清明粑傳至安順、花溪等周邊地區,漸漸成為廣大群眾喜歡的食品之一。
實際上是清明前後剛好是青黃不接的時刻沒什麼吃的,這時候就采點野菜與米面混合做粑粑吃,而這個時候正是清明菜鮮嫩的時候所以采清明菜做粑粑的比較多,慢慢就成了一種習俗。
D. 清明餅是什麼
清明餅是溫州特色食品。在清明節前,溫州城鄉家家磨糯米粉做餅,餡以豬肉、筍絲之類,或者嵌以甜糖,俗稱「清明餅」。清明餅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是江南人用來祭祀祖先的一種食品,流傳至今。
E. 清明餅的由來
傳說清朝末年,正儀鎮有個叫趙慧的女子,發現一種醬麥草是做清明餅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團子更為柔軟細膩,又不粘牙,存放數天不破裂、不發硬、不變色。後來正儀鎮中心橋南一爿糕團店的陳四寶老大娘從趙慧處學得了這個秘方,從此清明餅供應於市場,成了一種色味兼美,饒有鄉土特色的點心。
清明餅是溫州特色食品,也被稱作清明團子、綿菜餅、清明果、青團子等。在清明節前,各地城鄉家家磨糯米粉做餅,餡以豬肉、筍絲之類,或者嵌以甜糖,俗稱「清明餅」。清明餅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是江南人用來祭祀祖先的一種食品,流傳至今。
F. 清明餅的來歷50字數
在清明節前,溫州城鄉家家磨糯米粉做餅,餡以豬肉、筍絲之類,或者嵌以甜糖,俗稱「清明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