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為什麼有七種顏色
Ⅰ 為什麼光是由七種顏色組成的
自然界的色彩都與光聯系在一起,光是大自然的化妝師.
我們平時常見的白色太陽光,實際上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緊七種單色光組成的.這是牛頓於1666年最早提示的.將房間遮暗,僅讓束陽光射進室內,在這束光照射的地方放一專塊三棱鏡,你會發現這束光通過棱鏡後,向鏡底曲折成一個角度,並在牆上顯出一條絢麗無比的七色光帶,就像雨後橫跨天際的彩虹一樣.
為什麼在白色的太陽下,物體會呈現出五顏六色呢?這是由太陽光照到物體上時,一部分光被物體表面反射,另一部分被物體吸收,剩下的穿過物體透射出去不透明的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光線顏色決定的.如果物體能反射陽光中所有的七種色光,那麼這個物體就是白色的;反之,如果物體把投射於它的不論哪種色光都吸收,這個物體就呈黑色.西紅柿之所以是紅色的,是因為它只反射紅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長的光線.如果把西紅柿放在藍燈下觀看,情況就不同了,由於西紅柿只能反射紅色光,藍光中沒有紅色光的成分,西紅柿吸收藍光之後,看上去就成黑色了.這說明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既依賴於它所反射的光的顏色,也依賴於照射它的光的顏色.這是畫畫和印染常注意的問題.
對於透明物體,它的顏色是由能透過它的光的顏色決定的.綠色的玻璃所呈現的顏色,是它只讓綠色光透過的結果.節日縣掛的彩色電燈能呈現彩色,並非因為它們能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而是它們的玻璃燈泡只讓某種顏色的光透過,它們的發光體與普通電燈是一樣的.普通窗玻璃能讓各種顏色的光透過,所以,它對陽光是完全透明的.同樣道理,照相機上用的某種顏色的濾色鏡,它的作用是讓這種顏色的光通過,而不是將這種顏色的光濾去.
發光的物體,它的顏色由它所發光的顏色決定.物體在加熱、燃燒而保持一定溫度時,會發出光來,這就是熱輻射.輻射發光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但我們只能見到熱輻射的可見光波.像鎢絲加熱時,溫度不變時能發出眼睛看不見的紅外光,當達到500℃時,可見到暗紅色光,達到1500℃時,就發出包含各種色光的白光了.
Ⅱ 彩虹的七種顏色是什麼
彩虹的七種顏色,是氣象中的一種光學現象,中國對於七色光的最普遍說法(按波長從大至小排序):紅、橙、黃、綠、藍、靛、紫。
彩虹又稱天虹,簡稱為「虹」,是氣象中的一種光學現象。東亞、中國對於七色光的最普遍說法(按波長從大至小排序):紅、橙、黃、綠、藍、靛、紫。事實上,彩虹的色彩較為復雜,並不全是7色,第一條彩虹的上方通常會出現第二條彩虹,它的顏色順序與第一條彩虹恰好相反,而有些彩虹則會出現某些顏色的缺失。
彩虹名稱釋義
「彩」是「多種顏色」的意思 。「虹」字中的「工」表示「人工」,引申指「規整」;「蟲」指「龍」;「蟲」與「工」結合起來表示「龍吸水」。彩虹在民間俗稱「杠吃水」「龍吸水」,以前的人們認為彩虹會吸干當處的水,所以人們在彩虹來臨的時候敲擊鍋、碗等來「嚇走」彩虹。
Ⅲ 是誰發現白光是由七色光組成的
1672年2月,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發表《光和顏色的新理論》的論文,指出:白光可以分解成從紅到紫的七色光譜,一切自然物體的產生,是因為他們對光的反射性能不同,牛頓發現普通白光是由七色光組成的,他也因此創立了光譜理論。
牛頓在大學期間,特別喜歡物理實驗,因而接觸到了許多光學儀器。雖然當時光學儀器的缺陷和毛病很多,但大家都找不出其根源所在。對於這一問題牛頓牢牢地記在心裡,他想一旦有了機會必須弄清楚它們。
1665年,牛頓大學畢業了。當時的英國正受到瘟疫的侵襲,為了減少傳染的機會學校都關了門,無學可上的牛頓只好回到農村的家中。他雖然也去田間干農活,但更多的精力卻是用於科學研究,其任務之一就是要弄清大學實驗室的光學儀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不足。
那個時代的光學儀器還非常原始,無非是一些平面鏡、凹、凸透鏡及三棱鏡等元件。因而牛頓能夠在家裡方便地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
一天,天氣很好,陽光從窗子射進屋內,牛頓拿出一塊玻璃三棱鏡准備實驗。忽然,他發現地面上出現了紅、黃、青、紫等顏色的光排成的鮮艷綵帶。這是怎麼回事呢?他已多次使用過這塊三棱鏡,但從來沒有見過這種現象。
牛頓開始認真地研究這一現象,他用支架把三棱鏡安放好,接著拿出兩張硬紙板。在一張紙板上刻出一條縫放在棱鏡前面,將另一張放在棱鏡後面做光屏。當一束陽光穿過窄縫射到棱鏡上時,在進入棱鏡的一面發生一次折射,從棱鏡的另一面射出時又發生一次折射。經過兩次折射後,光線的方向變了,在後面的屏上形成一條由紅、橙、黃。綠、藍、青、紫七種顏色排開的彩色光帶。難道白色的陽光是由這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嗎?牛頓還不能肯定,他開始查找資料。他很快發現了對這一現象的解釋:白色的光通過三棱鏡後之所以變成依次排列的各色光,並不是白光有復雜成分,而是白光與棱鏡相互作用的結果。
決不輕信別人
事實是這樣的嗎?牛頓是個特別認真的人,要讓他相信什麼,除非是他親眼所見或
者親身經歷過。
牛頓開始這樣考慮問題,如果白光通過棱鏡後變成七種顏色的光是由於白光與棱鏡的相互作用,那麼這些各種顏色的光經過第二個棱鏡時必然會再次改變顏色。他根據自己的想法繼續做實驗,他在棱鏡後面豎放一張開有小孔的屏,這樣轉動前面的棱鏡,就可以使不同顏色的光單獨地穿過小孔。在屏的後面再放一塊三
棱鏡,就能觀察到這些單色光通過第二塊棱鏡後顏色是否會改變。但實驗的結果表明,這些單色光經過第二塊棱鏡後沒有再分解,顏色也沒有變化,看來別人的解釋並不正確。
接著牛頓開始想,既然一塊棱鏡能把白光分解成七種顏色的光,那麼用另一塊棱鏡就可能使這些彩色的光復原為白光。於是他又在第一塊棱鏡後倒放了一塊頂角較大的棱鏡,果然實驗成功了,七種顏色的光帶又變成白光。
這些成功的實驗使牛頓認識到白色的陽光確具有復雜的成分,它由七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三棱鏡之所以能把它們分開,是因為各種單色光相對於棱鏡有不同的折射率。後來牛頓的發現得到科學界的承認並被寫進教科書,而這些實驗則被稱為著名的「光的色散實驗」。
Ⅳ 誰發現白光有七種顏色
陽光是白色的嗎?——光的色散的發現 在自然科學中,光學是一門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學科,因而人類的科學進步始終與光學的發展和人們對於光的認識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在光學發展300多年的歷史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進行過這一科學領域的研究,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他在實驗物理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體現在光學上。 發現七彩光帶 牛頓在大學期間,特別喜歡物理實驗,因而接觸到了許多光學儀器。雖然當時光學儀器的缺陷和毛病很多,但大家都找不出其根源所在。對於這一問題牛頓牢牢地記在心裡,他想一旦有了機會必須弄清楚它們。 1665年,牛頓大學畢業了。當時的英國正受到瘟疫的侵襲,為了減少傳染的機會學校都關了門,無學可上的牛頓只好回到農村的家中。他雖然也去田間干農活,但更多的精力卻是用於科學研究,其任務之一就是要弄清大學實驗室的光學儀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不足。 那個時代的光學儀器還非常原始,無非是一些平面鏡、凹、凸透鏡及三棱鏡等元件。因而牛頓能夠在家裡方便地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 一天,天氣很好,陽光從窗子射進屋內,牛頓拿出一塊玻璃三棱鏡准備實驗。忽然,他發現地面上出現了紅、黃、青、紫等顏色的光排成的鮮艷綵帶。這是怎麼回事呢?他已多次使用過這塊三棱鏡,但從來沒有見過這種現象。 牛頓開始認真地研究這一現象,他用支架把三棱鏡安放好,接著拿出兩張硬紙板。在一張紙板上刻出一條縫放在棱鏡前面,將另一張放在棱鏡後面做光屏。當一束陽光穿過窄縫射到棱鏡上時,在進入棱鏡的一面發生一次折射,從棱鏡的另一面射出時又發生一次折射。經過兩次折射後,光線的方向變了,在後面的屏上形成一條由紅、橙、黃。綠、藍、青、紫七種顏色排開的彩色光帶。難道白色的陽光是由這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嗎?牛頓還不能肯定,他開始查找資料。他很快發現了對這一現象的解釋:白色的光通過三棱鏡後之所以變成依次排列的各色光,並不是白光有復雜成分,而是白光與棱鏡相互作用的結果。 決不輕信別人 事實是這樣的嗎?牛頓是個特別認真的人,要讓他相信什麼,除非是他親眼所見或 者親身經歷過。 牛頓開始這樣考慮問題,如果白光通過棱鏡後變成七種顏色的光是由於白光與棱鏡的相互作用,那麼這些各種顏色的光經過第二個棱鏡時必然會再次改變顏色。他根據自己的想法繼續做實驗,他在棱鏡後面豎放一張開有小孔的屏,這樣轉動前面的棱鏡,就可以使不同顏色的光單獨地穿過小孔。在屏的後面再放一塊三 棱鏡,就能觀察到這些單色光通過第二塊棱鏡後顏色是否會改變。但實驗的結果表明,這些單色光經過第二塊棱鏡後沒有再分解,顏色也沒有變化,看來別人的解釋並不正確。 接著牛頓開始想,既然一塊棱鏡能把白光分解成七種顏色的光,那麼用另一塊棱鏡就可能使這些彩色的光復原為白光。於是他又在第一塊棱鏡後倒放了一塊頂角較大的棱鏡,果然實驗成功了,七種顏色的光帶又變成白光。 這些成功的實驗使牛頓認識到白色的陽光確具有復雜的成分,它由七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三棱鏡之所以能把它們分開,是因為各種單色光相對於棱鏡有不同的折射率。後來牛頓的發現得到科學界的承認並被寫進教科書,而這些實驗則被稱為著名的「光的色散實驗」。 牛頓與現代光譜學 光的色散現象的發現是十七世紀的事情,這在當時並無特別重要的意義,但是牛頓的那些實驗卻開創了現代物理學的重要領域——光譜學研究的先河。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人們逐漸發現了紅外線、紫外線以及各種各樣的其它光譜,更重要的是認識到這些光譜反映了物質的微觀世界——分子、原子裡面發生的事情。因而光譜學的研究就成為科學家認識物質微觀結構的有力手段。 通過光譜學,人類發現了新的物質元素,找到了「解釋原子密碼」的依據。特別是本世紀60年代後,隨著激光技術、計算機以及各種先進的電子技術、測量技術的出現,人們更容易獲得各種物質元素的光譜,並且更為方便准確地進行研究。通過光譜反映的信息,了解它們的成分和結構、弄清它們的理化性質。可以說,沒有光譜學的成就,就不會有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許多科學的今天。 目前,光譜學已發展成為一門內容豐富的專門學科。從物質結構上講,有原子光譜學,分子光譜學;從光譜波長上分,有x射線光譜學,紅外線光譜學;從光譜形式上看,有激光光譜學,熒光光譜學……而且,光譜學的應用已遍及於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質學、冶金學、醫學、刑事學等幾乎現代科學的所有領域。 今天,光譜學的發展遠遠超越了牛頓所研究的范圍,但是我們不應忘記牛頓的功績:他發現了獲得光束中電磁輻射的強度按波長或頻率分布的一個表象的原始方法。
Ⅳ 彩虹為什麼有七種顏色
無論是人工的還是天然的
顏色都是一樣的
七種
,分別是:紅、橙、黃、綠、青、藍、紫。
西方的說法是:紅、橙、黃、綠、藍、靛
(Indigo)、紫
都是折射陽光發生的顏色改變
陽光射入小水滴,即從空氣這種媒質進入水這種媒質,發生一次折射,由於構成白光的各種單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紫光波長最短,其折射率最大,紅光波長較長,其折射率最小,其餘各色光則介乎其間。因此,光線在小水滴內產生分光現象,各色光同時在小水滴繼續傳播,遇到水滴的另一界面時被反射回來,重新經過小水滴內部,出來時再一次發生折射回到空氣中。這樣,陽光在小水滴中進行了兩次折射和一次全反射就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當空氣中的小水滴數量很多時,陽光通過這些小水滴,經過反射和折射作用,射出來的光集中在一起,天空中美麗的彩虹就形成了。
平時,我們看到的多數是一條彩虹,視角(從地面至虹頂的角度)約42°。有時在彩虹的外邊還能看到一條顏色順序與這條彩虹恰好相反,且較暗一些的另一條虹,這條叫副虹。主虹是內紫外紅,副虹是內紅外紫,副虹又叫霓。霓與主虹為同心的圓弧,兩者之間天空比較暗,虹內、虹外天空比較明亮。霓的視角大約51°。它的成因與主虹基本相同。它是陽光在小雨滴中經過兩次反射和兩次折射而形成的,即折射——全反射——全反射——折射而形成的。在地平面上,我們看到的主虹與霓是半圓形的,那是因為它們下半部分被地面遮住了。若是站在高山頂上,就能看到主虹與霓的大部分。只有在晴朗的天氣時,在飛機艙中向下看,才能看到主虹與霓的全貌,即完整圓環。
如果太陽的角度太大(例如在中午前後),或太小(近日出或落日),我們也不易看到虹,又因虹是陽光經小水滴反射進入我們眼睛的,所以彩虹永遠出現在太陽的對面,因此。朝虹見於西方,夕虹見於東方。。其出現以夏季為主。
主虹為何內紫外紅
我們看虹時,有色的光線依著各種角度從小水滴中反射出來,對於某一質點來講只能把某一種顏色的光線射入我們的眼簾,而從同一雨滴中折射出來的其他有色光或高或低地越過我們的眼簾,不被我們所看到。具體而言,在那些能進入我們眼簾的,並經處於最高位置的小水滴,所折射的光線中,由於紅光折射率最小,偏向角也最小,所以才能進入我們的眼簾,我們看到的只是紅光,其他色光由於折射率大,偏向角也大,都越過我們的頭頂而去。稍低一點的小水滴,也就只能是在折射光線中偏向角比紅光大,又比其餘色光小的橙色光先進入我們的眼簾,而被我們看到。其餘色光中,紅光偏低,黃、綠、藍、靛、紫都偏高,越過我們的眼簾不被我們所看到。以此類推,那些進入我們眼簾,並經處於最低一層位置的小水滴折射後的光線,我們只能看到的是紫光,其餘色光都從我們眼皮底下溜走。這樣,空中鄰接的小水滴中折射出來的光線,形成一條內紫外紅的彩虹。
彩虹的氣象原理
空氣里小水滴的大小,決定了彩虹的色彩與寬度。雨滴越大,彩虹帶越窄,色彩越鮮明;雨滴越小,彩虹帶越寬,色彩越黯淡。當雨滴小到一定程度時,分光和反射不明顯,彩虹就消失。這說明了彩虹的形成直接與空氣中雨滴的存在、多寡、大小有著直接關系,反過來說,彩虹跟天氣變化有關。例如:如果彩虹的色彩從鮮艷變為暗淡,寬度從狹窄變為寬大,都說明空氣中雨滴由大逐漸變小,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空氣可能逐漸轉向穩定,天氣情況漸趨穩定。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積累並流傳了許多與彩虹相關的看天經驗,並用簡潔語言編成諺語。這些諺語反映了天氣變化的客觀規律,已成為人們推測未來天氣變化的依據之一。例如「東虹日頭、西虹雨」
(或早虹雨,晚虹晴)根據彩虹的出現,推測未來天氣變化情況。虹在西方,說明西邊大氣中有大量雨滴存在,隨著天氣系統東移;本地將會有雨;西虹多出現在早晨。虹在東方,說明東邊大氣中有雨滴存在,天氣系統已經移過本地,天氣即將轉晴;東虹多出現在傍晚。又如:「晚虹日頭早虹雨;虹高日頭低,早晚披蓑衣;虹高日頭低,大水沒過溪;斷虹見,風隨見;斷虹早見,風雨即見;虹吃雲下一指,雲吃虹下一丈」等等,都是跟彩虹相關的天氣諺語。
物理教學除了要注重本學科的知識能力綜合外,還要注意與其他學科的知識交叉、融合,做到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驗,又回於生活、實驗,回於自然,讓學生活學活用,最終為生產勞動服務。「彩虹的氣象物理原理」是物理教學中的一個參考例子,詣在拋磚引玉,探討物理教學如何挖掘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適應綜合問題新走向,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希望您能滿意!謝謝~
Ⅵ 牛頓 色盤 理論
牛頓色盤
Newton's disk
牛頓色盤
又稱「七色板」。牛頓為說明日光的成分而製作的儀器。圓板分為七個扇形,依次塗有紅、橙、黃、綠、青、靛、紫七種顏色。將圓板迅速轉動,可見到板呈白色,說明日光是由以上七種色光合成的。
用來表示顏色混合效果的圓盤。1666年I.牛頓利用三棱鏡把太陽光分解成彩色光譜,並做了色光混合實驗。牛頓發現顏色混合後可產生中間色或另一種新顏色,他利用一個簡單模型把所有有關顏色混合的結果都概括進去。牛頓把光譜中從紅到紫的七種顏色按順序排列在一個圓上並各佔一定區域,如圖所示。藉助於此模型可定性地預測各顏色混合後的結果。例如等量的紅色(R)和藍色(B)混合時,只需連結R和B點 ,從圓心O引直線通過RB的中點並交於圓上一點 ,交點所在處的紫色就是混合色。又如黃色和綠色混合後得草綠色 。若代表兩種顏色的兩個點的連線通過中心點O ,則該兩等量顏色合成為白色。凡能合成為白色的兩種顏色稱為互補色,例如圖中Rˊ和G點所代表的紅色和綠色是互補色。把圖中各區域著上相應顏色製成圓盤,並令其迅速繞軸轉動,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效應(見視覺),視網膜上將產生七種顏色的混合,得白色。牛頓的這個模型並不十分精確,這是人們尋找顏色合成規律的最初嘗試。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祝您成功!
Ⅶ 牛頓通過什麼鏡把太陽光分解成七種單色光
棱鏡。
光的色散現象:太陽光通過棱鏡後,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形成一條彩色的光帶,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它是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發現的。光的顏色志透明物體顏色相同時,光可透過物體。若興的顏色志透明物體顏色不同時,光就透不過物體。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dispersion of light)指的是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的現象;復色光通過棱鏡分解成單色光的現象;光纖中由光源光譜成分中不同頻率的不同群速度所引起的光脈沖展寬的現象。色散也是對光纖的一個傳播參數與頻率關系的描述。
牛頓在1666年最先利用三棱鏡觀察到光的色散,把白光分解為彩色光帶(光譜)。色散現象說明光在介質中的速度v=c/n(或折射率n)隨光的頻率f而變。光的色散可以用三棱鏡,衍射光柵,干涉儀等來實現。
光的色散當然還要有光波。光波都有一定的頻率,光的顏色是由光波的頻率決定的,在可見光區域,紅光頻率最小,紫光的頻率最大,各種頻率的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都相同,約等於3.0×108m/s。但是不同頻率的單色光,在介質中傳播時由於與介質相互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光的色散
Ⅷ 彩虹是哪七種顏色組成
彩虹的成因
科學家經過幾百年的觀測和推算,發現彩虹出現的規律是一定會出現在太陽的反日點。也就是說,如果太陽在西邊,彩虹一定在東邊。
科學家還發現,如果我們在地面上想看見彩虹的話,太陽位置不能太高。所以在中午,我們是見不到彩虹的。因為這個時候太陽已經升得太高了。而且太陽位置越低,彩虹的這個弧就越大。
為什麼彩虹總在雨後?
下雨的過程中是沒有彩虹的,因為這個時候是陰天,太陽被雲彩擋住了。沒有陽光也就沒有彩虹。而當雨剛剛下完,太陽也出來了,但是雲彩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依然在下雨。
所以不遠處的空氣里,還會有很多小水滴。陽光穿透這些水滴,在水滴里會發生一次反射,兩次折射。就是太陽光在水滴里撞了一下,拐了三個彎。太陽光本來是白色的,在水滴肚子里拐了3個彎之後,被打散變成七色光射到我們的眼睛裡,我們就看到彩虹了。
彩虹到底有幾種顏色?
如果有人問你彩虹有幾種顏色,相信你會脫口而出,七色光嘛,當然是七種啦,紅橙黃綠青藍紫。
可如果你學了物理學,老師就會告訴你,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應該是「紅橙黃綠藍靛紫」,這是科學上權威的規定。但實際上彩虹也並不只有七種顏色,彩虹的顏色呢其實是沒有數量的,因為它是一個連續分布的一個顏色帶。
那是誰規定的彩虹有這七種顏色呢?是牛頓!
牛頓為什麼把彩虹分成七種顏色?其實,他是受了一個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畢達哥拉斯的影響。這個畢達哥拉斯認為「七」是代表完美的數字,所以牛頓就把彩虹的顏色分成了七種,但是你要知道彩虹其實是有無數種顏色的。
那我們究竟能不能到達彩虹腳下呢?答案是不能的。因為彩虹只是一種光學現象,並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物體一座橋真正的橋,所以我們沒法越走越近,最後碰到它。
龐大的彩虹家族
那有些細心的小朋友可能還發現,有時下雨之後,大彩虹外邊還有一圈彩虹,這一圈比里邊那個更大,但是更暗淡,而且顏色和里邊那個彩虹啊正好相反。這外邊這一圈彩虹啊就是我們說的「霓」,霓虹燈的「霓」。
陽光射到水滴里邊,經過兩次反射,兩次折射,共拐了4個彎,多拐了一個彎才出來,就會形成霓。
除了霓和虹,由於形成條件的不同,我們可能還會看到七色光彼此緊貼且不斷重復的彩虹「干涉虹」,看起來是一個白色弧形的霧虹,以及由月光照射而產生的月虹。
Ⅸ 誰發現了白光是由七色光組成的
牛頓
牛頓色盤
又稱「七色板」。牛頓為說明日光的成分而製作的儀器。圓板分為七個扇形,依次塗有紅、橙、黃、綠、青、靛、紫七種顏色。將圓板迅速轉動,可見到板呈白色,說明日光是由以上七種色光合成的。
用來表示顏色混合效果的圓盤。1666年牛頓利用三棱鏡把太陽光分解成彩色光譜,並做了色光混合實驗。牛頓發現顏色混合後可產生中間色或另一種新顏色,他利用一個簡單模型把所有有關顏色混合的結果都概括進去。牛頓把光譜中從紅到紫的七種顏色按順序排列在一個圓上並各佔一定區域,如圖所示。藉助於此模型可定性地預測各顏色混合後的結果。例如等量的紅色(R)和藍色(B)混合時,只需連結R和B點 ,從圓心O引直線通過RB的中點並交於圓上一點 ,交點所在處的紫色就是混合色。又如黃色和綠色混合後得草綠色 。若代表兩種顏色的兩個點的連線通過中心點O ,則該兩等量顏色合成為白色。凡能合成為白色的兩種顏色稱為互補色,例如圖中Rˊ和G點所代表的紅色和綠色是互補色。把圖中各區域著上相應顏色製成圓盤,並令其迅速繞軸轉動,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效應(見視覺),視網膜上將產生七種顏色的混合,得白色。牛頓的這個模型並不十分精確,這是人們尋找顏色合成規律的最初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