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彩為什麼燒制前後顏色
㈠ 原礦釉里紅燒出來為什麼顏色偏深紅
原礦釉里紅燒出來顏色偏深紅因為釉里紅是銅為著色劑的。釉里紅在窯里氧化會變成綠色,這就需要在燒窯的時候小心的控制。把瓷器悶在窯中,溫度稍微有一點波動,裡面的銅離子就開始遊走,紅色就可能會燒飛了,溫度低了顏色就會發黑。所以釉里紅的燒制對於燒窯師傅的要求高。這也是為什麼在古時候釉里紅的珍貴原因。
原礦釉里紅相關介紹
自古以來,中國人均視紅色為吉祥喜慶的象徵,以紅為貴,被視為中國人的文化符號。而在中國瓷器史上,也有著一種存在。它的出世,經歷以及自身的氣質和價值,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諸多傳說的俠者,有著幾經隱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
它就是和青花媲美的釉里紅,原礦青花釉里紅工藝釉里紅,瓷器釉下彩裝飾手法之一,創燒於元代。是將含有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材料按所需圖案紋樣繪在瓷器胚胎的表面,再罩以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入窯1350度以上的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
中國古時候的釉里紅,沒有我們現在的紅這么的明亮艷麗,所以中國人古時候對於釉里紅有一個理解,就是嬌而不艷。
釉里紅是高溫釉下銅紅發色,高溫燒到1280度至1300度,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那種鮮艷的那種釉里紅,那基本都不是原礦的釉里紅,是經過著色劑的添加處理的。原礦釉里紅燒出來的顏色沉著,穩重。
㈡ 骨瓷餐具中有釉下彩嗎為什麼很多都是上彩和中彩怎麼區別釉中彩和...
有釉下彩,釉下彩瓷器的顏色比較單一,多是純色,圖案遠觀還行,近看就不夠精緻,這是由製作工藝決定的,因為很多顏料不能融入釉面或者被釉面覆蓋。
1、產生的年代不同
釉上彩:在明代從釉下青花彩繪的基礎上所創造出來的。
釉中彩: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瓷器裝飾材料和技法。
釉下彩:最早雛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續至今。
2、燒制工藝不同
釉上彩先把瓷坯燒成白釉或單色釉瓷,再對它們進行彩繪,最後再入窯低溫燒制(入窯低溫600—900℃),主要是為了固化彩料,保持成品的穩定性。
釉中彩先在素坯上施了一層釉料,然後在表面進行彩繪完成後又覆蓋一層玻璃體釉衣,高溫快燒(通過1100—1330℃),在1330°的高溫下顏色在釉料中間會滲透,呈現一種暈染的感覺。
釉下彩在成型的素坯上繪制,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淺色釉,一次燒成(入窯高溫1200—1400℃)。燒成後的圖案被釉衣覆蓋在下面,表面光滑柔和、平滑細膩,永不褪色。
(2)釉下彩為什麼燒制前後顏色擴展閱讀
釉下彩燒成後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顯得晶瑩透亮,釉下彩瓷的出現應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不過當時只是以赫色顏料簡單地點彩來裝飾瓷器。
目前市場上的釉下彩餐具是用彩料在瓷器坯體上直接施彩,然後再罩一層透明釉,入窯後在高溫氣氛中(1200-1400℃左右)與瓷器一次燒成的品種。它的突出優點在於不受磨損、永不褪色、無鉛無毒、光滑平整、操作簡單。元、明、清時期景德鎮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製作,也是中國瓷器的代表品種之一。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紅、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綠彩等。
㈢ 釉下彩的各種顏色是什麼化學成分發色的嗎
釉下彩,就是燒制前在白泥坯上繪制圖案,這需要有好的耐心和嫻熟的技巧。技師先要徒手懸肘勾線,以摻水後彩料的薄、厚來控制燒成後色彩的濃度,再在圖案上覆蓋一層「釉」燒制。釉是一種玻璃質,在1200℃開始熔化,真正熔化是在1400℃,它熔化成液體,均勻附著在白坯表面,形成有光澤的釉面。而圖案也在這時清晰顯露。這一切的成敗優劣,全憑製作者的經驗和感覺。釉下彩瓷器使用時對人的健康而言很安全,原因是顏料中的化學成分,全被覆蓋在1400℃高溫才會溶化的釉下了。
㈣ 為什麼在陶瓷上可以燒出各種美麗的顏色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為主要原料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煅燒製得的材料的各種製品。以前人們把用陶土製作成的在專門的窯爐中高溫燒制的物品稱作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的傳統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產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經混煉,成形,煅燒而製成的各種製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細的精陶和瓷器都屬於它的范圍。
製作一件瓷器,先得用瓷土製成坯,放進窯中煅燒,製成素燒瓷。素燒瓷有很多極小的小孔,是會滲水的。在素燒瓷上,塗上一層釉料,釉料燒熔後覆在素燒瓷上,就成了雪白光潔的瓷器。
如果在雪白的釉上,用釉彩繪上花卉、人物等圖案,經煅燒熔化,一個有美麗圖畫的瓷器就誕生了。釉彩是幾千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創造。
㈤ 什麼叫釉下彩繪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裝飾的一種,又稱「窯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乾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一次燒成。燒成後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顯得晶瑩透亮,釉下彩瓷的出現應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不過當時只是以赫色顏料簡單地裝飾瓷器。
歷史
釉下彩瓷的出現應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不過當時只是以赫色顏料簡單地點彩來裝飾瓷器,還沒有刻意地繪制紋飾。真正的釉下彩繪瓷應在唐代。
當時湖南長沙窯的工匠們以氧化鐵,氧化銅為彩料在素坯上繪出不同的圖案,或寫上文字、詩句,然後施青釉經1220℃~1270℃高溫燒制。其後陝西黃堡耀州窯,浙江慈溪越窯等瓷窯亦紛紛效仿,從此釉下彩廣泛流行,屢屢創出驚世之作。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稱為「國瓷」的青花瓷了。
㈥ 釉下五彩瓷的燒制過程
傳統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採用「三燒制」製作工藝,其生產工藝過程是:首先將已成型而未經施釉的坯胎經過低溫素燒,然後彩飾,再把已經彩飾的素燒坯進行第二次低溫素燒,最後施蓋石灰釉入高溫窯在先氧化後還原的氣氛中燒成。「三燒制」的工藝最明顯的優點,就是由於石灰釉的流動性能好,透明度高,釉面光潤瑩徹,表面清亮、平坦、色彩沉著典雅。五十年代末開始,醴陵釉下彩除特殊產品仍採用「三燒制」外,大部分改用兩次燒成,其生產工藝過程是:首先將已施有長石釉的坯胎,經低溫素燒,然後進行彩飾,再在其表面噴一層薄釉,即可入高溫窯燒成。因為長石釉的始熔溫度較高,表面張力較大,這就使顏料發色相對穩定,也不會像石灰釉那樣容易產生煙熏缺陷。長石釉比傳統石灰釉白度高,釉下色料的艷度也明顯提高,裝飾效果更加清新、明快。
醴陵釉下五彩裝飾不拘一格,花鳥、翎毛、山水、草蟲、人物走獸、圖案、書法無所不包,裝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但在眾多的裝飾手法中,最為廣泛的也是醴陵釉下彩中最為突出的手法是「雙勾分水」法。線條的出色運用是醴陵釉五下彩紋飾美的重要原因。畫工的勾線表現出很高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並富有濃厚的裝飾特徵。其紋飾線條有勾線和印線兩種,象高檔陳設瓷的一些邊腳圖案往往用印線,主題花鳥紋飾則用手工勾線。線條又分墨線和色線兩種,色線根據預設的顏色燒成後呈現鮮艷的色調,墨線則在一定溫度下消失,呈現空白線條,這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獨有的一種藝術效果。
獨具魅力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曾經有過燦爛輝煌的歷史,到21世紀仍魅力不減,倍受人們關注、贊美、喜愛和收藏。陶瓷是瓷城醴陵的支柱產業,然而,在醴陵從事釉下五彩瓷研究和生產的人不多,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手工藝術已是我們這一代熱愛和從事釉下彩瓷人的光榮使命,我們有責任將醴陵釉下五彩瓷這一民族傳統工藝發揚光大,讓醴陵釉下五彩瓷這朵陶瓷藝苑中的奇葩更加絢麗多彩,永不凋謝。
㈦ 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中彩有什麼區別,哪種好
對於初學者來說,分辨釉上彩和釉下彩可從陶瓷表面觀察。
釉下彩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色彩呈現效果一般。
釉上彩有凹凸感,畫面光亮度較差,色彩好。
釉中彩色調較釉上少,但畫面不磨損,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