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菩薩閉著眼睛都是神仙
『壹』 關公像受人敬仰,為什麼關公像都是閉著眼的
首先掩蓋殺氣。大家都知道,手提青龍偃月刀的關羽,見人滅人,見佛滅佛。一生滅人無數,最後被滅,怨氣和仇恨特別多,以至於死後,大家在雕刻關羽時,總會讓其閉著眼睛,要是所謂的“菩薩閉眼不救世,關公睜眼要殺人。騎絕塵走千,五關斬震坤乾,桃園結義薄雲,偃月青龍刀刃寒。忠君報國,俠肝義膽護兄鑄鐵肩。麥城失敗又返,英魂廟化青煙。”關羽的忠義,在生活里人們稱其為“關公”。歷朝歷代朝廷很多的有褒封,最多的清朝,被教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與“文聖” 孔子齊名的"武聖"。
最後二八分開。並不是全部都閉上關公雕塑上的眼睛,而屬於“微睜”,就是八分閉,二分睜。講究八分看內心,二分觀世界。也是讀書所致。喜歡讀書的關羽,特別是《春秋》。從前是沒有電燈,全靠油燈,因此時間長了,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的關羽,就近視了眼睛,看起來跟眯著眼似的。
『貳』 為什麼菩薩閉著眼睛而神仙都睜著眼睛呢
菩薩以心眼看世人!
『叄』 「觀音閉眼不救世,關羽睜眼必殺人」是為什麼
如果觀音菩薩閉上了眼睛,那麼她就看不到百姓生活疾苦了,也就沒辦法知道社會真實的情況了。所以說觀音菩薩閉上眼睛之後,就沒有辦法普度眾生,解救黎民百姓了,也正因如此,觀音菩薩的雕像沒有閉著眼睛的。觀音菩薩作為普度眾生的神仙,一直以來給人們的印象是,能幫助黎民百姓解決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觀音菩薩睜著眼,才能看到百姓生活的情況,才能了解民間疾苦。因此觀音的雕像或是紋身都是睜著眼睛的。
紋身要注意:紋龍不過肩,紋虎不下山。觀音閉眼不救世,關羽睜眼必殺人。 。紋身不紋嗜血狼,獨狼帶血家必亡。群狼不狠扛不住,斷手斷腳命不長。紋身不紋下山虎,猛虎下山反噬主。紋身不紋睜眼關,睜眼關公殺人間,紋身不紋唐三藏,九九八一難相抗。紋身不紋小哪吒,龍遇哪吒命喪涯。紋身不紋老鍾馗,避鬼不成反招賊。人生在世苦難短,無論紋啥別開眼!
『肆』 佛為什麼都是閉著眼睛的
是眼臉下垂,半閉目。
個人認為,在佛自身方面來說,佛像寓意禪定、悲憫眾生;在眾生方面來說,觀想佛像庄嚴,自心生起柔順謙卑,對佛生起親近好樂。
『伍』 閉上眼睛就能看到神仙菩薩媽祖,還有副字是萬事神什麼意思啊
沒有意思,你想多了。
『陸』 為什麼很多佛像和觀音像,大都是半閉著眼
很多佛像和觀音像,大都是半閉著眼的原因如下:
一、顯得更加慈祥寧靜觀音和佛像本來就是普渡眾生的,在面對佛像和觀音像的時候,首先就要讓人感到寧靜。如果這些佛像一直睜著眼睛看著凡人,會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壓迫感,所以說凡人也無法獲得內心的寧靜。當佛像是半睜著眼睛的時候,看起來面向會更加慈祥安寧,那麼凡人在跟佛像傾訴的時候也會更加的安心和寧靜。
三、表現出觀音和佛祖的憐憫之心當佛像和觀音像是半閉著眼的時候,會顯得佛像格外的柔和,並且會有一絲垂目的感覺,一般只有在覺得哀傷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表情。而佛祖和觀音因為看遍了世間的善惡美醜,所以說對於一些受苦受難的凡人會有憐憫之心。同時對於那些作惡多端的人也有一種冷眼觀看的感覺,所以說就可以表現出佛祖和觀音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在眼裡。
『柒』 為什麼佛像的眼睛大多都是半閉著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就是無論是你身上佩戴的觀音或者是佛祖的一些雕件,還是你去寺廟里看見那些菩薩和佛祖的雕像,或者是你家裡放置的祖傳的一些觀音或者是佛祖。
他們都有一個比較顯著一點的特徵,那就是這些菩薩或者是佛祖的眼睛都是半閉著的,正確來講就是說只睜開一點點眼睛而沒有全睜開。
對於第三個原因就是說佛和菩薩作為普度眾生的使者,他們是非常不願意看到人類的生死以及人類受苦的這些情況的,所以他們半閉著眼睛又象徵著他們本身的慈悲之心。
『捌』 為什麼佛菩薩的塑像都是半閉著眼
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很多同修或許早就發現,不管是寺院的各類佛菩薩,還是網上的佛圖,雖然菩薩形態各異,但幾乎全是半閉著眼睛,這到底為何呢?
著名國學大家南懷瑾先生說:
我母親比較信佛,但是沒有深入修習,並不通什麼佛理。有次我問她為什麼佛都半閉著眼睛,而不睜開呢。我覺得這個問題一定很難回答,沒想到母親卻利索的回答道:這個世界太骯臟了,壞人太多了,佛菩薩只能半閉著眼睛,眼不見心為凈嘛,否則要被氣死了。
上面所說的只是一個故事,算是一種說法,但是還有一個更慈悲的解釋。
半睜眼是佛的外像慈悲代表,不舍六道眾生,同時又不忍全睜看到六道眾生的痛苦。因為我們的肉眼看到的世界是顛倒的,錯誤的,佛教導我們用心眼去觀世界,那麼就要達到「禪」的境界。
簡單的說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佛教里的「坐禪」為了利益修行者不在禪修中昏睡,於是半睜著眼睛的,不完全閉上,也不完全睜開,如此造佛像也代表佛菩薩入了禪定的狀態。
而且,當大家進入寺院禮佛的時候,抬頭望佛,發現佛菩薩也正慈眉善目的向下俯視著你,是不是更能夠增添很多歡喜之心呢?
佛像在眼睛這塊如此精細的設計,完全能夠表達佛菩薩庄嚴而又慈祥的形態,使大家直接能夠感受到佛的慈悲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