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脂肪變性為什麼顏色會變黃
⑴ 什麼是脂肪變性
脂肪變性是指在變性細胞的細胞漿內,出現大小不等的游離脂肪小滴,簡稱脂變。
脂變常見於肝、腎、心等實質器官的細胞中,它們發生脂變的特徵是:
肝脂肪變性時,組織器官體積腫大,呈土黃色,質地像面團,容易捏碎。手摸切面有油膩感,切面上留有一層油脂。如果是由於肝淤血而引起的肝細胞脂變,那麼切面呈檳榔狀外觀,所以叫做「檳榔肝」。腎脂肪變性時,稍腫大、柔軟。皮質增厚呈黃褐色。切面有灰黃色的斑點或條紋。心肌脂肪變性時,心肌渾濁,有彌漫性的灰黃色,質軟而脆,心室擴張,體積增大。心內膜下,尤其是乳頭肌處,可以看到灰黃色與原來心肌顏色相間呈平行的條紋或斑點,像虎皮樣斑紋,所以又叫做「虎斑心」。
脂肪變性常見於慢性病、中毒和傳染病等,是一種可恢復的病理過程。當病因消除、代謝恢復正常,細胞結構可以完全恢復。嚴重的脂肪變性,可進一步導致細胞死亡。
⑵ 脂肪肝是脂肪細胞發生了什麼類型的變性病變的肝臟體積、質地、顏色會發生什麼變化
脂肪肝的分類有幾種?
一、單純性脂肪肝:肝臟的病變只表現為肝細胞的脂肪變性。根據肝細胞脂變范圍將脂肪肝分為彌漫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肝,以及彌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島。
脂肪肝的發病機制復雜,各種致病因素可通過影響以下一個或多個環節導致肝細胞甘油三脂的積聚,形成脂肪肝:
①由於高脂肪飲食、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組織分解增加導致游離脂肪酸輸送入肝細胞增多。
②線粒體功能障礙導致肝細胞消耗游離脂肪酸的氧化磷酸化以及b氧化減少。
③肝細胞合成甘油三脂能力增強或從碳水化合物轉化為甘油三脂增多,或肝細胞從肝竇乳糜微粒,殘核內直接攝取甘油三脂增多。
④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及分泌減少導致甘油三脂轉運出肝細胞發生障礙。
當①和③進入肝細胞的甘油三脂總量超過②和④消耗和轉運的甘油三脂時,甘油三脂在肝臟積聚形成脂肪肝。
二、脂肪性肝炎:是指在肝細胞脂肪變性基礎上發生的肝細胞炎症。據統計,長期大量嗜酒,40%左右會出現這種情況,而非酒精性脂肪肝一般很少發生脂肪性肝炎。
三、肝纖維化脂肪性肝纖維化:是指在肝細胞周圍發生了纖維化改變,纖維化的程度與致病因素是否持續存在以及脂肪肝的嚴重程度有關。酒精性肝纖維化可發生在單純性脂肪肝基礎上,而非酒精性則是發生在脂肪性肝炎的基礎上。肝纖維化繼續發展則病變為脂肪性肝硬化。
四、脂肪性肝硬化:脂肪性肝硬化是脂肪肝病情逐漸發展到晚期的結果。近年來,隨著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肝病的增多,脂肪性肝硬化已佔到中國肝硬化病因的第二位(第一位是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在酒精性肝炎中肝硬化的發生率為50%以上,少部份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會發展成為肝硬化。
⑶ 肝臟脂肪變性病理臨床聯系是什麼
肝脂肪變性是肝臟肝細胞胞漿內出現脂肪滴。脂質主要是中性脂肪。
常見於缺氧、缺血、中毒、感染等因素影響肝細胞脂肪代謝平衡,出現脂質在細胞內堆積。發生脂肪變性的機制為:
①脂肪合成或輸入過多,如肥胖病及糖尿病;②脂肪氧化利用障礙,如中毒性肝炎;③脂蛋白形成和輸出障礙,如化學性肝炎。重度脂肪變性可引起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細胞壞死。
其原因為:
脂蛋白合成障礙、中性脂肪合成過多、脂肪酸的氧化或酯脂障礙。
肝臟發生脂肪變性時,輕者,眼觀無明顯異常,嚴重時,可見肝臟腫大,質地較軟,色澤淡黃至土黃,切面結構模糊,有油膩感,有的甚至質脆如泥。鏡下可見在變性的肝細胞漿內出現大小不一的空泡,起初多見於核的周圍。
以後變大,較密集散布於整個胞漿中,嚴重時可融合為一大空泡,起初多見於核的周圍,以後變大,形似脂肪細胞。
如果肝臟的脂肪變性伴有慢性肝淤血時,則肝切面由暗紅色的淤血部分和黃褐色的脂肪變性部分相互交織,形成類似中葯檳榔切面的色彩,故稱之為「檳榔肝」。冰凍切片,脂滴可被蘇丹三染成橘紅色。
⑷ 肝脂肪變性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肝脂肪變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肝臟的脂肪變與肝臟的脂肪代謝紊亂有關。肝內脂肪來自兩方面,一是腸道吸收的乳糜微粒,水解後成為脂肪酸;二是體內脂庫動員釋放出脂肪酸。大部分脂肪酸在肝細胞內合成中性脂肪,再與載脂蛋白、磷脂結合成P-脂蛋白,由肝細胞排到血液中,然後儲於體內脂庫或提供各器官氧化供能。小部分脂肪在肝內氧化供能加以利用。上述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便能引起肝脂肪變。
1)肝細胞內脂肪酸過多:如高脂飲食或營養不良時,因體內脂肪組織分解,致血液脂肪酸增多;機體缺氧使細胞糖酵解過程生成的乳酸轉化為多量脂肪酸;因氧化障礙使脂肪吸收利用下降而相對增多。
2)甘油三酯合成過多:如大量飲酒可致or磷酸甘油增多,促進甘油三酯合成。
3)脂蛋白、載脂蛋白減少:缺氧、中毒及營養不良時(如飢餓、糖尿病等)肝細胞中脂蛋白、載脂蛋白合成減少,進而脂蛋白形成減少,甘油三酯儲積於肝細胞胞質內
⑸ 肉眼上肝細胞水變性和肝細胞脂肪變性有何異同
肝 水變性和脂肪變性都會使肝臟體積增大,水變性時肝臟顏色變淡,而脂肪變性的肝呈淡黃色,且肝臟表面油膩發亮。
⑹ 10、試述肝脂肪變性的原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後果。
⑴原因:缺氧、感染、中毒、營養缺乏。⑵機制:1)肝細胞質內脂肪酸增多;2)三醯甘油合成增多;3)載脂蛋白減少。⑶病理變化:1)肉眼肝大、邊緣鈍、色淡黃、質較軟、油膩感;2)光鏡肝細胞體積大、胞質內有圓形或卵圓形空泡,可將核擠至一側,肝索紊亂,肝竇扭曲、狹窄乃至閉塞。⑷後果:重者肝細胞壞死,繼發纖維化。
⑺ 簡述肝脂肪變性的肉眼變化
肝臟體積腫大,包膜緊張,表面光滑,切面略膨隆,邊緣鈍, 呈淡黃色,觸之質如泥塊並有油膩感。
⑻ 動物醫學脂肪肝的病理變化
肝臟發生脂肪變性時,輕者,眼觀無明顯異常,嚴重時,可見肝臟腫大,質地較軟,色澤淡黃至土黃,切面結構模糊,有油膩感,有的甚至質脆如泥。
鏡下可見在變性的肝細胞漿內出現大小不一的空泡,起初多見於核的周圍,以後變大,較密集散布於整個胞漿中,嚴重時可融合為一大空泡,起初多見於核的周圍,以後變大,形似脂肪細胞。如果肝臟的脂肪變性伴有慢性肝淤血時,則肝切面由暗紅色的淤血部分和黃褐色的脂肪變性部分相互交織,形成類似中葯檳榔切面的色彩,故稱之為「檳榔肝」。冰凍切片,脂滴可被蘇丹三染成橘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