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澱粉水解的顏色不同
Ⅰ 澱粉經水解呈什麼顏色
澱粉為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條件下可以水解,可加入稀硫酸或加熱。澱粉是一種重要的多糖,是一種相對分子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雖屬糖類,但本身沒有甜味,是一種白色粉末,不溶於冷水。在熱水裡澱粉顆粒會膨脹,有一部分澱粉溶解在水裡,另一部分懸浮在水裡,形成膠狀澱粉糊。
Ⅱ 澱粉為什麼遇碘變藍
這主要取決於澱粉本身的結構。澱粉是白色無定形粉末,由直鏈澱粉(佔10—30%)和支鏈澱粉(佔70—90%)組成。直鏈澱粉能溶於熱水而不呈糊狀,支鏈澱粉不溶於水,熱水與之作用則膨脹而成糊狀。其中溶於水中的直鏈澱粉,呈彎曲形式,並借分子內氫鍵捲曲成螺旋狀。這時加入碘酒,其中碘分子便鑽入螺旋當中空隙,並藉助范得華力與直鏈澱粉聯系在一起,從而形成絡合物。這種絡合物能比較均勻地吸收除藍光以外的其它可見光(波長范圍為400—750鈉米),從而使澱粉變為深藍色。
Ⅲ 澱粉水解過程中加碘液為什麼會出現多種不同的顏色
澱粉為人體提供能量,澱粉在人體內先被唾液澱粉酶分解成麥芽糖,然後麥芽糖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
經過糖酵解過程生成丙酮酸,丙酮酸;或者澱粉直接分解成糖酵解中間產物葡萄糖-1-P(這一部分沒來
得及和唾液充分混合)。然後生產丙酮酸。丙酮酸又和酶結合生成乙醯輔酶A。然後進入檸檬酸循環圈。
先生成檸檬酸。檸檬酸循環圈裡面每消耗一個葡萄糖,生成6個NADH,2個FADH2 (電子載體)。然後在
線粒體膜結構內這些電子通過ATPase生成大量的ATP,能量。
澱粉在製作其他食品中的作用
澱粉除了用於烹調之外,在各類食品加工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利用澱粉作為配料或主料的食品有:各
種粉腸、灌肚、涼粉、炯子、粉皮、粉絲、火腿、羅漢肚等。
Ⅳ 做澱粉水解實驗(硫酸催化)時,水解完全後溶液會變黃是為什麼
原因:澱粉水解形成糖,然後高溫下糖與硫酸容易發生脫水反應,生成帶雙鍵的有色物質。
酸對於糖的作用,因酸的種類、濃度和溫度的不同而不同。很微弱的酸度能促進α和β異構體的轉化。在室溫下,稀酸對糖的穩定性無影響,但在較高溫度下,發生復合反應生成低聚糖,或發生脫水反應生成非糖類物質。
糖受強酸和熱的作用,易發生脫水反應,生成環狀結構體或雙鍵化合物。例如,戊糖脫水生成糠醛,己糖脫水生成5-羥甲基糠醛,己酮糖較己醛糖更易發生此反應。糠醛比較穩定,而5-羥甲基糠醛不穩定,進一步分解成甲酸、乙醯丙酸和聚合成有色物質。糖的脫水反應與pH有關,實驗證明,在pH3.0時,5-羥甲基糠醛的生成量和有色物質的生成量都低。同時有色物質的生成量隨反應時間和濃度的增加而增多。
參考:碳水化合物 糖與酸的作用 http://file1.foodmate.net/lesson/349/2.doc
Ⅳ 澱粉水解程度不同為什麼會使其與碘形成的顏色不同 看清楚題目哦~
碘遇澱粉變藍,澱粉水解的中間產物糊精(有分子量較大的紅糊精和分子量較小的白糊精),對碘反應的顏色變化是:紫色—棕色—黃色,若澱粉水解不徹底,也會有不同的顏色出現。
Ⅵ 澱粉水解可能出現的顏色
1、 在試管1中加入0.5g澱粉和4ml水,在試管2中加入0.5g澱粉和4ml 20%的硫酸溶液。分別加熱試管3~4min。
2、 把試管2中的一部分溶液倒入試管3中,留作下一步實驗用。
3、 向試管1和試管2中加入幾滴碘溶液,觀察現象。發現試管1的溶液呈藍色(澱粉遇碘變成藍色),試管2無明顯現象。
4、 向試管3中滴入10%的氫氧化鈉溶液,調溶液pH值約為9~10。
5、 另取一隻試管4加入3ml氫氧化鈉溶液,並向其中滴入4滴2%的硫酸銅溶液,立即有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澱生成。再取試管3中的水解液1ml滴入,振盪混合均勻後,用酒精燈加熱煮沸,溶液顏色常有藍色--黃色--綠色(黃藍兩色混合)--紅色等一系列變化。最終有紅色沉澱生成。原因是氫氧化銅被還原生成紅色難溶於水的氧化亞銅。實驗結論:澱粉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能發生水解;澱粉的水解過程:先生成分子量較小的糊精(澱粉不完全水解的產物),糊精繼續水解生成麥芽糖,最終水解產物是葡萄糖。
制備方法
1、酸解法
以酸(無機酸或有機酸)為催化劑,在高溫高壓下將澱粉水解轉化為葡萄糖的方法。
優點:
生產簡易,由澱粉逐步水解為葡萄糖的整個化學反應過程,僅在一個高壓容器內進行,水解時間短,設備生產能力大。
如採用10oBe`濃度澱粉,在0.294 Mpa壓力下需20min;在0.343 Mpa壓力下僅需7-10min
缺點:
1)由於水解作用是在高溫高壓條件下進行的,要求設備耐腐蝕、耐高溫、高壓;
2)在酸水解過程中,除了澱粉的水解反應外,尚有副反應的發生,將造成澱粉的利用率降低;
3)酸水解法對澱粉原料要求嚴格,顆粒大小均勻,澱粉濃度不宜過高
2、酶解法(雙酶水解法)
酶解法是用澱粉酶將澱粉水解為葡萄糖。
酶解法可分兩步:
第一步:利用-澱粉酶將澱粉轉化為糊精和低聚糖,使澱粉的可溶性增加,此過程稱"液化";
如採用BF7658菌的-澱粉酶,反應溫度在85-90°C,pH6.0-7.0;用糖化酶,反應溫度50-60 °C, pH3.5-5.0
第二步:利用糖化酶將糊精或低聚糖進一步水解,轉變為葡萄糖,此過程稱"糖化"。
"液化"和"糖化"都是在酶作用下完成的,故得名。
酸解法一般10-12°Be` (含澱粉18-20%)
雙酶法一般20-23°Be` (含澱粉34-40%)
3、酸酶結合法
酸酶法
有些澱粉,如玉米、小麥等谷類澱粉,澱粉顆粒堅實,如用-澱粉酶液化,在短時間內,液化反應往往不徹底;
可採用酸將澱粉水解至葡萄糖值10-15,然後將水解液降溫、中和,加入糖化酶進行糖化。
葡萄糖值(DE值; dextrose equivalent value )-- 指葡萄糖糖(所有測定的還原糖都當作葡萄糖)占干物質的百分率,用於表示澱粉水解程度及糖化程度。
Ⅶ 澱粉完全水解加入碘水顏色呈
沒被完全水解的澱粉試管有紫色,是因為澱粉沒有被完全水解,所以呈現澱粉與碘單質結合而成的特徵藍色.(至於紫色嗎,可以理解成碘單質水溶液本身的棕/橙黃色與藍色的混色所致)
呈橙黃色,那就是澱粉被完全水解,所以呈現碘水溶液的棕/橙黃色.所以說明澱粉被完全水解.
Ⅷ 澱粉水解程度不同為什麼會使其與碘形成的顏色不同
碘遇澱粉變藍,澱粉水解的中間產物糊精(有分子量較大的紅糊精和分子量較小的白糊精),對碘反應的顏色變化是:紫色—棕色—黃色,若澱粉水解不徹底,也會有不同的顏色出現.
Ⅸ 為什麼澱粉完全水解後加I-KI溶液會呈橙黃色求大神幫助
沒有被水解的澱粉遇碘呈紫色,澱粉鏈越短顏色越淺藍紫色,紫色,紅色到無色。你說的遇碘水變橙黃色那是碘水的顏色,稀碘水就是橙黃色的,並不是遇澱粉變色了。你說的本尼迪克(Benedict)試劑,與還原糖應該是黃紅色。
Ⅹ 如何檢測澱粉的水解程度及是否水解完全
你是指澱粉在酸或者酶的催化下發生水解的反應嗎。
一。首先明白澱粉的分類:澱粉分為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
①直鏈澱粉:
在澱粉中含量約為百分之十到三十,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結構模式是一條捲曲盤旋的多糖鏈,每一圈螺旋越有六個葡萄糖基(葡萄糖基的數量和顯色有關)。
②支鏈澱粉:
在澱粉中含量為百分之七十到九十,相對分子質量大得多。支鏈澱粉結構比較復雜,就像樹一樣,多條糖鏈連接在一起,有大量分支(大概相隔二十個葡萄糖單位有一個支鏈)。內部不易被水解,所以經常會發生水解不完全的現象。
二。其次了解一下澱粉水解後產物它會有這樣的一個鏈式變化:
澱粉——糊精(大分子紅 糊精,小分子白糊精)——麥芽糖——葡萄糖。如何判斷水解是否完全呢?要涉及到澱粉和碘的顯色反應了
三。 再說碘和澱粉與澱粉水解產物的顯色反應。
①顯色原因:
直鏈澱粉遇碘呈藍色,支鏈澱粉遇碘呈紫紅色,紅糊精和白糊精也因為 遇碘顯色不同而得名。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顏色的區別呢。主要原因是碘會和澱粉形成包合物,這些包合物改變了吸光性能而發生了色變。
②顏色不同的原因:
由於前面提到過,這幾種澱粉以及澱粉的水解產物,糖鏈的長度是 不同的,當鏈長小於六個糖基的時候,不能形成一個螺旋圈(參見直鏈澱粉),不能呈色;當平均長度為二十個糖基時,呈紅色;六十個時呈藍色(支鏈澱粉分子質量雖 然很大,但是每個支鏈只有二十到三十個糖基,所以遇碘呈現藍色紅色混合,即為紫色)。所以澱粉的顯色,取決於兩種澱粉所佔的比例。
③准備條件:
在實驗中使用碘液檢測澱粉是否水解完全是有條件的:
<a>.ph值,實驗表明,該顯色反應的環境可以是中性,可以是酸性,但不能是鹼性(因為在鹼性條件下,碘會被歧化成次碘酸鹽和碘化物,沒有單質碘的存在自然無法顯色)。在ph=3-5的弱酸性溶液中反應最靈敏,所以第一步最好先調節ph值。
<b>.溫度,溫度高時,由於分子運動加劇,包合物不易形成,最好將顯色實驗的溫度控制在攝氏溫度45度以下。
④後續操作:
還有一種神奇的斐林試劑,可以檢測是否有澱粉的水解產物存在,因此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加碘液,有可能出現兩種情況:a.不變藍,再加入斐林試劑,出現磚紅色沉澱,就是完全水解。b,變藍加斐林試劑,出現紅色沉澱說明部分水解,不出現紅色沉澱說明完全沒有水解。
解答完畢,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