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顏色為什麼紅色和黑色
❶ 青銅器的銹色差別
青銅器的不同銹色是不同的青銅器在其特定環境中緩慢形成的。
1、青銅器出土時銹色變化是各種銅銹色,銅器入土、墜水、傳世,都有相應的的銅銹區別。
入土在千年以上的銅器,顏色純潤,綠的如鋪翠,紅的如翡翠,墜水保存下來的銅器,顏色潔綠的如瓜皮,紅的如子柿。
傳世的銅器稍顯黯淡,呈紫褐色,主要是因為空氣的侵蝕。
2、青銅器出土後的銹色變化主要是空氣的腐蝕。
3、孔雀藍是青銅器在潮濕的空氣和二氧化碳作用下逐漸氧化形成的。這個過程非常緩慢。
(1)青銅器的顏色為什麼紅色和黑色擴展閱讀:
青銅器大多數曾經地下埋藏,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蝕。
作為腐蝕介質土壤的毛細管及孔隙被空氣、水和電解液充滿。
青銅器埋於地下,在空氣、水、電解液的作用下,自然形成各種不同色彩的腐蝕覆蓋層。
有黑色的氧化銅(CuO)、紅色的氧化亞銅(Cu2O)、靛藍色的硫酸銅(CuSO4)、藍色的硫酸銅(CuSO4·5H2O)、綠色的鹼式硫酸銅(CuSO4+3Ca(OH)2)、白色的氯化亞銅礦(CuCl)、白色的氧化錫(SnO2)等不同色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銅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銅銹
❷ 青銅器剛鑄造出來的是什麼樣色的為什麼顏色會發生變化
簡單說一下我的意見:
首先,出土的青銅器不同顏色的原因就是你說的那原因。
至於新鑄造的青銅器,應當是金黃色的、或者說是銅黃色的。但是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青銅器。
現在考古界似乎並不把兩種青銅製品算在所謂的青銅器之內。其一是青銅鏡,其二是銅錢。所以我們通常說的青銅器主要指的是三代時期的各類青銅禮器、兵器、明器等等。
如果說是青銅鏡,那麼剛剛製成的就有其它顏色的了,比如有些鏡子就是銀色的。至於為什麼是銀色的,學術界還有爭議,我認為是因為跟Sn(化學都忘了,這玩意是錫吧)有關系,可能是磨上了一層Sn。也可能就單純和合金配比和製作工藝有關系,比如說合金在某種比例下用毛皮混著丹砂磨一磨就成銀白色了。這種銀白色是不掉的,和沁也有明顯的不同。如果有個實物就可以看出來,不屬於任何一種沁。
另外,嘗試回答你下一個問題,就是合金配比的問題。我突然發現這個問題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因為面太寬,可以說是中國考古研究不夠的地方。反問一下,怎麼才能知道各個朝代之間青銅器的合金配比問題?怎麼測,怎麼選標本才有說服力?這不但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工作量,恐怕還沒有辦法研究。因為沒有意義,怎樣研究才有意義呢?我認為至少就同類器物研究才有意義。此外還有各個地域的問題。要知道中國的青銅器浩如煙海,真要研究起來,恐怕就真的是個難以完成的任務了。
所以我只能把我知道的一些東西說來聽聽,第一個事是古代人就知道根據各個器物的不同用途來配比合金調整青銅器的軟硬。這個方面幾乎所有大博物館的青銅器館那都要介紹,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還有《考工記》什麼的書上也有記載。
此外,據我所知,有研究青銅鏡的學者正在就青銅配比做研究,求證是否配比相同,就是在同時同地生產的
❸ 古代青銅器為什麼外面是黑色的
青銅器大多數曾經地下埋藏,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蝕。作為腐蝕介質土壤的毛細管及孔隙被空氣、水和電解液充滿。青銅器埋於地下,在空氣、水、電解液的作用下,自然形成各種不同色彩的腐蝕覆蓋層,有黑色的氧化銅(CuO)、紅色的氧化亞銅(Cu2O)、靛藍色的硫酸銅(CuSO4)、藍色的硫酸銅(CuSO4·5H2O)、綠色的鹼式硫酸銅(CuSO4+3Ca(OH)2)、白色的氯化亞銅礦(CuCl)、白色的氧化錫(SnO2)等不同色彩。絕大多數屬腐蝕產物,不僅沒有破壞古代藝術作品,反而更增添了青銅器藝術效果。古色的腐蝕層,成為青銅器庄嚴古樸、年代久遠的象徵,銹層一般並未改變青銅器物的形態,而且銅銹的性質也較穩定,不致使器物破壞。所以這類腐蝕層應保留。但鑒於大多數出土青銅器基本上都是有土及銹包著,如要露出底色、花紋、圖案、銘文,就必須除銹。但除銹又不能損傷銅器本胎,並要保留好的銹色。與基本除銹不同的是「粉狀銹」的去除,青銅器銹蝕機理主要為氯離子的存在對青銅器的銹蝕影響最大,是產生「粉狀銹」使青銅器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要保護好青銅器,關鍵在於如何處理氯離子,怎樣將氯離子從器物里層移出來加以除去,或者是把氯離子封閉、穩定在器物的內部,使之與氧氣和水分隔絕,免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去除多餘銅銹及「粉狀銹」方法很多,採用何種方法除要視每件文物的具體情況而定,但總的有一條原則,必須保持器物的原貌,特別不能傷害器物的銘文、花紋和古斑。
除銹方法
主要處理方法有三類:即機械法、化學法和電化還原法。三類方法上相互配合使用。 (1)機械方法:分為手工操作和機械操作。 手工操作:多用於已暴露在青銅器表面上的粉狀銹。可以用各種工具,如不銹鋼針、錘子雕刻刀、鑿子、鏨子、不銹鋼手術刀、多功能刻字筆、潔牙機等,直接在器物上操作,細心地將粉狀銹剔除。在粉狀銹去除後,往往會發現一層很薄的銅,這並不 青銅器的銅體,而是氯化銅水解過程中產生的銅。它的下面常掩蓋著許多灰白色的氯化亞銅,因此,用鋼針刺穿薄層銅質後,發現確系氯化物可將其去除,直至見到銅體為止。機械方法包括:挖剔、削切、刮磨、鋸解、掃刷、吹掃、打磨等。 機械操作有: 噴砂機:可用於清除金屬表面上的銹蝕和腐蝕產生,它的去銹原理是利用氣壓噴射金屬微粒,銹會被迅速去除。該方法一是快速,二方便,三去銹面積可大可小,這一點比激光器去銹、超聲波去銹有更大優勢,四有些洞隙深處的銹也能去除。 激光去銹:採用激光對青銅器孔洞狀深部病灶中氯化物的去除具有準確、易行的特點。主要利用激勵出的巨大光能,瞬時作用在表面銹層上,使表面溫度迅速上升,利用激光束同物質相互作用時產生的光熱、光化、光壓等光學效應。由於銹層結構疏鬆,對該能量的吸收能力強,因而將銹蝕層迅速燒熔,汽化與本體分離,他能夠快速、高效、無污染地清除掉青銅器表面的綠色有害粉狀銹,從而達到延長青銅器壽命、有效保護文物的目的。這種方法不適用於大面積有害銹的去除。 超聲波去銹法:超聲波清洗器,是採用超聲波微機械振盪波,無論在固相、還是氣相介質中均可以波的方式傳播。其機理:借空泡作用,而發生高頻沖擊及振動液體,在超聲波的一個周期中的某個時間受到負壓,液體在液固界面被引開使那裡成為真空,產生空化氣泡,在另一時期,又因承受正壓而空泡形成至破裂過程,以高頻反復進行,對被清洗物品上的污垢進行周期性的強力沖擊,而使之脫離物品,而污垢物品表面的空化氣泡的劇烈振盪作用,更促使污垢自物品剝離,故超聲波能達到極好的清洗效果。也可加入倍半碳酸鈉溶液浸泡通過超聲波加速反應,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長時間的浸泡處理效果。另外,還可以用超聲波潔牙機、刻字筆等。 (2)化學法 用化學試劑配製除銹液,除銹液配方較多。 l、 用5%-10%檸檬酸、5%-10%氫氧化銨、鹼性酒石酸鉀鈉,可直接將青銅器置於除銹液中浸泡,也可以用脫脂棉蘸除銹液,再敷於生銹的部位。 2、倍半碳酸鈉法:倍半碳酸鈉亦稱鹼浴浸泡法,所用化學劑為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配製成碳酸氫三鈉溶液,將含氯化物的青銅器浸入1%或5%的倍半碳酸鈉(Na2C03·NaHC03·2H20)溶液中浸泡,浸泡時最好加熱,使液溫白天保持在40℃左右。晚上自行冷卻。溶液中,至該浸液中無氯離子出現為止。然後再將器物用蒸餾水浸泡沖洗,將銹蝕的青銅器放入溶液開始每周換一次,幾周後可半個月或更長一點時間換,浸泡至少要三個月,直至氯離子濃度達4PPm以下為止,這是一種沿用很久的方法,缺點是極其費時。 這種方法,通過浸泡腐蝕產物與倍半碳酸納發生作用,而使氯離子進入溶液中,對保存綠色的銅銹有利,當需要保留銘文、花紋和古斑時,用本法比較合適,所以直至目前還被廣泛採用。但是從除去氯離子的效率來看,它不是特別好,這是因為青銅器表面腐蝕層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是一個由擴散控制的動力學過程。只有多次更換浸泡液,才能使氯離子繼續擴散出來。為了提高除銹的效果,需要延長浸泡的時間。如果倍半碳酸鈉的濃度採用5%。不但釋放出的氯離子多,而且速度也快,但是對銅的消耗也相應增加,故不宜採用過濃的倍半碳酸鈉溶液。 3、苯並三氮唑(bta)法:bta法系國內外用來保護銅及銅合金常用的很有效的青銅緩蝕劑,用於古青銅器的保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苯駢三氮唑是白色到奶油色的粉末結晶,能溶於乙醇、苯等有機溶劑中,關於BTA抑制銅腐蝕的機理主要有兩種,即吸附理論和成膜理論。吸附理論認為,BTA吸附於銅器表面後,改變了金屬與溶液的界面結構,並使陽極反應的活化能顯著升高,從而降低了銅本身的反應能力。而成膜理論認為,BTA對銅的保護與Cu20膜的存在有關,能形成Cu(I)—BTA配合物保護膜,也能在Cu0表面上形成Cu(I)—BTA配合物保護膜,這種膜覆蓋性能良好;緊貼在金屬的外部,把金屬表面與腐蝕介質隔開,形或不溶於水及部分有機溶劑的透明覆蓋膜,生成膜比較牢固,使金屬的溶解或離子化程度大大降低,起到了保護金屬的作用。 具體的保護方法是先配製5%的BTA乙醇溶液置於可抽真空的容器內,放入待處理的青銅器文物,由真空泵抽至溶液呈沸騰狀停止,將整個容器於恆溫糟中恆溫至60℃,恆溫期間控制真空度為400毫米汞柱即可,—般需要8小時以上,結束後取出器物用乙醇洗去表面殘留的BTA結晶。而BTA在60℃下作減壓滲透處理,使緩蝕劑能充分地滲入器物的銹層內,而且成膜最好。如果沒有減壓設備,或者文物體積較大時,也可用小濃度的BTA溶液,用毛刷蘸取BTA溶液直接在器物上多塗幾次。對處理後的青銅器也可用苯駢三氮唑乙醇溶液浸泡過的紙張包裹,使器物處了苯駢三氮唑的蒸汽中。 為了防止苯駢三氮唑揮發過度,使青銅器文物長期而完整地保存下來,在除去器物上粉狀銹後,在其表面上塗一層無色、透明,抗化學腐蝕性能好,附著力強,老化期長,且能保持文物原貌的塗料進行封護,以加固緩蝕劑與青銅表面所形成的膜,使其膜更加堅固,防腐作用更加持久。可塗刷3%的乙基纖維素乙醇溶液或3%聚乙烯醇縮丁醛乙醇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三甲樹脂甲苯溶液、有機硅樹脂等。 近年來國外對BTA系列緩蝕劑的研究仍很活躍,並推出了一些新的衍生物,如甲基苯並三陛(tta),萘並三唑、2.5—二巰基噻二唑、2—(5—戊基胺)—苯並味唑、2—巰基苯並味唑、氯苯並三唑、2—氨基嘧啶等,這些物質在抑制銅的腐蝕方面均優於BTA。另外還提出了一些提高緩蝕性能的新的使用方法,即以BTA為主體,加入一些其它葯劑組成復合緩蝕劑。實驗證明,使用復合緩蝕劑往往比單獨使用其中任何一種緩蝕劑具有更為優良的緩蝕效果,其緩蝕率比簡單的加和值要大得多,這種相互發揮各成分作用的效應,稱為緩蝕劑的協同效應,協同效應是研究緩蝕劑從延緩腐蝕提高到阻止腐蝕的重要途徑之一。例如BTA與芐胺混合,不僅加快了成膜速度,而且也提高了緩蝕能力。BTA與鉬酸鹽混合使用,其緩蝕效果加倍。 4、過氧化氫法:用過氧化氫作為氧化劑將氯離子氧化除去,所用的濃度,視銹蝕情況而定,剩餘的過氧化氫稍為加熱即可全部分解,對器物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本法與倍半碳酸鈉浸泡法比較:處理的時間短,除去氯離子比較徹底。與局部電蝕法、氧化銀封閉法比較,過氧化氫法對面積大小不同的粉狀銹,對深淺不同的粉狀銹都可清除,使用面寬而且處理比較簡便。 5、乙睛法:用50%、5%乙腈、5%乙醇加水至10O%。這種溶液中的乙腈與亞銅離子形成穩定的鹼式氯化銅,這種溶液效果較差,不能在短時間內起作用。本法的不足之處在於浸泡時間長了會導致綠色銅銹變黑,而且因乙睛蒸氣有中等程度的毒性,浸泡時需要良好的通風環境或密封措施。 6、氧化銀保護法:此法適用於斑點狀「粉狀銹」局部腐蝕的器物。它是利用氧化銀與氯化亞銅接觸後,在空氣中水蒸氣的作用下,形成角銀膜的辦法,封閉氯化亞銅的暴露面,以達到控制青銅器腐蝕的目的。首先用機械方法將產生「粉狀銹」的根源一灰白色臘狀物的氯化亞銅剔除,直到看見新鮮銅質為止,用丙酮將腐蝕區擦乾凈,然後用乙醇將氧化銀調成糊狀填充剔除部分,使未剔凈的氯化亞銅與氧化銀接觸進行反應,形成角銀膜而阻止氯離子的作用,使銅器趨於穩定。但此法經填充後的凹坑表面形成棕褐色斑點,還要作隨色處理。 7、去離子水法:對於一般青銅器的清洗可採用40℃一60℃的去離子水或蒸餾水反復多次漂洗腐蝕的青銅器,可以洗去氯離子而不會改變青銅器的綠銹。 8、檸檬酸和硫脲混合溶液法:5%檸檬酸、1%硫脲的水溶液(ph=O.95)清除局部有害銹,然後用l%NaHco3水溶液中和殘留試劑。本法對大件青銅文物,特別是需要揭示表面銘文和花紋圖案時,可顯出很好的效果。 9、鹼性連二亞硫酸鈉法:將器物用5%連二亞硫酸鈉水溶液浸泡24小時,再運用鹼性連二亞硫酸鈉溶液去除硫酸根。在運用鹼性連二硫酸鈉溶液去除氯化物時,應注意控制溶液的PH值於13以下。用此法處理後,還要在蒸餾水中清洗48小時,以除去殘留的腐蝕性溶液。連二亞硫酸鈉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惡臭氣味,處理必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
❹ 古代的青銅器究竟是什麼顏色的
青銅器之所以叫「青銅」,是因為青銅氧化後的顏色是青灰色(或青綠色),並不是一開始就發青。
今人管青銅器叫青銅,但古人卻稱之為「吉金」,因為許多青銅器剛做出來的時候,都是美麗閃耀的金黃色。漢以前的文獻中所說的「金」,往往也指的都是青銅。當然,根據銅、錫比例的不同,青銅也會有銀白色、淡黃色的。
為了防止青銅被氧化,古人確實會做一些防氧化措施,而且水平之高,非今人所能想像。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一把千年不銹的劍——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
❺ 青銅是什麼顏色
青銅器之所以叫「青銅」,是因為青銅氧化後的顏色是青灰色(青綠色),並不是一開始就發青。今人管青銅器叫青銅,但古人卻稱之為「吉金」,因為許多青銅器剛做出來的時候,都是金黃色。漢以前的文獻中所說的「金」,往往也指的都是青銅。當然,根據銅、錫比例的不同,青銅也會有銀白色、淡黃色的。為了防止青銅被氧化,古人確實會做一些防氧化措施,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千年不銹的越王勾踐劍。
❻ 剛鑄造出來的青銅器是什麼顏色為什麼顏色會發生變化 夏周商時期,青銅器的種類很多,但是生產工具卻很
青銅器在那時候稱為「吉金」,因為最初顏色像黃金一樣閃亮,因為像今天的黃金一樣貴重。
青銅器鑄造採用陶土范和蠟模,正因為粘土和蠟的可塑性極強,賦予青銅器多姿多樣的面貌。
青銅生產工具和兵器一樣,作為實用器,其損耗量十分巨大。與禮器不同,為了節省銅料,往往回爐重做,所以保存數量不多。另外,博物館往往為了節省空間,很少展出青銅兵器和工具。
❼ 青銅器的銹色有什麼差別
銹色是青銅器的另一種美,也是鑒定時應該注意的地方。青銅器出土是最多的、其次就是水裡撈的和傳世的。後兩種情況在流傳下來的銅器中只佔很少數量,幾乎全是出土文物。它們生成的銹色沒有太大的區別。常見的銅銹色有綠銹、紅銹、藍銹、黑銹、紫銹等。綠銹又分普通綠、玻璃綠及孔雀石綠。各種銅銹色,無論是入土、墜水、傳世,都有相應的銅器的銅銹會有一點區別。入土在千年以上的銅器,顏色純潤,綠的如鋪翠,紅的如翡翠,墜水保存下來的銅器,顏色潔綠的如瓜皮,紅的如子柿;傳世的銅器稍顯黯淡,呈紫褐色,主要是因為空氣的侵蝕。 陝西商州一帶所出的銅器,銹色主要是黑漆古與水銀沁,或是孔雀石綠與玻璃綠等。岐山法門寺一帶出土的銅器,顏色大多黑暗,有綠銹中帶有黑色,有紅銹中帶有黑色,就像生鐵銹一樣,顏色都不鮮明。陝西其他地方出土的銅器,銹堅而不糟。多數是玻璃綠與孔雀石綠,紅銹及藍銹很少,而且主要是三代的銅器。 山西出土的銅器,銹色也是各不相同。西南一帶出土的銅器銹堅實,主要是紅銹,很少有藍綠的,大多屬於東周製造的銅器,靠北一帶出土的銅器紅綠銹都有,不過,沒有玻璃綠及孔雀石綠,它們的製作年代都是漢。河南出土的銅器,都是綠銹,整個銅器綠銹的佔十之八九,顏色很淺,質地也很糟,沒有玻璃綠及孔雀石綠的銹,製造年代都是東周。它們做工粗陋,又大多是素器。山東出土的銅器,都是出自干坑。
綠銹很多,不過很少是硬綠銹的,其銹很糟,用手指刮就會掉屑,製造年代是周末秦漢。河北易州,曲陽一帶出土的銅器,紅銹的居多,藍綠銹很少,大多產於東周。至於張家口等地出土的銅器,與山西北部出土的銅器相同。 鑒別銹色真偽的方法很簡單,凡是仿造的銹,不管哪種顏色,只要用加了鹼的開水一刷,銹色就會掉落,偽跡便暴露無遺,真銹用加了鹼的開水刷擦過後,反而更加明顯。這是檢驗古銅器的最好的方法,百試百靈。不過,例外的是對仿造的玻璃銹不適用,需用燒紅的鐵燙它,仿造的玻璃銹被燙時會發出松香與膠味,真銹則沒有任何變化。還有就是硝鏹水與鹽囟所造出的銹,以上兩種方法都不適用。但可以通過用舌頭舐來檢驗,凡有鹽鹵味的便是仿造品。 仿造銹大多是深淺不均勻,糙而不潤,只附在表層上,銹與銅質有很明顯的分界,而不像真銹那樣自然,與銅器器體融合為一,具有自然美妙的感覺。黑漆古與水銀沁的真偽最容易辨認。真品上的銹與器體一樣堅硬,即使有一點墜落,其餘的銹跡仍為黑漆古與水銀沁。仿造的如果用指甲劃,就能剝落銹屑,而顯露出銅的質地,並可明顯看出是人為貼上去的。仿造的流金金色浮而黃,光耀新亮,與真品的沉實不同。 北方的器物通常生成孔雀藍銹、硃砂銹、硬綠銹,通常比較結實,像硬綠銹,從銅器內部氧化腐蝕形成,與器皿融為一體,即使用鋼錐也錐不動。而南方潮濕,酸鹼度強,器物通常形成水坑銹、水粉銹,色澤為淡淡的綠色,比較浮,容易摳掉,不同的銹通常是相伴而生的。張老師表示,欣賞與鑒別青銅器應當知道,銅銹是這件器皿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與考古價值,是其文物價值與藝術價值的一部分。
❽ 青銅器是什麼顏色
青銅是紅銅與錫或鉛的合金,因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然而,我國古代青銅器的原色並非現在我們見到的出土器物的青綠色,這樣的外表是因時間和埋藏環境形成的。另外,青銅器是現代人的叫法,古人對它沒有這樣的稱呼。漢代以前的文獻多稱青銅為「金」,稱精純而美好的青銅為「吉金」。《墨子》一書在提到大禹鑄九鼎時寫道:「使蜚廉採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這里所說的「採金」就是指開采銅礦取得鑄鼎所需的青銅。而古人之所以把精純的青銅稱作「吉金」,是因為用這些珍貴的青銅鑄造出來的器物發出金色的光芒,看上去非常吉祥。金色才是古代青銅器的原色。
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古人把青銅稱作「金」,並非分不清什麼是金,什麼是銅,而是因為中原地區銅礦資源很少,要冶煉出堅硬的青銅也很不容易,青銅有如金子般稀缺和珍貴,稱青銅為「金」,完全符合當時的歷史現狀。
由於「吉金」是珍貴之物,青銅器一直是上層社會使用的奢侈品,它的擁有者是地位崇高的王室貴族。在商、周兩代,青銅器是神權和政權的象徵物,一些重器更是鎮國之寶,它們的得與失往往是一個國家興衰的標志。
古代青銅器可分為禮器、兵器、銅鏡、青銅鑄幣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禮器。禮器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夏、商、周三代均將祭祀奉為頭等大事。《左傳》中有一句話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意思是古人認為祭祀和戰爭是國家最重大的事情,而祭祀比戰爭還重要。為了表達對天地、鬼神和祖先的崇拜和敬畏,古人對祭祀所需器物的選擇也十分慎重。
祭祀的目的是希望天地神靈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是一種祈求吉祥的行為。祭祀作為禮儀,又稱為吉禮。舉行吉禮,當然要用吉祥之物,青銅器堅硬耐用,可傳之萬世,又有「吉金」之稱,自然成為祭祀器物的首選。青銅禮器包括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等,每一種器類又可分為十幾種或二十幾種器名,如飪食器就有鼎、簠、簋、鬲、匕、盂、豆、敦、釜、甑、俎等器物名稱,而且每一種器物又因王朝的更替、禮儀制度的變化、習俗的改變等演變成多種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很難分辨。
❾ 剛鑄造出來的青銅器是什麼顏色為什麼顏色會發生變化
青銅器在那時候稱為「吉金」,因為最初顏色像黃金一樣閃亮,因為像今天的黃金一樣貴重。
青銅器鑄造採用陶土范和蠟模,正因為粘土和蠟的可塑性極強,賦予青銅器多姿多樣的面貌。
青銅生產工具和兵器一樣,作為實用器,其損耗量十分巨大。與禮器不同,為了節省銅料,往往回爐重做,所以保存數量不多。另外,博物館往往為了節省空間,很少展出青銅兵器和工具。
祝您新年好,樂未央!
❿ 出土的青銅器是什麼顏色
「剛出土的青銅器是綠色的,主要是被土壤里的水分銹蝕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