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眼觀萬物 » 青花瓷器顏色為什麼這么深藍

青花瓷器顏色為什麼這么深藍

發布時間: 2022-06-22 01:52:12

① 什麼是青花洋藍

青花洋藍是說青花瓷器,上面的藍色顏料是進口藍色顏料,俗稱洋藍。青花洋藍一般都是晚清民國瓷器。

洋藍是清代中晚期從德國、日本等化工染料工業發達國家進口的化學料(分析純或化學純氧化鈷),呈色雖然也藍中泛紫,但因非常純凈,沒有天然礦物料蘇麻離青中的雜質和微粒,也沒有鐵銹斑。

洋藍俗稱「洋料」,它由景德鎮查裕順顏料店總經銷,其中以「墨鶴牌」為名牌。。由於洋藍價廉「物美」,受到市場的歡迎。

(1)青花瓷器顏色為什麼這么深藍擴展閱讀:

洋藍和蘇料及珠明料的區別:

至正型」元青花用的蘇麻離青料、明代嘉靖、隆慶和萬曆三朝用的回青料和清末民初用的「洋藍」都屬於進口料。

蘇料含鐵量高,燒成後釉面有「鐵銹斑」出現,而回青和洋藍都沒有「鐵銹斑」。它們的呈色都有青中泛紫現象,但蘇料微紫、青翠靚麗,回青紫色較重但純正沉穩和耐看。

珠明料發色藍正且美(乾隆青花開光描金粉彩大碗),與洋藍較易混淆,但珠明料純正沉穩;

「洋藍」色澤顯得過於艷俗、不雅,青花飄在釉面之上,有撲面而來之感。

② 青花瓷器

是從唐開始的
各時期青花瓷器的特點
[編輯本段]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
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相關鏈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相關鏈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③ 青花瓷為什麼是藍色的

發色是青料在焙燒過程的化學變化,呈色是 青料燒成後所呈現的直觀感受。

呈色的色調有以下幾個制約因素:第一是發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 釉裡面的胎子,胎子發黃,發白,松軟與堅硬都對青花有一定影響。釉子質量的好壞、顏色和厚薄都對呈色有影響。 發色的制約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術,第三是焙燒溫度。施用技術就是在畫的時候,畫功怎麼樣。如果蘸 的顏料都一樣,畫線用力均勻,青花燒出來後就是一個顏色,否則青花就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再一個是焙燒溫 度,應該是1260度。同樣的青料,如果溫度過高,顏色發黑;溫度過低,有點發綠。

還有一點特殊的情況,就是 單純的青花瓷,它的發色、呈色都一樣時,如果經過二次焙燒,即再進一次爐後,顏色要比沒進二次爐的深,像後來 的青花紅綠彩、豆彩等。再說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響,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純,第三是配製。

成分主要是氧化鈷,它發出的顏色是藍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錳,還有一種三氧化二鐵,簡稱氧化鐵。鈷的 含量越高,藍色就越正,含量少就發灰。錳含量高時,青花就藍中泛紫或藍中泛紅。氧化鐵含量高時青花的發色就發 黑。

http://www.sunmon.com/newweb/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92

-----------
明清時期青花瓷的資料
明清時期青花瓷的資料

瓷器是我們祖先的偉大發明,到底產生於何時,學術界有爭論。有人認為在商代就有。

原始瓷是在兩晉之前產生的,叫 原始青瓷。到了兩晉以後,開始出現了白釉、醬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長沙的釉下彩,還有宋代的五大名窯, 都是人工將顏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這些在收藏界叫老窯瓷。到元代時就出現了青花、釉里紅及紅綠彩。

有的專家認為青花瓷產生在唐代,也有人認為產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經成熟了。 咱們現代的收藏者大多數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從瓷器上來講,有單色釉、彩繪釉。

彩繪中青花瓷是數量最多的,從元代到清代直到現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講青花瓷必須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藍色的是氧化鈷,屬於釉下彩。

什麼是釉下彩?其製作工藝簡單講就是把坯 拉出來後,等幹了用氧化鈷往上畫,畫完後罩上一層釉,再入窯,1260度一次燒成。

已故的著名瓷器鑒定家孫瀛洲老先生,對元、明、清的瓷器鑒 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孫老通過對青花的觀察,把青花的顏色分出了二十幾種。

青花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種顏色呢?因為在數百年中,青 花瓷生產是主流,所以在很長時間里,不同歷史階段的青料來源和質地不同,再加上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對於青 花瓷的發色的質量、呈色的色調都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正因這樣,青花所呈現的質量、色調、風格必定有明顯的差 別,藝術效果也必然出現強烈的時代特徵。這些特徵差異為青花瓷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所以鑒定者對青料來 源、品位、發色、呈色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是鑒定青花的基礎。

一件青花瓷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 型,接著見到的就是青花的藝術效果,這是直觀感受。結果常用明麗、鮮艷、灰暗、暈散、清麗、規整、刻板、呆滯 等詞進行概括,這些概括的詞語的形成,是青花的發色質量、呈色色調與繪畫藝術的綜合體。

?發色是青料在焙燒過程的化學變化,呈色是 青料燒成後所呈現的直觀感受。

呈色的色調有以下幾個制約因素:第一是發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 釉裡面的胎子,胎子發黃,發白,松軟與堅硬都對青花有一定影響。釉子質量的好壞、顏色和厚薄都對呈色有影響。 發色的制約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術,第三是焙燒溫度。施用技術就是在畫的時候,畫功怎麼樣。如果蘸 的顏料都一樣,畫線用力均勻,青花燒出來後就是一個顏色,否則青花就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再一個是焙燒溫 度,應該是1260度。同樣的青料,如果溫度過高,顏色發黑;溫度過低,有點發綠。

還有一點特殊的情況,就是 單純的青花瓷,它的發色、呈色都一樣時,如果經過二次焙燒,即再進一次爐後,顏色要比沒進二次爐的深,像後來 的青花紅綠彩、豆彩等。再說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響,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純,第三是配製。

成分主要是氧化鈷,它發出的顏色是藍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錳,還有一種三氧化二鐵,簡稱氧化鐵。鈷的 含量越高,藍色就越正,含量少就發灰。錳含量高時,青花就藍中泛紫或藍中泛紅。氧化鐵含量高時青花的發色就發 黑。

明前期的 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建文與洪熙時沒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統、景泰、 天順,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說這個時期沒有瓷器。我不同意這兩種叫法,我就叫「明三 代」。因為這個時期確實有瓷器。「成弘正德續」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 晚嘉隆萬」是嘉靖、隆慶、萬曆,我們稱之為中晚期。「泰昌天啟崇」,即泰昌、天啟、崇禎,我們叫明後期,其中 泰昌時期沒有瓷器,因為他一共當了29天皇帝。明朝是277年,也有人算的是276年,清代有10位皇帝,即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 統。清朝是以清三代的瓷器為主。

因為明代開國的皇帝朱元璋定年號為洪武,所以洪武時的青花瓷叫洪武瓷。由於元末的戰亂,明開國初在瓷器生 產上沒有太大成就。元末明初多事,開國之初,百廢待興,恐於瓷業無 暇顧及,所以瓷器生產多於繼承少於發展。此時的青料都是國產的,呈色的基調是淡藍色,但由於質量與提純不是很 好,所以淡藍之中泛灰暗的色調。總之洪武前期青花瓷的質量不高,與元末瓷器很難區別,在學術界內認為這是一個 過渡,所以在鑒定當中,就有了「元末明初」一說。

洪武時期青花瓷產量少,也沒有見到過書寫官窖款的官 窯器。據說那時有官窯器,但是沒見過有款字的,所以您要是見到了「大明洪武年制」款的瓷器,您就把它說成假的 是沒問題的。

洪武之後的永樂、宣德時期,青花器有了長足的發展,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使用了蘇泥勃青(或叫蘇勃泥青、蘇麻 離青)。蘇泥勃青是一種進口青料,含鈷和鐵的比例較高,而錳的含量較低。發色濃重,易暈散,但散得自然。呈色 的基調是青藍色,淺處為天藍色,深處是靛藍色,濃重處出現鐵鈷斑。出現鐵鈷斑是蘇泥勃青的特點。蘇泥勃青簡稱為蘇料。蘇料有什麼特點呢?一般來講蘇料要深入胎骨,是凹下去的。

這樣看的話是黑顏色的,但是迎光側視的時候就不是這個顏色了。側著看,一是可以看出它比較往下凹,二是它反的光不是黑光,而是錫光。如果不是蘇料的話,迎光側視還是黑光。這個呈靛藍色和 出現鐵鈷斑的地方,一般用手摸是凸凹不平的。

它的凸凹不平沒有規律,原因是什麼呢?一是工料,二是修胎, 沒有規律。到了清末同治年間的時候,比較大的那種器型,摸著也不平。但是那個不平跟這個不平不一樣,這個 不平沒有規律。同治年間的摸起來不平是有規律的,就好像波浪似的,行話裡面叫作波浪釉兒。那個是釉子的問題。鐵鈷斑的出現應該屬於原料和工藝上的問題,就是不足。然而這種不足, 在鑒賞者的眼睛裡既不認為是美中不足,也不認為它是瓷不掩瑕,而認定它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就像哥窯一樣。 大家都知道俗話說的蹦磁兒,就是上面開了好多片兒的燒壞了的瓷器。但是當時宋代的那位工匠很了不得,他就把這 個缺點變成了優點,而且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所以,我在鑒定是不是永宣瓷的時候,這個鐵鈷斑是鑒定時 候的依據,而且是重要的依據之一。

纏枝蓮花蝴蝶碗

碗上的青花是青藍色的,就是藍中有點兒泛青灰。顏色有深有淺,濃 重處有鈷斑。碗的胎子薄,修胎很規整,釉色是青白色的,而且很滋潤。

器足的外牆是外撇式的,向外撇。另外就是這個地方叫作內折角,在內折角這個地方有積釉,顏色是蝦青色的。 足內的這個底釉兒是鑲白色的,兩處的釉子不一樣,它泛白而且薄。所以這個碗是永樂中晚期的瓷器。 蘇料易暈散,所以用它來畫細線或者人物的眉毛眼睛這些細微的地方都不太適應。但用它來繪畫大小的花朵或是枝葉,具有一定的特色。

喜鵲登枝

它更能夠體現蘇料的特點。這個顏色顯得更重一些,而且剛才我也說了 它這上面的蘇料的鈷斑比那個明顯。畫的喜鵲,很明顯的就叫作暈散。它本來畫的很清楚,但是因為這個料往 旁邊散,所以看起來有些模模糊糊。這就是蘇料的特點。原來有人講永宣不分,即永樂和宣德的瓷器不分。實際上能 不能分呢?有些地方還是能夠分的。就拿這兩個碗比較,這兩個碗個頭兒差不多。我們在鑒定當中有一種方法叫作手 頭兒。什麼叫作手頭兒呢?就是把這兩個碗拿起來用手一掂,這個碗比較重一點兒,這個碗的手頭兒就顯得比它輕。 為什麼它重它輕,這就是胎子的問題了。永樂時候的碗腹部比較薄,宣德時候的碗腹部比較厚。這個怎麼去判斷它 呢?有時候咱們拿筆寫不出來,用嘴說也說不清楚。你要這么摸,你這么一摸,就摸出這個厚,那個薄。所以說永宣 這兩個時期的瓷器還是能區分的。剛才我說的這個蘇料,可能是鄭和七下西洋給帶回來的。到今天為止也找不到那個 產地。後來因為鄭和不下西洋了,這個蘇料的來源就斷了。在明前期的時候,具有這樣特徵的青花瓷也就逐漸地沒 了。 到了成化年間,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青料,叫平等青。平等青出現以後,青花藝術就出現了另外一種嶄新的面貌。 咱們先對前面所講的蘇泥勃青料有一個小結。因為蘇料它這個特殊的藝術效果,到了明正德的時候,就開始有人仿 制。以後,明代的後期、清代、民國,一直到了今天,都有人仿製。所以,有些人說他買到了宣德的東西,咱們說它 是假的,他上當了。那麼,對於這個蘇料到底怎麼樣來斷定它,就三點。剛才實際上我講過了,咱們再重復一遍。第 一,就是看這個黑斑的斑痕是不是自然。這怎麼講呢?因為沒有這個蘇料了,那麼鈷斑就出不來,怎麼辦?就用筆往 上面點,用一些黑顏色的料往上面點。點出來的話你看著就不自然。第二,就是這個黑斑是不是深入胎骨,也就是說 這個黑斑是在它的表面呢,還是深入到了胎裡面了。第三,就是我介紹的那個迎光側視有沒有錫一樣的顏色。這三點 請大家能注意。因為後來沒有這個料,即使你再點染,說實在的你也達不到當初那個效果。大概在六七年前吧,有人 請我去看東西,拿了這么大的一個碗。我就說你這個是假的,而且我說碗底下寫了六個字--「大明宣德年制」。他 說:「您怎麼知道的?」我說:「你這個是宣德碗。」「是呀,我這個就是宣德碗。」我說:「但是你這個碗是假 的。」而且我更清楚,這種碗是在80年代的時候景德鎮復制的東西。結果傳來傳去,就傳成了真的了,按真的去賣 去了。據說他花了大概是5萬塊錢。

成化初年,據說這種蘇料還有一點兒。但是這類的瓷器我還真沒有見到過。成化時期的瓷器,大多數青花的藝術 效果是淡雅柔和、縹緲脫俗的這么一種風格。這種淡雅沉靜的風格是後人喜愛成化瓷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這個時期 所使用的青料的名稱叫作平等青,也叫坡塘青。這種青料產於江西瑞州。產生這種平等青青花藝術效果的因素是多方 面的:這種青料的含鐵量少,而錳的含量相對來講比較多;發色穩定,或者趨於穩定,沒有飄浮感;呈色是藍泛青 灰;這個時期瓷器的胎子是潔白的,釉兒是又肥又透,用平等青就可以畫出比較細的紋飾來了。所以色澤顯得淡雅、 柔和,給人一種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縹緲的感覺,使人感到這個成化瓷有一種神秘感。這就是成化青花瓷的魅力所 在。

全株花卉圖文碗。

有人說這個碗上畫的叫作秋葵。它的花色基本上是穩定的。呈色是藍中泛點兒灰,藍泛青灰,濃重處有黑 藍色。但是它決不往下凹,它是平的。釉質滋潤,胎子是白的。你要是學鑒定的話,要先看瓷片兒,你從瓷片兒上一 看就看清楚了。釉色是白的當中泛著青,白中泛青。用手摸它的表面,有的地方往上鼓,但是沒有往下凹的感覺。這 些都屬於平等青的特色。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下全株花卉。花卉應該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呢?有根、桿、枝、葉、 花,在其他任何的一個朝代之中,他們畫的花卉都沒有根,唯獨成化的時候畫的花卉有根。這是成化時期畫花卉的特 點。所以說有了這個特點,我們對於鑒定成化瓷又找到了一個證據。成化時期的瓷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官窯器和民 窯精品沒有什麼太大區別。根據這件標本的圖樣,還有釉色、釉質、青花等方面來看都是成化民窯器。

成化民窯器精品比官窯器還難得。當時我得到這個瓷片兒的時候,對這塊瓷片怎樣斷代我是比較猶豫的。它是不是真的 成化瓷?尤其是後面這個款子,寫的是「大明成化年造」。它的字體比較潦草,也不規整。後來按照孫瀛洲老先生所 講的方法,用15倍的放大鏡看它的款字這個地方。它的釉面兒裡面氣泡兒密集,像蒙蒙雲霧。這種現象是成化瓷所 特有的。出於慎重,我又請耿老過了目,耿老說這是成化瓷。所以這塊兒殘片咱們就把它定為成化民窯的精品。孫瀛 洲先生對成化瓷有一個精闢的評價,他認為成化瓷器胎質細膩純潔,白釉瑩潤如脂,色彩柔和,筆畫流利,造型輕靈 秀美,表裡精緻如一。

成化瓷在瓷器發展史上占據著一席之地,很重要。在瓷器鑒賞當中有一句話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也就是 對於瓷器來說明朝最好的就是成化瓷,清朝最好的是雍正瓷,這就足以證明陶瓷界對成化瓷器的重視和珍愛。正是由 於成化瓷器受到了後代人的青睞,所以從嘉靖的時候就有人仿製,以後歷代均有仿製,一直到現在。其中以清雍正時 仿的最精細,他們在葩、形、釉、彩、繪、款兒等各個方面都很注意,都追求成化的風格,效果相當不錯,幾乎可以 亂真。

雍正時的瓷器有寫「大明成化年制」款的,那是仿品不能叫贗品。因為它外邊是粉彩,粉彩是康熙時才有的。它 的款子寫得相當漂亮,但是與真的成化瓷一比,它的破綻就出來了。到了晚清,很多瓷器上都寫著「大明成化年制」 或是「成化年制」。我在鑒定過程中,經常有人說他的瓷器是成化的,我說不是,因為它上面的字非常潦草,不能單 純看款子還要看其他方面。另外,成化年間的瓷器沒有「成化年制」這樣的四字款,倒有「大明年造」或「大明年 制」。 在鑒定中還有一句話叫成弘不分,即成化、弘治這兩個時期的瓷器不分,因為這兩個時期的瓷器在質量上沒什麼 太大的區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成化朝的皇帝叫朱見深,他在當太子時娶了一個妃子姓萬,萬妃比他大18 歲。後來朱見深當了皇帝,沒有把她立為皇後,但是萬妃在後宮的勢力大於皇後。萬妃曾經生了一個兒子,但是3歲 就死了,以後她再也沒有生育。可能是處於一種嫉妒心理,後宮的妃子凡是懷了孕的她都要讓人墜胎。後來朱見深在 後宮的御書房見到了一個宮女,這個宮女是當初廣東的一個小方國的公主,國被滅後就被弄到宮中當了宮女,結果這 個宮女就懷孕了。萬妃對一個宮女不是太注意,當顯形以後萬妃知道了,就命人用鉤子把胎兒從母體中鉤出來。鉤出 來以後就要弄死,當時被太監保護起來,宮女也被保護起來了。到這個孩子5歲的時候,朱見深就感嘆自己無後,此 時太監就借機告訴他說,你有兒子。這不是我杜撰的,我查過明史,明史後妃傳中有一段記載,上面說弘治皇帝頭頂 上有一塊地方沒有頭發,是用鉤子鉤的。朱見深的兒子叫朱��樘。

為什麼要說這么一段歷史呢�原因是:首先,萬妃在後宮的勢力很大,朱見深又很敬重萬妃。萬妃喜好小巧清 秀的物件,其中就包括瓷器。明看成化,一看它的青花;二看它的鬥彩,就是在胎的上面,比如想畫一個鳥,可能只 畫腿和頭,但身子不畫,然後罩上一層釉去燒,燒完後由其他的顏色把身子補齊了再燒。現在最有名的是斗雞碗、斗 雞杯、斗雞缸,像這樣的東西在拍賣行大概一對就一百多萬。所以說當時成化的瓷器恐怕與萬妃有一定的關系。
第二,朱��樘可以說是九死一生才當上皇上,他對民間的疾苦有所了解。他當了皇帝以後或多或少地減輕了一 些民間的負擔,對燒瓷也不再強令如何。這就形成了弘治時期所接受的東西大都是成化的,因為他自己沒有什麼創 新,這就是成弘不分的一個原因。

「踏青舞」

這也是民窯器。它的青花花色不太穩 定,有暈散,尤其是口內的內沿更明顯。呈色是灰藍色,色調比較淺淡,釉面白灰色中間閃著青,足內折角是蝦青 色。足的外牆有兩道弦文,兩道弦文之間有距離。上邊一道弦文比較輕淡,下邊一道弦文比較粗重。碗的畫面可能是 8個年輕的男子,在這個碗片上可以見到4個,因為這是半個碗,所以可能是8個。他們身上穿的都是長衫,翩翩起 舞,舞姿舒展優美,動作協調一致。背景是一片比較平坦的土埠,還畫著很多的柳枝,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片融融春日 踏青的祥和氣氛。這是一幅寫實的民俗畫,從整個畫面看,文飾線條豪放秀逸,較之成化器顯得深沉一些。畫人物像 從元代就有,那時大多數以畫成人為主,到宣德時期也有畫小孩的,但是不多。但到了成化年間畫男孩和年輕男子的 題材就多了。剛才我指的這兩條線叫弦文。在明前期,主要是洪武、永樂年間沒有雙線,或者是一道,或者是畫的 花,雙弦文是從宣德時開始有的。再有鑒定時要注意上限,就是什麼時候這東西開始出現的,這很重要。在它出現之 前的東西如果有了它還沒出現時候的特徵,那麼肯定是假的。這個就是在宣德時期出現的雙弦文。還有一個特點是這 兩條線一輕一重,上邊的輕下邊的重。這種特點從宣德就有,到了成化焙苊饗裕��攪撕脛問本筒惶�饗粵耍�僂? 後就沒有這種特徵了。所以有一個順口溜,叫:「宣德時有雙邊線,成化規矩靠底邊,上線輕細下濃重,直到 弘治還可見」。「成弘不分」,確實很難分,但是有些細微的地方還是可以看出區別的。例如,成化時期的花色是 「藍泛青灰」,而弘治時期的花色相對成化來說就要淺淡一些;成化時期的色調是灰藍色,而弘治時期的色調顯得比 較深沉,弘治時期出現的鐵鈷斑比成化要多。

第一.只有成化時期的瓷器特徵特別明顯,其他時期的瓷器上的氣泡找不出規律。

第二,胎色。由於燒 制的工藝不同,胎色也不同。一般講,明代的胎色是肉紅色,清代的是青白色。你對著陽光看,胎子厚的看不見,薄 的完全可以看見。凡是明代的里邊泛的都是肉紅色,清代的是青白色,這就是明代瓷器和清代瓷器胎色的不同。如果 有人拿來一件成化瓷,比較薄的,你實在看不出來就看里邊,只要是青白色的就是假的。第三,關於內折角。內折角 就是底面與足牆的夾角。這個夾角里邊有積釉,就是上釉的時候積得比較多,多了以後就呈現出一種蝦青色。這是明 代中期以前經常出現的,現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仿品的積釉與真品的積釉有兩點不同。第一,它不是 蝦青色而是淡綠色,即使能接近蝦青色也是泛綠的。第二,明代蝦青色的線有些窄,而後仿的比較寬。

皇帝都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只有弘治--朱��樘只有一個皇後,而且他只有一個兒子叫朱厚照。這個孩子嬌生慣養,弘治死了以後,他當了正德皇帝。17歲登基34歲就死了,一共當了16年皇帝。這個正德皇帝無所作為,主要是吃父輩的家底。所以他在瓷業上沒有什麼建樹。但是正德一朝的瓷器生產還是繼承了成化的遺風。從青花瓷來講,正德前期的瓷器與弘治瓷器基本相似,只不過正德時期的黑斑顯得更多一些,平等青也沒有了。此時又出 現了兩種新的青料,一種叫回青,另一種叫石子青。據說回青產於西域,具體是哪兒不知道。

正德時期也有一些新東西,出現了新造型,例如錦墩、筆架、佛前五供,都是從正德時開始有的。在款子方面, 出現了藏文和迴文,迴文主要是阿拉伯文。此外,仿製前朝的東西從正德開始。在這里我想講一下仿品與贗品的區 別,仿品從學術界來講叫「寄託」。正德皇帝要崇敬他的前輩,所以要仿宣德瓷器。現在的仿品與贗品的區別是價格,這個碗仿的是成化的,賣的是市價,那就是真品。如果你按成化價買下來,就叫贗品。

明朝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皇帝一共佔了99年,將近一個世紀。在明瓷器史上又是一個突出階段,出現了許多 新的器形,文飾也增加了。民窯的精品和官窯器基本相似,最為突出的就是使用了回青。回青是正德時期出現的,據 記載,回青是進口青料。回青中的氧化錳含量很高,而氧化鐵的含量很低。回青的特點是「散而不收」,就是花色 散,所以它必須與石子青配合使用。石子青的特點是花色「沉而不亮」,不散。把散與不散的混在一起使用,呈色就 有一點青中泛紫。但是據歷史記載,配料比率是不同的,分為上青、中青、下青三個等級。上青主要用於混水,顏色 清亮;中青用於設色,則筆路分明。這是一種新的瓷器繪畫技法,叫「雙溝填色」,是成化時期出現的。就是先畫兩 條線,顏色較重,再在兩條線間添上較淺的顏色。到了景德鎮就叫「混水」。成化時期由於「雙溝填色」的繪畫技法 剛出現,所以還不成熟,那時的雙溝填色填的幾乎與勾勒的顏色一致,有時分不清。
到了隆慶時期,技法與配料都已 經成熟,畫的最好的是隆慶朝時期的。隆慶時的選料、精煉的技 術都很純熟了,所以青料的花色是純正穩定,呈色是藍中泛紫,色調濃重鮮艷,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它就是用的 雙溝填色。它的線條非常流利自如,輪廓線與填色的色調非常協調,修胎也很規整。釉色是白泛微青,釉層微厚,釉 面細潤,光潔平整。器足內是六字雙行的「大明隆慶年造」楷書款,中鋒運筆,頓挫有力,結構莊重嚴謹。

瓷器永樂時期的,底足里邊的釉子發白,質量遠不如器身。到了明中 期,它的底釉與器身的釉完全一樣,到了中晚期它的底釉的光潔度和亮度都要比器物本身的好,不止官窯,民窯的精 品也是這樣。

從底釉上來看,不管有字沒字,與器身一樣時,決不是明中晚期。如果底釉比器身的釉還好,就不可能是明中期去,只能考慮它是明中晚期的。到了萬曆時,回青雖然還在 使用,色調與以前也差不多,但是在其他方面都不行了。所謂明代走下坡路就是從萬曆時開始的,整個社會衰落瓷器 生產也跟著衰落,而且此時回青的來源也漸漸的沒了。所以到了明萬曆中期,瓷器的質量越來越差,到了晚期,大多 數瓷器已經平淡無奇了。

在明萬曆時期又出現了兩種青料。一種叫珠明料,另一種叫浙料,這兩種料都是國產的。珠明料產於雲南,浙料 產於浙江。珠明料在元代時已經出現了,直到現代珠明料還在使用。這兩種料也分上、中、下三個等級,含鈷、錳量 較高,含鐵量較低,發色都很穩定。浙料的呈色是青中泛紅,回青料是青中泛紫,這就是兩種料的不同之處。在明天 啟時期用的主要是浙料和珠明料。此時把青花的料分出幾個色階,就是把青花料分出濃淡。在「雙溝填色」剛出現的 時候,只能分出濃淡兩種顏色,到天啟時就可以分五種顏色叫五彩青花。由於色階多了,畫面表現力也更豐富。

「龍鳳呈祥碗」。

青花的呈色是灰藍,以黑藍色為主,其中有的地方模糊不清。它的灰藍色里泛 著一點紅,釉面呈青白色,外邊畫的是一條龍和一隻鳳,里邊畫的是一隻羊,羊在商代時就是現在的「祥」,所以我 把這碗叫「龍鳳呈祥碗」。釉面泛青一直延續到康熙二十年,在這之前所有瓷器的白色地方都泛青。到康熙十年後, 釉面都是白的。如果一件明代的瓷器整個是白的,即是贗品。
垂釣圖文碗,

五彩青花,畫面把遠近都表現出來了。而康熙之前的畫面,基本都是平面沒有深度。 現有一種化工產品叫「氧化鈷」,它的鈷含量很高,發色沉穩,不暈散,呈色呆滯死板,畫面顯得生硬。所以用 「氧化鈷」仿製的明清作品,絕無味道,稍知青花原料的人,一看便知。

「九方五法」

瓷器鑒定方法。「九方」是指胎、型、釉、彩、繪、足、款、社會和神。「五法」是聞、問、望、切、聽。

④ 青花瓷是什麼顏色啊

青花瓷又叫白地青花瓷,白色底,花紋為青花,不過呈現的是藍色,稱為鈷藍,含有鈷元素,呈藍色。好壞就看青花的顏色正不正。吉風雅的顏色就挺正的。

⑤ 青花瓷是藍色的,為什麼叫青花瓷

青花瓷發色是青料在焙燒過程的化學變化,呈色是 青料燒成後所呈現的直觀感受。
呈色的色調有以下幾個制約因素:第一是發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 釉裡面的胎子,胎子發黃,發白,松軟與堅硬都對青花有一定影響。釉子質量的好壞、顏色和厚薄都對呈色有影響。 發色的制約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術,第三是焙燒溫度。施用技術就是在畫的時候,畫功怎麼樣。如果蘸 的顏料都一樣,畫線用力均勻,青花燒出來後就是一個顏色,否則青花就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再一個是焙燒溫 度,應該是1260度。同樣的青料,如果溫度過高,顏色發黑;溫度過低,有點發綠。
還有一點特殊的情況,就是 單純的青花瓷,它的發色、呈色都一樣時,如果經過二次焙燒,即再進一次爐後,顏色要比沒進二次爐的深,像後來 的青花紅綠彩、豆彩等。再說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響,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純,第三是配製。
成分主要是氧化鈷,它發出的顏色是藍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錳,還有一種三氧化二鐵,簡稱氧化鐵。鈷的 含量越高,藍色就越正,含量少就發灰。錳含量高時,青花就藍中泛紫或藍中泛紅。氧化鐵含量高時青花的發色就發 黑。

⑥ 青花瓷顏色和意義

青花瓷是由白和青兩色組成,青花瓷的白色象徵純潔、潔凈;青在漢文化里象徵春天與活力,是吉祥之色。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6)青花瓷器顏色為什麼這么深藍擴展閱讀

青花瓷的美學風格:

以青與白裝飾器物,形成青花的美學風格是文化交融的結晶。最早用於青花瓷裝飾的氧化鈷料產自西亞。唐朝時這種顏料從西亞進入中國,在唐三彩中與其他色彩共同出現。

蒙元政權強力推進的青花瓷並未因王朝的更迭而失落。在明朝建立之後,青花瓷不僅沒有消失,而且越來越豐富多彩。

元代青花瓷主要供北方草原民族的統治者以及海外貿易的需要,而從明代開始,對青花之美的喜愛已成為人們共同的追求。明代以後景德鎮民窯大量生產日用青花瓷具,這些青花瓷具的追捧者是中原的百姓。

⑦ 青花瓷器的顏色深的好還是深的好

青花瓷器的釉色主要與青花釉色青料有關,無所謂誰好誰壞,主要是時代不同,青花釉色青料也不同,比如元青花就是蘇料;坡塘青又名「平等青 」,明成化朝至嘉靖朝中期所用;明代中期民窯青花瓷多用石子青;萬曆官窯繼續使用回青;明萬曆中期以後至清朝前期景德鎮官窯均用浙料;清代多用珠明料。所以青花釉色是鑒定青花瓷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方法。謝謝

⑧ 青花瓷是什麼顏色

白色底,青色畫。

相關介紹: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8)青花瓷器顏色為什麼這么深藍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作者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花瓷

⑨ 青花瓷的主要顏色是什麼

是藍色。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

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9)青花瓷器顏色為什麼這么深藍擴展閱讀:

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作者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乾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

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鉤,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畫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

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⑩ 關於青花瓷

青花是中國瓷器製造技術中的一種工藝手法,原始青花於唐宋已見端倪,元代景德鎮湖田窯出現成熟青花。今以景德鎮出產的最為著名。歷史上帶有穆斯林風格花紋的瓷器稱為「回青」,屬於外銷瓷。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釉下彩的一種。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也有學者稱唐青花並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1]

青花瓷 - 歷史
青花龍紋瓶青花瓷器起始於唐宋,但到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製作已經成熟,這是中國制瓷史上的時代的進步。

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運用較為普遍,自莊重渾厚的青花出現以後,影青刻花的裝飾便漸漸退居次要地位。

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成化年間,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為突出,有瑩澈青翠、明亮靜麗的藝術效果,因此在明清兩代,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備受人們喜愛,成為帝王嬪妃、達官貴人的必備之物。就連歐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來炫耀自己的富有。據說15世紀的薩克森國王,竟用4隊近衛軍向鄰國君主換取12個青花瓷瓶,來取悅新的王後。

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繼承歷代優秀傳統,開發了清新、明麗、具有時代氣息的新品種,在禮品瓷、展品瓷盒內外銷商品瓷等方面,都獲得了顯著的成效。不但國家機關、人民大會堂和中國駐外100多個使館選用了青花瓷器,全國各大中城市的賓館、飯店,甚至單位團體、家庭等幾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為中國外交禮儀上的珍貴禮品。如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華時,周恩來總理送給他一套名貴青花餐具;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訪日以青花文具禮贈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現代景德鎮青花瓷器從總體上看,釉質白里泛青,青料發色青翠,造型美觀大方,裝飾有古樸典雅的藝術效果。在眾多的青花品種中,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產品。它由數十件乃至一百幾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異的瓷器配套組成,器型輕巧大方,輪廓秀麗勻稱,線條工整細膩,色彩和諧誘人。

1979年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榮獲國家優質產品金質獎,1984年又榮獲法國萊比錫、捷克布爾法、波蘭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三枚金質獎章。[2]

青花瓷 - 特點
青花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也是中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

其特點一是著色力強,發色鮮艷,呈色穩定;二是紋飾永不退色;三是豐富多彩,明凈素雅,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四是不含鉛、砷等有毒元素,對人體無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適合裝飾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適合裝飾花瓶、大缸等陳設瓷;六是其製作原料含鈷天然礦物蘊藏豐富。

清代龔軾在他的《陶歌》中這樣稱贊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

中國各朝代的青花瓷尤其自身的特點。

唐青花(618—907)
唐青花瓷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元青花(1271—1368)
清雍正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初青花概述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永樂、宣德青花
青花瓷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正統、景泰、天順青花
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成化、弘治、正德青花
青花瓷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於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後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後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綉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嘉靖、隆慶、萬曆青花
嘉靖青花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於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天啟、崇禎青花
崇禎青花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時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發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弧雲、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順治青花
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緻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致使發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其中爐的青花發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發色多顯灰藍。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致的作風。畫面布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康熙青花
康熙青花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托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乾隆青花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銹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介面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嘉慶青花
嘉慶青花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光緒青花
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宣統青花
宣統(1909—1911)時開始出現化學青料。

青花瓷 - 分類
青花瓷從功能上來分大致可分為三種:

一、青花日用瓷,二、青花仿古瓷,三、青花藝術瓷。

但是青花在裝飾形式上還經常與釉里紅、顏色釉、粉彩、古彩、新彩、玲瓏等形式結合起來交織在一起進行裝飾,相互襯托而形成青花鬥彩。

青花鬥彩運用范圍非常廣泛,不受日用瓷,仿古瓷的束縛,由藝術家注意發揮。

青花瓷 - 工藝
青花瓷 青花瓷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是釉下彩瓷的一種,也是中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

運用天然鈷料在白泥上進行繪畫裝飾,再罩以透明釉,然後在高溫1300攝氏度上下一次燒成,使色料充分滲透於坯釉之中,呈現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顯得幽倩美觀,明凈素雅。

具體製作方式為在素色瓷胎上用藍色顏料描繪後,在表面塗無色或淺色的釉,然後入窯燒制。成品底色為純白或粉白,花紋顏色為青黑、深藍;後期使用含氧化鈷(Co3O4 )顏料的則呈亮藍色。

有些青花瓷器在白、藍兩色之外,又加以粉彩或描金裝飾。

青花瓷 - 裝飾
青花陳設瓷裝飾更為精美,如繪有蘇州園林、北京天壇、頤和園、桂林山水、廬山風景、「四美圖」、「史湘雲酒醉芍葯眠」等紋樣的千件青花缸、萬件和超萬件青花瓶,畫面生動,料色層次清晰,裝飾別具一格。

民間青花是來自民間、淳樸活潑的一種青花瓷器裝飾形式。民間青花最大特點在於青花傳統畫用筆流利豪放、點染錯落有致。如畫山水小景,僅兩棵雜樹,一個山坡,一條小溪,著筆不多,卻把幽靜秀麗的大自然美景描繪的意趣無窮。不少嬰戲圖中的小孩,五官發眉可以完全不著筆墨,只在圓圈商洛以濃料就成小孩的頭部,天真活潑的形態卻表現得惟妙惟肖。

「梧桐」是指青花傳統畫的名稱,「梧桐」為呈吉祥之意,這是根據民間傳說「梧桐引得鳳凰來」的美句而定的。畫面通過點、線、面的巧妙結合,對江南的園林風光做了理想的描繪:近處是石橋杏仁、花鳥樹林、樓台亭閣,遠處是層巒疊嶂、平波盪舟,如此湖光山色,確有「白浪青峰非人間」的意境。藝人運用中國畫散點透視法,將繁雜的景、物、人鋪敘在一幅畫面上,運用吊珠圖案裝飾,中間襯以民間象徵吉祥的「八寶」圖案紋樣。整個畫面構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東方藝術風格。優秀畫面除「梧桐」外,還有芙蓉、海棠、滿蓮、敦煌、雙龍、錦葵、金魚等裝飾,或豐滿嚴謹、端莊秀麗,或揮灑自如、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

青花瓷 - 款式
青花瓷板中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中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乾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

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

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鉤,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畫粗重,勁中藏秀。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慶、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堂名款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志。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贊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乾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青花瓷 - 原料
「蘇麻離青」又稱「蘇尼勃青」,是元末明初景德鎮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種優質色料,據專家考證來自於伊拉克。

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從伊斯蘭地區帶回一批「蘇尼勃青」料,這種青料含有高鐵低錳,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艷色澤來,同時又因含鐵高,在燒制過程中在青花上會出現黑斑點,平添了幾分自然美,這也是永樂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

蘇麻離青
蘇麻離青青花圖即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銹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平等青
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石子青
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發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回青
有產於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此料發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發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浙料
化學青料青花瓷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發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珠明料
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發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採用此料。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熱點內容
過生日的蠟燭為什麼顏色不同 發布:2024-11-19 11:39:24 瀏覽:780
蘋果手機看視頻為什麼有雜音 發布:2024-11-19 11:18:19 瀏覽:698
蘋果手機為什麼拍著照片突然暗了 發布:2024-11-19 11:13:13 瀏覽:133
微信登錄為什麼會有驗證 發布:2024-11-19 11:11:31 瀏覽:18
為什麼蘋果手機搜索不到小愛同學 發布:2024-11-19 11:06:42 瀏覽:77
為什麼有的女人很騷 發布:2024-11-19 11:01:33 瀏覽:241
腦供血不足晚上會思維活躍為什麼 發布:2024-11-19 10:47:33 瀏覽:32
出門三天為什麼眼睛會腫 發布:2024-11-19 10:33:41 瀏覽:159
為什麼幫了別人自己就開始不好 發布:2024-11-19 10:33:38 瀏覽:306
為什麼電腦打數字的時候數字歪了 發布:2024-11-19 10:32:1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