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發明現在的電腦
❶ 為什麼要發明電腦呢
最初電腦是幫人完成一些煩瑣的重復的簡單運算而製作的機器電腦(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機』,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電腦,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位,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機,卻必須等到西元1
❷ 為什麼人們會發明電腦
因為 科學在進步 而人又無時不在想如何使自己變的更輕松 有需要 又有能力去讓這種需要實現 所以 有人發明了電腦!哈哈
❸ 當初人類為什麼會創造電腦
計算機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❹ 為什麼人要發明電腦,什麼成為最重要的原因,發明之後對人們有哪些的影響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 下面有兩條不知道哪個是正確的 1.1940年,美國的華德·愛肯製造出第一部新型的電腦,命名為「馬克1號」。這電腦非常龐大,操作時還會發出巨大的聲音,而且每秒鍾僅能處理兩個附加問題,但它畢竟是最早的電腦。 2.一般來說,世界上第一部電腦,是1945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教授-莫奇利和埃克特設計和研製出來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實就是電子識字計算機。不過,在這之前,人們研究電腦已經很廠一段時間了.
❺ 為什麼要發明電腦
最早的腦只是為了完成計算工作,算彈道數據
電腦是人的懶惰心理產生的想法的產物
電腦的產生使某些工作大大提高效率
成為科技迅速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電腦產生後,經過更新換代,性能提高
對人們生活,生產,以及各個領域帶來越來越大的方便
現在已處處可見電腦所用到的地方
從電腦產生人們就對電腦有存在著信任與依賴
這個應該是黑客產生的前提
❻ 人為什麼要發明電腦是誰發明的
一般認為,第一台計算機是美國的ENIAC,但也有人認為是英國的「科洛薩斯」,以下是相關資料。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叫 ENIAC(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的簡稱,英文全稱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於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宣告誕生。
研製電子計算機的想法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期間。當時激戰正酣,各國的武器裝備跟現在比差遠了,佔主要地位的戰略武器就是飛機和大炮,哪有什麼「飛毛腿」導彈、「愛國者」防空導彈、「戰斧式」巡航導彈,因此研製和開發新型大炮和導彈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為此美國陸軍軍械部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設立了「彈道研究實驗室」。
美國軍方要求該實驗室每天為陸軍炮彈部隊提供6張火力表以便對導彈的研製進行技術鑒定。千萬別小瞧了這區區6張火力表,它們所需的工作量大得驚人!事實上每張火力表都要計算幾百條彈道,而每條彈道的數學模型你知道是什麼嗎?一組非常復雜的非線性方程組。這些方程組是沒有辦法求出准確解的,因此只能用數值方法近似地進行計算。
但即使用數值方法近似求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當時的計算工具,實驗室即使僱用200多名計算員加班加點工作也大約需要二個多月的時間才能算完一張火力表。在「時間就是勝利」的戰爭年代,這么慢的速度怎麼能行呢?恐怕還沒等先進的武器研製出來,敗局已定。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狀況,當時任職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工程學院的莫希利(John Mauchly)於 1942年提出了試制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初始設想——「高速電子管計算裝置的使用」,期望用電子管代替繼電器以提高機器的計算速度。
美國軍方得知這一設想,馬上撥款大力支持,成立了一個以莫希利、埃克特(Eckert)為首的研製小組開始研製工作、預算經費為15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要不是為了戰爭,誰能捨得出這么大的錢!雖說戰爭萬惡,但未始不偶爾促進科技的發展。
讓研製工作十分幸運的是,當時任彈道研究所顧問、正在參加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的數學家馮·諾依曼(v·n weumann,美籍匈牙利人)帶著原子彈研製過程中遇到的大量計算問題,在研製過程中期加入了研製小組。他對計算機的許多關鍵性問題的解決作出了重要貢獻,從而保證了計算機的順利問世。
.雖然ENIAC體積龐大,耗電驚人,運算速度不過幾千次(現在的超級計算機的速度最快每秒運算達萬億次!),但它比當時已有的計算裝置要快1000倍,而且還有按事先編好的程序自動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存儲數據的功能。ENIAC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從此科學計算的大門也被打開了。
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在哪裡?很多人會回答誕生在美國,並且會認為1946年2月14日在費城開始運行的ENIAC計算機(電子數字式積分器和計算機)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然而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台計算機的誕生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其官方文件中僅稱它是世界「第一台全電子數字計算機」,為什麼它的主人不稱它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呢?
1997年10月21日,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帝國戰爭博物館開始舉辦一個有關二戰期間破譯密碼的展覽,展覽中赫然出現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科洛薩斯』」的字樣。據稱,「科洛薩斯」比ENIAC計算機問世早兩年多,在二戰期間曾破譯了大量德軍機密,戰爭結束後,它被秘密銷毀了。
11月14日,記者驅車來到「科洛薩斯」計算機當年的服役地點、倫敦以北約80公里處的布萊奇利園區,在那裡采訪了布萊奇利園區基金會主任托尼·塞爾先生。布萊奇利園區是二戰期間英國主要密碼破譯力量所在地,目前已辟為一個戰爭博物館。
塞爾先生並不急於向記者介紹「科洛薩斯」計算機,而是先向記者介紹了很多二戰期間盟軍與德、意、日軍之間破譯密碼的斗爭。在一台從德軍那裡繳獲的「洛倫茨」加密機旁,塞爾先生講述了這種加密機的故事。「洛倫茨」加密機是二戰後期包括希特勒在內的德軍高級將領之間通信用的主要加密機,破譯經它加密過的密碼難度非常大,希特勒至死都認為「洛倫茨」是不可戰勝的。
研製「科洛薩斯」計算機的主要目的是破譯經「洛倫茨」加密機加密過的密碼。塞爾先生說:「使用其他手段破譯這種密碼需要6至8個星期,而使用『科洛薩斯』計算機則僅需6至8小時,因而自它投入使用後,德軍大量高級軍事機密很快被破譯,盟軍如虎添翼。」
「科洛薩斯」計算機是1943年3月開始研製的,同年底運到布萊奇利園區。19 44年1月10日,「科洛薩斯」計算機開始運行。
塞爾先生帶領記者來到一處很不起眼的建築中,在那裡記者見到了尚未完工的「科洛薩斯」計算機的復製品。塞爾先生向記者出示了照片、圖表等有關原始資料,並指出,「科洛薩斯」計算機知名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它原先屬於高級軍事機密,直到70年代有關材料才逐漸解密,而且二戰期間研製的10台同類計算機在戰爭結束後均被秘密銷毀。他說:「『科洛薩斯』計算機作為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地位已被逐漸公認。」
「科洛薩斯」計算機呈長方體狀,長4.9米,寬1.8米,高 2.3米,重約4噸。它的主體結構是兩排機架,上面安裝了2500個大小形狀如同電燈泡的電子管。它利用打孔紙帶輸入信息,由自動打字機輸出運算結果,每秒可處理5000個字元。它的耗電量為4500瓦
❼ 為什麼要發明電腦
發明電腦的原因:計算機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以及人類無法替代的特點(運算速度快、計算精確度高、邏輯運算能力強、存儲容量大、自動化程度高等)。
❽ 發明電腦的意義是什麼
馬克思說過,一切工具都是人體的延伸,而電腦正是人腦的延伸。
電腦的發明增強了人類的運算能力,使得人類從無盡的腦力活動中解放出來。最初的電腦是專供軍方(例如計算炮彈軌跡)和尖端科技部門(例如人造衛星軌道計算)使用的,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逐漸進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勞動力利用率。現在幾乎不存在沒有一台電腦的辦公室,而電腦的功能也越來越完善。無論是復雜的3D建模渲染還是簡單的表格文字排版工作,電腦都擔任著重要的角色。
總結:發明電腦的意義是為了更好的利用人類勞動力
❾ 為什麼人類會發明出電腦
人們當初並不想發明什麼電腦,只是想用來計算炮彈彈道可是後來出現電腦是因為一個叫馮·諾依曼的瘋子!他說的一段思想其重要的有:
(1)將十進位改為二進位;
(2)建立多級存儲結構,由它容納並指令程序;
(3)機器要處理的程序和數據,均由二進制數碼表示;
(4)採用並行計算原理,即對一個數的各位同時進行處理。
(5)存儲數據和控制
人們進行不段的研究從電子管(組成的電腦有房子那麼大)變成晶體管(小屋子那麼打)集成電路(衛生間那麼大)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你桌子上放的那個主機)乃至筆記本和掌上電腦!
這弟弟卻卻是科技的進步!
❿ 人們為什麼要發明電腦
信息化的意義
世界上諸多國家之所以紛紛提出自己的信息化戰略,爭先恐後地建設本國信息高速公路,不遺餘力地發展和推廣應用信息技術,根本原因在於信息化可以對本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功效,可有助於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本章從分析信息技術的特點入手,繼而討論信息化的社會影響,最後結合我國的情況論述我國選擇加快推進信息化戰略的意義所在。第一節 信息技術的特點與作用
信息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種種功效,根源於信息技術的特性。較之其他技術而言,筆者認為,信息技術主要具有以下特點汪向東:《信息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見鄭友敬、明安書、汪向東、劉滿強等人所著的《跨世紀: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
①更廣泛的適用性和更強的滲透性。信息本來就是一切生產活動、經濟活動與社會生活都離不開的要素,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露其重要性,因而,現代信息技術便具有了更為廣泛的用武之地。目前,新興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的重點領域已覆蓋到生產製造、產品設計、辦公室業務、家庭生活、醫療保健、教育、交通通訊、商業、科研、娛樂、保安、金融、氣象、資源勘測、軍事、大眾傳播等許多方面。有人估計,現在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GNP)的65%同集成電路和計算機有關。吳錫軍、何國平:《高技術——跨世紀的戰略問題》,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果真如此,歷史上還沒有一項別的技術像現代信息技術這樣,對人類社會有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②高度知識密集,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如果說其他技術是人的體力的延伸,那麼信息技術則是人的智力的增強。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有利於替代和節省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消耗,減少污染。比如,造紙要耗用大量木材和水資源,在製造過程中還會排出污水造成環境污染。據美國一項調查,全球每年光是用於印刷各種表格的費用就達1200億美元,其中1/3的表格因內容變更等原因白白浪費。該項調查是美國《幸福》雜志組織的,參見1997年9月15日《計算機世界》。現在,用電子介質替代紙張作為信息載體的條件不僅已初步具備,而且已開始成為現實。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有利於改進勞動工具的技術性能,提高人們對生產和勞動過程的調控能力和實際的管理水平,有利於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合理流動,密切生產與市場、供給與需求的聯系。這些都會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③發展速度更快,更新周期更短,具有極強的時效性。比如,國際上集成電路的開發生產遵從於「摩爾(G.Moore)定律」Gordon Moore為Intel公司的著名專家,由他發現的計算機集成電路技術發展的規律被稱為摩爾定律。,即從60年代至今大約每過18個月集成度便增加一倍,而成本則降低一半;計算機發明雖不到50年,但現今第六代產品的研製已形成熱點,微機出現才20多年時間,不僅設計工藝幾經革命,而且新機種紛紛問世;光通信、衛星通信、移動通信、多媒體通信等推動通信技術不斷發展;特別是當前的數字技術革命正促進電腦、電信、電視、信息內容等方面的技術走向大融合,並使信息產業的方方面面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景象。
④投資大,風險大。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更新和普及應用都需要投資,現在,在信息技術領域,技術設計和製造越來越復雜精密,技術難度日益加大,信息網路覆蓋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因而,相關的R&D費用和基本建設投資特別是初始投資的需要量往往是巨大的(見第二章一些國家興建信息高速公路的投資計劃)。但考慮到信息技術極強的時效性,所以巨額投資同時又意味著巨大的風險,一旦決策失誤,不僅會招致慘重的損失,而且會貽誤發展的歷史時機。日本曾花費了20多年的時間、投入了巨額資金研製基於模擬技術的HDTV,本想以此搶占未來電視技術與市場的制高點,但未料到近年數字化電視的迅速興起,一下子改變了電視技術的發展方向,並對日本電視技術的未來構成嚴重威脅。日本迫不得已於90年代初停止了模擬HDTV的研製計劃,巨額投資也付之東流。
人們已經在實際經濟和社會活動中,體會並享受到應用信息技術帶來的種種好處。比如,廣泛應用先進的通信技術,大大改善了人們相互間的信息交流狀況;應用計算機進行設計和控制工業過程,提高了產品的質量並大量節省了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將信息技術應用於管理,提高了決策的科學性和時效性等等,相信讀者對此已耳熟能詳,無需筆者再費筆墨。然而從理論概括的需要來看,信息技術的上述特點,與其一定的應用領域相結合,便會向人們展現出它的種種作用,而且對於不同的應用領域,它會展示出不同的作用來。比如,在國民經濟發展領域中,信息技術的主要作用便可以表現為:
①先導作用,即根據信息技術的廣泛適用性和滲透性,大力普及應用信息技術,可實現對整個國民經濟技術基礎的改造,因而,通過信息產業的優先發展,可以帶動各行各業的發展;
②替代作用,即通過加大信息資源的投入,或人們智力與知識的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各種物質資源和能源的投入,並減少物質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從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
③「軟化」作用,即指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在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中,信息、R&D、公共關系、智力、人才、廣告、管理等等「軟」的無形的方面相對增強,而設備、能源、原材料、基建、實物產品等等「硬」的有形的方面相對弱化;
④優化作用,即指在經濟活動中大力普及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有助於優化生產要素本身的質量、優化對各種生產要素的管理、優化其相互間的配置、優化其運行的有序度和效率;
⑤增值作用,即增加財富,擴大供給,提高產品與勞務的附加值,使過去的非資源轉化為資源,促進國民經濟增長。也有人指出這種增值是成倍地增長,因此,把信息技術稱為經濟的「倍增器」,等等。第二節 信息化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
由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所推動的信息化,雖然歷史不長,但已經給經濟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帶來深刻的影響。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已取得諸多的成果。 對於一般公眾而言,認識這種影響的存在,則無需多麼深奧的理論,只要觀察一下我們周圍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實就會清楚。時至今日,「信息社會」與「信息時代」,已不再僅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論,而是每日發生在人們自身生活和周圍方方面面的生動現實。當然,由於發展程度上的差異,信息化的影響在發達國家和在發展中國家也會有所區別。但不管怎樣,信息化對經濟與社會造成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概括地說,筆者把它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一、增加了信息的生產、流通和消費
信息化首先表現為信息生產、流通和消費規模的不斷擴大,繼而又進一步刺激人們對信息消費產生了更高的需求。計算機、遙感、光通信、微機、智能機、大規模集成電路、綜合數字網、衛星通信等信息技術的突破,不僅推動整個技術體系發生了深刻變化,而且在全世界范圍內導致信息生產、流通和消費急劇擴展。80年代以來,科技信息以20%左右的速度遞增,並且有加速發展的趨勢,人們把信息的高速膨脹形象地稱為「信息爆炸」,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又使世界各地的信息資源通過通信網路得以高度利用,實現信息共享。據報道,到1997年10月,全世界網際網路上用戶已達1億,並以每月100萬戶的速度膨脹,有超過2000萬主機、600個大型圖書館、400個學術文獻庫、100萬個信息源聯接上網。每天,全球有數千萬人在網上漫遊、交流和工作,網上信息流量達到上萬億比特,並且仍以每100天翻一番的速度增長總之,我國採取加快推進信息化的戰略,是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和世界發展的潮流,經過深思熟慮的明智選擇。信息化如同一柄雙刃劍,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難免給社會帶來某些負面影響;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向信息化目標邁進的過程中,既有優勢也有諸多困難。但是,這一切都不應該動搖我國向信息化社會前進的信念,相信經過不懈努力,趨利避害,排除萬難,中國的信息化必將造福於社會並對世界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