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為什麼是農業
Ⅰ 中央一號文件是農業大利好,為什麼農業股下跌
文件利好,股價依然下跌的原因是:
1、中國股民炒股,絕大部分是小散戶,他們炒股只注重短期利益,大部分是買漲不買跌,所以第一天賺到了錢,第二天聽到不好的風聲,就有可能全線拋售,所以造成下跌。
2、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造謠傳謠,使得股市人心惶惶,加速了拋售,這也促成股價下跌。
3、一些國外的大戶,狙擊中國的大盤,當政策來時,投入大量的錢在中國股市,當轉到很多錢時,突然賣出,導致股價下跌。這是股價下跌的最主要原因。
Ⅱ 為什麼把農業問題作為中央一號文件下發
因為國家很重視,你可以看看解讀一號文件的涉農信息http://www.191.cn/read.php?tid=471585
Ⅲ 在中國為什麼每年的一號文件,都是以農業為主
1、一號文件往往不斷關心農業,關鍵取決於農業是新四化同步的薄弱點,積極推進農業智能化是實際與歷史時間的硬任務。在社會經濟進到新形勢的情況下,農業發展趨勢必須積極融入這一變化。
2、中國的基本國情便是人口數量多,僅是十幾億人口數量,要確保它們可以吃飽了、吃好、吃得營養成分、吃得身心健康,農業就會有非常大的每日任務,從這種視角去看看,中國人一直講糧定天下,糧食作物是全部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壓艙石。因而,不管何時把「三農」難題放到第一位全是真知,全是必需的。
3、每一年的一號文件都專注於農業,這對村民是個非常大的激勵。並且,農業情況關聯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中的日常生活。因此 ,她們也期待能見到中央怎樣進一步加強農業,使農業有更強的產出率,能有更強的提供。
4、在邁進全方位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邁進基本建設智能化強國之路的環節中,不可以讓農戶盆友落在後面。而現階段,城鎮發展趨勢差別還非常大,要想達到群眾對幸福生活持續提高的要求,就需要處理好這一不配合和不充分的的難題。
5、鄉村的多功能性,是大城市所代替不上的,鄉村要生產製造糧食作物,確保我國和中華民族的糧食生產安全、農業產品提供,又要防護好生態環境保護,為都市的快速發展帶來優良的綠色生態商品。因而,要想完成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都必須農業、鄉村有更快的發展趨勢。而關心農業也是因為更快的激發出鄉村的多功能性。
Ⅳ 中央一號文件為何連續14年關注三農
中央一號文件指的是中共中央每一年發布的第一份文件,一號文件當中聚焦的主題,往往都是中國當前需要重點關注和亟需解決的問題,在全年工作當中具有綱領性和指導性的地位,因此,歷年的一號文件都受到了各界的關注。
Ⅳ 中央一號文件是農業大利好,為什麼農業股下跌
一號文件雖然關注農業領域,但是並沒有發射出明確利好消息。
Ⅵ 為什麼中央一號文件的中心是農業基礎建設
沒有基礎就沒有上層建築.
Ⅶ 為什麼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農業的
2010:一號文件破題城鄉統籌「三農」問題的真正解決,功夫在「農」外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還姓農.不過,與過去有質的區別——那就是工作重心增加了城鎮化問題,變成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兩輪驅動.還是那句老話:「三農」問題的真正解決,功夫在「農」外. 為什麼中央還把一號文件鎖定「三農」?除了常規的「三農」問題是中國現實發展的重中之重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過去的「三農」戰略已經到了必須進行重大調整、集中力量打攻堅戰的時候了.這個攻堅戰就是喊了多年但一直未能根本觸及與破題的城鄉統籌. 這個問題太過復雜,涉及太多的部門與問題,包括農民工、戶籍制度、就業、社會保險、糧食安全、中央與地方關系等等,過去已有的6個中央一號文件,都沒有正面談論此問題.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到了必須觸及這些硬骨頭的時候了.所以,2010年是城鄉統籌與城鄉一體化破題的一年. 新世紀以來出台的6個中央一號文件,2004年關注的主題是農民收入,2005年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06年至2009年是新農村建設,傳統的農民收入、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都裝入了新農村建設發展戰略中. 細心的人會發現,新農村建設雖然很好,但一直難以破解過去制約中國發展,並且已喊了多年的城鄉統籌問題.新農村建設得再好,還是難以擋住或留住農村的青年,他們對城市嚮往的熱情永遠難以改變. 盡管政府把物力、財力等投向了農村,但還是難以解決農村的散、空、窮問題.龐大的人口不能一直滯留在農村,要把他們轉移出來,減少農村人口,才是最終消除貧困,縮小城鄉差距的主要途徑.單純地讓農民留在農村是永遠難以解決城鄉統籌問題的.未來的城鄉統籌就是要逐步解決農村人口向城裡統的問題,而不是單向地把農村的土地統向城市,資金統向城市,人也跑向城市,但人口戶籍卻還留在農村. 人口戶籍留在農村,也一直制約著城市規模的擴大.數年來除了超大規模的幾個大城市不斷生長外,中等城市與城鎮一直數量偏少,規模偏小,且發展速度緩慢.縣域的鄉鎮人口一般也就幾千人,一直難以有集聚效應,更無法對周邊的農村產生輻射與帶動作用,人氣遠遠不足. 如果通過城鎮化的發展,在規劃引導基礎上,積極穩妥地吸引大批回鄉青年在中小城市與城鎮落戶,通過戶籍制度放開與產業發展吸引大量農村人口,集聚的人氣會對中小城市與城鎮的發展有一個帶動作用.人口的增加必然會帶動這些城市與城鎮的房地產及其相關產業發展.而大量的人口從農村轉移出去後,農村的土地經營規模也會因此而擴大,從而使務農的農民通過經營較大規模的土地提高收入. 所以,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成了中國未來發展的一個戰略轉移點,從此,中國的發展重點就從過去單純地發展新農村,過渡到真正的城鄉統籌.通過城鎮化,使中小城市與城鎮吸引大量轉移出的農民,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當然這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屬於最難啃的骨頭.單一的政策是難以奏效的,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城鎮規劃、戶籍制度、房地產發展、就業機會創造、社會保障、農地非農用、糧食安全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央再次把一號文件鎖定在「三農」上,是想通過對戶籍制度的破題與中小城市與城鎮的發展,作為農村問題徹底解決的工作抓手,以此引導未來城鄉一體化全面發展.(文/鄭風田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2004~2009:一號文件又歸三農如果改革初期關於農村問題的5個一號文件是為農村改革保駕護航的話,那麼2004年至2009年的一號文件,則是開啟了重農時代.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作為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公布. 人們不會忘記:從1982年至1986年,中央連續出台了5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開創了中國農村發展和改革的新局面.此後,在廣大農村幹部群眾心目中,中央一號文件成為象徵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專用名詞. 時隔18年後,黨中央、國務院又發出了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第六個一號文件,處於「真窮、真苦、真危險」境地的農民高興地發現:中央一號文件又回來了. 此後直到2009年,中央又連續出台了6個一號文件.如果說改革初期關於農村問題的5個一號文件是為農村改革保駕護航的話,那麼2004年至200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則是開啟了重農時代. 改革開放初期的5個中央一號文件,使幾千年溫飽不保的中國農民,在歷史的瞬間,越過了貧困,從溫飽線上逐步向小康邁進.然而,農村的改革,深層次的推進,依賴於城市國有經濟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 第一,從1985年起國家實行流通渠道體制改革,但這項改革經歷了曲折反復之後,至今也沒有完成,致使農民不能順利走向市場. 第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後,按照原來的設想,新的農業體制是有統有分,是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但事實上,一直受「大集體」壓抑的農民,沒有那種興趣.所以當時層層上報設立了多少多少個經聯社、合作社,但實際上是農戶各自經營.這種千家萬戶各自經營的方式,與大市場的要求極不適應.農民不了解市場,往往是看鄰居.本村當年種什麼賺了錢,明年就跟上種什麼.結果是,今年市場上的稀缺產品,明年就過剩,農民吃盡了苦頭. 尤其是在改革的中心轉向城市之後,由於城市和農村的改革交織在一起,出現了一些新的碰撞和摩擦. 首先,誤認為農村富裕起來了,因而各方面通過種種辦法向農村、向農民伸手,農民負擔不斷加重. 同時,國家繼續採取剪刀差的辦法從農村積累資金,用於城市建設、工業建設.稅制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對縣以下財政收入壓得太緊,只佔全國財政收入的21%,卻供養了69%的國家工作人員,農村公共財政開支嚴重不足.本應由國家負擔的義務教育和公共衛生事業卻要農民負擔.為了維持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現象屢禁不止.再加上農村機構膨脹,人員增加等多方面的原因,農村改革初期農民得到的實惠一點一點地被抵消了. 而且,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大批剩餘勞動力滯留農村,農民不能充分就業,因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進一步提高.特別是中部糧產區,有的年份還出現了負增長,農民種糧積極性嚴重受挫,因而造成糧食連年減產,對國家的糧食安全和市場供應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2000年,長期在農村基層工作的李昌平,把他在農村從事基層領導工作所體會、觀察到的問題,致信朱鎔基總理,概括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一時成為「三農」問題最經典的名言.在這三個概括中,對農業是否危險或許還存有一定的爭論,但農民真苦、農村真窮,卻是普遍公認的事實.農村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也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 1993年以來,中央每年召開一次農村工作會議、每年出台一個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文件,已經成為慣例.但2003年卻先後召開了兩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下發了兩個文件,為20年來所僅見. 為准備2003年初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剛剛選舉產生不久的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召開會議.在2002年12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中央政治局就提出,要更加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要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為2003年年初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作了非常重要的鋪墊. 2003年初,新當選的總書記胡錦濤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並作重要講話,講話中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這句話後來被廣泛引用.這也解釋了總書記到會作重要講話的深層原因. 2003年底,第二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從表面上看,這一方面是出於對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原則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拉開農村改革序幕的紀念,另一方面也由於2004年春節是在1月份而使會期提前.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央經過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後認為,2003年在遭受非典和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下,農業和農村保持穩定發展,目前的局面來之不易,很多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同時,近幾年來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緩慢,已成為影響農村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問題. 農業和農村工作從長時期的「基礎地位」,到近幾年的經濟工作「首要位置」,再到現在的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四個字的變化,反映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中央一號文件時隔18年重新回來,就是這種高度重視的最好體現. 18年後,中央再次把「三農」問題作為中央一號文件下發,讓農民增收成為文件的主題,是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個大背景下作出的戰略決策.文件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那就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著「三農」問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著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黨和政府時刻惦記著9億農民的增收問題. 此後,直到2010年,中央年年都把「一號文件」留給「三農」,使廣大農民在每一個春天都能最先感受到一種破冰後的溫暖.(文/余廣人作者為近代史學者)1982~1986:「中央一號文件好!」 改革開放初期的5個「一號文件」,反映了廣大農民的心聲,記載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歷史進程. 1978年冬,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的18位農民,按下了18個鮮紅的血手印,分田到戶,率先實行農業「大包干」.鄰村得知後,也模仿著干起來.1979年6月,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到鳳陽聽了有關大包乾的匯報後,當即表示支持. 鳳陽縣小崗隊18個農民包產到戶的壯舉,率先敲響中國農村改革的鼓點. 不準落戶口一「黑戶口」一社會主義「依存戶口」 在既往社會主義公有體制的詞典里,「包產到戶」在憲法里找不到支持的釋義.甚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紅頭文件中也找不到明確根據.三中全會發出的《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有兩個明確的「不許」——「不許分田單干,不許包產到戶」. 但這個文件也能讓人看到改革的跡象:農村勞動組織「可以按定額記工分,可以按時記工加評議,也可以在生產隊統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業組,聯系產量計算勞動報酬,實行超產獎勵」.這個「可以、可以、也可以」的農村政策,農民只看到了「也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充滿希望的小窗口——包產到戶不準落戶口,「到組」的「也可以」,也是他們長期求之不得的啊. 「也可以」的「包產到組」隨即開始撕破「兩個不許」的禁錮.到1979年國慶前夕,「包產到戶」、「分田單干」在農村已成不可遏制之勢.此時召開的十一屆四中全會將三中全會的《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幾經修改,去掉「草案」二字,作為37號文件正式下發. 修改後的《決定》,把「草案」中的「兩個不許」,改為「一個不許」、「一個不要」:「不許分田單干.除某些副業生產的特殊需要和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的單家獨戶外,也不要包產到戶.」在中央紅頭文件中,語氣如此和緩的「也不要」,此前罕見.這小小的文字修改,給農民打開了一條門縫,「包產到戶」從這條窄窄的門縫擠出去,雖然是「黑戶口」,但開始了「野蠻」生長.
Ⅷ 中央一號文件是不是歷來都是關於農業問題的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10年又連續七年發布以「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http://ke..com/view/1391355.htm
Ⅸ 2017中央一號文件解讀:為什麼農業供給側改革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當前,農產品供求格局、農業國際競爭形勢、資源生態狀況、宏觀經濟背景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對農業農村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也帶來許多新的挑戰。農產品供需結構失衡、糧食庫存高企、農產品進口沖擊較大、農民增收動力衰減、資源環境嚴重透支等問題制約了農業農村持續平穩發展。這些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的是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必須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沖關過坎、克難前行,實現發展動能轉換、動力接續,開辟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境界。
中公教育解讀:
[重要性]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農產品消費結構升級的迫切需要。隨著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城鄉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正從「吃飽」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快速轉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顯著增多。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只有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快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才能更好地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成本持續較快上漲,而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國內外農產品價差越來越大,玉米、棉花、糖料等進口規模不斷擴大,「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問題突出,呈現出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現象。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升農業競爭力。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需要。目前,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佔到農民收入的40%以上,主產區農民增收主要還是靠農業。由於供求結構失衡,一些地方出現了「糧價跌、傷心菜、賤蘋果」等現象,農民增產不增收。只有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才能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這些年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綳越緊,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凸顯,農業生態環境成為突出短板。必須抓住農產品供給充裕的有利時機,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修復生態、改善環境、補齊短板,實現綠色發展。
[面臨挑戰]
一是國際競爭力下降。盡管2015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6.2億噸,但全年糧食進口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3億噸左右。造成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重要原因,是農產品價格倒掛,這與我國農產品成本過高有關。我國農產品成本高,根子在於人多地少水缺的資源稟賦。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程度提高,人工和土地成本快速增長,我國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問題日益凸顯。
二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下降。與傳統工業面臨產能過剩現象不同,農業面臨較為嚴重的產能透支。現在我國達到的農業產能中,相當部分是通過透支資源和生態環境獲得的。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葯,長期超采地下水,侵佔濕地造田種糧、造池養魚等生產行為增加了當前產量,但農業產能透支帶來的後果在逐步顯現,導致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下降。
三是供需匹配能力下降。在市場機製作用下,農產品供需會自發對接,形成相對穩定的匹配關系。受農業生產特徵等因素影響,我國農產品供需失衡問題較為嚴重。一方面,糧食產量缺口需靠進口彌補,另一方面,糧食浪費驚人。供需失衡的背後是資源錯配,這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四是增收支撐能力下降。農民收入的四大來源增長乏力:受農民工人數和工資水平增速下降影響,工資性收入增長不容樂觀;受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低迷等的影響,家庭經營收入很難快速增長;受國家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影響,農民通過農業補貼和社會保障獲得的轉移性收入增速也會放緩;受釋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紅利需要時間的影響,財產性收入目前很難成為大多數農村地區增收的推動力量。這四大增收動力的衰減,苗頭已經出現,今後一個時期甚至可能加劇。
[參考對策]
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大宗農產品要突出「優質專用」,其他農產品要突出「特色優勢」。一號文件提出,要統籌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
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字。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既還歷史舊賬,也為子孫後代留生存和發展空間。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等政策措施。
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著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實現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產業、農村電商、現代食品產業等政策措施。
強化科技支撐。就是要適應農業由量到質轉變的大趨勢,創新農業技術體系和技術路線。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等方面政策措施。
強化基礎支撐。就是要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後勁。為此,一號文件強調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扎實推進脫貧攻堅等內容。
Ⅹ 新興的農業形態為什麼連續三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新興的農業形態對國家的發展非常重要。因為新興農業形態對於國家發展現代化農業產業結構,壯大現代化農業市場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中國擁有非常廣袤的土地,而中國的農業處於薄弱環節,所以國家才會要大力發展新興的農業形態,這樣才能在基礎上改變中國農業薄弱的一個現狀。如果中國不大力發展新型農業形態,我認為中國的農業現狀還需要等待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道路,所以連續三年被寫入中央1號文件,我認為主要有以下3點重要原因。
總結:我認為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只有這樣,國家的農業基礎才能慢慢有所改變,如果中國的農業長期處於品種落後的一個現狀。我認為對中國當前的社會發展不利,而且隨著國際社會農業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一旦拉開差距再想進行追趕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新型農業形態才會一直被國家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