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米很難超過蘋果
❶ 為什麼說小米12系列,在初期很難和蘋果13抗衡呢
小米12系列跟蘋果13比的話,自己覺得還是差一點意思,如果按照百分制打分的話,蘋果13可以達到90分,那小米12頂多就達到80分,這還是說加上小米12pro系列的情況下。因為兩者的價格不一樣,配置不一樣,處理器的等級也完全不一樣。
而小米12的版本價格比較便宜的,4000多塊錢,價格貴的就是小米12pro版本,仍然是5399元,這樣的首發價格加上一定的優惠的話,可能5000塊錢就能拿下,這個價格上跟蘋果13就不在一個等級上啊。更何況核心的處理器以及系統上都還是有差距的,這一點我們是必須要承認的。
❷ 小米12pro能超越蘋果手機嗎為什麼呢
引言:小米手機和蘋果手機在市場上的銷量都非常的好,很多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挑選自己喜歡的品牌以及喜歡的款式,而小米發布的12Pro能否超越蘋果手機?其實是不能的,因為在很多方面蘋果的技術都做到非常極致,而且在系統方面蘋果手機也成為了很多用戶選擇蘋果的原因,因此小米12 Pro還有很大的晉升空間,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一看。
總而言之,小米這款手機要想超越蘋果手機,還需要更加加強自己的技術,但是很多消費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這兩款產品。
❸ 華為、小米哪裡不如iPhone,這一點或許他們自己都不清楚
文丨辣說
記得當iPhone4S在國內開始爆紅的時候,就有相關的行業分析師判定:未來手機行業的霸權將由iPhone把控。現在回想起來分析師說的一點都沒有錯,從iPhone的爆紅到現在已經過去十多個年頭了,iPhone也從當初那個傲嬌如黃花大閨女一樣變成今天的居家小媳婦。這十年期間,iPhone改變很多,其母公司蘋果也改變了不少,但是任其風雨飄搖,iPhone以及蘋果一直在行業的頂端從未跌落。
仔細想一想還真是,截止至今日iPhone依然是全球最暢銷的智能手機品牌,蘋果依然是全球市值最高的那個企業。這期間挑戰者從未間斷,但是最終他們的出現只是為了蘋果進一步的成長增添了肥料而已。iPhone是怎麼走紅的?還能紅多久?這兩個問題一直是相關行業爭議比較大的話題,上到企業下到用戶都很想對其成功的根本發起 探索 ,但是卻從來沒有找到過答案。或者說,答案他們已經找尋到了,只是不願意承認而已,亦或許說成功之道並不是可以復制的。不管出於何種原因,蘋果成功的秘密儼然成為了一個公開卻無法被效仿且被打上蘋果專屬標簽的秘密。
蘋果成功的秘籍是什麼?這點對於身為同行的各大品牌商或許都不明白,很多人認為蘋果成功的根本是喬布斯的理念跟庫克的經商天賦。乍一看確實很正確,蘋果有徵服用戶的產品,有合理的管理體系 ,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可以說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這樣的企業想不成功都難。但是,我覺得這只是根本但並不算要害,在我的眼中我對蘋果公司發展歷程進行一個概覽之後,我發現蘋果真正成功的秘籍或者說殺手鐧是他背後那個強大到媲美「神運算元」的分析團隊。
分析團隊或者稱之為市場調研部,這樣的團隊我想每家大型企業都有,那麼他們的任務是什麼呢?就是對市場動態進行一個評估,我的產品投入什麼時候投入市場,投入市場的反響會如何,市場調研會基於某些數據給出一個預估值。 分析團隊的重要性想必不用多說,一個好的分析團隊可以對公司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想若是能夠理解分析團隊或是市場調研部的重要性的話我接下來的話你就能很容易理解了。大家想一想,我們大眾看到的關於蘋果的動態或是產品相關的信息來自誰?我想大家聽到的應該跟我一樣,往往都是「分析機構」。
諸如IDC、Counterpoint這種國際性質的權威性機構發布的預測以及報告我想大家應該沒少見。他們除了對那些比較知名的企業產品的數據進行匯總之外還會對行業的發展進行一個評估以及預估。因為資歷以及數據採集的真實性比較靠譜,所以他們的報告往往會被那些企業拿來當作參考,但是與這些國際大型分析機構不同的是,蘋果的分析團隊隸屬蘋果只服務蘋果。團隊規模或許不大,但是根據個人猜測對比國內企業的「部門」來說絕對是龐然大物,畢竟蘋果要面對的是全球市場。
記得一次有幸能夠跟蘋果中國市場的一個不算是太高層的員工聊天,那時候我表達我對其分析團隊的強烈好奇。而這位員工是這樣形容的:「在蘋果工作最煎熬的就是市場調研工作,因為他們不能只顧眼前,也不能是未來。蘋果想要的是即在眼前又顯得很超前的數據以及市場表現。對於他們來說,這份工作對自身便是一種挑戰。」通過對話,我大致地了解到蘋果要精準的預測出2~5年用戶需要什麼產品,並將預測的結果放到整個產品生態中。
基於這點,蘋果的分析團隊要考慮更多甚至別人不會考慮的細節,就比如最近的取消附贈的充電器這件事來說,蘋果的內部就這個問題已經籌劃了多年,或許你會表示不可思議,但是無線化一直蘋果的目標。這一步是遲早的事,只是實施的時機,不僅要不引起用戶的反感還要將自己的規劃進行。所以,我覺得蘋果的每一個動態之所以實施到產品上依然沒有影響其口碑若是沒有一個強大分析團隊來做分析的話我估計換做誰也不敢貿然行動,畢竟企業做得越大,面臨的風險也越多。
正如詩史中說的那樣,劉備沒有遇到諸葛亮時,屢戰屢敗,但遇諸葛亮之後便有三分天下之能。可見,一個好的分析團隊對一個企業多麼的重要,但是話又說回來了。華為沒有嗎?小米沒有嗎?OPPO、VIVO沒有嗎?有,只能說技不如人,在市場分析這塊或許我這么說有點得罪人,但是大家的分析團隊眼界不夠寬廣,還局限在國內市場。就拿他們來說吧,他們發展過程中都具有成功轉型進軍高端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卻沒有抓住。小米,「廉價」標簽到現在一直摘不掉,華為同樣在用戶的口碑中「質價不否」的議論一直沒有停休。
小米創立之初恰逢iPhone名聲剛要起步的時候,那時候國內對iPhone的非議也很大,典型的就是買iPhone賣腎這件事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那時候市場上大多數人對iPhone持有鄙夷以及抵觸的情緒的。也正是那時小米憑借性價比策略人氣大漲,但是後面小米是否有想到沖擊高端呢?或者說塑造自身的品牌價值呢?反觀iPhone,最初也是靠性價比殺出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大牌的封鎖的,但唯一不同的是他抓住了機會成功跳到了高端領域。
這個機會就是對市場變化的及時審視,除了小米華為可以說也是在同一個問題上栽了跟頭,他的市場是變化是從很小到現在急速擴張,這對企業來說本身就不是好事。物極必反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懂,華為的手機幾乎是一路從各種「門」中走過來的,每次事件的發生市場的態度似乎並沒有及時地採集。所以點點滴滴積累下來就造成了現在的局面,任你花枝招展,市場對你就是不溫不火。想高,上不去,想下還下不來,所以大家的產品線都是中低端機型來維持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