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為什麼那麼喜歡蘋果
㈠ 車還沒影就已滿城風雨 蘋果造車為什麼這么火
在造車這條路上溫吞吞走了6年時間的蘋果,突然加速了。近日有路透社等外媒報道,蘋果可能會在2024年之前生產一款汽車,並且會採用一種獨特的「單體電池」技術。隨後又有消息稱,Apple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最快2021年第三季度就會發布。
綜合現有的報道來看,蘋果造車這件事還沒有完全確定,一沒有具體時間表,二沒有車型諜照,甚至連一張PPT也沒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像是捕風捉影的消息,卻在汽車行業引起了一陣陣騷動。
12月22日,特斯拉CEO馬斯克聽聞蘋果造車的消息之後,向媒體吐露了一樁秘密往事:「在Model3產能爬坡最艱難的階段,我曾經希望將特斯拉以當前僅十分之一的市值賣給蘋果公司,但結果庫克(蘋果公司CEO)壓根沒見我。」馬斯克的話語間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苦楚,也夾雜著一絲「蘋果公司沒眼光」的感慨。
從2014年起,蘋果啟動了一項號稱絕密級的「泰坦計劃」,開始全力推動造車事項,並四處招兵買馬。那段時間,蘋果從特斯拉、克萊斯勒、大眾等車企挖走了一批人才。為此,馬斯克曾稱,被蘋果從特斯拉挖走的那些人都是「被解僱」的。
此後的2016年-2018年,蘋果造車的消息不斷,包括2016年重新返聘前硬體高級副總裁BobMansfield,並讓其擔當自動駕駛開發工作;2017年,蘋果獲准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公共道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2018年,蘋果自動駕駛的測試不斷升級,車隊規模也不斷壯大。
但蘋果內部在這個過程中對造車計劃發生了一些分歧。2018年庫克稱「蘋果正在專注於自動駕駛系統,不一定會開發出真正的硬體產品」。加上當時蘋果自動駕駛部門裁員的消息傳出,這些都一度讓外界認為蘋果或許已經放棄了造車。
實際上,半路放棄造車並不是一件難以承認的事。2019年英國的戴森公司就在花了200多億之後宣布放棄了電動車開發計劃。但是蘋果始終沒有發表過這樣的話,任由外界各種猜測。
可以確定的是,從2014年到現在,蘋果花了6年時間還是沒有明確對造車的態度,究竟是做自動駕駛技術,還是要造自己的車?蘋果始終沒有弄出一個具體的產品出來。
但是,經過近日密集的消息轟炸,蘋果造車再度進入了公眾的視線。
現在入局正當時?
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蘋果造車的消息傳聞了6年之久,卻偏偏在2020年底這個時間點刷出一波存在感?
現在可以明確的是,和6年前的產業環境、輿論環境相比,現在這個時間說自己要造車,大概率會讓人感到更靠譜。6年前,也正是一批新造車企業籌劃進軍汽車行業的時候,像中國的蔚來、小鵬等等,基本上都是那個時候加入的。當時的科技公司更多選擇了從某個技術領域切入汽車,如美國的谷歌、蘋果更注重自動駕駛,而中國的華為、網路、阿里等公司則發布了各自的軟體系統。過去幾年來,科技公司真正下海造車的不多。
但今年的形勢大變,造電動車比以往任何時候看起來都是一件有前景的事業:特斯拉已經在中國准備生產第二款國產車了,大眾的MEB平台電動車ID.4也量產在即,更不用說中國車企集體發布了自己的中高端電動車品牌。而科技公司除了研發技術,也通過各種渠道參與造車。在中國,阿里投資了上汽的高端車項目智己汽車,網路被傳聞與多家主機廠合作造車,連久久沒有動靜的FF也在最近爆出了將要量產的消息,賈躍亭回國的時間又近了一些。
在這樣的氣氛中,人們恍然發現,並不是科技公司不想造車,而是他們在等一個時機,就像今年這種新的造車熱又出現的時機。到目前為止,科技公司里只有華為明確表示自己不造車,其他的公司都還是一種模稜兩可的態度。
另一個方面,今年新造車公司的市值像是坐上了火箭一般上升。特斯拉市值超過7000億美元,超越豐田,更是比大眾、福特、賓士等巨頭的市值加起來都高。而中國的蔚來、小鵬、理想也連創市值高點,甩開傳統車企幾條街。造車確實變成了一個很有「錢景」的事業。
對比一下蘋果,雖然它的市值高達2.2萬億美元,仍高居全球上市公司第一,但其創收潛力開始出現下滑。蘋果2020財年Q4財報顯示,公司營收為646.98億美元,同比僅增長了1%,而凈利潤為126.73億美元,比去年的136.86億美元下滑了8%。
有前景,更有錢景,蘋果要是說自己對造車絲毫不心動,很可能是一句言不由衷的話。
蘋果造車的想像空間
蘋果的車還沒有出來,就已經掀起了廣泛的議論。行業大佬站出來評價,或表示歡迎,或表示擔憂。在資本市場,一眾機構列出了「蘋果造車概念股」的名單,分析潛在的投資機會。從這些反響來看,蘋果造車的影響力可謂空前。那麼,蘋果造車到底有什麼優勢?
顯然首先是蘋果在過去幾年裡的積累。相關信息顯示,蘋果在汽車領域申請了30多項專利,涉及自動駕駛、AR導航、車載VR、車內支付、生物識別、智能硬體、車外交互、虛擬後視鏡等多個領域。技術上蘋果積累頗豐。而在人才方面,蘋果公司特殊項目組擁有大約1200人的團隊。
技術層面的積累是人們相信蘋果會造車的直接原因。當然最重要的還在於蘋果強大的研發實力。現在流行一句話叫做「軟體定義汽車」,而蘋果恰好是軟體方面的大拿。它有自己的操作系統、不論是iOS還是OS,都非常成熟。晶元方面,蘋果也有自研的M1晶元等等。
更關鍵的是,作為手機行業顛覆者的蘋果,在全球有海量的果粉,其當家本領就是圍繞硬體產品打造的獨一無二的生態圈,從iphone、ipad、iWatch、imac,到AppleCar,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舉例而言,蘋果的語音識別系統Siri幾乎可以直接移植到汽車上。
對於新造車企業來說,造車不是想造就能造,最難的還不在技術,而是大量的資金。而蘋果手握高達200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可以說是最不缺錢。諸多觀點都認為,蘋果要造車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只是願不願意的問題。
但願不願意正好就是問題的核心問題所在。蘋果為什麼非要造車?一位花旗分析師就在報告中稱:「我們非常懷疑蘋果是否真的會生產汽車,因為汽車行業的利潤要低得多。」
的確,和賣手機相比,造車並不是一個更掙錢的生意,但卻能給資本市場講一個好故事。某種程度上,有人期待蘋果加入造車,這樣就「大家就是一條船上的人了」。但也有人擔心,以前人們視特斯拉為「狼來了」,而蘋果就像是另一匹更加可怕的「狼」,等哪一天iCar真的來了,電動車行業恐怕會發生一場巨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