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為什麼會這么成功
⑴ 蘋果公司為何屢屢成功以攝像頭升級為例,看蘋果獨特的組織結構
蘋果以其在硬體、軟體和服務方面的創新而舉世聞名。因為不斷地創新,公司從1997年的約8000名員工和70億美元的收入增長到2019年的13.7萬名員工和2600億美元的收入。但不為人所知的是,蘋果的組織設計在成功中也起到關鍵作用。
當1997年喬布斯回到蘋果公司時,蘋果有著傳統的組織結構,公司被劃分為各個業務部門,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損益責任,管理者之間相互傾軋。
喬布斯認為傳統的管理方式扼殺了創新,在「王者歸來」的第一年裡,他一天內解僱了所有業務部門的總經理,並將各個業務部門下具有相同職能的單位合並。
商業史和組織理論認為,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它必須從職能型結構轉變為多部門型結構,以協調責任和控制權,並防止當無數決策傳達至最高層時出現的擁擠現象。賦予部門領導完全的控制權,使他們能夠盡最大努力滿足各自部門客戶的需求,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業績,同時也便於公司評估他們的績效。正如哈佛商學院 歷史 學家阿爾弗雷德·錢德勒(Alfred Chandler)所寫的穗戚那樣,杜邦(DuPont)和通用 汽車 (General Motors)等美國公司在20世紀初從職能結構轉變為多部門結構。在上世紀後半葉,大多數大公司也都是這樣做的。
蘋果公司證明,這種傳統的方法是不必要的,功能結構可能會使那些面臨技術變革和行業動盪的公司受益。
蘋果創造了許多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產品。這不僅包括開發全新的產品類別,如iPhone和Apple Watch,還包括在這些類別中的不斷創新。也許沒有哪個例子能比iPhone的相機更能體現這一點。2007年,蘋果推出了第一代iPhone,從那時起,iPhone相機技術就日新月異地發展著:高動態范圍成像(2010年)、全景照片(2012年)、真色調閃光燈(2013年)、光學圖像穩定(2015年)、雙鏡頭相機(2016年)、肖像模式(2016年)、肖像照明(2017年)和夜間模式(2019年)。
為了實現這樣的創新,蘋果依賴於一個以專業知識為中心的組織結構。它的基本信念是,那些在某個領域擁有最多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應該擁有該領域的決策權。
這基於兩種論點。首先,蘋果所處的市場充滿競爭,技術變革和顛覆率較高,因此它必須依靠專業人士的判斷和直覺。在獲得市場反饋和可靠的市場預測之前,該公司必須對哪些技術和設計可能在智能手機、電腦等領域取得成功進行押注。依靠技術專家而不是職業經理人會增加這些賭注的回報幾率。
其次,如果短期利潤和降低成本是衡量投資和領導者的標准,那麼蘋果將很難為謹差客戶提供最好的產品。值得注意的是,蘋果研發主管的獎金是基於整個公司的業績,而不是特定產品的收入。因此,產品決策在某種程度上與公司短期財務壓力無關。財務團隊不參與研發團隊的產品設計會議,研發團隊不參與定價決策。
當然,這並不是說蘋果在決定將採用哪些技術時不考慮成本和收益,而是在選擇方式上不同於那些傳統的公司。領導者不應將成本和價格作為研發新產品的參考標准,而是要權衡成本和這些選擇給用戶猜晌陵帶來的好處。
在一個功能性的組織中,個人和團隊的聲譽(reputation)是控制下注的機制。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在2016年,iPhone 7 Plus推出了帶有肖像模式的雙鏡頭相機。這是一個很大的賭注,即市場反饋必須證明,雙鏡頭相機對用戶體驗的提升很大,為此增加成本也是合理的。
一位蘋果高管稱,保羅•胡貝爾(Paul Hubel)是推動這次相機升級的主要發起人,他和他的團隊在當時冒著很大的風險:如果用戶不願意為一部價格更高、質量更好的手機支付額外費用,那麼這個團隊下次提出給手機升級的建議時,就沒有什麼說服力了。事實證明,這款相機是iPhone 7 Plus的一項重大升級,它的成功進一步提高了胡貝爾和他的團隊的聲譽。
當決策者在自己的領域擁有著深厚專業知識,他就更容易在成本和增加用戶體驗之間取得平衡。傳統業務部門結構的基本原則是協調責任和控制權,而職能組織的基本原則是協調專業知識和決策權。
因此,蘋果的組織方式和它所產生的創新類型之間的聯系是顯而易見的。正如錢德勒的名言,「結構遵循戰略」。
當然,最高決策者對大局的把握和蘋果的發展也很重要。在蘋果的組織設計中,CEO能夠控制組織里的一切,這有助於快速有效的戰略管理,並有助於在組織中建立一致性。
編譯自Harvard Business Review、Panmore.com
責編:楊百會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⑵ 蘋果公司成功之道解析
蘋果公司,算是智能手機的龍頭老大,它的成功是許多人都在模仿的,你知道蘋果公司是如何成功的嗎?下面是我分享的蘋果公司成功之道解析,一起來看看吧。
蘋果公司的成功之道介紹
蘋果公司(Apple Inc. )是美國的一家高科技公司。由史蒂夫·喬布斯、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和羅·韋恩(Ron Wayne)等三人於1976年4月1日創立,並命名為美國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 Inc. ), 2007年1月9日更名為蘋果公司,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庫比蒂諾。
蘋果公司1980年12月12日公開招股上市,2012年創下6235億美元的市值記錄,截至2014年6月,蘋果公司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蘋果公司在2014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15名。2013年9月30日,在宏盟集團的「全球最佳品牌」 報告 中,蘋果公司超過可口可樂成為世界最有價值品牌。2014年,蘋果品牌超越谷歌(Google),成為世界最具價值品牌。
2014年12月9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蘋果公司將在日本建立一個大型研發中心。
2015年1月28日,調研公司Canalys表示,蘋果公司2014年第四季度首次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最大廠商。 2月24日,美股收盤蘋果股價漲3.51美元、漲幅為2.71%,報收於133美元、創歷史新高。
下面是全方位解析蘋果的成功之道:
在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北部,介於舊金山市和聖何塞市之間,有一個長三十英里、寬十英里的狹長地帶,這里集中了全美百分之九十六的半導體公司,並出產電子工業的基本材料—矽片,因為這種獨特的地形和產品,自1971年之後,出現了一個形象而生動的名字—矽谷。正是在這片土地上,兩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創辦了蘋果公司,他們是21歲的史蒂夫·喬布斯和26歲的斯蒂芬·沃茲奈克。這兩個自小生長在矽谷的年輕人受到最新科技和 管理知識 的影響,很早就表現出敢於創新、敢於競爭和敢於冒險的精神。正是這股精神,讓他們自己動手組裝了第一台自己的計算機,並最終促使他們創立了「蘋果公司」。從1998年推出的個人計算機iMac到2001年推出後風靡全球的音樂播放器iPod,再到2006年一經問世便好評如潮的MacBook,2007年引爆業界革命的iPhone,2010年開創歷史先河的平板電腦iPad,蘋果一直以「引領者」的角色推動者整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2012年8月21日,蘋果公司市值創紀錄地達到6235億美元,打破了微軟創造的記錄,成為有史以來市值最高的公司。
下面,讓筆者帶著你從一種全新的視角來拆解蘋果的成功之道,認真分析一下這一枚神奇的蘋果究竟如何走上了履峰之路。
一、蘋果核——永不停滯的創新精神
毫不誇張的說,蘋果公司可以說是創新和創意的代名詞。它推出的任何一款產品都可以使全球為之瘋狂,即便是當下飽受詬病的iPhone5C和iPhone5S,還是吸引了大量忠實擁躉。這當中的秘訣便是「創新」二字。
1.設計創新保持蘋果的「新鮮度」
在蘋果公司,設計師們對每一項新的設計都要拿出10個完全不同的模擬方案,從中挑選出三個,最終決定出一個最優秀的設計方案。並且要求這10個方案必須都要有充足的創新空間。這就保證了蘋果的產品能很好地保持著對人們的吸引力,一直保持著蘋果的「新鮮度」。不僅如此,蘋果公司對於一件新產品的研發,還會有兩次非常重要的設計會議。一次是頭腦風暴會議,進行自由創新;第二次則將重心轉移到應用的開發,挖掘更多的潛在發展可能。嚴謹、科學的設計 方法 締造了完美的產品。
2. 商業模式 創新保持蘋果的行業主導地位
商業模式創新可以影響甚至改變整個行業格局。「蘋果成功的秘密在於把最好的軟體裝在最好的硬體里」——這句話道破了蘋果軟體、硬體和服務相結合的新生代商業模式,也正是這種模式,讓蘋果不僅確立了終端領域的領導地位,更是在整個移動互聯網生態環境中牢牢把握住了主動權。這種模式上的創新堪比偉大的技術發明。從客戶價值來看,蘋果善於將先進的技術、合適的成本和出眾的營銷技巧相結合,在合適的時機將合適的技術以最適合消費者體驗的方式設計出來,從而取得成功;從贏利模式來看,蘋果公司依靠硬體產品來獲得一次性的高額利潤,同時依靠內容銷售來獲得重復性購買的持續利潤,兩種贏利方式相互加強,良性循環,在牢牢掌控核心資源和能力後對內開放,對外封閉,蘋果自成一體,進攻和防守性都很強大;從關鍵資源來看,蘋果公司擁有一大批業界領先、執著創新、完美主義的產品設計和開發人員,還擁有曾屬於這個時代的,出類拔萃的、集技術、藝術和戰略才華三位一體的CEO喬布斯;從關鍵流程來看,鼓勵創新的公司制度、 企業 文化 和研發管理工作確保蘋果公司的產品創新具有可復制性和擴展性,使得蘋果能夠不斷地開辟新的產業領域,並將自己的創新商業模式復制到這些領域。
3.營銷方式創新保持蘋果的產品魅力
無論是蘋果產品的宣傳 廣告 ,還是產品發布會,那種美妙的畫面、優美的旋律、深邃的意境總是能讓人過目不忘甚至念念不忘。例如讓人印象深刻的iPod平面廣告是一組黑色剪影的人,在紅色,黃色,綠色的背景前舞動身軀,手中握住白色的iPod,耳邊垂著一根白色的耳機線。蘋果每一次非常有風格的促銷,在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穩定客戶的同時又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潛在用戶。
4.生產策略創新保持蘋果的產品質量
蘋果公司始終堅持精簡的產品線,消費者的選擇總是「有限」,恰因為此,蘋果在用戶中的口碑一直保持領先。精簡的產品線讓公司將少量的東西做精做好,這成就了iMac、iPod、iPhone、iPad等產品的全球風靡,讓公司獲得了關鍵性的成功。
5.微創新保持蘋果的用戶體驗
簡單回顧一下就不難看出,蘋果的產品其實就是一個單點突破、不斷升級的過程。從最初的MP3播放器到手機、再到平板電腦, 「i」系列產品及「iOS」的升級換代實際上蘋果公司是著眼於用戶核心需求,從單點突破,然後不斷擴展功能、優化體驗從而提高客戶感知、增強用戶粘性的過程。在一次次微創新的過程中,蘋果牢牢把握用戶需求,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在不斷迭代升級的過程中,「微創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蘋果皮——令人驚嘆的產品美學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審美情趣可以引發個人的積極態度,甚至會讓用戶對機器產生情感(如喜愛、忠誠、耐性)。在這方面,蘋果一直以其極簡的設計理念以及唯美的產品美學讓用戶發出由衷的贊嘆。iPhone 4 和 4S 已經成為了工業設計的典範,他們的精緻構造簡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喬布斯傳》說:「他沒有直接發明很多東西,但是他用大師級的手法把理念、藝術和科技融合在一起。」蘋果的產品總是體現出一種令人驚嘆的設計美學。被「伯樂」喬布斯挖出的「千里馬」英國人艾維(Jony-Ivy),已經成為蘋果傳奇的一個要素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著新一代蘋果產品的扁平化設計,盡管人們對於全新界面的IOS7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iOS7發布當天,全球的網路流量提升了112%,iOS7在iOS系統中所佔的比例在發售三天後就高達45%,這一系列數據證明了人們對於新版界面仍充滿期待。
三、蘋果味——人性為本的產品體驗
Apple不是一家純粹強調技術領先的科技公司,而是一個懂得如何將技術和人文科學完美結合的頂尖高手。多年來,它始終用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式(Think Different),創造了許多易於使用並充滿樂趣的頂尖產品。蘋果致力於用最少的資源,達到最佳的效果,並以簡單、平實的形式表達出來。以人性化的觸摸屏設計為例,小孩子都會操作的拉伸、縮小、滑動等等完全替代了硬邦邦的滑鼠操作,而這一系列設計早已成為現今硬體廠商慣用的路數。這反映在消費者利益中就是人性化、方便的用戶體驗。另外,蘋果的產品印證了那句耳熟能詳的商界 名言 「細節決定成敗」,蘋果產品簡潔的美學觀符合最基本的人性、高效、視覺享受、良好的操控體驗、新奇好玩、潮流時尚、與眾不同則滿足了消費者在產品功能性、心理情感上的需求,使蘋果帶來了可感知的消費者利益,使其完成了完美的品牌形象塑造。
四、蘋果樹——玲瓏多彩的產品陣列
從i系列到Mac系列,從硬體到軟體,蘋果正在通過構建面向個人數字生活的產品體系來引領整個互聯網產品的發展。近幾年,蘋果用 iPhone重建了手機領域的認知,用iPad開創了平板電腦的先河。人們往往認為喜歡特立獨行的蘋果,在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的數碼產品市場上,依靠一個尺寸、一種規格的單一產品很難永久領先。事實上,蘋果早就在個人數字生活市場開始布局,它的各類消費電子產品和服務已涵蓋手機、計算機、平板電腦、數字音樂播放器和數字媒體發行等業務領域。玲瓏多彩的產品陣列早已覆蓋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使用環境和場景,佔領了大量用戶的時間和注意力份額,從這個角度來說,蘋果的產品陣列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從推出iPhone5開始,人們就發現蘋果也開始關注其他廠商的態度了,在尺寸、顏色、規格等方面,蘋果正在去掉驕傲的光環,小心地調整著自己的策略,不斷滿足用戶的需求。
五、蘋果林——高瞻遠矚的產業生態
蘋果如何使平台吸引了數以萬計的第三方開發者?答案就是打造平台和生態系統,這也是蘋果獨有且其他公司無法復制的優勢。從本質來看,平台是一套規則,規定了人們圍繞某種經濟機會進行互動的方式,蘋果幫助程序員尋找新的機會,通過開放平台讓創新技術能夠以可感知的方式表達出來,在成全他人的同時成就了自己。隨著更多人開始利用技術,基於生態系統的方式將改變以往的模式。大公司將成為創新發散的 渠道 ,它們將管理能夠支撐大規模互動的平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的通道類移動通信業務正在加速萎縮,在價值鏈中的佔比逐漸下降,推動移動業務價值鏈的中心向內容和應用層面轉移,業務/應用平台成為產業運作的核心環節。正是認識到這一點,蘋果公司才著力打造其App Store——應用軟體商店。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App Store模式多樣,發展迅猛, 成為了蘋果制勝之道的另一張王牌。2011年,App Store下載量迎來一個新的里程碑,突破100億次,這個數字到2012年3月已經被刷新到250億次。目前,在App Store中共有超過76萬個應用程序,超過10萬家內容提供商……App Store在為手機用戶帶來了便利的同時為第三方內容提供商搭建了一個贏利的平台,一個健康發展的產業生態。
六、蘋果標——令人著迷的品牌文化
如果說消費者在購買一款新產品時考慮更多的是產品功能性屬性(如實用性、外觀、做工等),那麼當產品有一定知名度後,消費者再購買時,還會考慮品牌感知、美譽度等外在屬性。蘋果通過對其產品內在、外在屬性的整合,使其轉化為消費者可以感知的一系列利益,再通過對諸多利益的提煉,變成蘋果產品的品牌價值。至此,單一的物質層面的產品變成了積極正面的精神層意識——品牌價值。從品牌管理角度來說,產品屬性是初級階段,是可以被快速模仿的甚至是可以被超越的,而品牌形象是高級階段,是十分難以被模仿的,是企業真正的競爭壁壘。蘋果獨特的品牌文化可以說在蘋果走向成功的道路上發揮了靈魂作用,從內部看,員工擁有高智慧和高滿意度;從外部看,蘋果正在演變為時尚文化的一部分。蓮花初開的時候,其美麗絢爛動人心魄,引來觀者如雲,但這絢麗芳華的背後是耐得住寂寞和守得住孤獨,蘋果正是數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堅持,才積淀起了獨特的品牌魅力和文化感染力。
七、蘋果道——難以企及的經營智慧
按照佛教的說法,"智"和"慧"是有很大不同的。智是「急中生智」,慧是「定能生慧」。智是做加法得來的,是通過努力、情急之下的反應,是知道什麼是該做的;慧是通過做減法去除蓋在真相表面的東西,看到實物本來呈現的樣子,知道什麼是不能做的。蘋果的智體現在對移動互聯網有所洞見的情況下適時推出革命性產品iPhone和iPad,而蘋果的慧則體現在堅守產品底線,不做廉價版蘋果,牢牢掌控中高端市場。在智能終端行業,關鍵在於對不同層次市場需求的產品適配,而難度最大的是高端市場的把控能力,這需要不斷爬升,拉高產品價值,積累足夠的勢能。蘋果公司推出的系列產品在追求創新的技術運用、注重精美的工業設計以及推崇良好的用戶體驗的同時,居高不下的價格一直為外界所詬病,尤其是在中國等發展中大國市場,這種近似傲慢的態度也招來了不少罵名。但殊不知,蘋果這種策略成功的招攬了大批高端用戶,同時也通過價格壁壘有效地區分出了低端市場。
八、蘋果魂——改變世界的人與夢想
蘋果公司由前期一味的,脫離市場的技術創新到如今以人為本的多點創新。蘋果公司已經憑借著一種綜合性的優勢,進行著自我蛻變。在原有市場獲得了穩定發展之後,不斷地對自己的版圖進行著合理化擴張,一直堅信著自己獨特的理念,在挫折中憑借創新而起死回生,不斷地向前發展,造就了其今日的成功。而這一切都與蘋果的精神領袖喬布斯密不可分。人言「時勢造英雄」,而在ICT行業,更多的時候是「英雄造時勢」。喬布斯極具創新精神,追求完美,擅長激發創意人才的潛力,將細節管理和宏大願景有機結合……很大程度上,正是這些企業家精神和品質才幫助蘋果公司不斷擺脫困境並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前行。而他那一句「We're here to 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 Otherwise why else even be here?(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難道還有其他原因嗎?)」正在激勵著所有蘋果的員工和粉絲們不斷通過改變世界來實現夢想。
不論做什麼,只要全心投入,聚精會神、用志不分,把工作做到精彩絕倫的時候,做這份工作本身就能獲得一份無上的尊嚴,產品就會有一種異乎尋常的美感。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蘋果正在篤定地踐行著改變世界的夢想。
蘋果成功秘訣:十大關鍵因素使其與眾不同
2010年5月26日下午2點30分,蘋果公司成為技術領域的最大公司,並且僅次於埃克森美孚公司,成為全美第二大公司。在過去的數月間,蘋果公司的市值一直咬緊微軟公司。
過去數年間,蘋果公司的發展歷程恰似航天火箭的發射過程———一系列快速緊密有序的爆炸而後直沖蒼穹。蘋果公司本身,它的領導者及它的產品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上的通用語。戴爾公司想成為商業領域的蘋果公司,Zipcar亦想在汽車共享領域成為蘋果公司,戲劇演員比爾·馬赫甚至說,如果蘋果公司總裁做總統,政府將能提供更好的服務。
一個公司或個人怎樣才能成為「某某領域的蘋果」?在與蘋果公司前雇員,現任合夥人以及其他一些長期關注蘋果的專業人士進行探討交流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它們圍繞以下十大關鍵因素展開。
不落俗套
在 1980年代領導蘋果工作團隊設計產品時,在「 筆記本 看起來應該像什麼」這個問題上,斯蒂芬·喬布斯經常親自指導工程師們。「有一次他在百貨商店看到一個異常精美的廚具」,安迪·赫茲菲爾德說,「然後他就要求設計師把筆記本設計成他看到的那個模樣」「還有一次他要設計師把產品設計成保時捷的模樣」。安迪· 赫茲菲爾德是蘋果創始工程師之一,並著有《矽谷里的革命:蘋果公司成長的偉大歷史》一書。
計算機看起來更應該像跑車和廚具,而蘋果公司的追隨者恰是高端人群———那些已買或者是將買保時捷的人。很明顯,僅通過跟隨矽谷的市場動向,通過技術專家或是 其它 俗套的設計,你很難吸引他們。而蘋果的魔力,恰恰在於自己鑽研,從而不落俗套地吸引其目標客戶。
逾越常規
技術專家普遍認為,源代碼開放是大勢所趨,且體現共享原則。在這一背景下,蘋果被視為略顯封閉。
但在蘋果的哲學里,封閉與自由並不沖突。「我們正竭盡所能的讓用戶體驗到預想效果,」喬布斯在給萊恩·塔特的電子郵件中寫道。此前,萊恩在博客中抨擊蘋果禁止在iPhone和iPad上使用Flash技術。「你可以不贊同我們,但我們的動機是純潔的。」喬布斯寫道,「禁止該技術是因為蘋果商店提供了太多自由,你能買到盜取個人隱私的程序,也能買到摧毀電池的程序,還能買色情影片。」
盡管如此,程序員們一直抱怨蘋果商店過於封閉,他們認為蘋果商店在設計應用程序上一直持獨裁態度。即問題不在於它是封閉的,而在於它在規則制定方面是獨斷專行的,隱蔽的,頻繁變動的。如果蘋果公司能放寬透明度,就能避免上述大部分爭議。
但根本上,蘋果不在乎爭議。雖然批判仍在持續,但是蘋果商店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連其反對者也不得不承認它極其便捷且妙趣橫生。
拒絕復雜
「拒絕」可能是喬布斯在蘋果公司所扮演的首要角色。「他簡直是個過濾器,」蘋果電腦工程師赫茲菲爾德說。每一天都會有設計者向喬布斯展示關於新產品和在現有產品上加入新特徵的創意,而他的回答幾乎都是拒絕。「我為那些我們沒有去做的產品感到驕傲,正如同我為那些我們做出來的產品感到驕傲一樣。」喬布斯在 2004年接受采訪時說。
喬布斯拒絕的原因,不僅出於對復雜設計的一貫反感,還有成本考慮,並製造期待效應。對一些復雜的設計說不可以使成本降得更低,減少一些產品的特徵還能製造一種期待。「故意忽略一項人們想擁有的產品特徵,會激發人們對它的渴望。」蘋果公司的前工程師雷德說,「當你在新版本中將這個功能加入時,用戶得償所願,則更加高興。」
蘋果公司一遍又一遍地運用著這個策略,最新的例子是iPhone O S4,它添加了多任務操作功能。事實上,該功能用戶們從2007年起就開始要求。再來看看iPad,真的沒法添加攝像裝置嗎?
服務客戶
不管你的產品有多好,它總有出問題的時候。近年來,在筆記本和手機領域,蘋果的競爭對手們大多採取迴避客戶而非服務客戶的策略。它們關掉了自身的客戶服務部門,並將這項業務外包給由低薪員工組成的電話服務中心。它們甚至要客戶自己去網上尋找常見問題的解答。
而二十年前,蘋果公司制訂零售策略時,就明確了一個壓倒一切的優先目標,即創立一種讓客戶完全聯想不到計算機工業的零售商店。他們致力於在商店中營造一種類似四季酒店大堂的友好氛圍。
G eniusB ar 便是代表。G eniusBar里的工作人員會為你診斷每一款蘋果公司的產品,而不管你從哪裡買的。除非過了保質期,公司對上述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蘋果公司為何如此慷慨呢?曾在G enius Bar工作過的德爾說:「有時候客戶進來時是為尋求幫助,但在離開時卻購買了新產品。」
忽略意見
喬布斯總是在各種場合頻繁引用亨利·福特的名言:「如果我問客戶他們需要什麼,他們總是說要‘一匹更快的馬!’」
喬布斯用這句話,來說明蘋果公司所信奉的哲學,即人們預想不到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客戶會告訴你一大堆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但是當你按照他們的意圖製造出來時,這又不是他們想要的。將那些尚不存在的東西形象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喬布斯也不是將客戶的反饋視為無物。他將其看做是鼓舞,而非方向;是方式,而非結果。所以蘋果總是能推出既能滿足客戶需求同時又超越客戶想像的新產品。
處處營銷
如同G enius Bar已被證明是天才創意一樣,如今風行全球的蘋果宣傳 口號 「換種方式思考」也被證明不是空話,因為蘋果粉絲們的思考方式確實與眾不同。粉絲對蘋果的忠誠度堪比_對耶穌的忠誠度。蘋果的品牌是如此的強大和有吸引力,以至於對有些人而言,蘋果已經成了一種信仰。
蘋果公司通過一系列精細入微的方式,來培養粉絲對蘋果品牌的宗教般的狂熱。包括渲染產品的神秘等。而最重要的方式,是強化蘋果產品的象徵意義,最有效的 市場營銷 策略則植根於產品本身。蘋果公司用顏色、聲音、形狀等元素的組合,構建了清晰的品牌形象。蘋果通過這些策略使其品牌形象深植人心。
這一點在蘋果發布新產品時表現得尤為明顯。通過一系列統一協調的步驟,蘋果調動大眾的胃口,吸引更多人關注。在公眾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時,蘋果再適時對外公布其早就准備好的信息或新產品。這一切都是圍繞著營銷進行的。
推陳出新
如果有天蘋果推出了一款沒有桌面的電腦,請不要感到驚訝。
僅僅是幻想嗎?絕對不是,這些都將寫進蘋果的專利申請文件里。雖然還沒有看到這些產品,但我們絲毫不應懷疑蘋果的創新能力。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像蘋果那樣頻繁地對所在領域的基礎環節進行 反思 和重構。僅僅在過去的短短幾年間,蘋果公司就對其筆記本電腦的生產工藝進行了大幅度革新,這也是筆記本生產設計領域有史以來所進行的最迅捷最大規模的革新,除蘋果外,沒有任何其它公司做到這些。
蘋果完全無視IT領域所強調的兼容性的概念,這對諸如微軟這樣的競爭者來說是福亦是禍。在蘋果公司的歷史上,它數次採用新的 操作系統 和新的晶元構造,這些決定總是使它原來的生產組裝基地立刻變得過時。蘋果總是不停地否定過去設計中的不合理及不足之處,不斷地推陳出新,使其產品總能以獨特的風格傲立於時代前沿。
適當「獨裁」
2000年,作為蘋果阿斯塔特美國業務分部的運營經理,麥克·伊萬傑李斯特負責D V D刻錄技術研發,即將這種D V D裝在高端電腦上,並且在未來將其轉變為iD V D。該項目界面呈現出來的,是多種多樣的窗口和菜單選項,以及大段的功能解釋文字。
「這時喬布斯走了進來,」伊萬傑李斯特回憶說,「他沒有仔細看我們的工作,而是在白板畫了一個框。」「這就是新設計。」喬布斯說,「只要一個窗口,將音像資料推入窗口,然後點擊一個叫播放的按鈕,這是我們要的。」
「所有人呆若木雞,」伊萬傑李斯特說,這種風格與他以前所就職的公司迥異。技術領域追求具有包容性的、徹底的、集合大眾智慧的創新。而蘋果的工程師則要花費 100%的時間去設計由一小部分資深經理或是喬布斯一個人計劃的產品。有權做出決策的人是如此之少,以至於蘋果一年僅能夠推出一項或兩項創新產品。
重新發明
「革命性」是喬布斯最喜歡的詞之一。他極力誇贊蘋果的每個發明創造都是獨一無二的和有創造性的。
蘋果的產品到底具不具有革命性,取決於我們對革命性這個詞的定義。蘋果公司擅於搜集匯總技術領域的最新創意,並通過轉化將其變為己有。蘋果擅長發現別的同類產品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在其推出的產品上將上述問題和不足予以解決,或者是對貨架上的其它同類產品在蘋果的模式下進行改良革新。
iPad 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早在2001年比爾·蓋茨就推出了一款具備幾乎相同功能的建立在w indow s操作系統基礎上的產品,但是當時在交互界面,應用軟體開發方面存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微軟公司就沒有繼續堅持下去。喬布斯發現在蘋果公司現有的技術基礎上,上述的問題都不成其為問題,於是iPad橫空出世。在剛推出的兩個月里,iPad就賣出了200萬台。
有條不紊
在 iPad上市幾周後,惠普、微軟及其它一些公司相繼推遲了同類產品的上市。它們正試圖製作出比iPad更加精密、功能更加齊全的產品。它們正致力於創造自己版本的‘快馬’,於是它們推遲面市,又回到了設計室。與此同時,蘋果的其它競爭者如Google,Intel等也快馬加鞭地在該領域排兵布陣。
蘋果公司並沒有為這種競爭態勢所牽制,它嚴格地按照自己的時間錶行事。蘋果公司的時間表是嚴格按照其自身的經營策略和長期願景目標來制定的,其受市場態勢和競爭者狀況的影響較為輕微,這樣蘋果公司總能掌握主動權,適時地推出一些新產品,占盡市場先機。
蘋果獲得成功的六點秘訣
1. 對於任何蘋果創造的產品,它的開發者都想將其占為己有
2. 產品必須易於使用
3. 保持產品的簡約設計
4. 提供給用戶周到的客戶服務和店內體驗
5. 蘋果只會推出那些應該能夠做得更好的產品
6. 蘋果至少比競爭者領先兩年
⑶ 蘋果公司成功原因
蘋果公司(Apple Inc. )是美國的一家高科技公司。由史蒂夫·喬布斯、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和羅·韋恩(Ron Wayne)等三人於1976年4月1日創立,並命名為美國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 Inc. ), 2007年1月9日更名為蘋果公司,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庫比蒂諾。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蘋果公司成功原因,歡迎閱讀!
蘋果公司成功原因
首先,蘋果的管理層具有卓越的遠見。例如在上世紀末個人電腦開始普及時,全世界的計算機全都是矩形的屏幕和灰色的外殼,全世界都像是一個管理嚴格的會計師事務所。蘋果的管理層卻從中發現商機,推出色彩豐富的iMac電腦,給計算機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體現了其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 其次,蘋果的電子產品善於把握時尚引領時尚。蘋果的產品無一例外都具有絢麗的外形,在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性能相差無幾的情況下,蘋果依靠其與眾不同的時尚外觀與優良的做工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贏得了市場的青睞。蘋果電子很好地把握了消費者的求異心理和從眾心理。
再次,蘋果善於拓展新業務。iPod的流行推動了mp3播放器了普及,蘋果看準商機,將iPod和iTunes軟體綁定,並建立Apple Store,進行音樂的付費下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iMac電腦上統一預裝了Mac 操作系統 ,通過簡潔美觀的界面和極高的執行效率成功打入操作系統市場,改變了人們使用計算機的理念,贏得了人們的喜愛。2007年,蘋果進軍手機市場,推出iPhone手機,時尚的外觀和強大的功能以及新奇簡潔的操作立刻對手機市場形成巨大的沖擊,從而引起了智能手機的潮流。2008年,蘋果推出的上網本MacBook Air以其時尚而又輕薄的設計引起了此後的上網本熱潮。2009年,蘋果再接再厲,推出平板電腦iPad,開拓出一個全新的電子產品市場。
蘋果十分善於通過各種方式宣傳推廣自己的產品。例如蘋果發布上網本MacBook Air時,是由蘋果首席執行官喬布斯從一個文件袋中將其取出,引起現場轟動,成功推銷了MacBook Air輕薄時尚的特點。2010年4月的第四代iPhone發布是在聖何塞附近的酒吧,蘋果公司的辦事處。由工程師有點醉意,在網站上登陸不久就被最受歡迎的美國(Gizmodo.com)高新技術機構詳細檢查。幾分鍾內,關於iPhone4的一切,被全世界所熟知,蘋果沒有了 廣告 成本。這種銷售的傾向,創造的願望,發揮與消費者的好奇心,不斷的滿足顧客的需求,最終使蘋果產品大受歡迎。蘋果在世界各地都有體驗店,免費讓消費者體驗蘋果的產品,使蘋果的產品在世界范圍內都得到了認可和推廣。
除此之外,蘋果電子十分注重 企業 文化 的培養和提高用戶忠誠度。蘋果具有近乎偏執的創新理念,蘋果一直力爭使自己的每一款產品都能盡善盡美,充滿人情味符合人性化。每當有重要產品即將宣告完成時,蘋果都會退回最本源的思考,並要求將產品推倒重來。以至於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病態的品質、完美主義控制狂的標志。波士頓咨詢服務公司共調查了全球各行業的940名高管,其中有25%的人認為蘋果是全球最具創新精神的企業。
蘋果十分推崇精英人才文化,相信由頂尖人才所組成的一個小團隊能夠運轉巨大的輪盤,僅僅是擁有較少的這樣的頂尖團隊就夠了。為此,蘋果花費了大量精力和時間打電話,用於尋找那些他耳聞過的最優秀人員、以及那些他認為對於蘋果各個職位最適合的人選。
蘋果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說:「我相信最終是工作在激發人們的能力,有時我希望是我來推動他們,但其實不是,而是工作本身。我的工作是使工作盡可能地顯現美好,並激發出人們的最大潛能。」蘋果品牌的成功的原因不僅僅只有上面這幾條,但蘋果的成功證明了了蘋果存在的意義:蘋果賣的不是產品,而是一種信仰。
蘋果公司成功的因素:
重新發明
「革命性」是喬布斯最喜歡的詞之一。他極力誇贊蘋果的每個發明創造都是獨一無二的和有創造性的。
蘋果的產品到底具不具有革命性,取決於我們對革命性這個詞的定義。蘋果公司擅於搜集匯總技術領域的最新創意,並通過轉化將其變為己有。蘋果擅長發現別的同類產品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在其推出的產品上將上述問題和不足予以解決,或者是對貨架上的 其它 同類產品在蘋果的模式下進行改良革新。
iPad 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早在2001年比爾·蓋茨就推出了一款具備幾乎相同功能的建立在w indow s操作系統基礎上的產品,但是當時在交互界面,應用軟體開發方面存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微軟公司就沒有繼續堅持下去。喬布斯發現在蘋果公司現有的技術基礎上,上述的問題都不成其為問題,於是iPad橫空出世。在剛推出的兩個月里,iPad就賣出了200萬台。
有條不紊
在iPad上市幾周後,惠普、微軟及其它一些公司相繼推遲了同類產品的上市。它們正試圖製作出比iPad更加精密、功能更加齊全的產品。它們正致力於創造自己版本的‘快馬’,於是它們推遲面市,又回到了設計室。與此同時,蘋果的其它競爭者如Google,Intel等也快馬加鞭地在該領域排兵布陣。
蘋果公司並沒有為這種競爭態勢所牽制,它嚴格地按照自己的時間錶行事。蘋果公司的時間表是嚴格按照其自身的經營策略和長期願景目標來制定的,其受市場態勢和競爭者狀況的影響較為輕微,這樣蘋果公司總能掌握主動權,適時地推出一些新產品,占盡市場先機。
不落俗套
在1980年代領導蘋果工作團隊設計產品時,在「 筆記本 看起來應該像什麼」這個問題上,斯蒂芬·喬布斯經常親自指導工程師們。「有一次他在百貨商店看到一個異常精美的廚具」,安迪·赫茲菲爾德說,「然後他就要求設計師把筆記本設計成他看到的那個模樣」「還有一次他要設計師把產品設計成保時捷的模樣」。安迪· 赫茲菲爾德是蘋果創始工程師之一,並著有《矽谷里的革命:蘋果公司成長的偉大歷史》一書。
計算機看起來更應該像跑車和廚具,而蘋果公司的追隨者恰是高端人群———那些已買或者是將買保時捷的人。很明顯,僅通過跟隨矽谷的市場動向,通過技術專家或是其它俗套的設計,你很難吸引他們。而蘋果的魔力,恰恰在於自己鑽研,從而不落俗套地吸引其目標客戶。
逾越常規
技術專家普遍認為,源代碼開放是大勢所趨,且體現共享原則。在這一背景下,蘋果被視為略顯封閉。
但在蘋果的哲學里,封閉與自由並不沖突。「我們正竭盡所能的讓用戶體驗到預想效果,」喬布斯在給萊恩·塔特的電子郵件中寫道。此前,萊恩在博客中抨擊蘋果禁止在iPhone和iPad上使用Flash技術。「你可以不贊同我們,但我們的動機是純潔的。」喬布斯寫道,「禁止該技術是因為蘋果商店提供了太多自由,你能買到盜取個人隱私的程序,也能買到摧毀電池的程序,還能買色情影片。」
盡管如此,程序員們一直抱怨蘋果商店過於封閉,他們認為蘋果商店在設計應用程序上一直持獨裁態度。即問題不在於它是封閉的,而在於它在規則制定方面是獨斷專行的,隱蔽的,頻繁變動的。如果蘋果公司能放寬透明度,就能避免上述大部分爭議。
但根本上,蘋果不在乎爭議。雖然批判仍在持續,但是蘋果商店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連其反對者也不得不承認它極其便捷且妙趣橫生。
拒絕復雜
「拒絕」可能是喬布斯在蘋果公司所扮演的首要角色。「他簡直是個過濾器,」蘋果電腦工程師赫茲菲爾德說。每一天都會有設計者向喬布斯展示關於新產品和在現有產品上加入新特徵的創意,而他的回答幾乎都是拒絕。「我為那些我們沒有去做的產品感到驕傲,正如同我為那些我們做出來的產品感到驕傲一樣。」喬布斯在 2004年接受采訪時說。
喬布斯拒絕的原因,不僅出於對復雜設計的一貫反感,還有成本考慮,並製造期待效應。對一些復雜的設計說不可以使成本降得更低,減少一些產品的特徵還能製造一種期待。「故意忽略一項人們想擁有的產品特徵,會激發人們對它的渴望。」蘋果公司的前工程師雷德說,「當你在新版本中將這個功能加入時,用戶得償所願,則更加高興。」
蘋果公司一遍又一遍地運用著這個策略,最新的例子是iPhone O S4,它添加了多任務操作功能。事實上,該功能用戶們從2007年起就開始要求。再來看看iPad,真的沒法添加攝像裝置嗎?
服務客戶
不管你的產品有多好,它總有出問題的時候。近年來,在筆記本和手機領域,蘋果的競爭對手們大多採取迴避客戶而非服務客戶的策略。它們關掉了自身的客戶服務部門,並將這項業務外包給由低薪員工組成的電話服務中心。它們甚至要客戶自己去網上尋找常見問題的解答。
而二十年前,蘋果公司制訂零售策略時,就明確了一個壓倒一切的優先目標,即創立一種讓客戶完全聯想不到計算機工業的零售商店。他們致力於在商店中營造一種類似四季酒店大堂的友好氛圍。
Genius Bar便是代表。Genius Bar里的工作人員會為你診斷每一款蘋果公司的產品,而不管你從哪裡買的。除非過了保質期,公司對上述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蘋果公司為何如此慷慨呢?曾在G enius Bar工作過的德爾說:「有時候客戶進來時是為尋求幫助,但在離開時卻購買了新產品。」
忽略意見
喬布斯總是在各種場合頻繁引用亨利·福特的 名言 :「如果我問客戶他們需要什麼,他們總是說要‘一匹更快的馬!’」
喬布斯用這句話,來說明蘋果公司所信奉的哲學,即人們預想不到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客戶會告訴你一大堆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但是當你按照他們的意圖製造出來時,這又不是他們想要的。將那些尚不存在的東西形象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喬布斯也不是將客戶的反饋視為無物。他將其看做是鼓舞,而非方向;是方式,而非結果。所以蘋果總是能推出既能滿足客戶需求同時又超越客戶想像的新產品。
處處營銷
如同Genius Bar已被證明是天才創意一樣,如今風行全球的蘋果宣傳 口號 「換種方式思考」也被證明不是空話,因為蘋果粉絲們的思考方式確實與眾不同。粉絲對蘋果的忠誠度堪比_對耶穌的忠誠度。蘋果的品牌是如此的強大和有吸引力,以至於對有些人而言,蘋果已經成了一種信仰。
蘋果公司通過一系列精細入微的方式,來培養粉絲對蘋果品牌的宗教般的狂熱。包括渲染產品的神秘等。而最重要的方式,是強化蘋果產品的象徵意義,最有效的 市場營銷 策略則植根於產品本身。蘋果公司用顏色、聲音、形狀等元素的組合,構建了清晰的品牌形象。蘋果通過這些策略使其品牌形象深植人心。
這一點在蘋果發布新產品時表現得尤為明顯。通過一系列統一協調的步驟,蘋果調動大眾的胃口,吸引更多人關注。在公眾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時,蘋果再適時對外公布其早就准備好的信息或新產品。這一切都是圍繞著營銷進行的。
推陳出新
如果有天蘋果推出了一款沒有桌面的電腦,請不要感到驚訝。
僅僅是幻想嗎?絕對不是,這些都將寫進蘋果的專利申請文件里。雖然還沒有看到這些產品,但我們絲毫不應懷疑蘋果的創新能力。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像蘋果那樣頻繁地對所在領域的基礎環節進行 反思 和重構。僅僅在過去的短短幾年間,蘋果公司就對其筆記本電腦的生產工藝進行了大幅度革新,這也是筆記本生產設計領域有史以來所進行的最迅捷最大規模的革新,除蘋果外,沒有任何其它公司做到這些。
蘋果完全無視IT領域所強調的兼容性的概念,這對諸如微軟這樣的競爭者來說是福亦是禍。在蘋果公司的歷史上,它數次採用新的操作系統和新的晶元構造,這些決定總是使它原來的生產組裝基地立刻變得過時。蘋果總是不停地否定過去設計中的不合理及不足之處,不斷地推陳出新,使其產品總能以獨特的風格傲立於時代前沿。
適當「獨裁」
2000年,作為蘋果阿斯塔特美國業務分部的運營經理,麥克·伊萬傑李斯特負責D V D刻錄技術研發,即將這種D V D裝在高端電腦上,並且在未來將其轉變為iD V D。該項目界面呈現出來的,是多種多樣的窗口和菜單選項,以及大段的功能解釋文字。
「這時喬布斯走了進來,」伊萬傑李斯特回憶說,「他沒有仔細看我們的工作,而是在白板畫了一個框。」「這就是新設計。」喬布斯說,「只要一個窗口,將音像資料推入窗口,然後點擊一個叫播放的按鈕,這是我們要的。」
「所有人呆若木雞,」伊萬傑李斯特說,這種風格與他以前所就職的公司迥異。技術領域追求具有包容性的、徹底的、集合大眾智慧的創新。而蘋果的工程師則要花費 100%的時間去設計由一小部分資深經理或是喬布斯一個人計劃的產品。有權做出決策的人是如此之少,以至於蘋果一年僅能夠推出一項或兩項創新產品。
蘋果公司的成功帶來的啟示
(一)對蘋果成功的 總結
蘋果的成功絕非偶然,它的研發、生產和營銷策略也不是相互獨立、毫無聯系的。蘋果的研發戰略使其產品獲得了很高的價值,決定了產品的競爭優勢不在於先進的硬體,而是優秀流暢的操作系統和出色的用戶體驗,這就是一種產品差異化的過程。進而,接下來的生產戰略選擇上,蘋果有能力採用完全外包策略——蘋果不需要保留核心硬體的自製活動,它的產品沒有核心零部件,因而不依賴於專門資產的投資。完全外包幫助蘋果公司避免了自製帶來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繼而增長了利潤。高價值和低成本,蘋果的產品具備了基本的成功要素。
有了優秀的產品作基礎,蘋果得以放開手腳地採取比其他電子企業更為大膽的營銷策略——飢餓營銷和高定價。飢餓營銷提升了蘋果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消費得容易多了。而高定價則不僅增加了蘋果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為下一代產品的研發提供基礎,而且反過來給消費者傳輸了一種信號——只有高的價格才配得上蘋果的產品。這兩個營銷策略都是離開此前研發生產戰略的成功實施,沒有優秀的用戶體驗,產品便吸引不了足夠多的消費者以致蘋果實施飢餓營銷,也說服不了消費者為產品付出高價格。
(二)蘋果成功帶來的啟示
蘋果的成功可以給中國本土手機商帶來什麼啟示呢?答案是創新。回顧蘋果的成功之路,無不體現著創新二字。研發策略中蘋果始終注重用戶體驗,而不是盲目的硬體升級。營銷策略也沒有採取保守的做法,而是大膽地發布產品前,營造一種神秘的氣氛,發布後控制供貨量,採取高定價,成功地提升了品牌形象,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利潤也大幅上升。蘋果的成功無法復制,因為蘋果走的是一條創新的路,創新是無法模仿的。
理念是最重要的,蘋果的理念是顧客至上,設計產品的過程中始終考慮著用戶的感受,從細節入手,務求產品能讓顧客用得最舒服、最愉悅。中國手機商應該學習應用這個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外觀的時尚和低廉的價格,忽略了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的感受。企業能獲得快速的成長,靠的是消費者,企業能否贏得消費者的支持就在於企業的產品能否為消費者創造了實實在在的價值,中國手機商也應接受、消化這個理念,從消費者的角度去設計研發產品。
看過「蘋果公司成功原因」還看了:
1. 蘋果公司成功之道解析
2. 蘋果公司成功的秘訣
3. 蘋果的成功之道
4. 關於蘋果公司成功的秘籍
5. 關於蘋果成功的秘笈
6. 喬布斯的成功之道
7. 喬布斯成功背後的女人
8. 蘋果公司的成功之道
9. 比爾蓋茨成功的七大原因
10. 微信成功的原因
⑷ 為什麼iPhone 深入解析iPhone的成功之路
iPhone是蘋果公司開發的一款智能手機,自2007年首次推出以來,它已經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手機之一。為什麼iPhone能夠在市場上如此成功呢?本文將深入探討iPhone的成功之路。
蘋果公司在iPhone的營銷方面也非常出色。它通過各種渠道、各種方式進行推廣,包括電視廣告、雜唯答志廣告、網站、社交媒體等。蘋果公司還採用了獨特的發布策略,定期發布新的iPhone型號,吸引用戶的關注和購買慾望。
iPhone的硬體和軟體都是高品質的。蘋果公司在硬體方面的指脊慧投入非常大,採用了高端的材料和製造工藝,使得iPhone的外觀和手感都非常出色。同時,iPhone的軟體也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開發,使得它的性能和穩定性都非常優秀。
1. 創新設計
1. 創新設計
蘋果公司在iPhone的營銷方面也非常出色。它通過各種渠道、各種方式進行推廣,包括電視廣告、雜志廣告、網站、社交媒體等。蘋果公司還採用了獨特的發布策略,定野飢期發布新的iPhone型號,吸引用戶的關注和購買慾望。
《https://my.oschina.net/u/6708162/blog/8776665》《https://my.oschina.net/u/6708157/blog/8780872》《https://my.oschina.net/u/6708157/blog/8780871》《https://my.oschina.net/u/6708157/blog/8780873》《https://my.oschina.net/u/6708157/blog/8780869》《https://my.oschina.net/u/6708157/blog/8780868》《https://my.oschina.net/u/6708158/blog/8780874》《https://my.oschina.net/u/6708157/blog/8780867》⑸ 華為和蘋果為什麼能夠成功呢
華為和蘋果現在在做手機做電腦以及電子設備這方面的市場口碑相當不錯,國產的手機廠商裡面做手機的有很多,但真正能做到華為這個程度的只有一個,其他廠商都做不到。因為其他廠商沒有那麼大的魄力。
華為重視研發,華為研發了自己的鴻蒙系統,之前幾年的時候有這個消息,好多人都說一直都只是謠傳而言,真正做一個自己的系統哪是那麼容易的呀。肯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的,現在謠言不攻自破,因為華為的鴻蒙系統已經正式推向了市場,好多手機都已經搭配了這個系統使用過後,大家並沒有感覺有什麼問題。跟平常所使用的安卓系統基本差不多,但是鴻蒙系統是我們自己的技術。
⑹ 蘋果手機為什麼可以做的這么優秀
用戶體驗。一切都要歸於用戶體驗。
蘋果手機起源於喬布斯的一個idea,隨後科技樹、供應鏈、軟體服務、生態環境逐步加成,最終匯聚成性感的產品,一流的用戶體驗。
與之同代的競爭對手只是能用而已,完全談不上用戶體驗,這就出現了代差,蘋果之前的智能手機是智能手機1.0,蘋果手機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可稱為智能手機2.0。
好的產品不一定會成功,惡心的產品有可能大行其道,但是當它們放在一起比較時,好與不好消費者自然能判斷。
蘋果要做的就是:
1. 絕佳的idea
2. 把好的idea變成性感的產品
3. 把產品賣出去,賺取利潤
好的idea很容易產生,誰都能有。但怎麼把idea變成現實,變成性感的產品呢?
蘋果賣的絕不是多少像素攝像頭、多少GB內存,它賣的是一種用戶體驗,一種生活方式。
國產手機要崛起也絕不能只靠硬體,雷軍有三駕馬車,硬體軟體服務,這算是抓住了要點。我們要在國產手機里找最有可能成功的,必然就是該把目光瞄準用戶體驗最好的,答案呼之欲出。
=====
最後,蘋果絕對不是沒有科技。
蘋果目前有著世界頂尖的CPU/GPU,世界頂尖的指紋識別技術,世界一流的軟體開發力量,這些都是它自有的技術。
記得微軟的Kinect一代嗎?那是供應商賣給微軟的方案,現在這個供應商是蘋果的全資子公司。
蘋果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它善於尋找現有產品與理想的用戶體驗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別人發現自己掌握的科技滿足不了用戶體驗時多半會妥協,而蘋果會全力去超越極限,盡可能地把用戶體驗點滿。
所以一旦全息增強技術開始展露眉目,蘋果會不會推出性感的iHolo?個人覺得是極有可能的。
果黑米粉默默路過。
⑺ 蘋果市值達到3萬億美元,蘋果為何能有如此成就
對於蘋果來說之所以會能夠讓股票市值達到30,000億美元,這和自己的不斷創新發展和成功的營銷戰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最後,對於蘋果公司來說,它推出的產品也比較注重打造自己的生態體系,從蘋果手機到蘋果電腦到平板電腦,再到各種各樣的周邊配件,蘋果已經打造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生態體系。
⑻ 蘋果為什麼能在中國獲得巨大成功
相比蘋果的宣傳和營銷措施,微軟的差距比OSX和Windows上的軟體數量差距要大的多得多。因為,微軟在中國根本就沒有任何實質營銷措施啊,你使勁想想,能想出兩個以上的例子么。其實不僅國內,在大本營美國,這兩家的差距也是跨世紀的。
先說說現象。無論這句話有多不好聽,還是要承認,蘋果的產品是所有同類型產品里,裝嗶效用最高的。裝嗶是人類普遍的需求,任何人買個會被旁人看見的東西,都多少希望能讓自己顯得更有面子。而國人對這方面的追求簡直登峰造極。試想一下: 如果你有6000塊錢想換手機裝嗶,你會買6Plus 還是S6 Edge? 如果你有12000想換筆記本裝嗶,你會買15寸RMBP,還是同價格的X1 Carbon或是XPS 15或是Envy? 如果你有18000想換台式機裝嗶,你會上iMac 5K還是自己裝ITX配頂級顯示器? 如果真的是使用者需要考慮產品的深層特性和功能,那還是有的可選的;但如果真的只是想裝嗶,那有人會選後面的嗎? 仔細想想為什麼呢?後邊的那些產品不但不便宜,還可以更貴;也可以有更漂亮更精緻的設計和外觀;而且可能還有小眾化這一優勢,然而為什麼無法提供足夠的逼格呢?原因在於認同啊。裝嗶是裝給別人看的,而你拿著一個東西穿過匆匆人海,別人不知道它的價值、更沒人留心它精美的設計和外觀,就起不到任何裝嗶的作用。蘋果產品最重要的是它在人群中形成了這么一個共識:(至少是讓人覺得)更有設計感、更時尚、更凸顯擁有者的品味;同時它並不便宜的價格被人所熟知。所以多數場合下使用者可以輕松的獲得相應的滿足感。蘋果產品(你不得不承認至少在一些人眼裡)就如同名貴的衣服、首飾和箱包一樣,竟然給使用者帶來了特殊的氣質。而象S6 Edge、Xperia、SP3、自組高端台式電腦,他們可以更好用、更昂貴、更精緻、更漂亮,但他們並沒有形成這樣一種共識。
⑼ 蘋果公司為什麼成功
問題一:蘋果公司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1.公司氛圍良好,無官僚主義,人人平等,充分激發員工潛力。
2.人才選擇,挑選最好的人才。
3.公司運轉機制清晰,高效。
4.等等。
不過最重要的是史蒂夫・喬布斯創立及運營蘋果的那種精神很好地保留了下來,並且公司還在不斷創新。
問題二:蘋果公司是怎麼成功的呢 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不止步,一直都在創新,一直都沒有停止進步,一直都在努力,希望幫到你。
問題三:蘋果公司為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核心技術加品牌營銷。
蘋果公司的營銷是這個時代的網路營銷經漏讓典案例,從LOGO開始炒作,然後每出一款新產品,蘋果公司在互聯網上的廣告就沒停過,從各個角度宣傳他的產品,讓全世界的網民都知道他的產品,而他們的客戶主要也是這些網民。不過他們的產品確實好,質量有保障!
問題四:未來,蘋果公司(Apple)沒落的最可能原因是什麼 也不知道蘋果得罪了誰,盡管已經成為全球頂尖的科技公司,但是業內對其唱衰調的傳統仍舊沒能改變。近日,蘋果股價暴跌,再一次為逗反水果地聯盟提供了可乘之機。根據彭博社計算的數據,自蘋果成為道指成分股至今,蘋果股價下跌造成了道指下跌67點。這也是蘋果股價跌至自今年1月以來的最低點,並且自2013年9月以來首次跌至股價200日均線下方。
而此次很多業內外人士認為蘋返叢局果走向逗衰落地的依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iPhone在上個季度銷量未能達到預期;對手數量太多,且不斷發展;寄予厚望的Apple Watch表現不盡如人意等等。
蘋果真的逗衰落地了嗎看
太過依賴iPhone
想要了解蘋果,iPhone顯然是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兒。蘋果在2014財年的營收為2202億美元,其中有1215億美元來自iPhone,約 佔55.2%。而隨著iPhone 6/6 plus的暢銷,蘋果又將收獲大筆讓人眼紅的利潤。不過這背後,蘋果也存在潛在的危機。中國有句俗話: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到一個框里。或許是被逼無奈,但 是蘋果現在確實把最重要的雞蛋都放到了一個籃子了。
如果按價格對智能手機進行等級劃分,iPhone絕對屬於超高端機型。據IDC統計,去年一季度,在Android手機的總體交付量中,價格高 於600美元的高端手機佔比為9.1%。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價格高於600美元的高端手機,在Android出貨量中的佔比減少到了5.6%。與之相比, 在同一時間段內,蘋果公司iOS設備中,價格高於600美元的佔比從70%增加到了80%。而這種市場格局就導致了智能手機行業90%以上的利潤均被 iPhone占據,同時也是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中的逗價格戰地敲響了警鍾。
iPhone的成功之路開始於iPhone 4,隨後銷量逐年遞增。用戶之所以選擇蘋果,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好用、耐用、彰顯身份有面子(特別對於部分中國消費者而言)。不過在幾年的迭代更新之 後,iPhone或許成為最暢銷的智能手機,但已經稱不上最讓人驚艷的智能手機了。iPhone 6/6 plus的成功並不在於它們帶來了什麼逗新的東西地,而是一次對市場的妥協、讓步,使用戶對於大屏智能手機的需求勝過了蘋果改變世界的慾望。
iPhone與Android的大戰不會停止
在今年的WWDC大會上,iOS 9的到來並沒有讓用戶感到滿意,反而十分失望。不少用戶表示,iOS系統越來越逗臃腫地,不再像以前那樣好用了。而且據相關人士透露,今年求己將要發布的 逗iPhone 6s地最大的亮點或許在於硬體配置的提升,蘋果將告別萬年1 GB內存和800萬像素攝像頭。這是蘋果為了保證手機流暢體驗而作出的改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已經是一種退步鄭兆。
iPhone就像是一直造福於用戶的逗好人地,正因為形象太過於高大上,一點瑕疵也會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是說iPhone越是成功,蘋果的壓力 也就越大,面臨的風險也就越高。近期蘋果股價大跌的直接原因就包括投資者們預計iPhone在第二季度將會熱銷,但蘋果只出貨了4750萬部,不到預期的 4900萬部。
單個對手實力不足,但奈何數量太多
常言道逗牆倒眾人推地,蘋果作為科技界的領頭羊絕對稱得上是銅牆鐵壁,想要推倒它的廠商數不勝數。單一廠商的實力或許不足以撼動蘋果,但是有這 種想法的廠商實在是太多了,多到蘋果不得不重視。以競爭最激烈的中國市場為例,僅僅是涉足智能手機領域的廠商就有數百家,其中如小米、聯想、華為、魅族、 中興等多個品牌在華均有不錯的業績。如今中國已經成......>>
問題五:為什麼蘋果公司的蘋果手機會如此成功? - - 樓主 我佩服你的見識 蘋果MP3 MP4 蘋果的電腦 你居然說他之前是默默無聞的 ・・・・・・ 千萬別讓喬布斯知道你問過這個問題 不然他會跨國追殺的
問題六:為什麼蘋果公司的品牌價值這么高 最近幾年,史蒂夫・喬布斯成為中國企業的關注與研究對象。蘋果公司以獨具匠心的產品創新創造了巨大的產品附加值乃至品牌價值,從iMac、iPod、iPad到iPhone,蘋果的電子產品在電腦、音樂播放機和手機領域都取得巨大成功,並成為價格昂貴的高端時尚電子品牌的象徵。
蘋果公司的成功說明了什麼?是因為它們的產品性價比高嗎?當然不是。認為性價比是最高追求的企業將無法領略品牌價值的盛宴。
在蘋果產品的背後,體現了蘋果公司在品牌管理系統中的產品管理能力和品牌價值管理能力,使其掌握了價值鏈中的戰略制高點。而以上這些全新的管理概念的 *** 則是我一直致力於研究的「系統化品牌管理」。在這些新型的管理概念背後,中國企業的管理思想和範式到底也將孕育著極大的挑戰和變革!
僅僅模仿蘋果產品的外觀並不難,只是,如何學習蘋果公司的管理精髓,如何像蘋果公司那樣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並不斷設計出獨特的產品、創造高價值的品牌,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卻並非易事。
在企業的品牌管理體系中,產品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內容,因為新型的產品管理不僅是追求產品性價比、而是追求產品附加值,這是實現品牌價值提升的最重要的管理內容。
本土的品牌型企業在管理體系中最重視的往往是「傳統的產品管理和營銷(其實就是銷售)管理」,大多數企業都還停留在產品的基本性能、傳播與促銷層面,而傳播又容易停留在單層次的灌輸式廣告傳播層面。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大多數企業因為難於創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而選擇了模仿與跟進,並寄希望於產品的性價比和促銷來解決銷售壓力。於是,隨波逐流和急功近利成為很多企業的管理哲學。此類管理哲學將產生相應的HR戰略導向,即把企業資源和HR成本傾向於銷售型人才而非品牌管理型人才。
這種誤區在於不了解品牌管理的系統化特點。其實,自品牌創建伊始,這種系統化的特徵就已經存在,並決定了品牌價值管理(也稱為品牌價值鏈管理)成為企業管理的主要內容,即品牌和產品、價格、服務、供應鏈、渠道、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管理。如果一開始品牌的系統不匹配或不完善,則必將造成品牌定位和產品價格、消費者需求等方面的錯位。這也正是很多中國品牌一開始就先天不足、步履蹣跚的原因。
蘋果公司早在iMac時代就顯現出巨大的以產品創新為主導的核心競爭力,蘋果公司的成功是必然的,因為蘋果公司在史蒂夫・喬布斯的帶領下已經具備了「系統化品牌管理」能力。
國內有研究者認為蘋果公司的成功在於史蒂夫・喬布斯的個人魅力,我認為,企業家或CEO的個人魅力非常重要,他們的個人能力往往可以決定企業的成敗;只是,一個企業僅僅局限於個人能力來做支撐是脆弱的,只有利用個人能力來影響企業建立優秀企業文化和管理系統才是基業長青、品牌強勢的根本之道。
蘋果公司曾經嘗試過喬布斯離去而衰落的教訓,那是因為當時的蘋果公司還沒有建立起喬布斯所倡導的創新文化和管理系統。而喬布斯也曾經離開蘋果公司另起爐灶,卻因為失去最適合他的品牌土壤和根基而告終。喬布斯需要的是怎樣的土壤?是專業主義文化蔓延的土壤。我覺得,喬布斯是品牌型企業最稀缺的那一類品牌管理人才,即具備藝術家特質和審美能力的「專家型管理者」,特別在時尚產業,這類「專家型管理者」尤其珍貴。這類品牌管理者還善於大膽吸納、鑒別、吸引和管理創意型人才,比如設計師等,蘋果公司的設計師薪水比同行業的設計師要高50%。所以,當喬布斯離開蘋果公司獨立創業時,那種八面玲瓏的創業者角色不適合他就不足為奇了。
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經濟變化不僅僅是資源配置的變化,還有全球產品大流通所引發的消費潮流的交替變化,消費者對產品個性的追求愈演愈......>>
問題七:有誰來說說蘋果公司的發現歷史? 1971年,16歲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21歲的史蒂芬・沃茲涅克(Stephen Wozniak)經朋友介紹而結識。
1976年,喬布斯成功說服沃茲裝配機器之餘跟他去推銷,他們另一位朋友,羅・韋恩(Ron Wayne)也加入,三人在1976年4月1[4] 日組成了蘋果電腦公司(Apple puter Inc.)。同年5月,喬布斯與一間本地電腦商店The Byte Shop洽商,店主保羅・泰瑞爾(Paul Terrell)訂購50部後來被稱為Apple I的設備,並在交貨時支付每部500美元。喬布斯取得了這份訂單後,出售自己貴重物品進行籌款,並且說服大型電子零件分銷商Cramer Electronics店鋪信用部經理,先給零件後付款,最終喬布斯成功的完成這筆交易。喬布斯、沃茲和Apple I、Apple IIc1977年1月,蘋果電腦公司正式注冊成為「蘋果電腦公司」。同年,沃茲已成功設計出比Apple I更先進的Apple II。喬布斯想將公司擴充並向銀行貸款,但韋恩因為冒險投資失敗導致的心理陰影而退出了(另一說法為韋恩為了健康選擇放棄瘋狂的工作)。當時的蘋果電腦公司缺乏資金來源。喬布斯最後遇到麥克・馬庫拉(Mike Markkula),麥克・馬庫拉注資9.2萬美元並和喬布斯聯合簽署了25萬美元的銀行貸款。
1977年4月,蘋果公司在首屆西岸電腦展覽會(West Coast puter Fair)上推出Apple II。Apple II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台個人電腦。Apple II 型也首度擁有輸出單聲道聲音的架構,使個人計算機不再是啞巴。Apple II 型在80年代已售出數百萬部,還擁有多種改良型號,包括蘋果 IIe 和 IIgs 等。此兩種計算機一直到 90 年代末期,仍然可以在許多學校里發現蹤影,成為個人計算機的代表作。
公司上市
1980年12月12日,蘋果公司公開招股上市,在不到一個小時內,460萬股全被搶購一空,當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按這個收盤價計算,蘋果公司高層產生了4名億萬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萬富翁。當時他們吸引的資金比1956年福特(Ford)上市以後任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IPO)都要多,而且比任何歷史上的公司創造了更多的百萬富翁。在五年之內該公司就進入了世界500強,是當時的最快記錄。
新品研發
Apple III80年代起,蘋果在個人電腦業務遇到新興的競爭對手。他們之中份量最重的是電腦業的「頭號人物」――IBM。IBM的IBM-PC型電腦,裝有英特爾(Intel)的新型處理器:Intel 8088,並且運行微軟的操作系統MS-DOS(IBM方面的叫法是PC-DOS)。該電腦一經問世即成為大熱門商品(銷售量:1981年2萬5千台;1982年19萬台;1983年70萬台)。正當小型企業還在使用Apple II時,蘋果感到它需要一個更新、更先進的型號以參與企業用電腦市場。Apple III的設計師被迫遵循喬布斯的極高和有時不切實際的要求,據說喬布斯覺得散熱扇「不雅緻」因而被省略了,結果導致電腦容易過熱,這迫使最早期的型號被回收。另外,Apple III售價高昂,雖然1983年推出了改善後的升級型,並隨之進行了降價促銷,但基本上仍是無法挽回Apple III在市場中的劣勢,這主要是因為1981年IBM推出的IBM PC及其兼容機席捲了個人電腦市場。Apple III總共只製造了90,000台。
喬布斯1983年蘋果公司推出以CEO史蒂夫・喬布斯女兒的名字命名的新型電腦Apple Lisa,這......>>
問題八:蘋果為什麼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 蘋果在中國的銷售額已經超過美國本土,是蘋果最大的銷售國。
國產手機不斷崛起,與蘋果形成了一定的競爭。
回答不容易,希望能幫到您,滿意請幫忙採納一下,謝謝 !
問題九:手機, 蘋果手機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5分 比其他手機更高端一些,它一開始就給人一種高端的感覺,而現在這么多人崇尚高端生活,其實蘋果手機確實很好用
⑽ 為什麼蘋果這么牛
蘋果從1996年巨虧,到今天的市值已經達到了8695億美元(數據來源:納斯達克),成為人類歷史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不管從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說蘋果是最牛X的公司,可是蘋果為什麼這么牛?
因為專注,1996年到今天,不管是製造業還是電子產業亦或者是新型的互聯網產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沒有影響到蘋果的專注。蘋果從開始到現在,始終是一家硬體製造商。
蘋果因為專注所以專業。蘋果的利潤來源大部分來自Iphone,所以蘋果一直在做的也是如何讓Iphone賣的更好。
1、超前的技術儲備
先講一個很多人都知道例子,2012年7月蘋果收購了為TouchID提供技術的公司,2013年配備指紋識別的Iphone5S發布。
憑借產業鏈的垂直整合,蘋果對於新技術的嗅覺無比的敏銳,所以蘋果的產品設計才可以引領潮流,對於想要的,蘋果也擁有超強的研發能力,比如A系列處理器。
2、超強的供應鏈管理
為什麼國內的手機那麼難做,新的手機廠家總是會跳票,就算是小米也會被人詬病耍猴。這一切都是因為對供應鏈的管理,手機上擁有1000多個零部件,很多零部件又被上游供應商壟斷,所以想量產一部非公模機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而蘋果以巨大的訂單體量以及利潤,讓全球幾乎所有公司都想進入蘋果的供應鏈。
3、技術封鎖
蘋果憑借專利沉澱,以俗稱專利流氓的行事作風打壓競爭者,當年的HTC在美國敗訴之後,直接跌出了手機市場的第一梯隊。還有神似ihone3GS的魅族M8。
並且,蘋果也很喜歡收購一些公司使技術不能被競爭對手使用。
4、閉環管理,絕對的話語權
從系統本身來講,IOS和安卓都是優秀的操作系統,可是谷歌因為開源的緣故完全沒有蘋果對系統的絕對話語權,就算是騰訊,就算是騰訊在國內,也要按照蘋果的規則辦事。
這種話語權讓Iphone以低於其他手機的配置更加完美的運行APP,為硬體創造利潤。
有句話說,產品永遠是最核心的競爭力,蘋果的成功大概是對這句話最好的佐證。
蘋果今日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