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腦cpu比手機cpu難做
Ⅰ 手機晶元的主頻和核心數跟電腦差不多,為什麼性能還是不及電腦呢
盡管手機晶元的核心數量在幾年前就超過8個,但是手機晶元的ARM架構和PC晶元的X86架構本質上有很大區別,手機晶元盡管核心數量多,但是每個核心的晶體管規模和計算單元無法和PC晶元相比,而且PC晶元採用的亂序執行架構更加復雜,需要的晶體管數量更多,除此之外,手機晶元受限於晶元面積,緩存容量非常小,遠遠達不到PC晶元的一二三級緩存,動輒幾十mb容量的配置,所以論單核心性能,PC晶元要比手機晶元強很多。
即使是說到核心數量,盡管手機晶元核心數量多,但是並不是每一個核心都是高性能核心,比如近兩年的手機晶元往往採用幾個大核心和幾個小核心組合的形式,這樣設計的目的主要就是降低手機晶元的能耗,使手機在日常使用中啟用小核心來降低功耗,只有當運行大型程序或者玩 游戲 時才會開啟大核心。然而對於PC晶元來說,每個核心都是「大核心」,也就是高性能核心,所以當然不能憑借核心數量來判斷兩者的性能。
手機晶元能夠達到較高的頻率,主要是因為手機晶元往往採用同期較為先進的工藝製造,再加上晶元面積小,所以可以達到較高的核心頻率,不過這幾年晶元的頻率提升已經慢多了,手機晶元頻率在突破3Ghz以後也會進步放緩,未來還是以提升效率為主,而PC晶元這幾年頻率普遍在4-5Ghz之間,發展方向仍然在提升核心數量和能效為主,不管怎麼說,手機晶元在發展,PC晶元也在發展,但是手機晶元限於核心面積和能耗,很難達到接近PC晶元的性能水平。
在小米10系列發布的時候,小米曾經做了一個實驗和電腦來PK文件讀寫速度,在高通驍龍865的加持之下,而且又有DDR5的內存加持,就讓手機的讀取速度真正干過了電腦,那麼目前對於手機有著手機獨特的性能優勢,而且也非常強大,而且還能孕育出很多有趣的功能,最近我還看到小米手機竟然可以讓王者榮耀和吃雞 游戲 一起開啟來玩,還是官方宣傳的,這個背後需要多麼大的運行速度載入!
而電腦的性能則是 游戲 性能也是最好的證明,當然高配電腦還有個證明那就是對於視頻剪輯處理、3DMAX渲染,所以電腦主要的是多任務的解決能力!所以我覺得目前手機的性能和電腦的性能都足夠優秀,這兩者又是不同領域的代表是沒有辦法進行PK的。
但是如果說手機虛擬成為windows系統,到底速度如何,可能有一些程度上不如電腦,這個也能理解,因為我們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在電腦領域筆記本和台式電腦方面,相同配置,筆記本是不佔據優勢的,因為台式電腦可以擁有良好的散熱性能擁有強大的空間來運行,而筆記本卻是通過集成在主板上的,所以自然就在施展空間上有限。
那麼再接著對比手機,這就相當於把三組武功相同的武者來進行PK,一組是在籃球場大小的擂台上比武,而一組則是在乒乓球台大小的擂台上比武,而一組則是站立在木樁上比武,到底那一組更加占據優勢?自然顯而易見了!
而在手機方面就相當於CPU在木樁上比武的武者,而筆記本就相當於在乒乓球檯子上比武一樣,而台式電腦就相當於處理器在籃球場上比武一樣,自然可以發揮的空間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是這么看待這一組區別的!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不過話說回來,現在也沒有人進行這么對比了,因為電腦漸漸的已經被用的很少了,除非是工作的人員或者必須要用電腦處理東西,或者通過電腦來享受電腦 游戲 的視覺沖擊力,才會有用電腦!
完全是兩個世界,電腦CPU架構是復雜指令集,手機是簡單指令集
位寬,寄存器數,緩存,流水線,指令集。。。差距巨大!完全不在一個層次,沒有可比性。
這問題如同看有人問手機照相跟單反比。。。天壤之別!
首先手機主頻沒有和電腦差不多,消費級別晶元的主頻在3GHz及以上,睿頻達到5GHz以上,目前沒有手機晶元能夠做到的最高頻率在3GHz以下,所以主頻差距很大。
其次核心數量也不同,消費級別的核心數量可以達到8核16線程,可以同時運行,手機的8核不僅是大小核,而且不能同時運行,所以性能上面的差距會更加明顯。
不在一個檔次,不能直接比
兩者都不同架構的CPU不能來對比
他的功耗也不一樣
Ⅱ 為什麼電腦CPU製造工藝比手機CPU大
1、現在手機晶元廠(包括手機廠)宣傳的7nm、5nm都不是真正的製成 而是經過等效之後的
2、空間足夠,哪怕是筆記本也會比手機打的多的多是空間去放置CPU(而且絕大多數的手機CPU都集成GUP、AI晶元等大量非 傳統CPU的部件,相較下來空間更小)
3、對運算速度的需求不同 ,以驍龍888 為例,驍龍888 的核心主頻 是 2.84GHz(其他的是1.8GHz的), 而停產多年 i5 2310(32nm,2011年上市的)主頻2.9GHz ,最高睿頻 3.2GHz 從這里看就知道兩者在追求上的差距了
Ⅲ 手機處理器和電腦處理器差別咋就那麼大
1 手機CPU用精簡指令集,電腦用復雜指令集,所以現純源扒在手機CPU都不能用在電腦上(貌似有一個 例外)
2 高速緩存,手機遠小於電腦
3 手機CPU指令集少,單一,電腦CPU指令集多
4 晶體管面積,電腦遠大於手機的裂喊,大出很多倍
5 主頻,手機也小於電腦,你說的i5帶自動睿頻,也就是自動超頻
6 NVIDIA Tegra 4手機CPU好於note2的四核1.6G獵戶座。據報道,T4四核只有2000年的單核奔騰3的水平
結論:現在的手機CPU就算有30核也比做昌不上i5
趕快拋棄三星吧,不然後悔死的。手機CPU日後也將是intel,NVIDIA,AMD三家獨大
Ⅳ 手機CPU與電腦CPU的性能究竟差多少
如今,主流手機CPU都是四核、八核,聯發科甚至開始研散山發十核了,而且主頻也越來越高。因此,不少人認為手機CPU已經能夠媲美電腦CPU了。
一、架構差異
架構只相當於一座建築的框架,是最基本也是極為重要的部分。電腦CPU的架構有X86、X64等,而手機CPU主流是ARM架構,從ARM7、ARM9發展到Cortex-A7、A8、A9、A12、A15。
PC機是馮、諾依曼結構體系的計算機,而ARM是哈佛結構的計算機,指令結構也不一樣,PC(指常見的X86CPU)用復雜指令系統(CISC),而ARM用精簡指令系統(RISC)。
由於定位的不同,手機CPU要功耗低、廉價。所以採用ARM架構的CPU,運算能力大大低於電腦CPU的運算能力,同等頻率CPU浮點運算能力相差在幾千到上萬倍。
二、工藝&主頻
另外順便談談工藝製程,手機CPU主流28nm,電腦主流22nm。雖然電腦略高,但是手機CPI的發展速度很快,正在朝著14nm邁進。
再來說說主頻,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存在一定的關系,但並沒有直接關系。決定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的綜合指標,有緩存、指令集,CPU的位數等因素。
因為CPU的位數很重要,這也就是搭載了64位的CPU的手機比32位快的多的原因。手機CPU和電腦CPU架構由於不同,相同主頻下電腦CPU要比手機CPU的運算能力高幾十到幾百倍。
三、核心的影響
手機多核其實應該叫多CPU,將多個CPU晶元封裝起來處理不同的事情,你甚至可以戲稱為“膠水核心”,也就是被強行粘在一起的意思。在待機或者空閑的時候,八核的手機也只能用到一到兩個核心。
而電腦則不同,PC的多核處理器是指在一個處理器上集成了多個運算核心,通過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可以處理同一件事情,是多個並行的個體封裝在了一起。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並行處理,雙核就是單車道變多車道。
在處理同一件事情時候,核心的增多並沒有手機CPU運算能力並沒有實際性的增強,可以想像性單車道擠在八輛車上的場景。這也就是為什麼Intel的`atom手機處理器和蘋果的處理器只有雙核,卻要比大多同頻率四核處理器都強。
四、GPU核心
一般來說,手機GPU是與CPU封裝在一起的在同一快SoC上,相當intel的核芯顯卡。而電腦則不同,早期電腦的CPU通常都是助攻運算,視頻和圖形處理都交給顯卡,顯卡集成在北橋中。
後來有了獨立顯卡,而集顯慢慢的集成到了CPU中,而現在核心顯卡正在慢沖侍中慢替代集顯了。值得一提的是,Intel最新的核芯顯卡功耗、性能都相當優秀,大有取代獨立顯卡的趨勢。
說到這里,很多人可能就很納悶了。為什麼很多旗艦手機都可以支持4K播放,而電腦播放4K視頻卻很吃力?其實這是因為有的手機針對H264/H265視頻,專門做了特殊的演算法優化和硬體上的調整。
所以這些手機播放4K視頻通常是硬解,不但不會卡,而且CPU佔用率極低。其實電腦也不弱,最新的CPU不但可以軟解4K,也可以硬解4K,連最低端的Atom Z3735F播放4K都毫無壓力。
造成這個假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傳統於PC市場的疲軟,電腦的更新速度遠不及換手機的速度,導致最新的硬體解碼技術無法在PC上展現,讓很多人誤談埋以為電腦的視頻播放能力不如手機。
通過以上比較就可以知道,購買手機不能只看CPU、主頻、核心數,也要看架構、位數、GPU。雖然移動終端產品在不斷飛速增長,但想要要替代桌面電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Ⅳ 為什麼電腦CPU的工藝製程不能像手機CPU
這樣不能像手機轎禪激一樣大小主要是架構問題,因為電腦CPU都是X86架構,所以對於功耗有很大依賴,加上體積和發熱量都大,手機目前最強的驍龍和蘋果A12X都比不閉襪上英特爾停產的i3 3240雙襲渣核四線程的運算能力,
Ⅵ 手機CPU與電腦CPU有什麼區別
完全不一樣,手機的浮點運算能力非常弱,但整數運算尚可,且都有精簡指令集。intel和AMD為x86復雜指令集,在流水線和緩存技術上大幅超越手機CPU。
1.3G左右的ARM處理器浮點能力在10MFLOPs/s左右(目前手機採用的ARM處理器還沒這么高)
2.5G的intel四核Q8300在25GFLOPs/s左右,差了2500倍,就算精簡到單核1.3G,也有將近4GFLOPs/s。
同頻差距達到了30倍以上。
數據都是實測的,理論上單核的P4
3.0G浮點運算能力就達到褲賣了12GFLOPs/s(實際遠遠達不到,因為P4效率極低,估計實際3GFlOPs/s左右)
手機CPU的功耗很低(主要是結構簡單),這是電腦CPU很難做到的。
頻率只是表示單位時間羨純枯內的工作周期數,每個周期的效率兄洞要看CPU是如何設計的
Ⅶ 手機cpu與電腦cpu 製造難度
電腦的性能比手機高很多,但手機晶元更小,在工藝上難度更高,電腦晶元體積大點但更復雜更偏向於設計
Ⅷ 同樣是晶元,為什麼CPU更難做
1958年8月,Jack S. Kilby在德州儀器發明了集成電路。1959年夏,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ctor)的羅伯特·諾伊斯發明了大批量生產集成電路的技術。然後,以CPU和內存為關鍵器件的集成電路產業在美國蓬勃發展,出現了Intel、AMD等很多優秀的晶元公司。盡管CPU和內存都是高集成度的晶元,但在以後的幾十年中,CPU和內存走了兩條不同的產業鏈發展道路。
CPU和OS存在綁定關系,後來者很難進入CPU製造領域兄模
在PC時代,CPU一直由Intel、AMD、IBM等幾家美國公司壟斷,產業鏈沒有發生轉移。背後的原因是CPU具有指令集集(Intel等為指令集申請了專利),而指令集和OS有綁定關系,OS又和海量的應用軟體有綁定關系。這種從應用軟體源頭,到CPU的一連串綁定關系,導致最底層的CPU很難被別人替換。也就是說,即使某國家有能力製造出和Intel相同性能和質量的CPU,但由於不能使用Intel的指令集,導致該CPU不能被現有OS調用,也就無法大規模商用。PC時代的WinTel聯盟,就是Microsoft和Intel把Windows和x86 CPU進行綁定,阻礙競爭對手進入操作系統和CPU領域。
直到進入智能手機時代,Windows和x86 CPU在功耗、易用性等方面無法滿足手機要求,讓Apple、Google、ARM抓住了機會,發展出iOS+ARM CPU和Andriod+ARM CPU的新的產業鏈。
內存和OS不存在綁定關系,後來者容易進入內存製造領域
60~70年代,美國廠商是內存的主要競爭者(Intel、德州儀器、Mostek、Micron等)。80年代,日本採用更高的製造工藝和質量控制,獲得競爭優勢,成了主要玩家,同時韓國和歐洲廠商也佔有部分市場。90年代,日美貿易摩漏扒擦導致日本廠商失去競爭力,韓國廠商成為主要玩家。2000年後,美、日、韓、歐洲的多個廠商一直處於混戰,內存價格受供求關系的變化,很難控制盈虧,不利於上市的公司年度財務報表。有些公司退出市場,有些被兼並。到2010年代末,主要廠商剩下三星、海力士、美光,這時,中國廠商開始進入該市場。
內存的產業鏈一直沒有出現壟斷,主要原因是內存只是一個晶元,沒有類似CPU的指令集和操作系統間存在綁定關系返塵昌。因此新進入者只要有財力、有製造工藝、有市場空間,就可以製造內存銷售。
展望未來:情況在變化,CPU的進入門檻在降低
最終用戶關注的是應用,而不是OS和CPU。如果應用軟體能和OS解耦,或者降低應用程序在不同OS間移植的代價,就打破「」OS+CPU「捆綁壟斷。下面一些情況的變化,將導致CPU製造門檻降低:
1,PC客戶端的應用逐步Web化。大量應用基於瀏覽器運行,而瀏覽器可以在不同OS是運行。這就解除了應用軟體和OS間的綁定關系。
2,微信、阿里、網路等平台開始支持小程序。如果大量應用作為小程序,直接在微信等平台上運行,就能打破應用軟體被「OS+CPU」綁定的格局。
3,Apple、Google等提供門檻更低的集成開發環境,使得應用軟體開發者基於某OS平台開發的軟體,能非常容易移植到其他OS平台。這也是打破原有的」OS+CPU「捆綁壟斷的路徑。
4,虛擬化和雲化技術的發展,使得CPU指令集能被虛擬層系統屏蔽掉,上層的應用軟體不依賴於CPU型號和指令集。
5,物聯網時代將出現海量的終端,而這些終端對CPU、OS的要求不同於PC和手機。這又是一次改變CPU產業鏈格局的機會。
Ⅸ 為什麼有人會感覺手機和電腦CPU性能差距不
受空間和功率限制,手機CPU根本無法做到電腦CPU那種。但是手機系統和電腦系統也有差別,做到流暢運行是沒問題的,至少單應用運行沒問題,只是無法象電腦一樣多程序同時運行。
計算機發展分兩個方向,一個是朝海量存儲和高性能方向發展閉察臘。另一個是向低功耗,微型化發展。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發展趨勢,海量存儲和高性能必然帶來大功耗,而低功耗必然限制其性能的提升。你見過帶散熱風扇的手機嗎?因此ARM的處理能力不能跟PC處理器的處理能力相提並論。32位PC的定址能力可以達到4G,64位的定址能力自己算算吧。ARM的定址能力理論上最多隻有64K,實際上我們最多隻用十幾K就夠了。
其次,他們是不同結構的計算機,PC機是馮、諾依曼結構(即普林斯頓)體系的計算機,而ARM是哈佛結構的計算機(現在好像用改進的哈佛結構),指令結構也不一樣,PC(指常見的X86CPU)用復雜指令系統(CISC),而ARM用精簡指沒空令系統(CISC),(但這也不是絕對的,蘋果的PC用摩托羅拉的CPU,用的也是精簡指令)
大部分ARM的浮點運算能力很弱,一般都用來做定點運算,(為浮點專門設計的除外),如果是必須進行少量的浮點運算的話,可以用定點來模擬浮點運算,給出的結果是一樣的,不過過程其實是用定點來做的,速度比不上浮點專用處理器,但是也是效率蠻高的,在對實時性要求不高的場合可以代替浮點專用處理器使用。
至於圖形處理能力,看怎麼轎滑比了,跟專用圖形處理晶元比,這兩只都是菜鳥,而在實際中,我們一般都把圖形處理任務分離出去,讓圖形處理晶元作為協處理器跟CPU協同工作,減輕CPU的負擔,節約出CPU資源做其它用途。
Ⅹ 手機與電腦CPU那個難做
最之間的區別就現階段而言,手機處理器的單如賣線程運算能力和電腦處理器相比,相差較大,所以和PC處理器難以單獨靠頻率來比拼性能。
拿目前最強的高通驍龍800處理器來講,該處理器為Krait400架構四核2.3GHz,實測性能無論是圖形性能還是CPU性能都連AMD的Kabini A4-5000都比不上,而後者只不過四核1.5GHz而已,整體性能在PC圈裡也只屬於入門級別。
單個CPU無論手機還是電腦就運算頻率的單位而言都是沒有區別的,既然是頻率當然都以Hz為單位。但是頻率並不是CPU運算性能的唯一指標,頻率只不過告訴我們CPU每秒鍾能運算多少個周期。
無唯讓論是還是電腦CPU只要架構不同,每個周期能計算的量是不同的。CPU的真正運算能力應該=單周期運算量×運行頻率。
由於現在的CPU均為多核CPU,多核的頻率是無法疊加的,但是性能是可以疊加的。理論上最大性能的確可以達到「單周期運算能力×運行頻率×核心數」,但是實際使用過程中大多數時間都達不到這種效果。
如果軟體只支持單線程運算,那麼就算用十二核處理器,也渣山逗只能發揮其中一個核心的性能,其他十一個核心全部閑置。而即使軟體對優化得好,四核心能達到單核心性能的3倍其實也已經是很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