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國人文件簽名寫中文
⑴ 韓國文件為什麼會出現中文繁體字呢
古代的朝鮮半島,舉凡禮制、政治制度、經濟、科技、藝術、風俗等,均深受中國文化的熏陶。自古以來,朝鮮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朝鮮王朝第四代
國王世宗以儒學為治國之道,建立集賢殿,集中著名學者從事語言、行政、科學、音樂和醫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巨大成就。他在1443年創制,1446年頒布實施朝鮮文字,朝鮮民族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因此,世宗被譽為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為了解決一般百姓的讀書問題,世宗發明了韓文,頒布了《訓民正音》,後來韓文成了現在的南北朝鮮語言的主要形式。�
《訓民正音》里的韓文包括17個子音(相當於漢語的聲母,英語的輔音)和11個母音(相當於漢語的韻母,英語的母音)。因為當時韓文的使用對象是一般庶民百姓,所以被一些有學問的人貶稱為「諺文」,意思是俗語、俚語。據野史記載,有一天世宗大王看見窗欞突發奇想,以這些窗欞的形狀創造了朝鮮文字,並取名「韓文」。實際上,韓文是由漢字的筆畫演變而來,但是給每一個筆畫賦予了發音,2-4個筆畫(少數字為6-8筆)組成一個方塊字,可橫寫也可豎寫,見字就可以拼出讀音。既可以用來標示漢字詞也可以表示固有語。韓文拼寫簡單,很容易掌握,只要會講韓語,幾天就可以讀書看報了。所以,朝鮮半島幾乎沒有文盲。
韓文的發明並沒有排斥漢字,而且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韓文也不可能取代漢字的地位。在創制韓文的過程中,朝鮮學者先後13次前往遼東,向謫居在那裡的明代翰林學士黃瓚請教音韻和發音的表記。盡管如此,韓文一開始就受到來自各方的阻力,當時的崔萬里等學者提出:「放棄漢字使用諺文,違背了恭敬中國的思想,等於承認自己不開化。」有關韓文的公告《訓民正音》在韓文發明後的第三年才得以正式頒布。
雖然近代以來韓文逐漸取代了漢字,但是朝鮮語中的漢字詞卻無法被取代。朝鮮語中的漢字詞大部分來自古漢語,像車站稱為「驛」,書稱為「冊」,酒杯稱為「盞」。而且由於韓文發音比較少,幾個漢字只有一個韓文相對應,只用韓文經常不能將一些同音詞彙的意義區分出來,完全使用韓文容易產生混淆,有些詞彙不標明漢字就不知道確切的稱呼。所以在韓文創制之後的幾百年裡,朝鮮半島的語言書寫形式還是以漢字為主,後來漢字、韓文混合使用,漢字詞使用漢字,其餘使用韓文。這種混合型文字形態漸漸成為朝鮮半島通用的文字形式的主流。但在1910年日本佔領朝鮮半島以前,官方文書,典籍製作、科舉取士仍使用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