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為什麼要推m1
⑴ M1版mac值得買嗎,M1晶元好在哪裡
自11月份蘋果發布會上推出了基於ARM架構M1晶元的MacBook Air、MacBook Pro和Mac Mini,一直深受很多果粉們的關注、討論。有的朋友就問M1版mac值得買嗎,M1晶元好在哪裡?這里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M1晶元到底好在哪裡?
本質區別——Intel X86基於CISC,M1晶元基於RISC。
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復雜指令系統計算機。
典型範例:Intel酷睿、AMD銳龍……
大家手裡現存的個人計算機處理器,包括Intel Yes、AMD Yes什麼的,都是基於CISC。CISC擁有很多復雜的指令,這些指令可以專門去處理一些復雜任務,比如有一些指令是「消防員」,他們去滅火很專業,但缺點是如果交通堵塞,消防員就無能為力,必須得派交警過去,所以CISC的特點是「專事專辦」。那你該問了,要是著火的房子太多消防員管不過來怎麼辦?抱歉,只能一個一個來,交警也只能幹看著;
RISC(Re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簡指令集計算機。
典型範例:高通驍龍、三星Exynos、蘋果A系列
蘋果M1就是基於RISC。RISC只有一些簡單指令,就好比這個城市裡既沒有消防員、也沒有交警,只有廣大的平頭老百姓。當要解決簡單任務時,每個人都可以上陣幹活,因此速度更快。但當房子著火時(要解決復雜任務時),由於沒有消防員,所以部分群眾必須團結起來滅火,他們不夠專業,只能依靠團隊和協作,費了很多周章還是能把火給滅了,但付出的勞動和精力比專業消防員多很多。
當認識到RISC和CISC的區別後,我們便不難理解基於ARM架構M1晶元的優勢所在:
超高能效比
發揮更多的性能,帶來更低的功耗,散發出更少的熱量。
由於前述RISC架構的優勢,RISC晶元完成同樣任務所消耗的電能比CISC少很多,能耗低發熱也就低。按照蘋果宣稱,M1能效比在桌面級處理器中名列首位。
續航翻倍,改變筆記本「游戲規則」
這一點就很好理解了。因為功耗低,所以電池用得就更久。再加上硬體平台發熱量降低,電池工作環境的溫度也會更低,能夠更好地發揮效能。
M1版MacBook Pro標稱續航直達20小時,這個成績太過恐怖。
掌握晶元方案主動權
轉投ARM的蘋果不僅不再受Intel晶元迭代時間制約,晶元的封裝方式、封裝范圍也完全自己說了算。在一顆M1晶粒上完全集成了4+4核心CPU、8核心GPU、16核心神經網路引擎、雷電/USB 4控制器等等,同時SoC上又封裝了內存顆粒,這也就是蘋果官網所強調的「整合內存」。相比之下,在傳統X86架構PC上,這些組件通常是散落在主板各處的,Intel只負責在處理器中封裝CPU部分,頂多再加上GPU(也就是所謂的集顯或核顯),剩下的由主板廠商提供,內存則是大家熟悉的內存條、或者內存顆粒。由於主板上各個部件之間由錯綜復雜的電路相連,電信號難免存在串擾,穩定性比較一般。
基於M1晶元的Mac值得買嗎
在是否購買M1晶元電腦的問題上,搞清你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主要是打字、辦公、收郵件,那麼可以直接入手M1晶元的Mac。 因為所有Mac自帶應用都已經適配完畢,而且你不會使用Mac去玩游戲或安裝行業軟體,既然如此,購買一個性能更強、續航翻倍的Mac自然是極好的。好消息是,Microsoft Office 2019也將適配這些新Mac。
如果你是專業人員,需要做設計、3D、剪輯等等工作,個人的建議是先等等。 11月11日蘋果發布會、以及新品官方產品站已經展示了Final Cut、C4D、Algoriddim、DaVinci、PS、Lightroom等等App,這意味著這些應用肯定會盡快適配M1 Mac。但你是工作需要,不可能在等到適配之前都沒得用,因此不如等到確認適配之後再切換到M1 Mac,說不定到時候在某些平台還會有更好的價格。
關於是否還能在Mac上運行Windows的問題,答案肯定是不能的。如果是測試或跨平台工具需要,可以在Mac OS中通過Parallels Desktop或VMWare之類的虛擬機運行Windows。如果買來就是為了裝Win,未來只依賴Win使用的話,請不要考慮M1版Mac。
在購買何種機型方面,由於蘋果只推出了一款M1晶元,所以實際上除了MacBook Air低配版之外,其他機型的晶元參數都是相同的。
以上就是MacW我為大家帶來的「 M1版mac值得買嗎,M1晶元好在哪裡? 」,本文關鍵詞:「m1版mac值得買嗎,M1 版 MacBook」。
⑵ 為什麼人們覺得蘋果M1提升很大
蘋果M1處理器對比蘋果A12X仿生的性能提升大約是50%,兩年提升50%的幅度比正常情況稍微高一點,也確實稱得上提升很大了。
假設蘋果A12X仿生的性能為100分,高通驍龍855的性能為50分,現在蘋果M1處理器經過兩年的提升,獲得了50%的提升,那麼它現在的得分為150分。
而高通驍龍888對比高通驍龍855的提升恰好也是50%,但是提升後的得分僅為75分。
這時蘋果M1處理器和方式蘋果A12仿生一樣,都是倍殺當時最強的安卓旗艦,不過性能差距從50分,變成了75分,領先就更都大了。
況且蘋果M1處理器相比蘋果A12X仿生處理器在性能提升的情況下,功耗卻有所下降(按照蘋果A14仿生和A12仿生功耗情況推算),反觀高通驍龍888的功耗一筆高通驍龍855,卻有著明顯的提升,甚至有一些朋友認為高通驍龍888已經翻車了。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蘋果M1處理器在強大的性能基礎上,依舊獲得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同時這並不是犧牲功耗所換來的高性能,所以給人留下了提升很大的印象。
⑶ 如何評價蘋果推出自研晶元M1,是想一家獨大嗎
蘋果推出自研晶元m1是大勢所趨,之所以會推出這個晶元主要是因為用戶在性能上的需求越來越高,然後是英特爾在技術上反應不夠迅速,最後就是英特爾處理器價格比較昂貴,用戶體驗到最快速的性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結合上面三個原因,蘋果推出m1晶元並不是想一家獨大,基本是被逼無奈,大勢所趨。
用戶對性能需求越來越高隨著人們在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於手機,電腦的性能需求也越來越高。而作為電子設備的老大哥,蘋果必須盡力去滿足用戶的需求。
提升設備性能首先就是要提升晶元的性能,蘋果的m1晶元據官方介紹說是迄今為止性能最高的晶元。此晶元在發布會上透露的信息來看是5納米製程工藝,160億個晶體管,8核中央處理器,16核聖經網路引擎。單看這些數據確實吊打世面上的現有晶元。
蘋果的m1晶元推出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
⑷ 為什麼我選擇 M1 iPad Pro 而不是筆記本電腦因為這6個原因
作為蘋果最先進的平板電腦,M1 iPad Pro 相較於其前身帶來了諸多顯著改進,是許多人選擇購買以替代個人筆記本電腦的產品。
接下來我想說一下,為什麼我選擇 M1 iPad Pro 而不是筆記本電腦?因為這6個原因:
1、M1 iPad Pro 具有 觸摸屏
相較於筆記本電腦, 觸摸屏是 M1 iPad Pro 的主要優勢之一, iPad 觸控手勢 通過操作系統進行了優化,因為 iPadOS 旨在與用戶觸摸配合良好。
M1 iPad Pro 上的觸控操作比帶觸控功能的 Windows 筆記本電腦的觸控操作要流暢得多,這種便利性是 M1 iPad Pro 成為替代筆記本電腦的絕佳原因之一。
2、M1晶元與筆記本電腦一樣的性能
M1 iPad Pro 配備了與 MacBook Pro 系列相同處理能力的M1晶元,提供了不遜於筆記本電腦的出色性能。特別是盡管具有高性能,該晶元不需要冷卻風扇, 蘋果 優化了CPU以最大程度地節省空間,因此 M1 iPad Pro 也具有更薄更輕的設計。
蘋果將 M1 晶元帶到 iPad 上,也意味著未來的電腦應用程序完全可以在iPad上使用,目前各大軟體公司的應用,如 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都有專為 M1 iPad Pro 設計的版本,並且運行良好。
3、 mini-LED 屏幕
仍然是 LCD 面板,但蘋果已經將 IPS 面板技術替換為帶有 10000 多個發光燈泡的 mini-LED 技術,與筆記本電腦上的傳統屏幕技術相比,LED 面板具有色彩鮮艷、圖像清晰和對比度極高的優勢。
目前很多筆記本電腦,尤其是工作筆記本電腦,都只有全高清解析度和老舊的屏幕技術,而 M1 iPad Pro 已經達到了2048 2732像素的高解析度,與筆記本電腦的顯示效果相比, M1 iPad Pro 12.9 英寸 mini-LED 屏幕, 文本或圖像內容會更清晰。
4、靈活性更強
如上所述,盡管 M1 iPad Pro 具有 12.9 英寸的大屏幕,但仍然非常緊湊。纖薄輕巧的設計將帶來出色的便攜性,因此你可以隨身攜帶。當你使用 iPad 向客戶展示內容也更加容易。
M1 晶元和 iPadOS 還提供了,當你關閉屏幕時,在待機模式下持續工作的能力, M1 iPad Pro 在你按下電源按鈕時將始終准備好工作, 靈活性更強, 不像筆記本電腦置於睡眠狀態後,需要一段時間「喚醒」。
5、更好的相機
M1 iPad Pro 優於筆記本電腦的原因之一是相機,該設備配備了高達12MP後置攝像頭(目前市場上沒有筆記本電腦擁有)和 LiDAR 掃描感測器。LiDAR 允許你以清晰明了的方式捕獲、掃描文檔、合同。
該設備的前置攝像頭還具有 12MP 的極高解析度,對於當前的筆記本電腦,網路攝像頭只能達到高清 (720p) 或全高清 (1080p) 解析度。更不用說 M1 iPad Pro 的 Center Stage 功能,它可以在視頻通話時自動跟蹤被攝對象的移動,多人視頻通話時,還可以自動聚焦發言人。
6、能夠隨時隨地連接4G、5G網路
筆記本電腦完全可以連接4G或5G網路,但是需要通過連介面有卡,或者可拆卸的配件,極其不方便和繁瑣。
M1 iPad Pro 可以插入電話卡,能夠隨時隨地連接4G、5G 網路,並且 為 M1 iPad Pro 增強了移動性。
最後,M1 iPad Pro 雖然是平板電腦,但擁有和筆記本電腦一樣的處理性能,有觸摸屏,極其方便,隨身攜帶也方便,是筆記本電腦的絕佳替代品,那麼,你對這款平板電腦有什麼看法,請在下方留言評論。
⑸ 為什麼人們覺得蘋果M1提升很大
M1對比A12Z提升50%,安兔兔跑分106萬,A12Z跑分72萬。A12Z其實與A12X架構一樣,是2018年推出的,M1是2020年推出的處理器,其實就是A14X。A10X跑分38萬,A12X當年也是提升50%以上,M1對出A12Z的提升不是常規升級嗎?隔兩年提升50%,也不算多吧?
但是,為什麼網上一言堂地說:蘋果M1提升很大,非常值得入手呢?
本文就給大家仔細分析了以下原因。主要原因還是一點:全靠同行襯托。
1、同樣是ARM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高通用在Surface的晶元性能沒有被蘋果拉開差距;
2、同樣的產品定位,要性能沒性能,要續航沒續航,要不斷完善生態也沒有完善;
3、更扯的是價格上,對於同代英特爾/AMD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也沒什麼優勢。
蘋果M1在筆記本電腦上首次出場,已經追趕了同行業的性能水準,而且在蘋果自己獨有的系統優化的加持下和同代的Win本也是有來有回。即便是系統上剛開始Bug一大堆,不過後面也得益於蘋果的強大優化實力,也在不斷地完善系統漏洞。
所以說,蘋果M1晶元的成功,主要是錨點選得好。要是一開始就以A12X、A12Z的身份登場,就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了。而且也幾乎沒人把蘋果M1拿去和在低功耗段表現優秀的AMD Ryzen 4800U 5800U之類比,所以才顯得M1晶元那麼出色。
當然了, 蘋果還為M1晶元加入了許多多媒體編解碼和x86翻譯的硬體電路,所以在相當一部分負載下比沒有專用硬體的舊x86晶元強很多,這倒也是這顆晶元的一大亮點。
⑹ 為什麼蘋果的MAC CPU M1需要軟體適配
網上能看到蘋果筆記本MAC把Intel的CPU換了自研的M1,這樣MacOs上的應用軟體要進行適配。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次換晶元,指令集由X86 CISC指令集換成了ARM的精簡指令集,所以操作系統MacOs需要進行適配。為什麼運行在操作系統之上的應用軟體也需要適配呢?只要操作系統暴露給應用軟體的API不變,應用軟體也不需要變吧?
你想的太簡單了,能跑是一回事情,跑得效率高能充分利用到CPU的各種特性又是一回事。
Intel剛出386支持保護模式需要軟體適配,出mmx需要軟體適配,出奔騰需要軟體適配,amf出64位架構也需要適配。
僅僅體現在能跑上那不叫適配,明白了不?
應用軟體除了使用操作系統曝露的API,也使用處理器用戶態的指令集。比如ADD,在x86和在ARM的指令集編碼是不一樣的。也有一此x86有的指令ARM沒有,所以換處理器架構,軟體要適配。
API介面不變,最好的情況應用軟體源碼不需要改動,但是需要使用ARM編譯器重新編譯成ARM格式的二進位程序(未適配前是X86二進位程序)。
這。。。
以前的Mac用的都是x86架構的處理器,指令集和現在的蘋果晶元是不一樣的,M1是arm指令集。
老的軟體都用x86指令集,軟體可以適配硬體,硬體要是適配軟體,那M1也不是現在的M1了。
M1的使命在於將現有的x86平台的生態遷移到ARM。這是蘋果擅長的領域,畢竟iphone的處理器已經平穩運行了多年,而它釋放的性能優勢多年來也是有目共睹的。
蘋果在桌面系統上苦微軟久矣,而在移動端的軟體生態優勢如果可以利用起來的話,藉此機會翻身躋身桌面操作系統No.1不是夢。
另外牙膏廠的膏量和節奏不滿足蘋果的節奏,蘋果自己也想拜託英特爾的限制。畢竟經常打架不是個事。硬體用自己的可以進一步提高利潤,護城河更深,產品發布節奏更可控。
有了推硬體的理由,那隻能軟體適配M1咯。
因為應用程序不是完全運行在操作系統上,而是需要直接在CPU上直接運行的。
(編程顯然不是完全調API,而是需要你自己的邏輯的)
指令集和編譯器本身不一樣
你把源代碼和編譯後的可執行文件搞混了。api不變只能說源代碼不用變,軟體里用的是平台「原生」的指令集,操作系統只是調度軟體運行,最終還是要靠軟體自己在cpu上運行的,所以換cpu架構了軟體需要重新編譯,但是不見得你原來針對x64的代碼就能完美地重新編譯到amd64上,越是底層的代碼越是如此。所以所謂的適配你可以理解成軟體源代碼需要重新編譯,編譯問題少的能很快出適配版,比如ps;問題多的或者開發者懶的,Rosetta2轉譯也夠用
api只定義了介面的輸入輸出,實際運行還是要靠cpu,m1應該是arm v8.3架構,x64的可執行文件沒法直接在arm機器上跑。
代碼層面的適配可能有幾個原因:
1.軟體使用了x64內嵌匯編
2.使用了某些intel獨有的指令/特性
3.暫時沒想到...
至少來看,如果不用Rosetta2,代碼得重新編譯成arm架構的可執行文件。
(裡面有沒有其他坑沒研究過)
⑺ 蘋果自研晶元M1 強在哪
蘋果的M1晶元在執行任務時有哪些優勢?
蘋果是從 2004 年起把自家筆記本的 CPU 從 IBM 的 Power 系列換到了 Intel 的酷睿系列,原因是 Intel 的 CPU 的性能功耗比遠超過 IBM。
而 2020 年,蘋果又完全舍棄了 Intel,用上了自己的 CPU。其實理由也和當初一樣,因為自家研發的 CPU 在性能功耗上比 Intel 好一大截。
但實際上,蘋果 M1 系列 CPU 和一直以來的 Intel 酷睿系列、AMD 的 Zen3 系列,構架都是高度類似的。那麼,為什麼 M1 會強那麼多呢?
接下來,我就用這三款當前典型的 CPU 做個對比。為了降低你收聽的負擔,Intel 的酷睿和 AMD 的 Zen3 我就不再重復全稱了,直接就說 Intel 和 AMD。
這些 CPU 在執行任務的時候,都是按照「取指令 - 指令解碼 - 指令執行 - 對內存的讀取 - 結果寫回」這 5 個步驟進行的。下面,我們說說在這些細節上的差異。
在執行指令之前,影響性能的環節就是把指令拿過來。這就對應了剛才說的「取指令」這個步驟。取來的指令會放在一級緩存里,所以如果一級緩存夠大,就有利於 CPU 提高性能。
在這一步,M1 就大幅超越了 Intel 和 AMD。M1 的一級緩存是 192 KB,比 Intel 和 AMD 的 32 KB 大了 5 倍。
指令拿來之後,還需要對指令做一下解碼。這是因為,所有的外部指令都要被翻譯成 CPU 可以看懂的語言才行。在這里,M1 設置了 8 個解碼器,Intel 是 5 個,AMD 是 4 個。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差距。
但其實,差距還不止是數量上的。因為實際上,這 3 款 CPU 內部可以讀懂的指令都是一類叫作 RISC 的指令(精簡指令集)。這種指令,每一條的長度、執行時間固定,只不過不能太復雜,如果要完成復雜動作,需要堆疊好多條 RISC 才可以。
為了和進入解碼器之前的指令有所區分,經過解碼器之後的每一條指令就叫它「微指令」了。
而輸入進 CPU 的指令又是什麼呢?
蘋果的 M1,輸入進來的就是 RISC 指令。而對於 Intel 和 AMD 來說,都是 X86 指令。這是一種和 RISC 指令完全不同的指令,它們叫作 CISC(復雜指令集)。這種指令長度不固定、執行時間也不固定,只不過可以用一條指令執行一些比較復雜的任務,而不用堆疊好多條。
RISC 和 CISC 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陣營。在 Intel 和 AMD 的 CPU 里,需要多一道手續把 CISC 翻譯成 RICS,於是翻譯的過程自然就需要耗能、耗時間。而蘋果的 M1,輸入進來的指令就是 RISC,翻譯器輸出的也是 RISC。
你可能想問,既然蘋果輸入輸出都是 RISC,還翻譯幹嘛呢?因為還需要標准化一下。但這樣的標准化,有點類似於把繁體中文翻譯成簡體中文,比較簡單。而 Intel 和 AMD 在這一步做的翻譯,類似於古漢語翻譯成簡體中文,就費勁多了。於是在這一步上,M1 就節省了大量能耗。
在執行之前,還有一個步驟是把翻譯標准化的指令發射出去。在發射這一步上,M1 一次能發出 8 個微指令,而 AMD 一次發出 6 個,Intel 一次發出 4 個。也就是說,執行同樣任務,同樣頻率下,M1 發出去的微指令數正好大了 Intel 一倍。
在微指令被執行之前,還有一步是給它們排序。因為有些指令要執行,需要等待前序計算結果。
比如,除法中的借位就是一個典型。於是就存在一個現象,有些微指令的前後順序不能變。而還有很多微指令的執行無所謂先後,只要盡快算出結果就好。
於是,那些需要等待前序計算結果的指令就容易淤積在隊列里。這個排隊等待區叫做「緩沖區」。由於這個緩沖區是給微指令排隊用的,所以這里又叫做「重排序緩沖區」(ROB)。
這個區域當然是越大越好。而 M1 這里能排 630 條,Intel 能排 224 條,AMD 能排 256 條。M1 比其他兩款大了 2 倍多。
接下來,就到了執行的部分。執行指令的工人越多,速度越快,自然就更不容易成為整體性能的瓶頸。以浮點運算這個當今對性能影響最直接的指標來看,M1、Intel 和 AMD 規劃了一樣多的資源,都是類似 2 個 256 bit 的執行單元。
當然,除了浮點運算之外,這個單元也一樣負責運行整數部分的運算。整數運算加浮點運算就是 CPU 的全部運算了。而臨時存放整數和浮點部分的單元, M1 也更強,是一個 354 + 384 的結構,而 Intel 是 180 + 168,AMD 是 192 + 168。
所以,雖然執行單元的執行力一樣,但臨時存放的部分(寄存器),M1 更大,所以更有利於消除瓶頸。
執行部分說完。在二級緩存(L2)上,M1 又規劃了巨大的資源,每個核心都布設了 3 MB 的二級緩存。這是處理器設計 歷史 上最大的。Intel 是每核心 1.25 MB,AMD 是每核心 0.5 MB。
二級緩存大,在預測哪些指令將會被使用的時候,就可以提前預備好,於是接下來要使用的指令被提前放進來的機會就大。一旦用得上,從緩存里拿來用的速度,就遠比從內存里拿來用更快。這就像緊急救援部隊是從樓下趕來,還是從 3 條街以外趕來那樣大的區別。
當然,從 3 條街以外趕來也很重要。因為畢竟所有需要用到的東西都是先存到內存、再挪到緩存、再送進 CPU 的。內存的帶寬大,也能消除瓶頸。
但 M1 對內存的處理手法完全不同。在 M1 里,那些內存你是無法摸到的,因為它們布設在 CPU 的鐵蓋子下面,和 CPU 是一體的。而普通電腦的內存在哪兒呢?大約離 CPU 有 5 - 10 cm 遠,是一條一條可以拔插的、大家所說的內存條。內存條,就是這么來的。M1 這么做的最大好處就是降低延遲,從傳統電腦的 70 ns 降低到了 45 ns。
而內存帶寬上的差距就更大了。M1 Ultra 可以達到 800 GB/s,哪怕是 M1 Pro 和M1也有 200 GB,而 Intel 和 AMD 大約只能有 50 GB/s - 60 GB/s。
於是,在高清視頻剪輯這種每秒都有幾十 GB 實時數據傳遞的任務里,蘋果筆記本的處理效率就非常高。所以今天,絕大部分視頻 UP 主只要經濟狀況允許,肯定是用蘋果筆記本剪輯的。
CPU的性能是什麼決定的?
其實,CPU 的性能好不好,並不是靠在某個環節上猛堆料實現的。因為計算過程是一條流水線,線上任何一點的瓶頸都決定了 CPU 的最大性能。M1 比傳統 CPU 好就好在,它在任何環節都堆了猛料。
在一些典型的圖像渲染任務(Cinebench R23)的處理上,全核心開足馬力的 M1 是 7800 分,而 Intel 的 i9 12900K 是 13500 分。別看 Intel 這個台式機旗艦機 CPU 的性能是 M1 的 170%,但功耗卻是 M1 的 650%。算在一起,同樣性能下,M1 構架的 CPU 只需要 Intel 的 1/4 - 1/3 的功耗。
所以,使用 M1 構架的蘋果筆記本可以不用帶電源適配器,辦公一整天也絕對保證續航。
而這一點目前在傳統處理器上是越來越做不到了。因為 Intel 和 AMD 都在比拼最高性能,於是本來能耗比尚可的設計都不能悠著來了,必須要把最後一滴性能榨乾,甚至有的時候不惜讓功耗增加一倍換來性能 10% 左右的提升。
這就導致了另外一件怪事的出現,如果你買的是傳統處理器的筆記本,那插上交流電電源和不插電源的時候,性能會相差 30% - 40%。
因為當你不插交流電源的時候,系統如果還按最大性能運行,會導致電池快速用完,用戶體驗就太差了。於是,只用電池續航的時候,系統會強制 CPU 和 GPU 以低頻、低壓運行。這時,性能就巨幅下降。
而蘋果的 CPU 完全不存在這樣的設定,用電池和用電源時的性能都完全一樣。
為什麼蘋果的CPU這么貴?
說到這里,我們是一直圍繞 2020 年發布的 M1 來說的。實際上,大家更關注的是 3 月 8 日晚上發布的 M1 Ultra。但是,理解 M1 對理解 M1 Ultra 至關重要,因為:
M1=8 CPU + 8 GPU
M1 Pro=10 CPU + 16 GPU
M1 Max=10 CPU + 32 GPU
M1 Ultra=20 CPU + 64 GPU
M1 的晶體管數量是 160 億,M1 Ultra 的晶體管數量是 1140 億,是 M1 的 7 倍多,也是世界上第一枚晶體管數量超過 1000 億的晶元。M1 Ultra 就是使用 M1 的基礎構架搭積木搭出來的。
說回蘋果的 CPU 為什麼這么好。
首先,因為一分錢一分貨。這顆 CPU 的成本要比 Intel 和 AMD 的貴上幾倍到十幾倍。業內分析,M1 Ultra 的製造成本在 350 美元左右,而 Intel 和 AMD 頂級 CPU 的成本也就只有幾十美元。
蘋果當然有技術優勢,但如果把單顆 CPU 的成本也限定在和 Intel 與 AMD 類似的范圍,蘋果也只能做到 Intel 和 AMD 的水準而已。
但為什麼蘋果敢做這么貴的 CPU 呢?
原因就是,蘋果不是賣 CPU 的,它是賣整機的。
如果像 Intel 和 AMD 那樣靠賣 CPU 賺錢,僅製造成本就要 350 美元。如果按研發成本是 50 美元/顆計算,總成本就是 400 美元,那售價至少要奔著 2000 美元去了。而今天,CPU 銷量最大的型號的售價普遍在 200 - 400 美元之間。
所以,Intel 和 AMD 都不會規劃那麼豪華的構架。蘋果敢這么做,是因為它只賣整機,而且價格很高,5000 - 8000 美元一台。那麼,在最關鍵部件分配 350 美元成本是沒問題的。
第二個原因是,蘋果還能進一步壓縮研發費用。
開發出的 M1 構架可以不斷堆疊,堆 2 倍、堆 3 倍、堆 7 倍,就從移動端變到了筆記本再到台式機再到一體機,各種平台通用。而這樣大幅度的使用一款基礎產品,通過擴大規模來平移到各個產品之中,也只有蘋果可以做到。因為蘋果的每類產品都擁有過億的用戶,這些平台甚至連操作系統都是統一的。
當然,蘋果的 CPU 也不是完美的。
比如,M1 Ultra 實際上已經犧牲了一部分能耗上的優勢,有意地加大規模去追趕當前英特爾最新款的 12 代酷睿處理器。
再比如,和 M1 比起來,M1 Ultra 的單核性能幾乎沒有任何提升。CPU 全核性能是 M1 的 3.2 倍,但實際晶體管的數量卻是 M1 的 7.1 倍。
另外就是,蘋果的電腦哪怕 GPU 規格極高,也幾乎沒法用來玩兒 游戲 。這是 游戲 軟體不支持導致的,算是個 歷史 原因。
但我們也可以預測,Ultra 是 M1 構架最後一個版本,蘋果下次再次更新 CPU 時,代號肯定會升級到 M2,它也許會在 2022 年 9 月的發布會上露面。
⑻ 蘋果高管再談台前調度:為了充分利用M1晶元
在上周的WWDC主題演講之後,蘋果軟體工程主管克雷格·費德里吉與TechCrunch的Matthew Panzarino就iPad和Mac的台前調度新功能進行了交談。
費德里吉在與Panzarino的聊天中詳細闡述了這一原理,他告訴Panzarino,M1晶元的強大功能確保了台前調度中使用的所有應用都能「即時響應」。
費德里吉說:「只有M1 iPad將高DRAM容量與非常高容量、高性能的NAND結合在一起,才能讓我們的虛擬內存交換超快。」
「現在我們讓你在一個面板上有最多四個應用,再加上另外四到八個應用,可以即時響應,並有足夠的內存,但我們在其他系統上就沒有這樣的能力,」比如上一代的iPad Pro。
費德里吉說:「我們真正設計台前調度是為了充分利用[M1晶元]。」如果你看看應用的傾斜和陰影方式,以及它們是如何動態地進出的。要在非常大的顯示屏和多個顯示屏上以超高的幀速率做到這一點,需要達到其他任何人都無法提供的圖形性能峰值。
費德里吉補充道:當你把所有這些放在一起時,我們無法在任何較小的系統上提供完整的台前調度體驗。
⑼ 蘋果重磅推出自主研發的M1晶元,這意味著什麼
一、蘋果發布自研的5納米晶元
蘋果在 2020 年雙十一的凌晨推出了用於 Mac 產品線的自研晶元 M1,該晶元採用 ARM 架構,正式向此前 Intel 的 X86 說再見。蘋果早早為這一步做了預告,今年 6 月 22 日蘋果召開全球開發者大會,便宣布了“用兩年時間將 Mac 產品線從 Intel 處理器逐步轉向基於 ARM 架構的自研晶元 Apple Silicon,年底將發布搭載該晶元的 Mac 產品”。